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虽然地方官员有袁世凯背书,不必承担失地之责,但袁世凯作为地方督抚大员,亲自下令地方官员弃地,按照清廷的律法,也是重罪,因此有人将此事上报到北京去,告袁世凯丧土失地,勾结叛逆,误国叛君之罪。
袁世凯这些年来在官场上一路顺风,平步青云,虽然说他为人圆滑,善于结交,拉陇了许多人,但也同样得罪了不少人,由其是清廷的宗室权贵,几乎都是对袁世凯恨之骨,许多人正在盯着袁世凯,寻找他的不是之处,现在这样好的罪状送上门来,那还不借题发挥,趁机彻底将袁世凯整死。
于是在清廷立刻轩起了一股弹亥袁世凯的风潮来,一时弹亥的折如雪片一般飞进皇宫中,更有甚者在折子中列举了袁世凯的十二条大罪,要求清廷立刻将袁世凯拿下处斩。虽然袁世凯在北京也有不少盟友,但苦于这次几乎是罪证确凿,几乎无可辩解,唯一能说的就是事关重大,不可轻下决定,等调查清楚再作决定也不迟。
但就在这时,袁世凯的报捷也传到了北京,在报捷中,袁世凯称自己率军出击,进攻安徽太平府治所当涂县,与人民军连战三阵,每阵皆亲冒弹矢,临阵指挥,将士们迹舍身忘死,奋勇杀敌,逐攻破当涂,收复太平府,三战计斩首人民军2000余众,所俘亦不下千人,所得枪械武器旗帜等不可计数。
这份报捷传到北京之后,给袁世凯在北京的盟友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他们也都收到了袁世凯的密信,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也都纷纷上拆,开始为袁世凯分辩。
而宗室权贵自然不甘就此作罢,于是再次轩起弹亥袁世凯的**,称小胜不足抵袁世凯的失地之责,当然也有人上折称袁世凯是假称胜利,实则大败,有意欺骗朝廷,其罪当诛。
但随后袁世凯的捷报连传,又相继收复宁国府、池州府,广德州等地,而且每次捷报都有“血战”、“死战”、“死伤无数”、“尸伏遍野、血流成渠”等字样,以显示战场的激烈,同时对袁世凯自身的描述无不是“亲冒弹矢”、“身处险地、誓死不退”,“亲掌火铳,击毙贼匪数十人”等表现自己作战勇敢的词句。
同时袁世凯也对自己下令放弃江北之地进行了分辩,称因大江所隔,华东**的水师皆为铁甲战舰,而安徽水师己全军覆没,江苏水师只有木船,无法在江中与华东**的水师相抗衡,因此只能暂时放弃江北之地,先全力收复江南之地,待稳固江南之后,再图收复江北之地云云。
虽然宗室权贵仍然遏力的攻击袁世凯,但这时己是三鼓而竭的地步,因为攻击的力度己经被大大的削弱,反到是袁世凯在北京的盟友们却开始反击,在此消彼涨之下,双方的声势也大体持平。
而就在这时,袁世凯的捷报再次发到北京,这次是收复徽州府,将安徽省的江南之地全部收复过来,同时还回师苏州府,击退了由上海进攻的人民军,并且在是役,袁世凯亲身上阵指挥,身中三弹,犹自坚守阵地不退,才终于击退人民军的进攻,不过由于伤势过重,只能回南京养伤,同时收复江南之地,军队伤亡重大,阵亡将士达6000余人,加之大江拦截,只能暂时休兵罢战。
尽管这时在北京,清廷的宗室权贵仍不甘心,犹自在拼命攻击袁世凯,有说他假冒战功,有说他和华东**有勾结,有说他欺瞒朝廷等等,但己是大势巳去,因为从表面上看,袁世凯确实是收复了江南之地,而放弃江北之地的理由也是说得过去的,毕竟长江天险,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师,确实谁都没有办法,另外清廷和华东**也斗争了几年,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这次袁世凯这次算是打了几个胜仗,确实是十分难得,由其是袁世凯还在战场上受伤,更是给袁世凯增添了几分悲壮之气,因此清廷最终下旨嘉奖袁世凯,进爵一等忠毅候;并荫恩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江苏四品知府候补,加爵骑都尉;次子袁克文六品京官候补,加爵云骑尉。
虽然无论是给袁世凯增加的头衔,还是两个儿子的荫恩,都是虚职,没什么实际的权力,毕竟现在袁世凯是以军机大臣的身份出任地方总督,官职实际差不多己经到头了,再高也高不到那里去,但这代表了清廷的态度,算是认可了袁世凯的功劳,以及不计较他放弃江北之事的过失,也为这段时间己来,清廷中针对袁世凯功过的争吵划上了一个句号。
其实以慈禧的头脑和阅历,那看不出其中的猫腻来,这分明就是袁世凯和华东**做的一笔交易,就是用江北换江南,要不然就凭袁世凯的本事,能打得过人民军吗?那可是连英法日俄这样的列强都做不到的事情。但现在清廷对南方的控制力基本所剩无几了,说得不客气一点,就算是现在袁世凯在南方公然举旗造反,清廷也拿他没有一点办法,难道还能出兵去征讨袁世凯吗?别的不说,就是大军怎么过河南省去?现在清廷除了袁世凯之外,还有谁能有那么大的面子,能够从华东**的领地内通过;另外不管怎么说,从表面上看袁世凯确实是收复了江南之地,这也就交待得过去了。
在宗室权贵们疯狂攻击袁世凯时,慈禧到是沉住了气,并没有立刻就做决定,而且先拖一拖,等一等,静观事态的发展变化,果然等到袁世凯用一份份捷报击宗室权贵对自己的攻击,反转了舆论风潮之后,慈禧也就顺势而下,下旨嘉奖袁世凯,也给这一事件定性,算是平息了这场争斗。
