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对于守军而言,金砺的清兵虽然没有攻打芜湖,但他们依然提心吊胆,甚至有些绝望。

    十七日下午,周长十多里的城墙上,稀稀拉拉的站着几百明军,一个个都是忧心忡忡的,担心着自己的命运。

    几名士兵站在城墙上放哨,忽然一人指着城下惊呼道:“总旗,快看!”

    一名插着盔旗的军官闻声,向城外眺望,只见西面杨起一片尘烟,以多年的战阵经验,他十分清楚,只有骑兵才有如此声势。

    总旗脸色立刻刷的一变,他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就是,完了,前几天穿插过去的清军杀回来了。

    城上不多的守军,看着烟尘,感受着大地的震动,心中都生出了恐惧。

    片刻之后,城上的守军便看见,杨起的烟尘中,一支蓝甲骑兵疾驰而出,但是却并非直奔城下,而是飞驰着绕过城池,往东面跑去。

    城上守军见此微微一愣,没过多久,从烟尘中又跑出一队队绿营步军,他们的状态比骑兵糟糕许多,一个个拖着旗帜、长枪,仓皇的逃跑,有的还不时回望,似乎后面有什么恐怖的事情。

    “总旗,这是”城上的士卒,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那总旗见此,却忙道:“你们看着,我去请千户过来。”

    等千户来到城上时,刚好赶上绿营兵的尾巴绕过芜湖城。从城上往外看,一路上俱是清兵丢弃的旌旗、兵器。

    清军这样跑,明显是吃了败仗,但城中明军太少,城墙都站不满,所以并不敢轻举妄动。

    就在这时,芜湖西面杨起更大的烟尘,大片的人潮涌动,数千精锐骑兵在前,无数碟盔在后攒动。

    城上守军,只见一杆三丈高的金边王旗大纛,被众多旌旗簇拥着,往城下移动,左右还各有一杆两丈高的大旗,一绣白虎御风图,一画玄武纵水图,迎风猎猎。

    千户脸色一变,混身肃然,“快开城门,那是衡阳王的大纛旗!”

    语毕,那千户便匆匆转身下城,前往城下迎接。

    芜湖守军虽是王得仁、金声桓的人,不属于五忠军的系统,但从金砺的清军迂回穿插过来,城内的守军,就意识到了前线可能大变,而他们已没了主心骨,这时看见王彦过来,自然跟见了亲人,看见了大家长一样。

    片刻后,芜湖城门大开,一身金甲的王彦被簇拥着进城




第715章被困马鞍山
    正午,七月的烈阳高照,万里无云,天空湛蓝,远处树林中知鸟吱吱叫着,一队数十人的骑兵,忽然出现在旷野上。

    骑兵们挎着战马,立在一片野草疯长的田野中,为首的骑兵四下张望,周围骑兵靠拢过来,警惕的看着四周。

    夏日炎炎,日头如火,几名骑兵都被太阳烤的面色赤红,豆大的汗珠从他们的额头上滚落,骑兵胸襟前和后背湿了大片,如同水洗过一般。

    “总旗,这一路过来,怎么没有见到中路军的踪迹,连清军的人影也没看到”一名骑兵催马上前一步,靠近插着盔旗的头领,用袖子擦了下额头的汗水。

    总旗眉头一皱,他们是横冲马军的斥候,奉命前往大胜关方向探查中军所在,顺便摸清楚清军的动向。

    可他们已经深入应天府五六十里,沿途均未见任何军队的痕迹,实在是让人感到奇怪。

    总旗目光扫视了前方一眼,从马鞍上取下一个水袋,仰头倒了下,水早已饮完,一旁的骑士见此,忙将自己的水袋丢了过来,总旗接过,却只喝了一口,便丢回去,手抹了下发干的嘴,然后开口说道:“往前继续探查。”

