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其实华东**也一向重视文化的建设,但目前所做的,基本都停留在文化宣传上,而在文化的学术系统理论上,只有秦铮发表了几篇有份量的文章、书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乏善可陈的。
不过现在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华东**在取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在国内的人气民意均己经压倒了清廷,不仅是改朝换代不可避免,而且全国上下基本都己经认同这个现实结果,清廷的死忠粉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不少当初并不看好,或者是对华东**有所诽议的人,都在考虑怎样在新朝中占有一席之地,既使是华东**的土地政策,也可以忽视了,毕竟大势所向,不可逆换。其中也包括有相当一部份学者,因此华东**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吸引一部份学者为我所用,加快华东**的文化建设,打造华东**的软实力。
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学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中华文化是认同的,同时也都是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这一点和华东**的目标是共同的,因此代表华东**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应该是可以试一试,而且这毕竟是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层面,就算是出了问题,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行政院经过了讨论之后,最终还是认同了秦铮的意见,而秦铮又推荐了两个人选,严复和辜鸿铭。
这两人差不多就是这个时代中国最出色的学者,其他有的远在海外,如康梁,有的则还没有成长起来,只有严复和辜鸿铭正当盛年,而是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均成绩优异,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中西文化造诣精深。
严复可以算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思想偏重于维新,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将大量的西方优秀进步学术著作译为中文,介绍给现在处于落后状态下的中国学人,让人们了解欧洲的学术思想,开拓视界,增长见施,可以称之为“文化输入”,并且首先提出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原则,对中国的翻译工作有重大影响,虽然在学界有人对此持异议,一直到元老们的个时代,这个原则依然被中国翻译界奉为圭臬。
而辜鸿铭尽管也精通西学,但在学术上却推崇儒家学说,尊崇孔、孟,对欧洲文明多有批判,并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至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译成西文,使西方人能更多地了解到中国古老的固有文化,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称为“文化输出”。辜鸿铭在欧洲学界声望颇高,在旧时空里,欧洲学界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当然,秦铮推荐这两个人,也是有认真的考虑。这两人主要居住在上海,对华东**的态度,都有一个从不认同到认同的过程。不过相比之下,严复要比辜鸿铭更早认同华东**,因为严复是军人出身,少年时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赴英国学习海军,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回国之后还参与了北洋水师的建设,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职务,北洋水师的大部份将领都可以算是严复的学生。