不过让慈禧没有想到的是,这回反到是袁世凯不依不侥起来,原来按清廷的惯例,受到嘉奖的官员应该上折向朝廷谢恩,而袁世凯在谢恩的折子中除了感念朝廷的恩厚之外,还向清廷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调北洋新军第1镇、第6镇南下,加强自己的军力,因为袁世凯称在此前的战斗中,自己所带南下的军队伤亡重大,现在就是驻守江南也嫌有不足,必须要补充军队;二个是调北洋水师入长江,在南京停泊,以防华东**的水师渡江南侵,而且袁世凯还信誓旦旦,保证在北洋新军的补充军队和北洋水师到位之后,1年之内可以收复江北之地。
慈禧当然知道,袁世凯的收复江北之地誓言都是鬼扯,他的真正目地只有1个,就是要兵权,而且光是只有北洋新军还不知足,居然还想将北洋水师也纳入到麾下。这胃口也太大了,北洋新军是目前淸廷最精锐的军队,这次南下袁世凯带走了2个镇,现在再要2个镇,岂不是大部份都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
而北洋水师现在的状况虽然不怎么好,驻泊地都己经移到了宁波,这己是属于南方的港口了,而且宁波的港口设施落后,加上水师的经费不足,北洋水师的军舰也得不到良好的維护,不得不求助于驻泊福建的南洋水师,因此在清廷己有人建议,不如就将北洋水师并入到南洋水师算了,不过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北洋水师好歹还有几艘巡洋舰撑门面,也比南洋水师强,而且如果得到良好的维护,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对华东**来说,这点战斗力不足一论,但对淸廷来说,却是仅有的海军力量。
袁世凯的要求,等于是要将清廷海陆的精锐军队都纳入到他的麾下,这胃口到是真不小,没想到袁世凯到了南方,胆子就变大了,不仅敢欺骗瞒哄朝廷,甚致公然开始向朝廷叫板了,这时慈禧也不禁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就不该把袁世凯放出去,把他留在身边有多好,时不时的打压一下,看他服不服贴。
但现在说什么也晚了,不可能再把袁世凯从南方调回来,本来慈禧不想理袁世凯,就当是没收到袁世凯的折子,等事态自己慢慢平息下去。但袁世凯却没完没起来,几天以后,他再度上折,称华东**正在调兵遣将,有进取江南之意,现在自己手下的兵力不足,恐难以抵敌,请清廷速调军队南下支援。最终在10天之内,袁世凯连上三折,都是要求朝廷调军队南下支援,否则江南难保云云,慈禧也被弄待不厌其烦。
而宗室权贵见了,又都有些跃跃欲试起来,纷纷上折攻击袁世凯,谎报军情,欺瞒朝廷,挟寇自重,肆意妄为,不过袁世凯的同盟者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指责宗室权贵不顾大局,殆误军机,要求朝廷立刻调军队南下,支援袁世凯,否则难保江南之地,眼看在朝中又要发生一场争斗,慈禧只好下旨给袁世凯,表示朝廷现在无兵可派,准许袁世凯在江南自行招募组织民团练军,抵抗华东**。
其实慈禧明白,袁世凯再三上折叫苦的目地并不是要朝廷增援军队,而是在江南自行招募军队的权力,当然就算朝廷不批,袁世凯也可以在江南招兵,毕竞现在谁也管不着他,而宗室权贵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跟着乱起哄,因此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批准了事,也省了个耳根清净,老实说慈禧现在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得到了清廷的批准,袁世凯也心满意足,于是开始在南京、苏州等各地竖旗招兵,扩充军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五四章 访徳使团(上)
袁世凯和清廷的撕逼,在李松晨看来,不过就是一场闹剧,当然袁世凯的厚脸皮,颠倒黑白的能力,则是这场闹剧中的一大亮点。正所谓人至贱则无敌,袁世凯敢豁出脸面不要,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清廷当然就不是对手,因此在这场撕逼中,败得也不冤。
不过现在李松晨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因此袁世凯和清廷的撕逼结果他并不关心,而且接收江北土地的事情由罗岳负责,处理完了和袁世凯的事情之后,李松晨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访德使团的准备工作。
这次访问德国,华东**派出了强大的出访阵容,仅是出动的元老就多达27人,其中军方的元老有12人,包括海军7人、陆军5人,因为这次访问德国,双方的军事合作是访问的重头戏之一。而访问使团的总人数为65人。
