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什么叫差远了张肯堂这么说,唐王脾气再好,心中也要冒火,他想怒怼回去,可他的身份却不适合亲自上阵,一时间,唐王脸色瞬时就沉了下来。
当初唐鲁之争,隆武为了稳住鲁王,使他不要称帝,是曾说过将来把天下交给他,但同样的话语,隆武也对桂王说过,这只是政治手段,是个缓兵之计,可现在鲁王硬要拿这个说事,也不是说不通。
这次唐藩一脉,跟随王彦光复了南京,就算是桂王来争也争不过唐王,但鲁王却有些不同,他指挥的江北战役,也是整个江南战役的一部分,而且他与隆武都算是不错的主公。
张肯堂原来是隆武朝廷之人,但是福京之变后流落海上,投靠了鲁王,不久便被鲁王折服,可见鲁王也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且四年的抗清生涯,使他身边聚集了大批愿意效死之人,他要争位确实有能力争一争。
唐王一边,情况也不差,隆武为唐藩一脉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两人可以说势均力敌。
张肯堂这么说,立刻引起了拥唐派大臣的不满,这是公然贬低唐王,抬高鲁王,两派之间火药味立刻浓烈起来。
郑成功立时一声冷哼,站出来耻笑道:“唐王殿下乃大行皇帝之弟,兄终弟及,合乎法理。张阁部说唐王殿下不及鲁王殿下,更是无稽之谈。唐王殿下,于广州监国,抗十万清兵数月围攻,贤名远播,能力有目共睹,理当继统!”
事关切身利益,金声桓也站出来怒目道:“大行皇帝主国四载,力挽狂澜,今又光复南京,有大功于天下,唐藩一系,法统以固,理当唐王继位。”
拥唐派两员手握大兵的诸侯说话力挺唐王,拥唐派的文臣们顿时有了底气,顾元镜当即讥讽道:“大行皇帝一系,复楚赣、战八闽,功绩卓著,道是鲁王殿下虽然监国数年,都做了些什么事呢”
这是质疑鲁王政权,对抗清没做出贡献。
两位亲王不方便亲自上阵,唐王这边的得力干将,一一登场,鲁王这边也不差,毕竟一个好汉还三个帮。
张名振听了顾元镜的话语,顿时大怒,鲁藩一派,在功绩上确实不如唐藩,但是说没做什么事情,却也太过了。
这不仅侮辱了鲁王,也侮辱了鲁王麾
第777章唐藩应对
王彦说完不理会众人,便拂袖而去。
如今他实力占七分,唐、鲁两藩合占三分,因而他并不担心,两藩背着他做什么,可以说现在大明内部所有的事情,基本都绕不开他。
此时是唐、鲁两藩都有名义,但相持不下,王彦空有实力,却没有名义。
离开大殿后,王彦提步急走,直接去总督衙门,他脑中也是一片乱麻急着与幕僚下属把事情理清楚,同时也给两藩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理顺,知道底线在哪里,后面才好各方角力,理智博弈,而不是冲动之下,做出错误的决断。
殿内两派听了王彦之语,虽然觉得他太过霸道,但又觉得是理所当然,毕竟他势力和威望摆在那里,有底气那么说。
其实从礼法上讲,立皇帝是皇家的事情,臣子是不能参与的,可此时似乎立皇帝成为各派博弈的结果,而众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也预示着隆武驾崩后,明朝再次失去核心,皇权逐渐衰落,受权臣操纵了。
王彦说出那样的话语,他们不达成妥协,不得到对方的认可,或者是斗垮对方,便谁也做不成天子。
那要怎么妥协,谁妥协,就是两派考虑的问题,王彦一走,他们争下去也没有意义,反而恼了王彦,讨不到好。
鲁王见此终于一挥手,领着张名振等人,鱼贯离开大殿,回去商议。
唐王因为要给大行皇帝守灵,所以唐王一派要方便一些,直接就在留在了大殿内。