正是由于严复是军人出身,因此尽管他不认用华东**的政治理念,但对华东**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却相当赞赏,华东**占领上海之后,严复并没有离开上海,一方面留在上海近距离观察华东**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开始认真的研究华东**的治国理政、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理念,而经过了认真的研究之后,严复不得不承认,虽然华东**的制度也许并不算完美,但和清廷比起来,确时是胜强千万倍了,既使是和英法德美等诸国相比,也并不逊色。
在这个时候,严复在心理上其实己经认同了华东**,只是传统的政治道德,以及对清廷还残留的少许忠心,阻碍了严复彻底倒向华东**。
但远东战争的胜利,彻底打消了严复最后的犹豫,毕竞胜利才是最能鼓舞人心的,由其是对严复这样军人出身的学者,战场上的胜利是最容易打动他的。而只到这时,严复才彻底认识到,清廷己经无药可救,只有华东**,才能使中国真正完全富强起来,并不再受别国的欺辱,因此这时严复才在和别人的书信、友人的交谈中表示了自己对华东**的认同和支持。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五六章 访徳使团(下)
其实辜鸿铭和华东**的接触时间要比严复早得多,在华东**刚成立上海新区的时候,华东**曾组织了一次上海的工商界的人士到青岛访问的活动,当时辜鸿铭也参加了这次行程,应该说在那一次行程中,华东**还是给辜鸿铭留下了不错的印像。
不过从那以后,华东**和辜鸿铭就再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了,毕竞华东**的精力主要在发展工业化和经济上,看重的是詹天佑这样的技术人材,而不是辜鸿铭这样的学术大师;而辜鸿铭虽然也承认在华东**的治理下,社会民生,精神气貌确实都要比清廷要好得多,但他的骨子仍然带中国传统文人的清高和傲慢,华东**不来相请,辜鸿铭自然也不会主动上门,而且还故意做出一付对华东**也不屑一顾的样子来。
但辜鸿铭的大部份时间都居住在上海,也得到了许多了解华东**情况的机会,而且虽然辜鸿铭在表面上表现得对华东**不屑一顾,但实际对华东**的动向相当的关注,华东**出版的几份主要报纸基本都一期不落,另外对华东**出版的几本学术著作也是本本都购买,并且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读。
应该说辜鸿铭对华东**的土地制度是相当不认同的,对华东**绕过士绅阶层,直接面对基层百姓的治理方式也颇有微词,但对华东**治理的效果还是有些佩服,毕竟辜鸿铭是在欧洲留学14年,并且拿到了11个博士学位,留学的经历主要是在英国和德国,对欧洲国家的治理环境有相当的认知,而华东**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治理能力却并不逊色于欧洲国家。
而对华东**的学术理论著作,辜鸿铭的评价也是各有高低,比如对华东**的土地理论,就很是不屑,而对工业化理论也并不怎么上心,但对华东**提出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而非民族国家这一概念却有相当的认同感,因为辜鸿铭是推崇中华传统的孔孟思想学说,这和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的理论有很大的契合之处,而且这个理论也给了辜鸿铭很大的启发,使他对中华文明优于欧洲文明的理论可以更为完善。
还有就是华东**对欧洲国家的体制,及社会制度、文明的批评,辜鸿铭则是十分赞同。和这个时代其他的中国学者普遍都推崇欧洲国家的制度、思想、文明不同,辜鸿铭对欧洲国家的体制,制度、文化都相当不屑。这也和辜鸿铭在海外留学长达14年的经历有关,因为其他的中国学者如严复国外留学的时间也不过只有4年,对欧洲国家的认知未免有些流于表面化,仅仅只看到了欧洲国家的表面繁荣,对欧洲国家的社会深层缺少实际了解。而正是有长时间的海外生活经历,使辜鸿铭对欧洲国家的社会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并没有被欧洲国家的表面繁荣、发达、科技所迷惑,同时还看到社会繁荣背后的阴暗、坠落、自私、贪婪的一面。
不过辜鸿铭毕竞不是社会学家,虽然他看到了欧洲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的缺点,但对造成这些缺点的根源却缺乏足够的认知,而且想出的解决办法却不是靠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或是建立一种更高等级的社会制度,而是中国传统孔孟学说的仁义之道,这也是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的最主要因素,甚致到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也坚决拥护的程度。