    语毕,总旗一拉缰绳,双腿夹了下马腹,便催马奔驰起来,后面的骑兵见了也连忙催马跟上。

    一行人继续往前,冒险向大胜关方向探查。

    骑兵们奔驰了十多里,大胜关的城墙隐约可见之时,终于有所发现。

    在广阔的关前平原上,一座绵延的大营,营门处的望塔被消去一半,斜倒下来,营盘的寨墙和据马被拉倒,木桩散落,里面绵延的白色营帐,也被焚毁大半,剩下的则冒着阵阵青烟。

    营盘内,以及四周的旷野上,到处都是残破的旌旗,箭矢和刀枪,明军的尸体,清军的尸体,八旗的尸体,铺满了大地。

    骑兵见此纷纷拉住缰绳,将马速放慢下来,在尸体间穿行。

    总旗骑在马上,心中沉重,他们催马在尸体间慢行,伸手拔起一杆烧去一半,斜插着的军旗,然后将卷着的旗面展开,只见中间的“明”字,已经被烧的只剩一个“日”字,旁边一行小字到还在“武卫左军磐石营甲千丁旗”。

    总旗眉头紧皱,从眼前的情况,不难看出战事的激烈程度。

    这大营被攻破,方圆十里人尸马尸随处可见,中路军恐怕是遭遇了大败,但具体败到什么样子,残兵退往何处,还需要进一步的打探。

    一众骑兵的心,陡然悬了起来。

    骑兵继续在尸体间缓慢前行,不时拔起一面军旗,展开查看,看见旗上的营号,心又不禁沉了一分。

    骑兵不时下马翻动一具具身穿山纹甲的尸体,从尸体腰间扯下一枚军牌,收拾起来。

    从尸体的散布来看,明军死伤要比清兵多得多,也可以看出中路军抵抗非常激烈,哨骑一路已经收了一员参将,三个千户,十多个百户的军牌,应该是出现了成建制战死的情况。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发现陛下的大纛,金声桓、王得仁等大将的大旗也都没有出现,他们只能期望陛下逃脱了。

    众人心情沉重的向前又摸了几里地,一名骑兵忽然惊呼一声,扬鞭指道:“总旗,有清兵!”

    总旗闻声,寻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见远处正有些人影在尸体间行走,不时将一杆杆长枪、鸟铳等兵器拾起,捆扎在一起,尸体也被拖上大车拉走。

    这是清军在打扫战场,骑兵发现清军时,清军自然也发现了远处的骑兵。

    远



第716章发兵救主
    太平府,王彦在芜湖稍作休整后,大军便开始向大胜关方向运动,但是行军过程却非常谨慎。

    毕竟皇帝一行已经离开芜湖**天时间,如果是在城中,个把月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旷野上,加上洪贼有意算计,那会发生什么,就不敢想象了。

    此时哨骑已经被王彦散布出去,前出二三十里,为大军张目。

    这时,大军已经出了芜湖,到达当涂境内。

    此时,正好一支骑兵,逆着大军前行的方向,疾驰过来。

    一名马军百户在王彦身前不远处停下,利索的翻身下马,然后疾步跑老,单膝行礼,“大王,斥候带回了大胜关的消息。”

    王彦封王以后,身边的文臣和大将多称呼他为殿下,但底层的士卒,却多称呼他为大王。

    这“大王”原是对诸侯的称谓,但是之后一些占山为王的草寇也以此自称,就把这个词儿弄得有些匪气,不如“殿下”有雅劲儿,不过王彦道是很喜欢这个称呼,觉得对于普通士卒而言,大王无疑能比殿下更能凝聚人心。

    王彦听了奏报,目光闪动,一边抬手,一边说道:“带过来!”