“殿下,衡阳王这是什么意思在马鞍山时,衡阳藩便阻扰殿下登基,难道他与鲁藩有什么协定”等王彦和鲁王的人都走了,万元吉将目光收回来,转头看向唐王,他忧心道。
万元吉与王彦接触的机会要少许多,顾元镜与王彦在广州长期共事,对王彦的了解要多一些,也多少知道他的理念。
他皱着眉头说道:“应该不会,真要是有什么协定,衡阳藩方才就支持鲁王了。衡阳藩不支持殿下登基,恐怕早就知道今天的局面,担心殿下于马鞍山继承大统后,鲁藩一气之下撤兵,使得多铎完全失去牵制,近十万人马打过江来,那南京肯定就打不下来了。”
唐王沉默了一会,他是有野心的,但是比隆武却又淡了一些,主要还是拥唐派的大臣,需要拥立他,以此来保证拥唐派的利益。
这时外人都走了,唐王也就不藏着掖着,他重重出了口气,然后说道:“衡阳藩的意图,是维持朝廷不散,无论孤和鲁藩之中谁人登基,他都将以光复南京的威望来主持朝局,对他而言并没区别,现在关键是如何让鲁王让步,只要鲁王不争,衡阳王那边应该没有问题。”
万元吉顾元镜听后互看了一眼,万元吉行礼道:“殿下,要想鲁王不争,恐怕并不容易,他盼这一天已有多年。”
顾元镜说道:“鲁藩收了谢迁,在江北有大兵十余万,浙东四明山也有万余人,实力与殿下相当,想要压服鲁藩,使得鲁藩妥协,只有两途,一是壮大自身势力,二是说服衡阳藩支持!”
壮大自身势力,怎么壮大再者想要说服王彦,又怎么说服
唐王与众人都微微沉吟,郑成功想了一阵,目光闪动了一下,出来抱拳道:“殿下,臣以为衡阳王绝对不会支持鲁藩,他之所以也不支持殿下,只是担心鲁藩一气之下归藩登基,如此便又回到了当初唐鲁之争的局面。”
唐王皱了下眉头,看着郑成功道:“爱卿继续说!”
如果衡阳王不支持鲁藩,那拥唐派就立于不败之地了,众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郑成功。
“殿下,诸位同僚。”郑成功拱手道:“从衡阳藩对大行皇帝的态度,亲自抬棺进入南京,不难看出,衡阳藩是在给大行皇帝竖立威望,以此来确定朝廷是大明唯一的朝廷,使得大明有个强有力的核心。这个时候,若是鲁王继承大统,鲁藩的小朝廷就是成了中央,但鲁藩的小朝廷威望明显比不过我们,衡阳王之前所做,岂不全部白费,反而会使大明局势更加不稳,所以臣断定衡阳王绝对不会支持鲁王。”
唐王听完,两手一拍,眼前豁然开朗,他有些激动的连连说道:“爱卿分析的有理,自崇祯朝覆灭后,我大明内部一直是一盘散沙。各方合,几家一心时,则有两次楚赣之胜,有封锁长江之役,有光复南都之功。各家分,人心不聚时,则前有浙东之败,后有福京之变,就连皇兄崩殂,也因与衡阳藩失和有关。衡阳藩欲重新主政,绝对不会支持鲁藩。”
万元吉等人听后,频频点头,心里似乎有底了。
隆武朝廷毕竟是名义上的中央,这是四年时间打出来的,天下基本认可,特别如今又光复了南京,鲁藩的小朝廷想成为中央,那只能使大明再次分裂,衡阳藩是绝对不允许的。
“殿下,臣以为,既然已经知道衡阳藩的想法,我们接下来就好办了。”郑成功见众人都接受他的想法,继续说道:“第一,衡阳藩势大,我们尽量不要与之冲突,他要竖立大行皇帝的威望,这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可以顺着他的意思,在大行皇帝的谥号上大做文章,大行皇帝的威望越高,殿下的位置就无人能够动摇。”
&nbs
第778章鲁藩应对
要挟衡阳藩这让帐中众人的脸色纷纷一变,老张这不是让殿下玩火么
鲁藩可以用分裂要挟,唐藩自然也可以,那最后就是比谁狠,谁更不顾大局。
真要着样弄,恐怕立刻把衡阳藩得罪死了,就算鲁王登基,衡阳藩不点头,恐怕皇位也是如坐针毯。
这时候,张名振立刻站了出来,伸手制止道:“殿下,此事绝对不可!”
