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鲁王一边没想到,局面会这样发展,一个个脸上面无表情,衡阳藩要立皇长子,对于鲁藩一系而言,便是失败。

    王彦见唐王屈服,点了点头,看向鲁王,便直接说道:“本藩以另令方逢年会同戴之藩,领三万人马火速南下,逼降张存仁,浙江招降的事情,还要请鲁王殿下,多多配合!”

    鲁王本来还想争一争,听了王彦这话,到嘴边的话,硬生生的又吞了回去。

    没有浙江,没有四五万清兵加入他一方,他哪里有勇气和王彦叫板。

    一时间,鲁藩一派顿时泄气。

    王彦见此,随即说道:“鲁王殿下,抗清四载,威望布于东南,皇长子登基后,也需要




第784章百里成泽
    南京争位失败,鲁王回到江北,他并没就此放弃,只是此时不得以进行妥协。

    回江北的路上,鲁王也做了反思,这次失败,终究还是自身实力不行,王彦虽然许他理政,但想必在大事的决策上,最后还是要屈服于王彦,他留着也没啥意思。

    因此鲁王决定只派遣张肯堂、张煌言等浙系大臣进入南京朝廷,代表他的利益,为浙江士绅在朝堂上发生,他则返回江北,一面加快招抚浙江之事,一面经略自己的地盘。

    南京失陷后,少了洪承畴的谋划,江北的多铎,方寸大乱,十多万人马,分守合肥、扬州两点,连淮安丢了,也未派兵打通,不过江南一丢,大运河对于清廷,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此时江北,呈现出一股诡异的宁静,似乎是两方都打累了,各自趴在地上喘息。

    江北,盐城,决定卧薪尝胆的鲁王,领着一众官员穿行在田埂之间,两边是绿油油的稻子,随风吹起层层波浪。

    田间无数军民穿行其间,拔除杂草,远处水车,在健硕士卒的踩动下,将沟渠中的水,灌入水田。

    可以看出来,不出什么意外,今年应该是个丰年。

    “多亏了殿下从南洋买来这一批粮食,我们才能抢在夏种之前,把禾苗插下去,盐城、如皋这两个稍微安全的县,才能把苗都种上。”赵束乡跟在鲁王身后,边走边说道。

    鲁王为了控制谢迁的部众,也玩弄了一些权术,首先就是把谢迁的智囊赵束乡,调了出来,委任行朝户部侍郎的职衔。

    “这两个县的粮食,能吃到明年夏收么”鲁王听了随口问道。

    赵束乡忙拱手,“正要向殿下禀报,臣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若是不出什么灾荒,预计可能还需要四十万石的米粮,若是遇上什么变过顾,怕就更多了。”

    江南打了大半年,今年肯定缺粮,粮价怕是要飞涨。

    鲁王不禁有些气恼,南洋那边气候好,一年三熟,要搁在中国,恐怕粮食吃不完,但据说那边的人比较懒惰,生产的粮食并不多,他现在却很难买到粮食。

    年初去南洋买粮,粮食已经十分紧张,粮价翻了一倍,而且王彦对南洋的粮食也看得很紧,买粮必须通过广南市舶司的关系,才能买到粮。

    东边朝鲜穷的要死,自己不饿死就谢天谢地,日本也不产粮,鲁王有些一筹莫展。

    四十万石,往年要不了多少钱,放在今年恐怕至少要两百万。

    今年这一仗打完,鲁王可以说穷的叮当响了,少不了要找王彦要钱。

    “晒盐今年能收多少钱”鲁王停下脚步问道。

    “臣在白驹场,苗湾镇开了十多个晒盐场,加上原来的一些盐场,今年可收八十万两左右。”

    鲁王听了,抿了抿嘴,“晒盐的规模还要扩大,今年至少要能达到一百万。”

    赵束乡忙躬身道:“殿下放心,只要江北今年不发生大的战事,臣定然将盐场的规模扩大一倍。”

