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秋收
抗倭的红利陆续发放到位了。
朱平安因功晋升了正五品的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刘牧、刘大刀、刘大枪、刘大锤、刘大斧、刘大钢六人全都因功被封了最低等级的武官——小旗;靖南参与守城的两千余百姓,也都领到了丰厚的超乎他们想象的赏银......
朱平安他们回到县衙没多久,就收到了吏部快马加鞭送来的公文。
吏部这次效率很高,被“双规”的张县丞、姚主簿、李典史他们迎来了最终处罚。
吏部发文:张县丞、姚主簿削职为民,永不叙用;李典史充军发配辽东。
当然,对他们三人配套的处罚还有抄没家产。
“大刀、大锤、大钢你们六人两人一组,分别带队去张县丞、姚主簿、李典史府邸抄家。除了给他们留下必备的生活所需外,其他财产、房契、地契等一概抄没。都盯好手下的人,抄家过程中,严禁骚扰女眷。”
朱平安收到吏部公文后,令刘大刀、刘牧他们带队去抄没三家的家产。
树倒猕猴散,如果张县丞等人还在任,对他们抄家肯定困难重重。但,此时他们已经被吏部削职为民,已经再无权势了,刘大刀他们抄家没遇什么阻碍。
张县丞家底最为丰厚,一共抄出来黄金两百八十两,白银一万一千四百两,金银首饰足足一箱,古玩字画一车,五个临街铺子,良田三百多亩,更不用说三进三出的大宅子了。这身家真厚啊,不愧是在靖南盘踞数十年、搜刮了数十年的地头蛇!
李典史的身家大约是张县丞的一般,一共抄没了黄金一百两,白银六千五百两,金银首饰一箱,古玩字画很少,估计是李典史大老粗一个,对古玩字画不感冒,不过李典史手上的田产比张县丞还多,足足有六百多亩。
姚主簿身家最少,不过也有黄金一百两,白银三千两,百亩良田,收藏的字画五十余副,姚主簿很识货,收藏的字画都是名家之作,价值不菲。
“都是好人啊,解了本官的燃眉之急......”
朱平安看完刘牧、刘大刀他们抄没的财产清单后,不由扯了扯嘴角。
“牧哥儿,这些房契、地契以及他们的宅子,也都尽快脱手。在县衙外贴个告示,可折价八成出售,先到先得。当然,若是有同时竞争,则以价高者得之。”朱平安对刘牧交代道。
“是,公子。”刘牧抱拳领命。
告示贴出后,有意向买田买房买地的老百姓有很多,他们刚领了赏银,手头正宽裕呢。农耕时代的他们,对田地很有执念,看到出售田地、房产的告示后,百姓闻风而来,登记购买田地、铺子、房产的人们都快把县衙门槛踩坏了。
不到一天的时间,三家的田地、铺子全都脱手了,到手一万五千多两银子。
他们三家的大宅子以及名人字画、古董、珍玩等暂时还没脱手变现。
不过,手上有了几万两银子,朱平安也不急了。
吏部也递了话,靖南县衙的县城、主簿、典史会随新任知县,一起任命到位。
这段时间,靖南县衙县丞、主薄、典史会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直到新任知县赴任。靖南县衙领导层也就只有朱平安这位“行”知县一人了。
其实,对朱平安来说,有没有县丞、主薄、典史,没什么区别。之前张县丞他们还在任时,也都不配合工作,屁正事不干,光扯后腿了,影响行政效率。现在没有他们,朱平安反倒觉的县衙运转更顺畅了。
在李典史被充军发配,脚带镣铐离开靖南县城的时候,秋收也开始了。
清晨,红日初升,沉甸甸的稻子弯着腰迎接朝阳,宣告了它的成熟。
朱平安领着靖南县衙的一干人等,早早的来到了县城外十里左右郊村稻田地头,在十里八村的里老、乡绅的簇拥下,开始了秋收祭仪式。
所谓秋收祭,是祭祀地母和先农,祈求秋收顺利,五谷丰登,为即将开始的秋收讨一个好兆头。“重农桑,务耕田”的古人很重视这个,从皇帝至平民百姓都很重视,从地头穿着开裆裤嬉戏玩耍的孩童传唱的歌谣就能感受到,“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朱平安作为靖南知县,有劝课农桑的职责在身,也只能入乡随俗了。
今日的秋收祭是小祭,祈求秋收顺利,等到秋收完成后,在孟冬之月吉日还会有一个社稷的正祭,也就是所谓的“春祈秋报”的“秋报”之祭。
“吉时已到。”
县衙礼房典吏刘老头讼道,几个青壮小火燃放爆竹,朱平安率领众人开始秋祭。
“苍天在上,厚土在下,靖南知县朱平安携靖南父老拜祭。华夏农耕,源远流长。上圣神农,天地俯仰;父天母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今望祈护佑秋收顺利,五谷丰收......”朱平安居首,诵读祭词。
祭礼完毕之后,朱平安带领县衙一干典吏挽起袖子,卷起裤脚,下了稻田,收割了一捆稻子。在老百姓的欢呼声中,拉开了靖南秋收的帷幕。
“多谢知县大老爷,让俺从监牢回家帮俺老娘割稻子。俺娘年级大了,腿脚不便,若非有知县大老爷开恩,俺家这八亩稻田,今年怕是要烂在地里了,多谢知县大老爷。秋收后,俺一定按时返回监牢......”