张肯堂却遥遥头,说道:“张都督与殿下误会我的意思了,先听我讲完。”
鲁王听了也是。
这次江南战役,他负责江北牵制多铎,但对于衡阳藩和唐藩一系攻打南京,他还是有些不情愿的。
他不愿意看到两藩杀入南京,特别是后来又有个高进库从中挑拨,他便在牵制时,有所松懈,没有拼尽全力。
多铎因此得以从江北抽调大批人马,送到南京城中,而王彦对此自然不满,所以才派夏小隐来他军中,已有监视督促之意。
值得庆幸的是,幸而南京被破,否则王彦肯定要恨上他。
现在王彦对他已是不喜,如果真的闹僵,王彦极有可能与唐藩联手打压他,那他还真承受不住,所以要挟肯定不行。
“那爱卿是什么意思”鲁王坐直身子,张名振见自己会错了意,便退了回去。
这时张肯堂便说出了他的想法,“殿下,臣说的是,殿下可以利用衡阳藩的担心,获取底牌,但是却不是以此来要挟衡阳藩,而是让衡阳藩自己权衡之后,来改变态度。”
鲁王脸上严肃起来,身子朝他倾斜道:“让衡阳藩自己权衡自己改变态度这怎么能做到”
鲁王连发三问,张肯堂拱了拱手,回道:“殿下虽是与唐王争位,但谁能登临大宝,实际上却是要看衡阳藩的态度。大明社稷到了这一步,殿下与唐王都只能暂时忍耐。衡阳藩的想法,想必大家方才已经想明白,他是想掌控一个统一的朝廷,对他来说,支持谁,大明分裂内斗的危险小一点,他就会支持谁。”
鲁王有些明白,只要他能压服唐王,让唐王屈从,并且不闹事,那他登基,衡阳藩也并不会反对,可关键他能压住拥唐派么
张肯堂似乎明白他的想法,连忙继续说道:“殿下,现在等于是殿下与唐王摆着让衡阳藩选,只要我们这边筹码更重,衡阳藩觉得选择唐藩风险太大,就有可能改变态度。”
张肯堂说完,张名振立刻插一句问道:“阁老,现在我们哪里还有新的筹码”
鲁王的脖子伸长起来,帐内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张肯堂,而张肯堂也斩钉截铁的道:“有,当然有!”
鲁王眼睛一眯,“是什么在哪里”“自然是兵,只要我们兵多,衡阳藩自然顾忌!”张肯堂说道。
王彦之所以一家独大,除了他的威望之外,一是因为这货有广南海商这个钱袋子,控制了南海贸易,二就是他兵多,而且精锐。
鲁王主要的支持者是浙江士绅,这点从鲁王政权的内阁人员就可以看出来,早期十三个大学士,七成都是出自浙江,像朱大典、张国维、陈函辉、柯夏卿、章正宸、孙嘉绩、熊汝霖都是浙江人。
由此可以看出鲁王内阁是以浙江缙绅为主导的政治集团,浙江人在其政权内部掌握了大量的话语权。
鲁王也有钱袋子,那就是浙东海商。
他们以前可执天下牛耳,但现在不行了,鲁王也就基本没什么钱了。
说兵,鲁王现在是有数十万,可能比王彦还要多,但他的兵大多是谢迁他们带来的山东和两淮的流民,十万也比不上王彦一万人。
他的精锐之兵,恐怕也就四万左右,比唐王一派还要差一些。
“卿家的意思是”鲁王听了张肯堂的话语,似乎已经抓到了一丝眉目。
张肯堂看了众人一眼,向鲁王行礼道:“殿下,南都光复,天下震动,以殿下在浙江的威望,浙江一省可传檄而定。张存仁、谭泰、萧起会现在已是孤立无援,根本无法在浙江立足,殿下若是抢先招之,便可得四五万精兵。如此衡阳藩做决定时,岂能不掂量掂量!”