    百户领命,不多时,一插着盔旗的总旗过来,正是那探查到大胜关附近的斥候头领。

    一路奔驰,他颇为劳累,喘息未定,便先行礼禀报道:“大王,卑职深入应天府八十余里,冒险探查至大胜关外,只见中军大营已被焚毁,一小部分清军,正在清理战场,搬运尸体。”

    大营被破,王彦一颗心陡然提了起来,这么看来,中路军是败了。

    “具体情况如何可有陛下消息”一旁的高一功等人也脸色一变,急问道。

    那总旗从怀中拿出几块军牌,双手呈上,叹道:“大胜关外的旷野上,方圆数十里俱是人尸马尸,从战场上的情况可以看出来,战况必然十分惨烈。卑职只是稍微搜索,就发现了这么多,不过好在卑职并未发现陛下和金都镇的大纛。”

    王彦听他说着,随手从他手上拿起一块军牌,上面写着“武卫左军磐石营指挥使”,翻过来一看,则刻着“徐启仁”三个棣体字。

    王彦心头一震,其他几名拿起军牌来看的将领也是脸色一沉。

    这徐启仁是金声桓的心腹之将,当年赣南大战时,王彦还是通过他的帮助才策反了金声桓。

    王彦没想到他都战死了,斥候虽然没发现皇帝和金声桓的旗帜,但情况恐怕也不乐观了。

    这次江南之役,明军一方准备本来就比较仓促,王彦硬是拖了三个多月,准备差不多了才顺江东下。

    他知道皇帝甩开左右两翼,前突至大胜关后,就有些担心,这孤军深入,若是攻关不下,士卒疲惫的时候,清兵忽然突袭,皇帝恐怕要吃大亏,现在他的担心真的发生了。

    王彦的目光变的阴沉起来,中路军可以说是江西明军的精华,都是打出来的精兵,现在皇帝一败,明军必然元气大伤。

    这次江南之战,明清兵力本就相当,如果一下损失四万多精锐战士,西线的兵力对比,就会发生转变,江南之战恐怕将非常难打。

    而与江西明军的损失相比,王彦更担心的是皇帝个人的安危,如果皇帝被俘虏被杀,整个明朝这两年打出来的气势,都会一泻千里。

    远的不说,光说本朝,土木堡之变后蒙古兵马便直接杀到北京城下,朝廷便险些准备放弃北京,而弘光帝被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明朝内部都处于分裂之态,对于满清的进攻毫无招架之力。

    若是皇帝被俘,恐怕明朝内部又少不了



第717章马鞍山山下
    马鞍山位于应天、太平、和州,三府交界之地,地处南京之西,当涂之北,与和州府的乌江镇一江之隔。

    平原上的山,是无法与西南的大山脉相比,说是山,其实高多不及百丈,方圆不过十多里。

    若是大山,人马钻入其中,便如鱼入大海,根本找不着,但平原上的山除了几座山峰外,四周都是旷野,清军又有骑兵之利,却很容易把山困起来。

    马鞍山形似马鞍,主要的山峰有两座高峰,周围还有大小九个小山峰。

    这里本来是当涂等地的大户人家,文人士子,踏青春游,重阳登高的好地方,现在却成了两军殊死搏杀的大战场。

    中路军与皇帝在大胜关下被清军骑兵突袭,全军大败,幸得部将拼死断后,败军才侥幸逃到此地。

    此时一方为了保命,一方急着建功,活捉大明皇帝,双方已经搏杀数日,现在除了两座主峰还在明军手中之外,其他九座山峰已经全部陷落。

    在马鞍山山脚,清军大营绵延,端重郡王博洛正召集得力干将商讨战事。

    这一仗,他算是立下了大功,一举扭转了顺治三年楚赣之役后,清军的大颓势。可以说这是近两年来,清军取得的最大战果之一。

    此番经过洪承畴的谋划,他从中周密布置,终于使得进攻江南的明军受到了重创,金声桓、王得仁两部人马,损失过半,不仅没有拿下大胜关,反而被包围在了马鞍山。

    中路明军出发时五万多人,此时怕只剩不到两万人,这样高的损失,如果不是有南朝的皇帝在,恐怕军队早已崩溃。

    这时博洛的意图十分明显,他六万人马,守住要害,将马鞍山围的水泄不通,力求一战歼灭江西明军主力,俘虏隆武,然后携大胜之势,西进与王彦一战,并收复池州、安庆等地,甚至准备攻下江西和湖广。