朱平安在巡视秋收的途中,一个正在割稻子的汉子,跑到地头下跪,感谢朱平安。他腿脚不方便的母亲,也拄着拐杖要给朱平安下跪谢恩。
朱平安眼疾手快,在大娘刚有动作便抢先一步扶起大娘,对他们勉励了一番。
如此场景,在朱平安在各地乡村巡视秋收时,多次发生。朱平安也都好言勉励。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看着秋收顺利进行,以及百姓脸上由衷的笑容,连续数日未曾好好休息的朱平安顿觉神清气爽。
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秋雨连绵,隐患滋生
“真是好雨知时节啊,咱们这稻子才归仓,老天爷就下起雨来了。”
水稻收割之后,开始下起了小雨,已经归仓的人们,不由庆幸不已。
秋收最怕的就是下雨了,一下雨,地里的水稻来不及收割,就会坏在地里,导致减产,晾晒的稻谷若是淋了雨,很容易发霉腐烂,那就更倒霉了。
所以人们庆幸秋收后才下雨。
“今年水稻的产量虽然比往年低了些,但是咱们知县大老爷替咱们向朝廷申请减免了赋税,被倭寇祸祸的村子都免了赋税,没被倭寇祸祸的村子,也减了三成。今年咱们老百姓呐,总算是能过一个好年了。”
“是啊,老天爷好,知县大老爷也好。咱们总算是遇到好年了。只可惜知县大老爷过不了多久就要升迁走了,不知道下一任知县有没有咱们知县大老爷好。”
“别想了,像咱们知县大老爷这样好的知县,估计这辈子再也遇[笔趣岛 fo]不到了。别的不说,就说特准囚犯回家秋收,哪个知县有这担当和魄力?!只要下任知县能有咱们知县大老爷三成好,我做梦就能笑醒了。”
农忙过了,又是下雨天,做不了别的活计,人们坐在家中闲聊感慨。
朱平安当初特准回家参加秋收的囚犯,在秋收结束后,也都如约返回监牢了,一个也没少。知县爱民如子,义释众囚秋收;众囚知恩图报,如约返监。这段故事又成了一段年度佳话,一桩奇闻,迅速从靖南向外传播。
朱平安也不再是当初的无名之辈了,随着消息的传播,在民间声名鹊起。
小雨淅淅沥沥,虽然下的不大,但是连着下了两天两夜,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人们对于这场连绵不绝的小雨都是持欢迎态度。秋也收了,仓也归了,愿意下就下吧,正好可以趁机在家里猫上几天,好好的休息休息。
人们都在家里猫着,矛盾纠纷大减,基本无人来县衙争讼;加上下雨出不了外业,计划之中的修补城墙、修建烽火台等也只能往后推迟了起来,县衙一时间清闲了许多。
“兵之贵选,尚矣,而时有不同,选难拘一。若草昧之初,招徕之势,如春秋战国用武日久,则自是一样选法。方今天下承平,编民忘战,车书混同,卒然之变......”
朱平安难得清闲了许多,开始搜索记忆,默写复原现代看过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一边默写复原,一边揣摩研究,领悟其中神髓。
《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都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事经验总结,对于如今的大明再适用不过了。这就是朱平安领先几百年经验的优势,如今戚继光还在登州卫指挥佥事任上,还要沉淀数十年,才能总结出这两本军事名著,而朱平安就已经可以提前汲取这两本军事名著的营养了。
朱平安这段时间之所以用心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这类军事典籍,一来是因为江南倭患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且未来不久就会全面爆发,越演越烈;二来是因为朱平安被任命了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大明与前朝相比,取消了团练使,改以按察使、兵备道分统团练诸务。朱平安在接到升职公文的时候,听送呈公文的官员说了,浙江境内的分巡道有杭严道、宁绍道、嘉湖道、金衢道等4个分巡道,因为自己靖南抗倭成绩突出,上面有意让自己以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身份分统某一分巡道的团练、屯粮事务。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既然知道自己就任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后,很可能分统一分巡道的团练事务,那就得快些充实自己的军事知识,提升自己的军事指挥等素养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无小事,必须要一万个用心。
其实,对于分统团练,朱平安内心是很期冀的。
朱平安之前发过誓,誓要清除大明境内所有倭寇,引长军鞭挞岛国倭酋。现在有了染指军事,实现誓言的机会,朱平安自然要做好充足准备,牢牢的把握住这次机会。
倭患一来,生灵涂炭!
我不能忍!