其实这也是这一代中国学者的一个共性,随着对欧洲国家的社会的认知加深,看到欧洲国家的社会、文化的缺限后,几乎都不约而同的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在旧时空里,严复到了晚年时,也开始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但看了华东**关于对欧洲国家的体制形成,以及文化缺限的原因的深度分析之后,再结合自己多年欧洲生活的经历进行印证,使辜鸿铭也颇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毕竞华东**关于对欧洲国家的体制、文化缺限的分析,是建立在旧时空无数学者长达百余年的探索、研究、分柝、试验的基础之上,这决不是辜鸿铭区区十几年的生活经历所能相比的。
虽然这并不表示辜鸿铭从此就放弃自己的思想,彻底拜倒在华东**的面前,毕竞像辜鸿铭这样的学术大师,一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虽然这并不防碍他会从其他理论思想中吸取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有利,或是有补充的优秀部份。因此在辜鸿铭后来的文章、讲学、交流中,也大量的引用华东**的这些理论。
不过辜鸿铭对华东**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改变,依旧是不屑,并且不时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或调侃、或抓苦、或指责华东**的一些行为或者是一些特定人物。当然喜欢怼人,是辜鸿铭的一大特点,他到也不是专门针对华东**,对清廷、对其他国家,对清廷的官员、外国政要,以及其他学者、社会名流、都是照怼不误,简单来说就是看谁不顺眼,看什么事情不顺眼,都会开怼,并极尽嘲笑、挖苦之能。
华东**控制上海之后,报纸当然不敢发表反对华东**的文章,辜鸿铭怼华东**通常是在宴会、学术交流的场合,不过辜鸿章到也不是乱怼华东**,并且相当注意分寸,往往就是打打擦边球,更多的还是调侃性质,而且除了怼华东**之外,辜鸿铭也依照是见人怼人,见事怼事,行就如故。因此上海**也并没有太在意,对他依然是敬而远之,但并没有阻止辜鸿铭在上海著书、教学、发表演说等等,只要是不要过线就行了。
其实虽然在旧时空里,辜鸿铭是以敢说、敢骂、敢怼而著称,但并非是真的愤世嫉俗,不通世故,其实相当注意分寸尺度,知道什么人可以骂,可以在什么时候骂,可以骂到什么程度,并且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因此尽管在辜鸿铭生命的最后10余年间,尽管政局迭荡起伏,**更迭如家常便饭,不少学者都因站错了队、说错了话而吃过大亏,但辜鸿铭却始终屹立不倒,无论是谁当政对他都敬若上宾,而且辜鸿铭还是照样骂人、怼人。
秦铮其实一直都在关注严复、辜鸿铭等学者的行动,对他们的一些改变都了如指掌,随着华东**的国力日益强大,由其是在取得了远战争的胜利之后,这些学者们都明显在向华东**这边靠陇,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清廷的表现实在太烂,根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仅仅只是占着一个正统的大义明份,而当华东**表现出了足以彻底压倒清廷的能力,改朝换代己不可避免时,自然有不少学者会改弦易辙,站到未来的胜利者一方。
而且这次代表华东**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导的文化交流活动,代表的整个中华文明,无论是谁能够参与其中,都是足以留名青史的至高荣誉,对于学者来说,荣誉比经济利益更为重要。因此秦铮才认为可以邀请严复、辜鸿铭做为华东**的代表。
经过行政院的讨论之后,最终还是同意了秦铮的建议,当然首先还要看严复、辜鸿铭的态度,如果他们不愿代表华东**去德国,那就没有办法了。而邀请严复、辜鸿铭的任务,自然就落到李松晨的身上。
其实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真不算小,虽然办不成也不会对李松晨的前途造成什么影响,毕竞如果严复、辜鸿铭真的不想去,总不能将两人架去吧!但如果办成了,无疑是对李松晨还是有加分的。
当然李松晨也知道,这种学术大师都不是好请的,因为一个个都自视甚高,自比孔明,虽然心里千愿万意,但还要故作姿态,左推右托,最后仿佛千不甘万不愿的才出头。因此李松晨经过认真思考之后,首先向辜鸿铭发出了相约见面的请求,辜鸿铭果然在一番“我很忙、没时间”的托辞之下,最终将会面的时间推到三天之后。而李松晨马上又去约见严复,这次到是顺利得多,会面的时间定在第二天。
这样的邀请先后安排,当然是有意而为的,因为严复是军人出身,本身性格比较豁达大变,涵养也好,另外他对华东**的认同感也更强一些,毕竞在远东战争中,华东**也算是为北洋水师报了甲午的一箭之仇,而严复也是北洋水师的创办者之一,不能不有所触动;而辜鸿铭身上的文人气更重,虽然不能算是心胸狭窄,但他的性格毕竟偏于过激,因此如果先邀请严复,可能会让辜鸿铭有所不快,认为华东**更看重严复,说不定在一气之下,就拒绝了邀请,而先邀请辜鸿铭,但却是由于辜鸿铭自己故作姿态,定下在三天之后会面,那么华东**先和严复见面,辜鸿铭也就没话可说了。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五七章 访徳使团(四)