另外还有12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按照上一次德国访问华东**时,双方达成的协议,华东**每年都将会派遣一批学生到德国留学,而德国也保证会对华东**的留学生进行妥当的安排。这120名学生是第一批赴德留学的人员,也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毕竟尽管华东**的教育非常注重国际视野,但这次毕竟是在异国他乡,怎样才能让这些留学生更好的在德国学习,并且学到真材实料,都需要试验磨合。12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中,给了上海20个名额。
第一批留学德国的学生,全部都是男生,年龄在15-17岁,并且至少有5年系统学习的时间,在德国留学的时间初步确定为4-5年,本来华东**是提倡男女入学的,但由于这一批学生带有试验性质,但女生并不适合,而且考虑到15-17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强,等赴德留学理顺之后,再选择年龄更小,包括女生去德国留学。
专门给上海20个留学名额,在华东**内部还是有一定争议,主要是因为其他10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接受的华东**的系统教育,其中有部份学生从当初的天津希望学校就开始学习,而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华东**也不断加强他们对华东**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包括这些学生的家庭,也基本都和华东**捆绑在一起,因此这批学生基本是可靠的。
但华东**控制上海的时间还不到3年,虽然原来上海就在不少近代学校,这其中既有清廷创办,也有各国在租界里创办的,因此相对于这个时代中国的其地方,上海的教育水平要远远超出,华东**统治上海之后,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很快就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系统,但接受的华东**教育的时间较短,并未建立起牢固的对华东**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而且这些学生的家庭和清廷,甚致是各国都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上海挑选20名留德学生,是否合适,别到时候养出一批白眼狼来。
不过行政院最终还是批准了这个决议,因为上海的情况较特殊,是现在华东**除青岛之外,现代化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发展潜力还要超过青岛,再加上上海的教育水平也确实很高,因此给上海几个留德名额,也完全有必要。至于担心养出一批白眼狼来,到是不必,只要华东**自身保持发展势头、不断强大,就不必担心有人背叛,既使是出了几只白眼狼,也不会影响大局。
虽然行政院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但上海方面派出留德的具体人选却不能马虎,除了需要在适龄的学生中进行认真筛选之外,并且对这些学生的家庭出身进行详细调查,凡是和清廷或外国关系密切的学生,这一次基本都不会入选。虽然华东**不搞阶级成份出身这一类的东西,但政治合格是绝对有必要,由其是华东**在上海统治的时间还不算长久的时候,而选拨还不能公开进行。因此确定最终的20个留学名额,也确实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好在是这个时代出国留学可不是什么抢手的事,到也没有引起什么争议。
另外,这次访问德国的还有一个贸易代表团,是由一些从事经商创业的元老组成。其实在国事访问中,带一些商业人员一起出行,在旧时空里是很常有的事情,在这个时代,虽然不算普遍,但也不是很特别,而且华东**和德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在年初徳国访问华东**时,也带了来了不少徳国的工商界人士,因此这次回访,华东**也派出一个贸易代表团随行,这不仅是礼尚住来,也是华东**自身的实际需要。
而现在华东**从事商业的元老已超过千人,基本上身家都做到了数十万银元以上,资产超过百万银元的元老也己达到百人以上,这一方面是甴于华东**的社会、经济均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在这种大环境中,从事商业也比较容易成功;另一方面华东**对从事商业的元老也有相当优越的政策扶植,因此只要是肯用心吃苦,做到数十万银元的身家,并不是太难的事。