长夜漫漫,雨声相伴。朱平安一直研读至三更左右,才意犹未尽的熄了灯,去卧室休息。
小雨一直淅淅沥沥下了五天,朱平安是在中午用膳的时候,听画儿嘟囔了一嘴,才忽然意识到这场连绵不绝的秋雨已经下了整整五天了,中间基本没停过。
朱平安忽然想到了什么,不由放下筷子,快步走到门外,察看院子里的雨量。
“姑爷,姑爷,这虾酥凉了可就不好吃了,还有那鱼翅羹得趁热喝才好喝。”
“呀,差点忘了,姑爷,外面还下着雨呢,要撑伞才行啊,雨淋湿了,容易风寒的。你要是身体不舒服了,小姐知道了,一定会骂婢子没照顾好姑爷的。”
包子小丫鬟画儿见朱平安没吃两口就放下筷子出门,不由鼓着小嘴说道,手忙脚乱的用碗、盘将菜肴盖上,减少热气散发,盖到一半忽然想起外面下着雨呢,姑爷刚才好像没有撑伞就出门了,顿时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儿一样,一下子跳起来了,着急忙慌的撑伞出门追了上去。
一出门就看到姑爷在院子里一会抬头看天,一会低头院子里的水汪,像个呆头鹅一样。包子小丫鬟画儿的腮帮子顿时更鼓了。天上下的是小雨又不是鸡腿,能有我做的饭菜好吃呀,院子里的水汪有什么好看的,还能有......能有......能有我画儿好看呀,我出门前可是好好收拾了的,抹了脂粉,画了黛眉,还涂了唇脂......姑爷都没有好好看我一眼呢......
小姐还让我给姑爷暖床,喂饱姑爷......可床都暖的烫手了,姑爷都不来呢......
包子小丫鬟画儿越想小脸越鼓,不过不影响她小腿跑的飞快,踮着小脚将红色的油纸伞举高高,撑到朱平安头上,几乎把整个伞都撑到朱平安头上了,自己在外面淋着雨。
“情况不对啊。”朱平安皱着眉,像是对画儿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当然不对了,婢子每天都有暖床的,姑爷都不来......”包子小丫鬟画儿条件反射的随口就说了出来,才说出口,就意识到不对了,小脸羞的不要不要的。
哎呀,羞死人了,怎么把心里话都说出来了......可是,小姐就是交代了嘛......
包子小丫鬟画儿羞的耳朵根都红了。
“什么呀,我是说这雨不对......”
朱平安随手弹了画儿脑门一下,接过画儿手中的伞,扶正,将两个人都罩在伞下。
这单纯的傻妞受封建思想荼毒太深了。
“姑爷,痛呢.......”
画儿捂着脑门,看到姑爷将伞撑在自己头顶,一双眼睛迷离了起来,声音像猫儿一样。
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你这是碰瓷吧
“姑爷,饭菜凉了真的不好吃了”
画儿抱着朱平安的胳膊吭哧吭哧的往屋里拽,催促朱平安用午膳。
朱平安被画儿拖拽时,心神仍旧系在外面秋雨之上,这场连阴雨已经下了五天了,一点也没有要停歇的意思,虽然雨下的不大,但是耐不住时间长,现在外面院子里已经有了积水了,再下个几天,怕是容易内涝。若是时间再久一些,或者雨量再大一些,很有可能引发水灾。
另外,朱平安还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江浙一带年年都有台风来袭,尤其是浙江最为频繁,台风强度也都比较大,印象中我国历史上最强台风排名中,浙江登陆的好像就排在前三之中。10月份,属于台风多发期。
靖南县临海,朱平安之前翻阅过靖南县志,靖南遭受的台风次数可不算少。
台风过境常伴随着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一场台风,一场暴雨,这几乎是台风过境的标配,要是哪个台风没带来一场大暴雨,它都不好意思出门。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现在已经是连绵秋雨了,万一台风在这个节骨眼来凑个热闹,那就麻烦大了,靖南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大的增加了。
“麻烦大了”
一想到这,朱平安就忍不住喃喃自语。
哈?大了?正抱着朱平安胳膊拖拽的画儿听了朱平安的呢喃,下意识的低头看了一眼,婴儿肥小脸瞬间红的都要滴血了似的,像是受惊了的笨兔子一样,嗖一下子松开了朱平安的胳膊,后退一步,双手交叉抱胸,护的严严实实的,又羞又嗔的看朱平安一眼,一双眸子目光流转间都要滴出水来了,声音酥的噬骨一样,“姑爷,好坏”
看来我今晚要把床暖的更热乎才行啊画儿羞答答的低着小脑袋心想。
我?好坏?!
我哪里坏了?!我在为洪涝灾害隐患担心好不好?!这也叫坏吗?!
朱平安楞了一下,两秒后看了包子小丫鬟画儿羞答答的小模样才反应过来,你这是碰瓷吧,朱平安无语的哭笑不得,你你这不是大而无脑了,你这是没长脑子吧,都想什么呢,我有你想的这么不堪吗?!
为了省出时间,朱平安被画儿拽到餐桌后,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咽的用了午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