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整个院子里不下二十来人,院外则是满地的败兵,可这么多人,整个寺庙内却出奇的安静,这不是军汉们觉悟高,菩萨面前不敢喧哗,而是没人想要说话。

    这时一队火头兵抬着一锅冒着热气的汤过来,上面漂着油花,还浮着一些泡沫,里面还有一根大骨头。

    要说这肉汤,应该是香的,但马肉味甘、酸,性寒,还有一定的毒性,煮起来会有泡沫,还会发出恶臭,令一般人敬而远之。

    可在没有吃的的情况下,哪里还管这些。

    这一锅汤放好,几名将领围上来,接过大碗,荡去泡沫,各打了一碗。

    李元胤脸上一道到深深的伤痕,血迹在脸上乌黑了一大快,他端起一碗正要喝,却见金声桓没有动,于是把那碗汤端着递到他面前,“督镇,喝一口吧,您都两天没吃东西了。”

    金声桓抬头看了李元胤一眼,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去接汤碗,而是用已经沙哑的声音说道:“给弟兄们喝吧!”

    说完金声桓便又将头低下,这一败对他的打击太大,他原是想要做大明朝的擎天之柱,与王彦并称柱国,也挣个王爵,但现在却陷入了绝地之中。

    勒克德混因为他死,他就是想投降都不可能。

    金声桓想着他原为世袭军户,隶属杨嗣昌诸营,清军陷辽东,他全家被俘,只身入关,成为总兵黄龙裨将,后投左良玉军中,由都督同知升总兵官。

    弘光朝时他随左良玉东叛,声讨马士英。左良玉死后,他又随其子左梦庚降清,任江西总兵,之后苦于清廷寡恩,在赣州被王彦策反,提拔为江西总镇,此后楚赣大战,他力挽狂澜大败满达海,被封为国公。

    他这一生才刚刚进入**,却在此时嘎然而止,陷入了死地,如何不让他神伤。

    李元胤见他情绪极为低落,不禁再




第719章皇帝遗命上
    古人五十不称夭,朱聿键今以四十有七,年近半百。

    他自登天子之位以来,一心恢复祖宗基业,延续朱明江山,早已操劳成疾,他自知时日无多,而朱明皇权日益渐衰,心中焦虑之下,加之议和事败后,朝中人心不稳,外朝文臣与内廷争斗又起,他急于转移矛盾,随大兴六师东征,以图光复南京。

    大明朝历经二百七十余年,王朝暮气,各种问题堆积成疾,已然病入膏肓,外部有建夷虎视眈眈,内部皇子年幼,权臣辈出,藩镇割据,可谓内忧外患。

    隆武皇帝急于用所剩不多的时间,来给皇子,给朱明的江山扫除一些阴霾,所以他迫切需要光复南京。

    如此,对外他可以将建夷赶到长江之北,消除亡国之危,对内可以凭借光复南京的巨大威望,压服权臣,为子孙后世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可这一切都因为大胜关一败,沦为梦幻泡影。

    大军溃退至马鞍山,金声桓、王得仁引兵据守。

    这中路军形势本来一片大好,一路攻杀到芜湖,江南绅民鼎沸,暗助大军者不在少数,只要稳扎稳打,层层推进,光复南京的希望大有可能。

    可隆武帝求胜之心太切,王彦派出吴晋锡来劝说他不要孤军深入,与左右两翼拉开太大的距离,可惜当时中路军连连大胜,士气达到顶点,使他误以为王彦不想看到他光复南京,所以不仅没听进去,反而催促金声桓进兵,致使有此一败。

    大军退到马鞍山,人报随军出征的大学士曾樱,左都御史路振飞,左都督杨鼎卿,总兵官林察,武卫左军磐石营指挥使徐启仁等武将和大臣皆殁于王事,中路大军死伤过半,隆武帝伤感不已,自觉无言再见群臣和江西军民。

    大军被困在马鞍山,隆武便一病不起,每日吐血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病情日益加深,已到弥留之际。

