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王彦将这条放在第四,做幕僚、心腹的却要体察他的心思,其实四条的顺序,完全是颠倒的。

    这一条,自然也复合楚党众多官员的利益,他们跟着王彦,自然也是希望有机会实行心中抱负,获取高位,立小皇子,确实是最佳选择。

    顾炎武接着说道:“接下来,就是唐、鲁两王能不能够接受小皇子的问题。先说唐王,他是由拥唐大臣,苏、陈、万、顾等阁老,以及郑国姓、金声桓等几大强镇支持。拥唐派之所以支持唐王,第一是因为他们需要唐王来与鲁王抗衡,保证自身利益,第二是因为皇长子年幼,主少国疑,压不住鲁王、甚至桂王,所以才选择支持唐王争位。现在唐王、鲁王争斗不下,谁也无法压




第780章旭日东升
    王彦见余太初进来,眉头一挑,心中有些不好的预感,不会是在他们商量之时,两藩已经生了什么龌龊,或是鲁藩准备离开南京了吧

    这时王彦脸色一沉,等他进前,不禁开口问道:“可是发生了什么要事”

    余太初走近后抱拳,低声说道:“殿下,方才监视鲁王的人来禀报,沈宸荃离开鲁王军营,秘密南下了。”

    王彦听了微微一愣,忙回头对身边亲卫道:“去,将陈大人,方大人,顾大人请回来。”

    亲卫闻令,急忙追出,片刻后领着几名已经走出大堂的官员,又回到大堂。

    这时王彦问余太初道:“可知道沈宸荃去做什么”

    “卑职以派人跟随,目前还不清楚。”余太初抱拳说道。

    王彦皱了皱眉头,挥挥手,示意他先站到一边。

    “诸位,鲁王派沈宸荃秘密南下,是什么意图”

    这个时候,两藩的任何一个举动,王彦都会高度警惕。

    陈邦彦几人从新进堂,还未入座,便听到王彦相问。

    三人都愣了一下,一时不得要领,方逢年听后,想了一会儿,猜测道:“莫不是想去招抚浙江”

    方逢年原来是鲁监国绍兴监国时的大学士,浙东之变后,鲁监国流落出海,他则迁到了武昌。

    王彦在武昌建藩后,他这一派急需要方逢年,这种经验丰富的老官僚,所以将他吸纳入楚党之中。

    就像隆武朝廷大学士张肯堂现在成了鲁王系的得力干将,方逢年也被王彦折服,而他为官多年,行事老道,如今也是楚党内十分得力的干员。

    方逢年是浙江人,熟悉鲁王派系也熟悉浙江,因而一猜便**不离十。

    王彦听他之语,与陈邦彦对上一眼,恐怕还真是如此。

    “殿下,估计方老说中了。”顾炎武开口说道:“鲁王一系与浙江有千思万缕的联系,现在南京以下,浙江传檄可定,鲁王必然是去招抚浙东了。”

    王彦微微皱了下眉头,现在大明在名义上是一个朝廷,事实上三个大藩,王彦自己就是最大的一藩,但他想重建中央,便并不希望唐藩、与鲁藩太过强大,否则今后肯还是要打一场内战。

    “殿下,恐怕鲁王不仅是想招抚浙东,而且还想要将浙闽四五万清军,全部收入囊中。”

    陈邦彦不是浙江人,但经过方逢年一提,思路也就打还了,一下点出了要害。

    现在唐、鲁两派都有兵有地,王彦说要限制他们也不太可能,而且这次光复南京后的果实,两藩肯定也要分,这是阻止不了的事情,王彦的兵力占不了那么多地,藩国官员尚且缺额严重,也没那么多官员去接收地方。

    不过,这果实怎么分,却也有说法,这几万清军王彦是绝对不愿看到落入鲁王一家手中,如此唐鲁的平衡就打破了。

    王彦皱了下眉头,沉吟片刻,然后吩咐道:“鲁王在浙江得天独厚,这点我们和唐王比不上,但这几万清兵不能让鲁王一个人全占了。方老是浙江人,本藩让戴之藩领三万人与方老同行,老方辛苦一趟,能招多少是多少。”

    王彦这是准备从鲁王的牙缝里抢人了,方逢年拱了拱手,“下官在浙江还有些人脉,必定全力以赴,不负殿下之托。”

    王彦点点头,可脸上还是有些不放心,在浙江,他这一派人生地不熟,想要招降别人,连门都不知道往哪里走,可鲁王一派却轻车熟路。

    王彦还是担心鲁王一下招抚太多人马,他犹豫了一下,于是补充道:“孙守法还在苦领关,鲁王招抚浙闽清军的事情,可以派人透露给唐王他们。”



第781章庙号、谥号
    商议皇位继承这种大事,按礼法,就是该遵循先皇遗诏,但如今明朝的情况却太过特殊,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

