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当然他们说话都压着声音,避免被当地灾民听到,这些人对县尊可是愚忠尊敬的紧。若是听到他们说县尊的坏话,肯定会跟他们掰扯一堆大道理。
窝棚角落里女扮男装的少东家,听到一众山贼谈到睡前洗澡时,抹着草木灰的俏脸不由一红。她与众人住在一个窝棚里,由一众山贼拱卫,有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
对她来说,洗澡是个问题,不洗还不行,避洪区由专人监督检查,因为他是女扮男装,洗澡时跟一众老爷们一起洗澡。虽然由他老爹带着一众山贼霸占了一个淋雨间,守在外面,由她一个人在里面先洗,但是即便如此,一想到那么多人在外面,她还是忍不住啐骂始作俑者的某人。
一晃眼,一晚上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天,太阳又一次从东边升起,看着升起的朝阳喷薄金辉,人们又一次充满了希望。
雨停了,洪水在缓缓消退,避洪区里有吃有喝,这样的日子如何不充满希望呢。
与众人不同,早晨起来,在县城以及五大避洪区转了一圈回来的朱平安却是有些忧心忡忡。
所忧者,粮食也。
朱平安在县城和五大避洪区转了一圈,听了各避洪区负责典吏汇报,目前靖南收纳的灾民越来越多。其中最大的北郊避洪区,目前已经容纳了两万多灾民了,其中外地逃难来此的难民有近万人,其他四个避洪区虽然不如北郊避洪区,但是每个避洪区也都有一万多灾民,外来灾民也都快占一半了。
这五大避洪区就有灾民六万多人,外地逃难来的灾民数量远远超出了预期。
还不止这呢。
除了这五大避洪区,靖南县城内还有两万来百姓呢。
在这次洪灾中,靖南县城相比于下面的乡村,遭受的损失要小的多。洪灾最严重时,灌进靖南县城的洪水也有限,只是差不多内涝的级别,县城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房屋都保存完好,倒塌毁损的都是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县城内的百姓只损失了一部分财物、粮食,他们受灾要小的多。
另外,洪灾发生前,朱平安下令修缮了靖南县城的排水设施。这些排水设施发挥了作用,暴雨停后,只用了一日,县城内的积水就排泄干净了。
清淤、除泥......又一日过后,靖南县城就基本重建完毕,恢复了正常。
县城内的百姓生活基本恢复了正常,他们在这次洪灾中受损有限。
不过,粮食还是紧缺。
县城内百姓基本不种地,他们不像乡村的百姓那样,一储存就储存一年的粮食,他们基本上都不怎么存粮,跟现代的城里人差不多,都是现吃现买。
虽然他们受损有限,但是在粮食这方面,他们跟城外的灾民差不多,一样缺粮。
六万多位灾民(每时每刻都在增长),两万多名县城百姓,八万多张口嗷嗷待哺,每天都需要大约五万斤粮食,这可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
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势,每天从外地逃难来靖南的灾民都有数千人。听各负责避洪区的典吏汇报,每一天新增人数都比前一天新增人数多。
每日需要的粮食,会越来越多。县衙仓房里存储的两万石粮食真是捉襟见肘。
另外,县城内粮食铺子里的存粮也有限,而且粮食价格也是一日之间三涨,就是这样,粮食铺子里的粮食也不是敞开了供应,每日都是限量供应。
朱平安这几日,每一日都会向府城写一封请求朝廷救灾赈灾、申请粮草救济的公文,没有一天间断过。
不过就像朱平安之前预测的那样,朝廷好像,大约,真的无力救援了。
朱平安请求朝廷赈灾救灾,申请救援粮草的公文都如石沉大海一般,了无回音。
县衙仓房存粮捉襟见肘,县城粮铺产量更有限,朝廷救援如梦幻泡影......所在在众人都充满希望的时候,朱平安忍不住为粮食忧心忡忡。
可能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报!府城回函!”
就在此时,外面传来差役的大喊声。
朱平安闻言,不由得脸色一喜,快速起身对外面喊道,“快快送呈进来。”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后,差役将一封盖有台州府大印的公文送呈到了朱平安手中。
朱平安接过后,便迫不及待的打开。
“......着各县积极自救。”
公文后的最后一句话,如一盆凉水一样,将朱平安升起的一丝幻想浇灭。
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粮荒
“果然还是自救啊”
朱平安揉了揉眉头,虽然结果在意料之中,但是尘埃落定时仍不免几分失望。
失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增加问题。
朱平安只揉了一下眉头,便重新振作了精神,派人召集靖南一干胥吏来县衙。
“情况就是如此。短时间呢,不要期待朝廷赈灾、救援了,我们唯有自救。”
朱平安当着众胥吏的面,将台州府的回函宣读了一遍,将实情告之众人。
“啊?!什么?!要我们自救?!我们才遭了洪灾啊,损失惨重,如何自救啊?”