    他自知病入四肢,深入五脏六腑,已经不久于人世,遂命内侍唤金声桓等入内,听受遗命。

    金声桓进得屋来,拜伏龙榻之下,哽咽呼唤,不多时,一众狼狈的大臣和武将也都进屋拜伏,多有哭泣抽噎之声。

    隆武帝斜躺在床上,内侍出去才一会儿的功夫,他又昏睡过去,现在听见呜咽之声,悠悠醒来,见屋里主要的文武已经到齐,无力的抬起枯瘦的手,对众人道:“朕自两都沦丧安宗北狩时承继大统,历经四载,苦心经营,又得诸臣之助,幸保西南一隅不矢,又复楚赣、川东之地,形势本来大好,但朕刚愎自用,智识浅陋,不纳忠言,自取其败。今局势逆转,内忧外患,朕悔恨成疾,死在旦夕,然皇子年幼,难当大任,危局当前,朕死不足惜,大明国祚却不能断绝。朕今日至此,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诸卿。”

    隆武说完,早已泪糊满面,心中的悔恨和不甘无以言表,泪水从他深陷的眼眶中流出,顺着苍白的脸颊滑落,对于身后之事,老皇帝实在是放心不下啊。

    金声桓、万元吉等文武大臣也早已涕泪纵横,伏拜道:“陛下且保重龙体,建夷未灭,两京未复,天下臣民皆待陛下洗净腥膻,扫除胡尘。”

    隆武帝看了群臣一眼言,见唐王跪在一旁,出言唤他近前:“皇弟过来。”

    唐王慌忙上前拜伏于龙榻下,泪流满面,皇帝用枯瘦的手,抚其背道:“皇弟曾于广州监国,抵御建夷攻打粤地,声望布于朝野。今朕崩殂,皇儿琳源年幼,难当大任,况也主少国疑,皇弟可承继大统。”

    唐王听完,心头大惊,忙泣拜于地道:“臣弟安敢有此非分之想,必然竭力辅佐皇侄,以尽忠贞之节。“

    如今皇长子朱琳源还不到两岁,隆武帝心里面自然想由皇子继位,但他如今已经没有了时间来给皇长子来打造一个稳固的



第720章皇帝遗命下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文人的作用,主要就是最高统治者用来管理和平衡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均衡的工具,而文人间,派别间的互相攻讦,只会消耗掉双方各自的力量,并不会,也不可能对最高统治者构成威胁。

    相比于文人,武将则是历代君王,以及中央朝廷警惕的对象,毕竟武将造反的例子笔笔皆是,而且每一次叛乱都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历代统治者为了解决武将的威胁,可谓煞费苦心,而这个问题,一直到宋朝才基本解决。

    当然凡是都有利弊,世间安得双全之法

    什么事都是过犹不及,宋代以来以文统武,确实限制了武将,但也带来了军队战力的下降。

    宋亡后,本朝依然采取以文制武之策,但在吸取亡宋教训之时,慢慢的也出现了文武合流的态势,或者说随着武将被限制,至使军队战力下降,便要求统兵的文人,也需要知晓兵事。

    活跃在崇祯年间,能打的卢象升,孙承宗,孙传庭,都是进士出身,妥妥的文人士大夫。

    相比与传统的武将,这些知兵善战的儒将,因为深受儒家教义,自身对自身就能有个约束,所以他们对于皇帝的威胁,无疑要比传统的武将要小一些。

    这也是明代军事变革,将要近代化的先兆。

    王彦算是这种文武合流的武臣,而金声桓则还只能说是传统的武将。

    其实如果金声桓与王彦的势力一样强大,那隆武肯定会拉这王彦来对付金声桓,可惜现在情况正好相反。

    隆武见金声桓到了身前,亲咳嗽了几下,开口说道:“此次大败,非卿之过,实为朕轻敌冒进所至。”

    在隆武看来,这一战恐怕已经没了转机,他虽然病危,但也知道大军的情况。江南之战,他们是已经败了。

    这样的大败,必然需要有人承担责任。

    如果是崇祯皇帝,估计现在就得找人背锅了,但隆武帝终究经历与其他宗藩不同,就像他自己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在弥留之际考虑最多的还是大明江山和朱明皇统的延续,而并非他个人的名声。