    这商议由王彦主持也有些不合适,不过老朱家年长且有威望的宗室亲王们,死的也差不多了,剩下的藩王,唐、鲁两藩又不会买账,所以只能由实力最强的王彦来主持。

    议事殿是,原来的奉天殿,唐鲁两藩的人马,虽然没象昨天那样剑拔弩张,但一个个也是杀气腾腾,面无表情的站在议事会场。

    王彦的话说完,殿上安静了一下,唐、鲁两派经过商议后,都有做了准备,今日必定,鼎定乾坤,楚党统一思想后,也随时准备介入。

    两边沉默了一会儿,唐王一边,万元吉出列道:“昨日衡阳王所提三件事,我等回去商议后,觉得十分有理,可是两方却未能达成妥协,为了防止今日议事,像昨天一样混乱,本阁以为这次商谈,我们应该搁置争议,寻求共识。”

    搁置争议,寻求共识,这话说的漂亮,但鲁王这边却有人一声冷哼,“争议怎么搁置”

    鲁王一边,众多大臣都做好了必争的准备,一定要把鲁王扶上大位,这关系到他们今后的政治前途,必须力争,不达成这一点,谁和你共识。

    王彦见此皱了下眉头,抬手说道:“万阁老继续说!”

    万元吉没有理会鲁王一方,他们要拉拢的是王彦,他拱了拱手,“殿下,既然统继问题争执不下,卑职以为不如先把另两件事情,先行解决。而在这两件事中,大行皇帝的谥号和国葬,便更为急切一些。”

    “殿下,诸位,大行皇帝崩殂以过半月,如今南京以下,当按照大行皇帝遗诏,从速葬于南京,以安大行皇帝在天之灵。”王元吉说完,顾元镜立刻出来附和。

    隆武帝的灵柩,已经停放多日,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毕竟八月时节,拖了那么久,再拖下去,实在就有些不像话了。

    王彦察觉到了拥唐派的用意,但这件事,他不能否定,“大行皇帝,确实需要尽快下葬。”

    万元吉见王彦同意,脸上一喜,忙对殿上众人拱手了拱手,大声说道:“大行皇帝,有力挽狂澜,再造社稷之功,本阁与几名大臣商议后,已经理定谥号,曰,承天续祚开运体仁文章奋武圣达智诚襄皇帝。而庙号可为昭祖皇帝!”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

    明朝历经十七帝,谥法中美谥的文、武、庄、定、穆、恒、襄、孝等好的谥号基本已经用完,剩下的美谥中,唯有“襄”字适合隆武。

    这个谥号,大多人不会反对,但庙号叫昭祖,鲁王一派顿时就炸开了锅。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高宗发扬光大,都是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哀宗基本就是贬低快要亡国的庙号。

    如果隆武的庙号是昭祖,那他就是太祖、成祖之外的第三人,地位比宋高宗还要高,唐藩自此法统稳固,鲁王便彻底没戏了。

    “不妥,本藩以为高宗的庙号,还有待磋商!”鲁王脸色阴沉,唐藩这哪里是搁置争议,分明是暗度陈仓,他当即亲自站了出来。

    &nbs



第782章三王理政
    拥唐派想借着拔高隆武的地位,以此来确定唐王的地位,确实是一步好棋。

    这不仅可以,确定法统,也正合王彦之意。

    鲁王想着,如果他是唐王,必然也会走这一步,继续争下去,这等于是来了个大迂回,避开了正面的阻力。

    这对唐王来说,绝对是个好机会,可是王彦说了一句,拥唐派便真的暂时搁置了,还是让鲁王有些意外。

    此时拥唐派退到一边,鲁王这边一下失去了对手,便有些茫然,不过唐王不争,他却要争。

    鲁王见拥唐派集体哑火,便给张肯堂使了一个眼色,后者见此,清了清嗓子,然后说道:“诸位,既然万阁老的提议,被暂时搁置,那就轮道本阁来提了。”

    唐王那边的大臣冷哼一声,并不理他,这让张肯堂有些尴尬。

    王彦见此,抬了抬手,“张阁老说吧!”

    张肯堂点点头,镇定精神,“衡阳王之前说的有道理,现今局势对我大明有大利,我等必须尽快达成一至,重新组阁,恢复律令,以便政事推行,不能浪费大好时机。”

    他这是先拍王彦一个马屁,缓和下王彦对鲁王一系的印象。

    “可要从新组阁,统继便不能不定!”张肯堂接着说道:“只有确定了新皇,这个阁才组的起来,只有我等在统继问题上,达成一致,然后才能合力对付满清。”

    这话说的有点水平,像是肺腑之言,唐王那边也不好反驳,冷着脸让他接着说。

    张肯堂顿了顿,然后杨声说道:“如今多铎还在江北虎视眈眈,江南还有张存仁,谭泰未灭,抗清依然是我朝的重中之重,因此,卑职以为,新君人选,必须能够承担起今后的抗清大业,而我主,正式最佳人选。”

    “一派胡言,张大人何以说唐王殿下不能承担抗清之业”万元吉听他这么说,没忍住当即一声反驳。

    一众拥唐派瞬间准备反击,但站在前面的唐王却一挥手,“即是议事,让张大人说完。”

