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高利坡避洪区就在高利坡,您老知道地点吗?不知道也没关系,一路上有指示标志,树上栓了红绳子,您老带着父老乡亲跟着村口的红绳子走,大约五里左右便是高利坡避洪区,县尊已经在避洪区给小兆村辟留安置地了。这里就交给您老了,我还要去王庄传达转移令。”
差役对小兆村的里正交代完,便着急的策马往王庄方向赶路,传达迁移令。
“老少爷们们,刚才差爷的话你们也都听到了。我刚从凤溪堤上下来,差爷所言不假,凤溪的河水已经快要要倒堤坝顶了,就差一胳膊肘的高度了。若非县尊之前令我们修补堤坝,堤坝怕是早就被凤溪给冲垮了,我们小兆村都在洪水里泡着了。县尊给我们争取了逃命的时间,我们不能辜负了县尊的良苦用心,老少爷们们都赶紧回去收拾金银细软,带上干粮,扶老携幼,我们去高利坡避洪区。”
里正虽然一把年纪了,但是精神矍铄,拍着手对村民们说道,指挥众人转移。
“里正,非得要转移吗?咱们走了,咱这家咋整啊?进贼了咋弄?”
有人紧张家宅,不想转移。
“你个衰娃子,是人命重要,还是你家那点东西重要?!都什么时候,还分不清轻重缓急!你就是不在意你自己的命,你也得想着你爹你娘你老婆孩子的命吧?!”里正闻言气的直骂。
“里正你们走吧,我不走了,到时候真要是洪水来了,我就爬到房顶上。”
有村民自以为聪明的说道。
“你还爬房顶上,你咋不爬天上去呢。你家是泥坯房,洪水一来,房子都泡倒了!”
里正闻言,骂的更狠。
“都给老子转移,小兆村一个也不能留。谁留在小兆村,老子就开祠堂,将他给逐出小兆村。”里正也不给大家商量的机会了,直接下令道。
听到里正威胁驱逐出村,村民们才不敢再作主张,老老实实的回去收拾东西。
这个年代,一旦被驱逐出村,那生活可就难了。没地,没房,那就成难民了。
在里正【零零.】的强势之下,小兆村的村民扶老携幼,背着包袱,赶着猪牛羊等开始了迁移。
在靖南各地开始动员转移的时候,相邻的太平县以及临海县已经洪涝成灾了,尤其是太平县,情况更是严重。太平县辖区内香溪、麻川河、清溪河、秧溪河、舒溪河、洙溪河、陵阳河等河流众多,地势又有些复杂,本就容易滋生水患。在昨晚的时候,太平县境内的麻川河、清溪河已经泛滥成灾了,在两条河流下游的几个村子在一夜之间被泛滥的河水夷为平地。
今天白天的时候,太平县的情况更加糟糕,泛滥的河水如发疯的野兽一样,崩腾咆哮着冲淹了十余里地,距离麻川河最近的麻川镇都遭了洪水。
太平县新任知县着急忙慌的组织防洪救灾,可是为时已晚,无力回天了。水患的急报一个接着一个,就连太平县城都内涝了,太平县衙庭院的雨水都没过了脚脖子。
想起当初,太平知县悔的肠子都青了,整个人疯了似的,从垃圾桶里找出那封被他丢弃的信件,不顾上面沾满了污渍,一口塞进了嘴里。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江南泽国,江浙尤甚
朱平安是在数日后才得知,有一场强台风从江浙沿海经过,带来了这场连续数日的大风暴雨。幸好,台风绕过了神州,转而向东北海域岛国方向,没有在神州大地登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不过,即便如此,受这场台风影响,江南地区持续下了数日的大暴雨,终致江南水乡成泽国,初步统计共有一百三十余县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江浙一带受灾最重。
靖南也未能幸免于难!虽然朱平安动员老百姓提前做好了防备,修补、修缮了防洪防汛工程,但是在这场大水灾面前,人类还是太渺小了。尤其是洪水自太平县等方向涌来后,几条洪水合拢,靖南就被洪水肆虐了。
不过,朱平安和广大靖南人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在太平县等地已经被洪涝肆虐的时候,靖南县的防洪防汛工程坚持了一日多时间才宣告失守,给靖南争取了一日的反应时间。
朱平安利用这一日时间,将全县老百姓转移到了地势较高的避洪区。虽然靖南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洪涝灾害,但是全县没有一人在这场洪涝中陨命,仅有少数老人和孩子在转移途中摔了几跤,身体都无大碍。
“老天爷啊,俺的房子,俺的房子砸倒了啊......”