由于华东**和德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从事商业的元老们都是具有国际界野的人,知道只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外更广阔的市场,因此这次出访徳国,从事商业的元老都非常积极,最终有21名元老参加了这次访问,从事商业的元老中,合伙创业的比例很大,这21名元老的背后,实际代表着7、80名元老。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再加上代表**的27名元老,这一次访问德国,共计出动了48名元老,也可以表示华东**对这次访问的重视度。
而参加出访的徳国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中,有12人基本或长期定居在上海,而在上海有经营的,则达到18人,仅仅只有3人和上海没有什么瓜葛,由此也可以看出,上海在华东**中的经济地位之重要性。
其实这一次华东**也向本土的工商业者发出了参加出访,但本土的工商业者,无论是盛宣怀还是张謇等,对这次出访德国都不感兴趣,他们的目光始终都是盯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和外国的经济来往只限于购买机器设备或高技术生活日用品,对于开拓海外的市场一无雄心;二无动力;而张振勋到是想参加出访,不过一来是张振勋的年纪较大,都66岁了,难以经受长途拔涉的颠波,二来张振勋己被选为华东**第一届咨议局的咨议员,在这个时候当然不能离开青岛去德国访问,另外还有赵维忠,和张振勋的情况一样。
同时在这次赴德访问中,华东**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就是文化交流,这是在德国访问华东**时没有的项目,不过这个建议提出之后,也得德国方面的积极响应,因为文化交流往往像征着双方的关系更进了一步,而且德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个时代的欧洲对中国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国是一个愚昧、落后、野蛮、原始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文化更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毫无研究的价值,既使是研究,也应持完全批判的态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现在的中国确实落后且愚昧,但中国做为一个历史悠久,而且曾有过辉煌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甚致有不少值得欧洲借鉴、学习的东西,值得认真研究。
这两种观点中,一直都是前一种占上风,由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前一种观点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华东**成立之后,也大大的扭转了欧洲对中华文明的轻视态度,由其是在远东战争结束后,尽管欧洲的舆论对中华文明依然偏见蔑视,但在学术界却开始认真研究中华文化,毕竞这个世界还是胜者为王的世界,文化、文明也是依附于国家的实力,谁的拳头大,谁的枪杆子硬,谁的文化就有研究价值。
德国是较早和华东**建立良好关系的欧洲国家,因此对华东**的认知,也要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强,同时对中华文化的态度转变也其他欧洲国家更快,在这个时候和华东**进行一次国家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德国文化界得到了许多支持的声音,德国**自然也是乐见其成。
反到是在华东**,这个建议刚一提出的时候,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远比给上海20个留学名额的争议要大得多。主要是因为既然是文化交流,自然是由学者来唱主角,政治家只能靠边站。但在元老中,工程师到是有不少,甚致有人在这个时代可以算得上是科学家,但能称得上是学者的人确实并不多,尽管有部份元老在旧时空里当过键盘侠,对网上和别人对喷时可是从来不认怂的,但这种网络对喷终究是上不了正席的,更何况是文化交流,要知到这次面对的都是德国文化界的大咖,上去如果撑不住场子,丢的可是华东**的脸面。
而在华东**中真正能以学者的身份,代表华东**去与德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大概只有秦铮一人免强够格,但华东**早就决定了,秦铮是不参加这次访问出行,那么没有学者,怎么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呢!这就是争议的核心所在。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五五章 访徳使团(中)