    鲁王点点头,这个赵束乡是个人才,两淮的盐一直是大明税收的重要来源,若是能掌握更多的盐田,再将浙江恢复过来,他的财政会立刻好转。

    到时候不说超过王彦,至少要把拥唐派比下去。

    鲁王一行,继续前行,准备前往海边视察盐田。

    谢迁等两淮的几支流民武装,在投靠鲁王后,鲁王凭借他手下的文官,迅速将这几支流民正规化,进行了改造,青壮编练成军,老弱妇孺则全部用来进行屯田,晒盐等生产。

    有善于治理经营的文官参与进来,被破坏严重的江北地区,相信很快就能恢复过来。

    &nbs



第785章重建中央
    历史上榆园军先后攻克曹州、濮州、定陶、城武,拥立明忠义王,连克巨野、东明,清朝调集河北、山东两省镇兵围攻曹州未果,四年,榆园义军又西破南乐,北攻大名,有进取北京之势。

    后来,清朝焚烧榆林,又炸毁河提,引黄河之水灌曹州等地,致使直隶、山东、河南多地化为无人区,杀人以百万计,榆园军自此无力再与清军抗衡,剩余部分起义军继续奋力抵抗,直至顺治十二年才彻底失败。

    多儿滚急于南下支援,但不想兵马却被托在了山东,他正焦急之际,多铎八百里急报奏入北京,言“南京已经失陷,江南具变颜色。”

    北京满清朝廷,顿时如同炸锅了一般,朝中江南籍的汉臣,纷纷人心惶惶,就连满族中也有言要退回关外的声音。

    多尔衮虽然将这种声音押了下来,但他也感觉到风雨飘摇,不得不考虑接下来的问题。

    明朝下一步必是进攻两淮,而北直与两淮之间,却有榆园军这么一颗钉子存在,多尔衮必须尽快平定北方,才有可能守住两淮,可是进剿榆园军的清军,却一筹莫展。

    为了尽快平定榆园军,在得知南京失陷后,清军一下炸开了黄河,水淹了曹州、兖州等地,山东之北,数百里地,尽成泽国,百姓死伤无算。

    得大水之助,榆园军主力镇守的曹州、濮州、定陶等地城池垮塌,先后被破,刘泽清部将李化鲸、郑隆芳、姚文昌侄子刘之榦,义军将领张七、范次吾、梁敏、黄镇山、任七等悉数被杀,号称百万的榆园军,只剩下一少部分,还在困守几处高地。

    至于百姓葬身于洪水者,就更加不可计数。

    堂上,众人听了阎尔梅的诉说,心头大震,脸色都沉了下来。

    这不仅仅是因为,榆园军覆灭,清军必然增兵两淮,使得他们压力大增,也是因为满清一下子淹了几个府,让人觉得有些胆寒。

    丢失江南后,没有江南输血,满清想要恢复北方已经很难,而整个清廷的运转又需要钱粮,清廷只能对北方收取重税,而这势必又会导致北方义军蜂起,满清似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感觉,而对此鲁王一方却没有丝毫庆幸,反而感觉到了满清的野蛮和恐怖。

    这个只知道破坏的政权,实在是太恐怖了,他的目的只是统治中国,而不是为了中国好,所以即便天下被糟蹋成稀烂,他也在所不惜。

    这几年来,满清也在尝试中原化,但这次江南失利,多尔衮似乎又准备回到原来的到路上了。

    “殿下在想什么”赵束乡见鲁王脸色不好看,不禁问道。

    鲁王被他打断了沉思,没有回答,反而问道:“淮河去年结冰没有”

    众人听了微微一愣,但很快有淮安本地的人开口禀报道:“通常是不结冰的,但这些年气候反常,冬天特别冷,有些年份也会结冰。”

    一般来说,淮河是南北气候的一个分界线,南稻,北麦,只有特别冷的气候才会结冰,而现在明朝正处于气候反常的小冰河时期。

    赵束乡见鲁王这么问,开口说道:“殿下可是担心冬季,清军跨过淮河来进攻我们”

    鲁王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黄河被清军掘开,河水北冲,淮河的水量大减,今年要是冷一些,怕是会结冰。清军要是来攻打,还是好的,孤可以闭城自守,等朝廷发援兵过来,就怕他不攻城池,劫掠乡野,破坏地方,如此明年不用清兵攻打,孤在江北也坚持不下去啊!”