    他现在是凭着最后一口气,以希望能够为朱家江山再尽一份力,安抚住统兵的将领。

    金声桓也是老油条,但确实也被皇帝的言行所动,涕拜道:“臣万死难报答陛下之恩。”

    隆武微微点头,“卿与成功,如今以是大明的左膀右臂,朕崩后,卿当竭力辅佐唐王。”说着他又把目光投向唐王,对他说道:“皇弟继承大统,新皇登基,可晋封成功为延平王,虎臣为东平王,王得任、孙守法为国公。”

    王彦封王后,异性王的先例以开,但众人听了隆武的话依然十分震惊,这可是要连封两王。

    唐王脸上一振,但很快也就明白了隆武的苦心,既然已经破例,那就没必要抱着祖制不放,而隆武自己不封,说让他登基后再封,便是给他施恩两将的机会。

    试想经历了江南之败后,朝廷必然动荡,而他新帝继统,也正是人心不稳之时,此时若是能拉拢金声桓、郑成功两人用心辅佐,他的皇位就能大大稳固。

    金声桓同样也是一振,他没想到吃了败仗也能封王,但他仔细一想,却也明白封这个王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保证唐王能够登基,皇帝这是给他画个饼,让他支持唐王。

    不过不管怎么说,能够封王,这也皇帝对他的恩宠和厚爱,金声桓虽有野心,但他能够封王,已经是他目前野心的极限。

    遇上这样的君王,怎叫他不感激涕冷,当即连连叩拜。

    其实除此之外,隆武还



第721章化被动为主动
    两日前,王彦出了当涂,沿江而进,距离马鞍山不过一两天的路程。

    这时他派往江北和宁国府的使者,先后派快马回报。

    在太平府之南的孙守法,退守至宣城北面,青戈江上游一带的敬亭山一线,已经站稳了阵脚,把从浙江余杭过来的清朝巡抚萧起会挡住,拦住了三万清兵沿着青戈江向太平府穿插的道路。

    在江北,同太平府一江之隔的和州,李过也有消息传来。

    在得知多铎分兵南下后,李过改变增援戴之藩的计划,大军转道东进,去拦截多铎,两军在联接巢湖与长江的濡须水中游相遇。

    东汉末年,曹操在剪灭西凉军团后,曾率领四十万步骑南下,征讨孙权,已报赤壁之仇,孙权领七万众,与曹操大战与濡须口一带,发生过著名的濡须之战。

    多铎五万人马沿着濡须水南下,想要进入长江,跳到南岸包抄芜湖、当涂,李过率三万人在濡须水旁的濡须山下摆阵迎敌,与多铎大战一日,但是因为大军行军仓促,准备不足,败了一阵,折了忠至镇龙胜营近五千人,顺系老将党首素战败自刎。

    李过匆忙率军脱离战场,直退到濡须水与牛屯河交汇处下寨,才勉强稳住阵脚。

    两边消息传来,局势也就明郎起来。

    明军左右两翼,虽然处于劣势,但是目前却挡住了清兵两路包抄之军,王彦的后路和两侧暂时无忧,现在就看他能不能在多铎、萧起会突破明军阻击之前,先击败博洛了。

    原本明军东西两线进攻江南,东线牵制,西线主攻,若是西线三路人马,稳扎稳打,一步步压缩清军,明军有很大的优势,可现在随着中路军失败被围,明军的局面便被动起来。

    此时王彦与左右两翼,只要一路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大败。

    王彦不能击败博洛是败,孙守法没有挡住萧起会是败,李过没有拦住多铎也是败,唯有王彦在左右两翼被击破前,击败博洛,且是大败,才能重新将局势扭转过来,江南之战就还有得打。