李松晨和严复见面后,就向严复发出了邀请,而严复客气了一番之后,也很痛快的接受了李松晨的邀请,愿意代表华东**,出访徳国进行文化交流。
其实在远东战争之后,严复原本就有心向华东**靠陇,尽管从严复的内心里还是忠于清廷,并且主张在中国施行君主立宪制度,但清廷的表现实在太糟糕,而华东**取得的成就又太耀眼,虽然严复也曾经一度希望在元老们的主导下,在清廷推君主立宪的改革,这样严复也可以没有顾虑的投奔到元老这边来。
但在了解元老们的海外历史之后,严复也彻底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一来是元老的海外史中己说得很明白,他们是明朝的后裔,三宝太监下西洋时留下的后人,并非是清廷的孑民,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清君主立宪制度廷还算是有家国世仇;二来元老们在海外都是施行的共和制度,也就表明元老根本不可能奉立清廷的皇族,实行施行君主立宪制度。因此严复只能在效忠清廷和投向华东**中二选其一,不可能做到二全其美。
从严复的本心来说,并不是只愿做一名学者,一来他有较强的功名心,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当然也不是坏事,二来也是想为中国的的富强尽一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是只能投靠华东**。只是严复出于自己现在的名望、地位和面子,都不可能主动向华东**投靠,因为毕竟严复也算是受过清廷的皇恩,清廷再怎么腐败无能,但对严复还是有恩的。尽管严复推崇西学,但也会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投靠华东**无疑就对清廷的背叛,成了贰臣,因此对严复来说,最理想的结果是在淸廷灭亡之后再投靠华东**,这样就不必担负叛臣之名了。
不过严复也知道老话说得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现在投靠华东**,都不能算是雪中送炭了,何况是等华东**真的开朝建基之后,就算那时华东**为了显示新朝的气度容納了严复,但也只会给严复一个闲职,很难委以重任,那还不如就当一个学者算了。
而现在华东**的邀请,到是给严复解了套,他到不在意代表中国与徳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虚名,但这无论算是合作也好,是帮华东**做事,都表示自己和华东**己经搭上了关系,另外这次自己是以学者的身份出访,并没有在华东**里正式任职,无论将来历史怎么评论自已,但严复自己是问心无愧的。而且严复也不是讲究虚礼的人,因此很痛快就答应了李松晨,接受了华东**的邀请。
搞定了严复之后,李松晨也信心大增,一来是至少成功了一半,二来只要严复答应了,他就有办法对付辜鸿铭。原来在接到这个任务时,秦铮告诉李松晨一则旧时空里的严复与辜鸿铭的趣事。
原来在一次宴席,辜鸿铭宣称恨不能杀严复和林纾二人以谢天下,当时严、林二人均在同席。不过严复涵养好,对辜鸿铭的大放厥词一笑了之,林纾则是个火爆脾气,当场质问辜鸿铭何出此言。辜鸿铭振振有词道:“自严复译《天演论》一出,国人只知物竞天择,而不知有功名,于是兵连祸结;自从林纾译《茶花女》一出,莘莘学子就只知男欢女悦,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以学说败坏天下者,不是严、林又是谁?”
当然辜鸿铭说要杀严、林二人不过是戏言,主要是辜鸿铭推崇国学,鄙视欧洲文明,而严、林二人都是翻译欧洲著作而闻名,因此辜鸿铭早就看两人不顺眼,于是找个机会挖苦两人一番。其实算起来在旧时空里的严复与辜鸿铭还算是亲家关系,严复的孙女严倬云嫁给了辜鸿铭的堂侄辜振甫(即曾任台湾海基会首任董事长)。
果然,李松晨和辜鸿铭一谈,辜鸿铭一口就拒绝了华东**的邀请,还称严复无学无识,有什么资格代表中国去和德国学者进行文化交流,自己可不屑与严复为伍。这个结果也早在李松晨的预料之中,就知道辜鸿铭没有那么好说话,因此也没有太在意,只说这一次的机会难得,请辜鸿铭不要轻率的做出决定,不访再考虑几天,自己在三天之后再来拜访。
李松晨离开之后,有辜鸿铭的朋友来拜访,劝说辜鸿铭,一来是现在华东**如日中天,必将取清廷而代之,因此得罪华东**,有百害而无一利;二来这次和德国的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就是放眼世界,也是首次有两国**主导的文化交流,又是东西文化的碰撞,这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文化盛世,参与的人必将青史流名,如果错过了,岂不是可惜了;三来辜鸿铭一向推崇国学,这正是一个将国学推向海外世界的大好机会,如果辜鸿铭不去,这次文化交流必然由严复主导,严复其人崇尚西学,怎能向世界推广国学呢?而辜鸿铭去了,正好和严复比一比,看谁在德国更受欢迎。
