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其实袁世凯的试探,华东**非常清楚,但这时华东**还不宜接纳袁世凯,主要还是由于袁世凯的要价太高,因为根据评估,如果华东**有意招降袁世凯,在行政体系方面,至少要拿个省长的位置;而在军事方面,则起码是野战军司令,但这样的价码,现在的华东**还是确实给不起,毕竞绝大部份元老都还没混到这个高度,凭什么给一个降将,何况袁世凯在大部份元老中的名气并不好。
但招降的价码低了,袁世凯也看不上眼,毕竞现在袁世凯在清廷己是位及人臣之极,而现在又不是走投无路之际,凭什么要自降身价。因此华东**就干脆装糊涂,对袁世凯的试探不理不睬,反正就算袁世凯在清廷,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尽管在清廷中,袁世凯确实是能力最强的大臣,但现在清廷是大势己定,袁世凯的能力再强也无力回天,何况袁世凯也不是力挽狂澜之材。等到华东**和清廷开战之后,袁世凯的筹码大大降低,那时袁世凯也会自降身价,那时双方还有得一谈。
这时再由幕僚出面,显然是不适合了,因此袁世凯才亲自出面,来到北京办事处。
两人虽然见面不多,但互相交流勾通不少,因此到也并不陌生,客套了一番之后,袁世凯道:“刘主任,在下巳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赴南方负责救灾、安置灾民,平息南方纷争等事宜。”
刘瑞杰道:“现在江苏、安徽等地的局面复杂,袁大人在这个时候去南方上任,这担子可不轻了,难不成是有人给袁大人下的套吗?”
袁世凯呵呵笑道:“刘主任说笑了,这也是朝廷对袁某的信任之意,何况两江的动荡,水灾只是其次,归根到底还是和华东**有关啊。”
刘瑞杰也笑道:“袁大人说话到也实在,不过既然袁大人这样说了,我们也扰不兜圈子了,这次我们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在长江沿省救灾,全是念及我们和长江沿省的百姓一样,同为华夏一脉,才愿意放下与清廷的矛盾,以救灾济民为重,其实这也是为清廷解困。但清廷对救灾之事不仅全无半点功绩,却几次三番对我们挑恤,先是安徽巡抚恩铭在长江拦截我们的运输船队,后来又有清廷的宗室大臣勾结日本,袭击灾民安置营,好在是被我们极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实在是忍无可忍,才不得不对清廷进行反击,这才出兵攻占了安徽。虽说两江的动荡,确实和我们有关,但要解决两江的动荡,却不在我们手里。”
袁世凯赶忙道:“刘主任误会了,袁某今日拜访,可不是来责怪华东**,只是希望华东**能以救灾的大局为重,还是以和为上啊。”
刘瑞杰道:“我们当然愿意顾全大局,也愿意以和为上,只是总不能每一次都是让我们来讲和,但却让清廷来随意破坏吧,以和为上是要靠两方共同努力才行,何况这一次清廷的行为实在是太过恶劣了,因此要我们再顾全大局,以和为上,清廷总得给我们一个交待吧。”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三三章 外调(七)
袁世凯苦笑了一声,道:“刘主任,你要的交待我可给不了,现在我是两江总督,管的只是两江三省的事情,朝廷能够给你们什么交待,不是我份内的事情,不达据我所知,朝廷己有意和你们谈判讲和,负责之人是张香涛,因此到时候你们只管去找张香涛要交待便是了。”
刘瑞杰道:“既然是如此,那么袁大人这次来希望我们顾全大局,又能够给我们什么保证呢?如果清廷再给我们使个什么绊子,我们又找谁去?”