    建起一份家业要几年,十多年,破坏起来,却只需要一把火,一瞬间。

    清军若是向当年一样,以劫掠为目的南下,对于少马的明朝来说,还真不好对付。

    此时鲁王才有些庆幸,这次争位风波没有扩大,三家没有散伙。

    要是明朝内部乱起来,让满清从新占据优势,那这几年的苦工便白费了。

    “榆园军的事情,还有本王的担忧,你们谁写个折子,本王过目后,立刻送到南京。”

    南京城,这时在议事殿内,一片嘈杂。

    &nb



第786章改元共治
    八月底,九月初,对于明朝来说是历年来,最繁忙的一段时间。

    首先是新的内阁草草组建,而组建后的内阁,商谈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关于隆武的谥号。庙号。

    如今朝中楚党最大,拥唐派考虑到今后想要牵制楚党,必然和鲁王一派有所联合,不宜将关系弄的太僵,放弃了昭祖的庙号,改为高宗皇帝。

    虽然仍然有所拔高,但宋高宗有延续国祚之功,隆武同样也守住了半壁江山,浙党也不愿意和拥唐派把关系弄的太僵,以致将来无法合作,所以无奈的认可了高宗的庙号,让拥唐派欠下一个人情。

    最终,隆武皇帝,谥号承天续祚开运体仁文章奋武圣达智诚襄皇帝,庙号高宗,下葬于孝陵旁。

    一般的皇帝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但隆武没有这样的条件,且皇帝遗诏一切从简,陵墓是工部连夜赶工出来,比之南宋临安的诸多皇陵还要简陋一些。

    福祸相依,也正是因为皇帝的墓室简陋,没有任何珍贵的陪葬之物,所以在几百年后,盗墓之风兴起,诸多历史上的大墓一一被盗之时,后世因为知晓明高宗的历史,知其遗诏,所以唯有高宗皇帝之幕能逃过一劫。

    九月初五,未等皇长子,曾皇后赶来南京,高宗皇帝的灵柩便在唐王的主持下,葬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下。

    安制皇帝驾崩后,守孝三月,民间禁止喜事,禁止酒肉,但是高宗有遗诏,驾崩不之后不宵禁,不守孝,一切从简,以国事抗清为重,所以官府张贴告示宣示民间。

    虽说官府说了不用守孝,但百姓心中也有一杆秤,只一条“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就足以使得无数百姓,自发戴孝为皇帝送终。

    下葬之日,南京内外,数以十万计的士绅百姓为皇帝戴孝送终,灵柩所过具是一片白色的海洋,道路两侧,老翁相扶而哭,更有从附近州府赶来的百姓士绅数以万计。

    南京周边,自发戴孝三日,随后官府下令,遵循高宗遗诏,一切恢复正常。

    九月九日,皇长子、曾皇后在锦衣卫的护送下,跋涉千里到达南京。

    次日,先行拜见孝陵,然后拜祭高宗之后,在群臣的拥簇下,不到两岁的皇长子登基为帝,曾皇后进为太后。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改元共治,进封有功之臣,王彦进位楚王,而皇帝年幼,国事由楚、唐、鲁三王共掌,确立了大明今后的政治格局。