“怎么会这样?!这场洪灾涉及大半个江南,范围之广,受灾之重,数十年罕见,朝廷岂能袖手旁观!难道就不怕救灾不力,引起民变吗?!”
“当初其他地方受灾时,朝廷从我们江南调集粮草救灾,为何我江南受灾,朝廷就不能从其他地方调集粮草救灾呢?难不成我们是抱养的?!”
听到台州府望请自救的回函后,一众胥吏皆是失望不已,忧心不已,愤慨不已。
“好了,诸位。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近些年来,我大明多事之秋,灾害频发,诸如连年干旱的陕西,上半年的北直隶水灾、江西旱灾、宣府大同饥荒,事情赶一块去了,朝廷府库消耗颇多,一时间,难以筹集赈灾银两。在朝廷筹措银两、粮食赈灾救灾之前,我们唯有自救。我们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为圣上分忧,为百姓解难,何惧道哉。”
朱平安拍了下桌子,打断了众人的失望愤慨,目光坚定的对众人说道。
众人的反应在朱平安的意料之中,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我们作为靖南的掌舵者,岂能如此消极心态,靖南这艘大船还要靠我们掌舵驶出困境呢。
“县尊所言极是,只是我们靖南在这次洪灾中损失惨重,房屋毁损无数,财物损失不可估量,以目前现状,开展自救,恐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在朱平安的带动下,众胥吏虽打起了精神,但是想到困难,仍不免忧心忡忡。
“我们靖南在洪灾发生前,上下一心,提前做了防范,相比于其他郡县,我们靖南在这次洪灾中受损要小的多。开展自救,我们身上的担子已经比其他郡县轻多了。如果我们都担不起‘自救’这个担子,那其他郡县干脆集体自挂东南枝算了。我们要做的是迎难而上、克服困难,而不是被困难所克服。”朱平安微微扯了扯嘴角,对众人调侃道。
嗯,这倒也是,远的不说,就说邻县太平县,他们所遭受的损失十倍于我靖南。
一众胥吏彻底打起了精神。
看到一众胥吏重新打起精神后,朱平安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是灾害面前掌舵者们应该有的状态。接下来朱平安请各胥吏述职汇报情况,对受灾情况进行摸底,也让众人对靖南的现状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
“回县尊,卑职所辖北郊避洪区目前共容纳灾民两万六百二十三人”
“回县尊,卑职所辖东山避洪区共容纳灾民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二人”
“回县尊”
五大避洪区负责胥吏及县城负责胥吏先汇报灾民情况,五大避洪区共有灾民六万四千六百七十三人,县城内共有百姓两万六千四百五十三人,两者加起来九万多人。听到这个数字,众人忍不住感到压力山大。
“钱典吏,章典吏,你们给大家说下仓房和库房现在存粮、存银情况。”
接下来,朱平安请钱典吏和章典吏给大家交代下靖南的家底。
“回县尊,截止到今天早上,我仓房尚有存粮一万七千二百八十六石。”
仓房典吏钱典吏先起身汇报道。
“呃这才过去五天时间就已经消耗了近三千石粮食了?!”
一众胥吏闻言,忍不住吃惊出声,他们没想到粮食竟然消耗的这么快。
“诸位,这还是因为前几日逃难来的灾民相对较少,粮食消耗的少,以目前每日灾民增长情况来看,以后每日消耗的粮食都会增加数百石。初步估算,目前我仓房存粮只能坚持二十天左右。二十天后,我仓房就无粮可用了。”仓房典吏钱典吏忍不住一脸担忧的对众人说道。
“呃没有粮食,这可怎么办啊,救灾最主要的就是粮食啊。”
众胥吏皆忧愁不已。
唯有朱平安一脸平静,“章典吏,你给大家说下库房还有多少存银。”
“回县尊,目前我县衙库房共有黄金三百八十两,白银一万两千六百五十六两。”章典吏作为库房典吏,对县衙的存金、存银烂熟于心,起身回禀道。
这些存金、存银主要是查抄张县丞、姚主簿、李典史等人的家产得来。前段时间,防范洪灾,疏通沟渠,购买建材、修建修缮堤坝等又花费了一万多两银子。目前,县衙库房存金、存银就剩下这些金银了。
听了县衙存金存银数额,众胥吏稍稍宽了一点心,县衙的财政还算良好。
“诸位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朱平安对众人说道。
“县尊,我建议将库房存金存银取出购置粮食,粮食是救灾的基础。”
礼房典吏刘老头提议道。
“我附议。”吏房典吏张典吏附和道。
“刘典吏,张典吏,你是不知道粮价啊。”户房典吏刘夫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目前我靖南的粮价那是一日三涨,早晨、中午和傍晚那是不同的价格。洪灾前,也就是五天前,一石稻米的价格才不过400文;到了今天早晨,一石稻米的价格已经涨价到1200文了。只是五天的时间,稻米的价格就整整翻了三倍,而且,这价格还在不断的疯涨。我敢保证,就我们说话的功夫,这粮食的价格就又涨了。其他郡县诸如太平县、临海县等,粮食的价格也都一样,全都涨价涨的离谱。我们县衙的全部存金、存银加起来,现在也只能购买一万石左右。”
“那也得买啊。”刘老头等人说道。
户房典吏刘夫子闻言,又忍不住叹了口气,“即便我们想买,哪也得有人卖啊。现在县城各粮铺都是限量售粮,每日售卖的粮食十分有限,每次开门只够卖一炷香左右功夫,去的晚的,便是拿再多的钱也买不着粮食。其他各县的情况也都如此,甚至还不如我们靖南的情况好呢。”
“这些黑了心的奸商,不顾百姓死活,哄抬粮价,一个个就知道发国难财,良心都被狗吃了。他们每日限量售粮,还不是为了哄抬粮价!”