    大军于旁晚时,在距离马鞍山七十里处下营。

    七万人搭建简易的行军营盘,王彦便急忙再次召集军中将领和幕僚进行商议,以便做出决断。

    从使者传回的信息来看,左右两翼,孙守法一路的情况要好一些,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李过折了一阵,兵力又远逊于多铎,情况则并不乐观。

    以此来看,外围清兵力强,中心明军人马多,这到底是王彦中心突破,还是清兵中心开花,目前还不好说。

    此时在王彦行军大帐中,已经站满的将校和幕僚,众人齐齐围在沙盘前,思索着破敌之策。

    这时博洛率六万人将皇帝围在马鞍山上,死命的攻打,中路军残兵岌岌可危。

    按理说,王彦应该领七万人马直扑马鞍山,先将皇帝解救出来,但陈邦彦看了看沙盘,半响后却说道,“殿下击败佟图赖,渡过青戈江,佟图赖败回清营,博洛便知道殿下大军已到太平府,其必然有所防备,不会给我们内外夹攻的机会。若其发现殿下大军兵以到,又领清兵退至大胜关,殿下虽为陛下解围,但有关墙之阻,却不能迅速击败博洛。此时殿下若是攻关,博洛兵力充足,短时间必然无法破关,若是此时左右两翼



第722章逼敌速战
    马鞍山脚,清军大营中一片喜气,他们攻山几日,拿下了九座山头,但是还有一东一西两座主峰没有拿下。

    清军士卒以为他们还要打上一两天,付出几千弟兄的伤亡,但是没有想到今天却出现了一件喜事。

    东面山头上被困的明军,居然出现了叛逃,武卫右军镇将王得仁麾下的参将高进库、游击刘武元、刘伯禄等人带着两千多人忽然跑下山来,向清军投降。

    这对于清军而言,自然是一件喜事,预示着山上的明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对于被困的明军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如果不是事出突然,清兵没有准备,王得仁又反应迅速,清军极有可能趁此机会,攻下东面的山头。

    山上明军开始反水,这等于开了一个极坏的头。在危急绝望的情况下,这种事有一就有二,清军已经闻道了胜利的气息。

    山脚下,入目的具是一片片坟头一样的军帐,难以计数,江风轻拂,旗幡飘舞,红顶斗笠穿行于营中,将领们并没管理,估计是看快赢了,所以没有严加管束。

    此时在清军营中,清兵抱着兵器,三五一群,十几个一窝的聚在一起,坐在帐篷的背阴面,插科打诨,段子乱飞,不时便惹出一阵哄笑,对于战事显然十分乐观。

    在营中的一座牛皮大帐内,八旗与绿营的将领,坐在两侧,身前还摆着一盆盆的水煮肉,以及切开的瓜果,供将领们随意吃喝。

    帐中的人都光着头皮,脑门蹭亮,唯有末尾座着的几人,头皮上还长着头发。

    博洛坐在中间,身后两个包衣打着扇子,他则露着光秃秃的脑袋,坐没坐相的斜着身子,用匕首割了块肥肉塞入口中,满脸的骄横。

    中间一穿着明军铠甲的将领,正向他禀报着山上的情况,帐中的清将不时发出欢喜的大笑,各个脸上都洋溢着喜色。

    博洛听着山上明军粮食、水源断绝,伤兵大量饿死,士气已经跌至谷底,崩溃就在眼前,将手中匕首插在猪头肉上,志得意满的笑道:“待本王肃清山上之敌,俘虏了朱律键,无论王彦来是不来,本王都要携大胜之势,鲸吞楚赣,哈哈”

    帐中的清将大多一声哄笑,博洛虽然说的有些夸张,但真要是捉了朱聿键,他们就算是不能趁势吃了楚赣,咬下一大块肉总是没有问题,总之一场大胜是少不了。

    “末将听前些日子出使广州的冯大人说,广南在王彦的经营之下,比江南还要繁华,那厮现在把行辕迁到武昌,想必武昌的情况也不差。老实说,王彦这厮还是很有些能力,这不抢不夺,四年之间就已经手握数十万大军,关键他还能养的起,是蛮不简单的。”石廷柱说道。
1...175176177178179...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