“孩他爹,咱屋倒了,那咱家里才收的稻谷不也是被水给泡了吗?”
避洪区一户灾民眼睁睁的看着远处他家的泥坯房在洪水中被浸泡塌倒,顿时夫妻两人抱在哭的上气不接下气。那屋子虽然只是泥坯房,但对他们而言,却几乎是全部,是他们挡风避雨,立于此世间的最大依靠,房子里不仅有他们没来得及那的粮食、财务,还有他们的希望。
如今房屋倒了,宛若他们的人生也跟着倒了一样,忍不住悲伤逆流成河。
避洪区像他们这样悲伤的人家还有很多。这个时候的村落大都是泥坯房,洪水一来,除了少数几家砖瓦房以及幸运的泥坯房,大部分都被泡坏了。他们紧急来避洪区避难,基本上都是随身携带了金银细软、被褥,牵着牛、羊等牲畜,至于家里的粮食等重物什么的来不及往外搬。
现在洪水一来,家里没来得及搬出来的,被洪水一泡,基本都完了。
家园被毁,财物被毁,一时间,避洪区的人们都忍不住悲从心来,痛哭流涕。
“好了,大家伙都别哭了,房子倒了可以再盖,粮食泡了可以再种,财物毁了可以再赚,咱们大家伙人不都是好好的吗,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这场洪水退了,咱们再建新家园。”
头发花白的里正是个活的通透的,见众人悲哭不已,不由拍了拍手鼓舞众人道。
“里正,您老说的轻松,可是再建家园哪有那么容易。咱们能带出来的就这点东西,其他的都被洪水给毁了,我们拿什么再建家园啊。”
“就是啊,里正。当初我们家盖房欠下的债还没还完呢,现在房屋毁了,咋再建新家啊。”
里正的话鼓舞了一些人,但是大部分人仍旧沉浸在悲伤之中,不能自拔。
“你们还有没有点出息,老祖宗当初逃难来此,白手起家怎么了。至少你们还都携带着金银细软呢。再说了,你们一个个年纪轻轻的一膀子力气,有什么好怕的,一个兄弟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咱们大家伙互帮互助,砍树、打坯......盖房子。再说了,相信我们县尊也会帮我们的。”
里正吹胡子瞪眼。
“县尊?!里正您老人家可别提县尊了,当初县尊动员我们修补堤坝,说是防洪防汛,我们也都去了,这您老是看见了的。可是结果呢,堤坝也修了,洪水该来还是来了,我们该遭灾的还是遭了。活我们都白干了,罪还没少受。”
“就是,当初知县大老爷一声令下,俺男人和孩子都抢着去修堤坝去了,拦都拦不住。结果呢,洪水还是来了,俺家也被洪水给泡塌了。”
有一些家园被毁的灾民,接受不了事实,将责任归咎到了朱平安身上。
“混账!你们一个个胡咧咧什么呢!我告诉你们!你们现在之所以能活生生的站在这里,都是托了县尊的福,你们有什么脸面编排县尊的不是!若不是县尊动员大家伙修补堤坝,挡住了洪水一天的时间,我们哪有机会逃命至此。若不是县尊,洪水一来,我们就被洪水冲走喂王八去了。”
里正听到这些言论,气的脑门青筋毕露,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了回去。
“你们一个个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这臭毛病得治!老张头,老张头,过来,过来,你给他们说说你们村的事。你们一个个就知道你们有多幸福了。”
里正一边教训村里非议朱平安的人,一边对一个老农招手,请他过来。
老张头是从太平县逃难过来的,这处避洪区距离太平县不算太远,太平县有些遭了灾的灾民听说靖南县设置了避洪区后,逃难到了此处。老张头就是其中之一。截止到目前,还有很多太平县的灾民闻讯,陆陆续续的逃难至此,差不多每一个时辰左右,就有十来人从太平县方向逃难至此。这个避洪区陆陆续续接纳了一百多太平县的难民了。