其实这是受李松晨之托,从侧面来劝说辜鸿铭的,不过这番话确实打动辜鸿铭,实际上辜鸿铭是非常想参加这次访问的,因为向欧洲国家推广中华文明,一直都是辜鸿铭毕生追求的目标,这确实是一个大好机会;另外德国对辜鸿铭来说,也有特殊意义,因为辜鸿铭在欧洲留学14年,其中在德国有6年,分为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就读于德国著名的莱比锡大学,这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德国历史中第二悠久的大学,培养出不计其数的著名人物。因此这次辜鸿铭如果能去德国,无异于是锦衣还校。最后青史流名也对辜鸿铭有强烈的吸引力。
辜鸿铭是典型的学者,对做官到并不感兴趣,除了推广宣扬中华文明之外,对自己的名声,荣誉也十分看重。尽管辜鸿铭推崇孔孟之道,也主张皇权,在庚子国变时出版为清廷辩解的文集《尊王篇》,但实际上辜鸿铭对清廷并没有什么好感,慈禧过生日时,他就写下一首讥讽的贺诗: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他对皇权的尊重,实际是由于中华传统文明中,皇权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并非是对清廷有特殊感情。其实这个时代的学者都不可能对清廷有好感,毕竟清廷的表现实在太烂了。
而拒绝华东**的邀请,一方面是对严复不爽,另一方面也是文人的清高作祟,因此听了朋友的劝说之后,也不禁有些后悔,自己确实拒绝得太仓促了,好在是李松晨没有把话说死,三天以后还会来拜访,只希望他真能言出必行。
果然,三天之后,李松晨又来拜访辜鸿铭,而这一次辜鸿铭也没有再矫情,见面就答应下来,愿意出访德国,但又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这次访问德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必须是以自己为首;二是安排自己回母校访问一趟。
即然决定要去德国,辜鸿铭也就放下了面子,尽力的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这次出访当然是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因此如果是华东**文化交流的主导者,自然可以在参与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一个,而回母校访问不仅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实质意义也同样不小,毕竟莱比锡大学可是培养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弗里德里希尼采、罗伯特舒曼、卡尔李卜克内西这样优秀的人物,而这次回校访问,也能让辜鸿铭达到与这些先辈校友比肩的地位。当然辜鸿铭也保证自己会全力配合华东**的这次访问,确保访问取得圆满的成功。
其实这两个条件并不过份,有资格和辜鸿铭争文化交流的主导者的,只有严复,但严复并不在意这个主导者的身份,当然不会和辜鸿铭争,至于在访问其间,安排辜鸿铭回自己的母校访问更不是问题,毕竟这对德国,对莱比锡大学都是一件好事,相信德国方面也会尽力的配合,促成这次访问。
约请到了严复和辜鸿铭,李松晨又按青岛方面的要求,又邀请了几位学者,共计凑齐了7个人,组成了这次华东**访德代表团中的文化小组,由辜鸿铭担任组长。
这样访德代表团的最后一块拼图补齐,于10月12从青岛出发,华东**也专门调动一艘大型客轮,运载全部访德人员,并派遣两巡洋舰沂州号、济宁号护航。到达上海时,在上海的港几停留一夜,而李松晨也在港口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欢送仪式,上海的参加这次出访的人员都在当晚上船。第二天,三艘船舰驶离中国,向德国进发。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五八章 日本的访问(一)
就在华东**的访徳代表团乘船离开上海的时候,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带领的日本访问团乘座的轮船也靠近了青岛。双方经由日本驻青岛领事馆进行了几次勾通,基本确定了这次访问的基调和事项,总体来说是进行得比效顺利的,当然这也是由于日本方面将姿态放得很低,并没有故意设置什么障碍有关。于是伊藤博文也立刻决定访问华东**,恢复双方之间的正常关系。
伊藤博文站在船舷边上向青岛的方向看去,只见海岸线上己有一片高低起伏的建筑,港口中桅杆林立,进出的船只来往穿梭,衍然己是一付现代港口城市的样貌。伊藤博文心里也不甴得感概万千,华东**占据青岛也不过只有6、7年的光景,就己是靑岛彻底的改头换面。
1...423424425426427...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