当然,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就有人考虑过文化交流的人选问题,就是可以从本土学者中选人,参与这次出访,代表华东**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但这个建议则又引发了另一个大争议的话题,本土学者是否能够代表华东**。
华东**成立以来,对本土学者的态度一向都是敬而远之,甚致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的,这一方面是华东**的治国理念在这个时代显得过于超前,而采用的手段又偏重于强硬,由其是对中国传统的士绅阶层,基本不留情面,毫不客气的进行打压。而按照中国的传统治国理政,尽管也强调爱民如子,体恤民情,并且在历代王朝建立之初,也会重新分配,丈量土地,并制定些对百姓相对有利的政策。但历代的统治者都知道要统治好国家,首先要拉陇的还是士绅,而非百姓,历代王朝实际执行的是所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原则。
但华东**则是属于一个另类,根本没有将传统的中国士绅阶层当一回事,不仅没有拉陇,反而是强力的打压,由其是士绅的土地全部收没,都分给普通百姓,并且建立了广泛而严密的基层行政体系,彻底打破了历代王朝“皇权不下乡”的惯例。
仅仅只是对从事商业经营士绅态度好一些,但一来是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纯以经商为生的人并不多,二来绝大多数商人同时也是大地主,像盛宣怀、张謇这样的商人,同样也拥有大量的田产土地,尽管田地的产出在他们的收入中只占到极小一部份,这也是中国人习惯的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因此华东**也差不多将所有的士绅都得罪光了,这些行为在传统的中国士绅看来简直就是叛经离道,胡作非为。
在华东**建立之初,大部份士绅都认为华东**这样的做为难以长久,最多不过是长毛第二,或者说“分配土地,使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不过是一句空话,由其是元老们会不要土地吗?因此迟早都会改过来,还是得用传统的笼络士大夫的那一套,那知华东**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还民心归附,日益强大起来,更为奇怪的是华东**的元老们真的都不要土地,这也是华东**常用来驳斥对自己土地政策进行指责的理由,“没有一名元老占有过一亩土地,一切为公”,这还真的让指责者反驳不了。
但不管怎么说,传统的中国知识份子对华东**的做法是很难认同的,而华东**也没有指望能得到传统的中国知识份子支持,一来是在远东战争之前,中国的正统仍然是清廷,在大多数人眼里,华东**还是反叛,二来华东**更看重的是技术人材,就像詹天佑这样的人,而对传统的中国知识份子也并不怎么感兴趣,用华东**内部的话说,就是“100个所谓学术大师,也顶不了一个詹天佑有用”。
当然,这个时候中国到是有一批精通欧美学术的学者,但一来是这些人自认为喝过洋墨水、见过世面,开过眼界,自视甚高,自认为自己掌握了救时济世的全部真理,其实也不过是欧洲早年资本主义革命的那一套“自由、博爱、平等、人权”的东西;二来华东**的土地政策对他们的刺激也不小,毕竟能出国留学的人,都不会是贫苦出身,不说大富大贵,至少也是小康之家,当然舍不得把自己家的土地献出来。
正是清醒的了解这些情况,华东**才对这个时代的中国学者、大师不感兴趣,反到是更看重詹天佑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现在要选拔本土学者代表华东**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自然会引起巨大的争议。
不过秦铮对这个建议却是全力支持的,认为至少可以先咨询一下这些学者的态度,首先是这些学者虽然对当前华东**的工业化建设、经济发展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各自的学术范围内,有的精通国学,有的贯通古今,有的博览中西,确实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做为华东**的文化代表,只从学术水平上是完全足够的;其次是华东**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文化始终是一大短板,因此也有必要注意补齐这个短板,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1...422423424425426...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