“里正,你让俺说啥呀?”老张头抱着一个断奶没多久的小娃娃,一脸的不知所措。
“你就照实了说就行。”里正说道。
“咳咳,那俺就说了。靖南县的老少爷们们,俺是张大山,大家都叫我老张头。俺是太平县祥峪口村的,就在前面二十来里地......俺们村前天晚上遭了洪水,全村人啊还在睡梦中呢,洪水就冲垮了村前的河堤,灌进了村里。太惨了,大家伙连哭爹喊娘都没来得及,全都给洪水卷走了。幸亏我当时在外面把解我小孙子拉臭臭,这才侥幸带着我小孙子逃了一命。家里人全都没了......”老张头说着说着,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爷爷不哭,爷爷不哭......”
小娃娃还小,不知道为什么爷爷哭了,举起肉呼呼的小手给爷爷擦眼泪。
“老张头不哭了,你还有孙子,你们老张家的血脉还在,希望就还在。”
里正拍了拍老张头的肩膀。
“嗯,嗯,只要我小孙还在,我老张家就绝不了后。”老张头用力的点了点头。
“你们听到了吗?!要不是我们县尊带着我们修补堤坝,挡住了洪水一天多的时间,给我们赢的了宝贵的转移时间,我们村也逃不过半夜被洪水卷走的下场!”。
里正趁机教训村民道。
村民听了老张头的现身说法后,一个个低下了头,他们心里也都想明白了。确实如此,虽然修补堤坝没能挡住洪水,但是给他们赢的了逃命的机会。祥峪口村就是因为没有人指挥提前防洪防汛,这才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粮食隐患
千里江南成泽国,半数百姓尽灾民。在洪灾中幸存的老百姓不仅要承受丧失亲人的痛楚,还要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号哭连天。
靖南老百姓比绝大多数的灾民都要幸运一点,至少他们不用承受丧失亲人的痛楚。
“我们当前的第一要务是安置百姓、灾民,在避洪区多建临时房舍,茅草屋也可以。有一个挡风避雨的安置之所,老百姓心里也多一些安全感。百姓若是得不到救助,在一些有心之人的鼓动下,将会形成潜在的不安势力。历史上灾民暴乱的例子数不胜数,归根结底,就是救助不及时。”
朱平安召集了县衙所有胥吏,将他们编为几个小组,安排他们负责安置、救助不同避洪区的百姓灾民,临行前给他们强调救助百姓的目的和意义。
“县尊放心,现在是关键时期,我们必会竭尽全力,完成县尊交代的任务。”
张童生、刘夫子等胥吏纷纷拱手领命,他们也深知灾后救助百姓的重要性。另外,他们也都是靖南本土人,对于安置乡民,自然非常上心。
“还有一点务必要特别注意,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洪水过后,房舍、阴沟、畜圈等皆被淹没,各种秽物、赃物等四处扩散,鼠类、蚊虫泛滥,容易滋生多种疫情,在人群中传播。诸位安置百姓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防疫。第一,在避洪区规划茅厕,严禁百姓、灾民随地大小便,一定要在规划好的茅厕如厕;第二,水源以从深处地脉打出的井水为上,江河渗入的井水次之,沟渠最次,严禁饮用生水,一定要烧沸之后方可饮用;第三,务必令百姓、灾民保持清洁卫生,常换洗衣服,两天洗一次澡,可在洗澡水中掺入佩兰等预防瘟疫的草药;第四,如果发现百姓、灾民中有发热、痢疾等病症者,一定要隔离开来。第五,灾民中若是有无事生非、闹事者,一律严惩不贷......嗯,暂时就想到这些,你们在实践中有好的措施和建议,及时禀告与我。”