    方才争谥号没有成功,拥唐派虽被王彦压下来,但大臣心中都有些不甘,不过唐王怕再次引起争端,使王彦不快,因而挥手制止。

    这一会儿,唐王已经冷静下来,昨天分析出了衡阳王的想法,鲁藩虽势力不差,但是只要衡阳藩不支持,那他便可以稳座钓鱼台,不用急着争,让王彦不快。

    此时唐王不在乎鲁王一派说什么,他想的是如何让桀骜不驯的鲁王明白,衡阳藩的态度,让鲁王看清情势,无论文斗,还是武斗,鲁王都没胜算,然后迫使鲁王屈服。

    唐王一挥手,准备迈步上前力争的拥唐派,立刻收住步子,拂袖冷哼着退了回来。

    张肯堂见此,心中生出一丝警惕,但既然唐藩都让他说,他没有不说的道理,“诸位,南京光复之后,今后大明与东虏争夺的要害,就是江北,自古守江必守淮,我主有数十万人马布于江北,与清军激战,地处一线,今后必是对清做战的主力,而反观江西、福建已成后方,随着抗清中心北移,两淮、浙直将会成为大明的重心,而我主又熟悉两淮,江南的情况,所以卑职以为,应该由我主继承大统。”

    唐王听了这话,眉头一挑,连王彦也微微一愣。

    当初唐鲁之争,鲁王争不过唐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江南以破,抗清中心往西南移动,鲁王与西南联系不上,所以争统失败。

    现在南京一复,江南必然重新成为明朝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鲁王一派能想到这一点,看来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这话让唐王心中一阵波动,觉得钓鱼台似乎坐不稳了,忙给郑成功使了一个颜色。

    郑成功会意,当即出列道:“抗清我们一直都是主力,重心移动到江南,我们就不能派兵了么张阁部说的毫无道理。”

    张肯堂听了,微微笑道:“郑国姓说的也没错,过去你们是主力,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这次攻伐江南,江西的精兵



第783章冰雪消融
    王彦一手拉一个,但两王听了他的话语,却脸色大变。

    无怪,主少国疑,这个时候立个孺子,任谁都会觉得王彦意图不轨,想要独揽大权。

    唐王反应最为激烈,想要一下挣开,但是王彦却死死把他抓住,然后大声说道:“两位殿下,本藩若想独揽朝局,早立桂王矣,但立桂两为殿下必然不会同意,所以本藩妥协,至始至终未提立桂一事。今两位殿下争执不休,互不退让,本藩为国计,才提出此方案。北国犬戎,尚为国妥协,我等中国难道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不可收拾吗”

    桂王这张牌,是王彦用来和隆武博弈的,现在隆武崩殂,依然可以用来,警告一下两藩。

    王彦的话,让两人稍微冷静下来,王彦确实可以立桂,但立桂的结果,就是唐、鲁联合怒怼他这个活曹操,可王彦预料到这种情况,大明内部不能先干一仗,至少现在不行,所以他首先妥协,只是唐鲁相争,并没有注意这一点。

    可是话说回来,王彦现在这么提醒两王,也是一个警告,本藩已经妥协,两位是否也要退让一步,如果两位不退,硬是要散伙,那他的妥协没有效果,他还是可以拥桂的。

    如此一来,各过各家的,大明朝就碎了。

    唐王听完,打击最大,他原以为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却被王彦釜底抽薪,一下从天上跌到地下,整个脑子瞬时空白。

    他一时不愿接受,奋力再次一挣。

    这次王彦没有再拉他,唐王整个人一个踉跄,幸而郑成功一把将他扶住。

    王彦见此,接着说道:“本藩受大行皇帝诸多恩德,且大行皇帝于国有大功,皇位只能大行皇帝一脉继承,眼下的情况,唐王殿下不可能登基,皇长子年幼,唐王殿下必是辅政亲王。”

    这句话是说给唐王听,也是说给鲁王听,更是说给拥唐派大臣听。

    对于拥唐派而言,拥立唐王是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保证隆武朝廷依然是中央朝廷,自身不被边缘.化。

    如果王彦只立皇长子为帝,那他们还有些担心,但唐王可做理政亲王,那拥唐派至少现有的局面是保住了,可以说是不输不赢的局面,可以接受。

    王彦见郑成功扶着脸色惨白的唐王,并没有就这么放过去,而是乘热打铁,松开鲁王后,一步逼上来,“为国计,殿下表个态吧!”

    王彦步步紧逼,大殿上,唐王一方瞬时安静下来,唐王知道他是没戏了,众多大臣的想法,也因为王彦的话语,变的混乱起来,不知道还要不要争。

    一旁的金声桓道是似乎不愿意让唐王放弃,脸上满是急色,但面对强势的衡阳藩,他却不敢搅这个局。

    “就依衡阳王之言,由皇侄继统!”唐王颤声说道,整个人一阵颓然,然后推开郑成功,直接离开大殿往大行皇帝灵堂而去。

    见此,金声桓满脸懊悔,不甘,其他拥唐派也或多或少的叹了口气。
1...191192193194195...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