袁世凯道:“我能够给华东**的保证是,在两江之地,只要是我在位一天,就绝不会再出现拦截你们的运需船队的事情,对你们的救灾行动,也不会干涉,并且尽力支持。不过像宗室权贵勾结日本的事情,我是无力阻止,但如有消息,必会通造给你们,好让你们有所准备。”
刘瑞杰道:“袁大人的这些保证,要我们顾全大局,只怕是还不够吧。”
袁世凯道:“袁某也知道是不够,但袁某职权所限,也只能有这些保证,再有多了,袁某自问力不能己,纵然答应下来,又能如何。何况袁某的这些保证虽然不多,但可以使华东**以后不必再为南方之事分心,这也算是有所收获吧。”
刘瑞杰心里一动,也有些明白袁世凯的言外之意,因此也点了点头,道:“好吧,袁大人的提议,我会如实的转告回去,由青岛那边决定。”
袁世凯也点了点头,道:“好,袁某就静候佳音。不过袁某还有两个提议,也请刘主任一并转告青岛方面。”
刘瑞杰道:“还有什么提议?”
袁世凯道:“我这次去南方上任,需要穿过河南之地,还希望华东**能够行个方便,让道放行,沿途所需费需用之特,袁某必当如数支付。”
刘瑞杰道:“好,不过不知袁大人这次去南方上任,随行会带多少人马呢?”
袁世凯沉思了半响,才道:“总计2、3000人吧。”
刘瑞杰道:“那么还有一个提议是什么?袁大人就一并提出来吧。”
袁世凯道:“好。袁某这次南下出任两江总督,管辖之地为江西、安徽、江苏三省,但现在安徽全境己被华东**所占据,当然是不会交还出来,袁某也不敢厚着脸皮求华东**让出,但安徽位于江西、江苏之间,将两省隔断,袁某上任之后,行政管治也多有不便之处,因此袁某有个想法,希望以长江为界,用江苏省的徐州府、海州、扬州府、淮安府、通州、太仓州、松江府之地,交换安徽省的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太平府之地,不知华东**意下如何。”
说着,袁世凯从怀中取出地图,铺在桌面上,将交换之地,一一指给刘瑞杰看。原来安徽、江苏两省都是跨越长江两岸的省份,袁世凯的这个计划其实就是用江苏省的江北之地,交换安徽省的江南之地。因为正如袁世凯所说,安徽省正好是位于江西和江苏之间,现在华东**占据了安徽省,确实是让袁世凯到任之后非常难做,管理、施政相当不便,但袁世凯也知道,想要华东**将安徽省吐出来,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是自己掌握的武力要比华东**更为强大,因此袁世凯思来想去,终于想出来这个以地易地的计划。
由于安徽省己被华东**占据,再加上现在上海也被华东**占据,因此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方实际己陷入华东**的三面包围之内,以华东**的渗透能力,估计早晚都会让华东**慢慢的掏空了,那还不如趁着现在还在清廷的控制之中,价值尚在,用来和华东**交换安徽省的江南之地。
总体来看,这两块交换的地区面积、人口、位置重要性都大体相当,而且一但交换成功了,其实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袁世凯得到安徽省的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太平府之地后,就可以和江苏省的江南之地相连,将自己的辖区连成一片,这样管治、施政就要方便得多了,由其是袁世凯己经打算在江南再开创一片新的基业。
而华东**得到江苏省的徐州府、海州、扬州府、淮安府、通州、太仓州、松江府等地之后,可以将领地直接连通到上海,太仓州、松江府原本是江南之地,但上海位于松江府内,太仓州则位于上海以北,并包括崇明岛,袁世凯将这两地列入这次交易的范围,也是增加自己的筹码,让华东**接受这个交易的机率更大一些。
这个土地的交易如能完成,双方在长江下游实际就是以长江为界,华东**控制江北,清廷退据江南,这样径渭分明,各居疆界。当然这个交易是不能让清廷知道,而是袁世凯和华东**的私下交易,不过这次袁世凯去南方,本来就是奔着割据一方的目地去的,而且清廷也就是1、2年的寿命了,因此袁世凯也根本不怕被清廷知道。