朱平安作为现代人深知灾后防疫的重要性,将现代防疫经验灌输给了他们。
“遵命。”
张童生等人纷纷领命,他们都没有想这么多,不由对朱平安更为折服。
“县尊,安置救助百姓,粮草必不可少。老百姓家里的秋收存粮基本都被洪水浸泡了,紧急撤离时随身携带的口粮有限,目前基本上也都告罄了。若是粮草供应不及的话,老百姓饥肠辘辘,为了填饱肚子,恐会生变啊。
刘夫子拱手说道,他比较担心粮食问题。历史上老百姓造反,多是吃不饱肚子,活不下去,走投无路了才造反的。比如,三国时期的黄巾起义。
“是啊县尊,这就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一样的道理。”
刘夫子一提到粮食问题,其他人也都深有同感,同样担心粮食问题。
他们之所以都这么担心粮食问题,是因为他们都知道县尊朱平安前段时间为了给守城青壮兑现赏金,不仅将自己个人腰包掏尽了,还将县衙仓房的一万两千石存粮全都折合银两,给大家兑现了赏金。这一事情,整个靖南人尽皆知,人人称赞皆言县尊言而有信,对县尊赞不绝口。
县尊这么做,确实值得称赞!可是熟料想,现在遭水灾了呢?!灾荒之年,粮食可就太重要了。县尊将仓房存粮折合银两给大家兑现赏银,那仓房的粮食岂不是......没有了?!现在正是用粮的时候,大家如何能不担心啊。
“大家不必担心,钱先生,你给大家说下现在仓房还有多少存粮。”
朱平安知道大家担心什么,淡定的微微笑了笑,对一旁的钱典吏说道。
“诸位,我们县衙仓房目前共有存粮两万石。”钱典吏是众人之中唯一不担心粮食的人了,在朱平安话音落后,钱典吏上前一步,对众人说道。
“什么,两万石?县尊不是把仓房的存粮都折合银两给守城青壮兑现赏银了吗?”众人闻言,一个个惊讶的张大了嘴巴,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之前靖南仓房经过多年积蓄,也才积攒了一万两千石粮食。他们本以为仓房已经没有存粮了,没想到竟然有两万石存粮。一石粮食约合150斤左右,两万石稻谷也就是300万斤。对于一个郡县来说,两万石存粮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了。一般来说,县衙仓储存粮一万石便已经达标了。仓储存粮两万石,能做到这一点的郡县,都是哪些成名已久的大县,整个大明都超不过五十个。
“钱先生,真的假的?”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惊喜过后,众人又不免有些怀疑,不太敢相信。
“这岂有假。秋收后,县尊言积谷备荒,趁着稻谷充足而便宜,令我仓房采买了两万石稻谷,储存进仓房,作为县衙的储备粮,以备不时之需,防患于未然。半个月前,连阴雨刚开始,县尊便吩咐我仓房做好防洪防涝准备,我等按县尊吩咐,做了充足的准备,毫不夸张的说,我仓房在这次洪灾中未损失一粒稻谷。”钱典吏信誓旦旦的对众人说道。
得到确认后,众胥吏这才放宽了心。古人云: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等一众胥吏都离开后,朱平安叹了一口气。粮食......粮食是一个大问题啊。
虽然秋收后,自己借鉴历朝历代积谷备荒的经验,趁着稻谷充足便宜,用没收的谦公公等人的赏银采购了两万石粮食,储存进仓房,以备灾荒。
虽然两万石粮食,足有300万斤,看似很多了。
但是,对于这场洪灾,对于靖南县全县人民来说,这些粮食也就不多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