    如果他的算盘实现,那他的战功将盖过满清老一辈的诸王,成为年轻一辈的翘楚,加封亲王不在话下,多尔衮也会对他更加器重,今后接班不成问题。

    这一战关系明清国运,也关系到博洛的大好前程,他自然使出浑身解数,以求歼灭金声桓、王得仁。

    不过,他原本以为这一仗已经铁板钉钉,但此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意外。

    大帐内,众多满清将领站在两侧,博洛负手而立,佟图赖跪在他的背后,额头上流着冷汗。

    “这么说王彦七万人马,已经过个青戈江,进入芜湖城呢”

    博洛让佟图赖阻击王彦,原想着他能拖延六七日的时间,他可以把这边的战事解决,可没想到佟图赖这么没用,居然一天都没守住,就灰溜溜的跑了回来。

    佟图赖听了忙磕头回道:“如果王彦不做停留,大概也就两三日间就能杀到,不过王彦用兵素来谨慎,他没有摸清情况,应该不会来的那么快。”

    佟图赖这次虽然没完成阻击的任务,但是好在他的人马也大多带了回来,没有损失太多人马。

    佟家人在满清朝廷中占据诸多高位,在汉军旗中力量也十分庞大,而如今满人分为两部,关外的代善也是听调不听宣,使得真满洲势力进一步退化,如今满人十分依赖汉军旗,博洛并不好治佟图赖的重罪。

    博洛心中万分恼火,但终究还是忍了下来。

    &



第718章穷途末路
    马鞍山,最后两座被明军掌控的山峰上,从大胜关溃逃的中路明军,遍布在山头。

    还在明军掌控的两座高峰之间已经被清军切断,将近两万明军,被分割开来,两座山头,各挤满了近万败军,秘密麻麻的一片。

    此时士卒们挤在一起,或立,或站,或躺,或卧,或是靠在树桩上,一片沉寂,早已没了阵斩满清贝勒,大破满达海五万清军,鼎定楚赣大战的那份骄横。

    士卒们抱着鸟铳、刀枪,靠在树边,靠在山石上坐着,目光呆滞,一片死气。

    清军来的太突然,中路军败的太快,大营转眼就被骑兵突入,大军根本没有时间去转移粮草辎重,只能拔腿便跑,身上的重物都被抛弃掉,跑得快的都在这里,跑得慢的大多已经扑死在溃败的道路上。

    此时军中早以断粮两日,不少将士粒米未进,滴水未沾,绝望、饥渴、恐惧,慢慢侵蚀着这支精兵的精气神。

    想当初从安庆誓师东征时,战鼓咚咚,旗幡飞舞,号带飘杨,三军一啸,气势如虹,惯战儿郎持铳拿弓,百战大将跨马按刀,刀枪闪耀,剑戟森严,腾腾杀气锁云天,一座兵山滚滚来。而如今,伤兵哀哀叫苦,军中咽咽悲声,金鼓旗幡丢弃满地,愁云弥漫九重天,一众败军随地坐。

    江南之地,平原广阔,名山稀少,马鞍山不算高山,但山顶也建有寺庙。

    此时,金声桓坐在寺庙东厢房外的一个石墩上,他的头盔已经不见,束带也有些松动,头发散落几丝,遮着他的面庞,在他的身边,还站着几员战将,有的盔甲斜挎,有的甲胄已经少了一大块,衣甲被刀枪划过的痕迹,随处可见。

    战将一个个都是脸色发白,嘴唇干裂。
1...174175176177178...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