    南京城内,为组阁,下葬,新皇登基而忙碌时,对浙闽的招抚也进入了尾声。

    鲁王作为浙江的地头蛇,行事起来,确实要比楚党和拥唐派要迅速许多,整个浙江七成落入了鲁藩手中,而福建郑家势力庞大,外人也很难插得进手,郑功成回到泉州后,福州等地传檄而定。

    张存仁、谭泰退回浙江后,原本是打算固守浙中,以观时变,但他小看了南京光复对于江南的影响。

    他与谭泰领两万人马驻守吉安州,防御明军从苦岭关杀入浙中,让浙江巡抚萧起会率领两万多人,分守宁波、绍兴、嘉兴、杭州等地,镇压高涨的反清浪潮,意图稳定浙中,但是宁波、绍兴等地的守军先后向鲁王投降,被清军击败后躲入四明山中的鲁监国大将王翊,领一万人马再次出山,逼近余杭。

    王翊所过,百姓箪食壶浆,一路势如破竹,沿途望旗而降,坐镇余杭的萧起会尚有一万兵,但他已经丧胆,而且南京一失,长江之南的清军已经与江北联系断绝,想守也



第787章张、谭投明
    大帐内,张存仁与谭泰坐着,沉默了一阵,谭泰转过身子问道:“萧起会投了鲁王,要不我们也却投鲁王”

    张存仁听谭泰这么说,也是有苦说不出。

    他是随着博洛从浙江打到福建的,担任浙闽总督期间,对于浙江反清势力自然是用心镇压,得罪了不少浙江士绅,而且鲁王的家眷也是在他的任上,被俘被杀的,他不知道鲁王的胸襟是否能够大度到绕过他。

    谭泰见张存仁不答,脸色一寒,猛然站立起来,“好啊!你果然还是想卖了我去投王彦,是吧”

    王彦杀的八旗比其他几路抗清势力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在谭泰看来,他落入王彦之手,基本就等于找死。

    张存仁确实想投靠王彦,毕竟两人只是在福建交过手,而且还是他吃败仗,他与王彦一党没有太多的恩怨,而且现在明朝内部王彦势力最大,要投降,要抱大腿,自然要捡腿粗的抱。

    “你能冷静一下么”张存仁见他这么说,也怒起来,“你不信我,现在可以让你的人把我看起来,然后我们两一起玩完。”

    谭泰听了,又座了回来。

    这时,帐帘却被一员清将挑开,他进得帐来,发现气氛不对,有些怯怯的禀报道:“总督,大将军,戴之藩派人过来了。”

    张存仁、谭泰听了身子一震,戴之藩是王彦心腹大将,可以代表王彦,张存仁忙道:“快,去请进来!”

    说完,张存仁见谭泰盯着他,无奈的道:“这次当着你的面儿,我们两人也合作多年,一起谈,行吧”

    不多时,一名半百的道服老者被士卒带进营帐,微微拱手道:“鄙人方逢年。”

    方逢年做过崇祯、鲁王的大学士,也算是名人一枚,张存仁在浙闽总督任上,虽没见过方逢年,但名字还是知道的。

    “原来是方阁老,快请座!”这时的张存仁已经完全没有了清廷大员的威严,他连忙伸手,让人看座。

    待方逢年坐定,他与谭泰两人都将目光看向他,但方逢年却是不急,过了半响,才正了正身子说道:“那就开门建山吧。鄙人这次前来,是奉衡阳王之命,特意前来招降两位为大明出力。”

    张存仁听了,脸上露出喜色,“罪人作孽多端,蒙衡阳王不弃,罪人愿意归降,为国朝出力。”

    一旁谭泰见他这么快就答应,心中一急,忙踢了他一脚,自己说道:“不知道衡阳王,给我们什么条件,能否保证我们的安全”

    王彦出了名的杀人如麻,虽还算有些信誉,但谭泰还是不放心,而且条件都没谈,怎么就能答应,只少要知道他可以如何保命,王彦又能有什么承诺。

1...192193194195196...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