“这些黑心、疯狂涨价的粮商就该严惩,要我说,县尊,我们就应该将这些黑心粮商绳之於法,最好当众砍几颗脑袋,杀鸡儆猴,才能抑制住粮价。”
众胥吏闻言,皆是忍不住义愤填膺,言语间恨不得手撕了这些奸商。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唾面自干
杀一儆百,砍几颗哄抬物价的粮商脑袋震慑众粮商,抑制粮食涨价吗?!
听了一众胥吏的建议,朱平安微微眯了眯眼睛,如此手段固然可以抑制粮食涨价,但是真能有益于渡过洪灾吗?!不可否认,有,肯定是有的,但在朱平安看来,作用也很有限,而且在洪灾这个特殊时期,甚至杀敌一千自损三千。
粮商之所以哄抬物价,牟取暴利自不必说,但是粮食供应不足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原因。江南是大明的粮仓,现在大半个江南洪灾,江南的存粮基本都被这场洪灾给泡汤了,粮仓也变粮荒了。粮商手里面也没有多少存粮,整个大明江南粮仓都闹粮荒,粮商也很难搞到粮食,而从北方、川蜀等外地运粮,路途遥远、成本巨大不说,以他们的实力和规模,运来的粮食也有限。粮商主观上牟取暴利,客观上粮食又不足,哄抬物价,限量销售......这一系列的操作,也就是可以理解了。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这些现代经济学原理,朱平安再清楚不过了。
虽然以雷霆行政手段,确实可以抑制控制粮食价格,但是粮食呢,无利可图,除了朝廷官府外(朝廷现在一时间无力救援),谁会费时费力费钱去外地运粮?!
虽然粮食价格控制住了,但是无粮可卖,控制粮价又有什么用呢?!
在这个特殊时期,粮食是救灾的基础,没有粮食,一切都无从谈起。
我靖南在这次洪灾中,一人未损,可是若没有粮食,那靖南可就哀鸿遍野了,天灾也很可能变成**,**的破坏性可是要比天灾可怕多了。
我华夏的老百姓很老实,真的很老实,只要有一口吃的,只要有一条活路,老百姓就不会乱,可若是无粮,没有吃的,没有活路,朱平安就不敢想象了。
粮食!
这才是最重要的!
洪灾是特殊时期,江南的这场洪灾又很特殊,朝廷一时间也无力救援,特殊时期当行特殊之事。朱平安心中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可以解决靖南粮荒,只是......
特殊时期,哪有那么多“只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朱平安目光坚定了,扫向众胥吏,缓缓开口道,“粮价我自有主张。另外,目前我县粮食供应有限,我们县衙就不要去跟城内百姓争抢粮食了,暂时不要采购粮食了。等到县城粮食供应稍充足后,再行采购。诸位可还有其他想法?”
接下来小半个时辰,朱平安听取了众胥吏关于此次洪灾的一些建议,采纳了很多建议,比如加强对避洪区的管控,比如征调大夫进驻避洪区等。
“县尊,鉴于仓房存粮有限,卑职建议适当降低避洪区灾民的伙食标准。从三顿降为两顿,从两个窝窝、稀饭管够,降为一个窝窝稀饭一碗。”
仓房钱典吏提议道。
“不妥,不妥。从三顿降为两顿,从两个窝窝、稀饭管够,降为一个窝窝稀饭一碗,钱典吏这降的也太多了吧,灾民怎么吃得饱啊?恐引起民愤,招致骂声一片啊。”
户房刘夫子闻言,顿时便起身表示反对,唾沫星子都快喷到钱典吏脸上了。
“刘典吏,这可是非常时期啊,如果不节省一些的话,二十天后别说一个窝窝一碗稀饭了,就是连一粒米都没了,大家只能喝西北风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