明军攻下南京,人马需要进行短暂的休整,王彦只派五千人马,南下支援孙守法。
其实连五千人马都不用派,只要张存仁知道南京失守,便会肝胆俱裂的退回浙江。
浙江原本工商业发达,清兵来了之后,产业遭到破坏,棉田、桑田被改成稻田,浙东海商和士绅的利益被侵夺,加上清廷迁海,与日本、朝鲜的贸易也没法子做,浙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
现在南京被打下来,张存仁等人回到浙江,就等于是坐到了火山,除了死,就只剩下投降。
鲁王政权中浙江人众多,只要条件提的好,想要招降浙江的清兵,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张存仁等人向鲁王投降,鲁王得了这四万多清兵,那立刻实力飞涨。
虽说比不过王彦,但比唐王,确实便强了一大节,使得王彦不得不顾忌更深。
“好!”鲁王听完后,一声赞叹,猛的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在帐中来回踱步,走了几个来
第779章 拥立皇长子
都不立时是什么意思堂上顿时跟炸开了锅一般,诸人中有坦然自若者,有惊讶者,有面露喜色者,也有满是惶恐者。
毕竟此时的楚党,还是一个有治国理念,以追求大明复兴,实行政治改革,革除朝野弊端的新兴集团。
大明复兴和实现改革,是众多楚党的共识,可谋逆却并不是,他们支持王彦,是王彦能够承担这份使命,但“都不立”是什么意思
王彦见此,有必要要控制一下,他把手压了压,提声道:“肃静,听顾部卿说下去!”
堂内不少准备发表意见的人,纷纷又多坐下,作为党魁和主藩,他的威望还是足够的。
顾炎武等安静下来,随即对王彦,对堂内众多楚党大员拱手行礼,“殿下,诸位同僚。唐、鲁两藩,如今相持不下,两藩都不肯让步,这大统之事便确立不下来,甚至有可能生出内讧。这对于天下,没有半点好处。殿下欲从中调解,维持朝廷稳定,那就只能设法让两藩妥协,拿出一个三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来。”
立唐,鲁王反对,立鲁,唐王反对,两方都坚持,那就玩不下去,要散摊子。
如此一来,就只能另选一个,两藩都能接受的人。
众多官员听了,小声议论,王彦却道:“顾部卿可是有解决眼下困局,三方都能接受的策略。”
顾炎武听王彦之前的话语,早就明白了王彦的意思,他没有犹豫,“殿下,卑职以为只有拥立皇长子,才能复合各方利益,才能实现妥协。”
为什么不是桂王,原因很简单,桂王现在完全掌握在王彦手中,王彦要立桂,两藩只会认为他想独揽朝政,王彦自己不妥协,两藩怎么会妥协呢。
王彦早有立皇长子之意,唐、鲁二藩都正值壮年,有一定的班底,且都是有抱负的人,他们登位后,王彦没有借口不让他们参与到国政中来,而拥护皇室,保守派系的官员,很快就会汇集到新皇身边,王彦难免又要与新皇摩擦,所以两人登基都不符合王彦的利益。
隆武的意思是不想让皇长子成为权臣,皇叔的玩偶,所以不想让皇长子接位,直接传给唐王,也曾经交代王彦,要看护好皇长子,让皇长子做个普通亲王,但王彦却不能随隆武的意愿。
“立皇长子唐王和鲁王能认同吗”
堂内众人听了顾炎武的话语,安静了一会儿,严起恒起身问道。
王彦看着顾炎武,示意他继续说。
“严部堂,拥立皇长子,首先对殿下有大益,皇长子年幼,殿下的威望足以摄政,我们一派,可掌控朝廷十余年,专心对付清廷,改革弊端。”顾炎武先说了一句,这正是王彦的第四条要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