当然,这个交易也是袁世凯和朱尔典两人协商之后的结果,因为现在英法等国在中国的主要势力范围都在江南地区,因此江北之地也可以完全放弃掉,在华东**灭掉清廷之后,就以长江为界,让华东**控制江北,而在江南扶植新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和华东**相抗衡。
看完地图之后,刘瑞杰也大体明白袁世凯的用意,在他看来这个建议确实不错,华东**并没吃亏,而且将江北之地,连同上海都全部连成一片,虽然将江南之地都让给了清廷,但华东**控制了长江水道,另外还有上海地区,因此将来真的发动进攻江南的战斗,跨越长江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至于让袁世凯借道河南通行,就更不是事了,不过就是2、3000人,还怕袁世凯在河南省内闹事不成。
不过这只是刘瑞杰的个人想法,他当然没有板决断的权力,于是点了点头,道:“好,袁大人的用意,我都明白了,我会尽快报告给青岛行政院,让行政院决定。”
袁世凯也点了点头,又道:“不过袁某的任命己下,恐怕在北京停留的时日不多,因此还请刘主任多多进言,让青岛那边尽快的做出决议。袁某也好安心啊。”
刘瑞杰道:“我明白,会把这些情况都写在报告里,袁大人请尽管放心吧。”
见要说的事情都巳经说完了,袁世凯也知道要刘瑞杰现在拍板决定不现实,只能等着青岛那边的决议,因此也起身告辞。
三天之后,袁世凯收到了华东**的回复,同意袁世凯提出的借道河南南下,并交换土地的方案。
其实各国准备扶植袁世凯在南方割据的计划,早己被华东**查觉,因为法国驻汉口领事弗南招集各国商人筹积资金,准备在南方扶植一位强有力的清廷官员,在北方大乱时,保证南方的秩序,以及在北京英国公使朱尔典频频与袁世凯见面协商的事情,都并不是什么隐密的事情,收集到这些信息之后,再加以分柝,也就不难得出各国这是打算扶植袁世凯在南方做自己的代理人。
不过华东**经过讨论之后,认为这个计划其实是对华东**有利的,首先袁世凯去了南方,肯定会带他的北洋新军南下,而北洋新军是目前清廷唯一一支有一定战斗力,并成建制的军队,因此这支军队随袁世凯一起南下,可以大大削弱清廷在北方的实力。而且稳住了袁世凯,华东**就可以全心全力的在北方作战,消灭清廷、统一北方,不用担心南方会牵扯自己的精力。
这当然不是说华东**就怕了北洋新军,只是将束发动灭清的战争,统一北方之地的战斗是越简单、越轻松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华东**的消耗,将省下来的资源都投入到战争结束之后的地方管理、建设、治理上。毕竟灭亡清廷并不难,难的是在灭掉清廷之后的国家治理,不仅需要大量的治理人材,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物,因此当然要尽力减少在战争中的消耗。
致于让袁世凯去了南方也并不足为虑,虽然袁世凯确实是目前清廷能力最强的大臣,无论是施政还是治军都有一套,但现在袁世凯仅仅只是两江总督,而在长江以南还有两湖总督、浙福总督、两广总督、云南总督、川陕总督等,因此一但清廷灭亡,南方地区必然是陷入军阀割据,各占一方,互不相让的局面,而袁世凯即使是有各国的扶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整合南方的全部势力,当然华东**不会留给袁世凯太多的时间;二来华东**拥有绝对的制海权,一但发动对南方的战争,可以从海上发动进攻,令南方顾此失彼,进退失据,从而占据主动。
而交换土地当然也是对华东**有利,毕竞统治的地区连成一片,当然要比分散开好管理,至于让道给袁世凯通行,当然就更不成问题了,因此行政院最后做出决定,可以答应袁世凯的要求。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三四章 外调(八)
收到了华东**的回复之后,袁世凯心里也终于放下了一块大石头,因为只有华东**愿意配合他的计划,那么这次南下之行,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当然,在这几天的时间里,袁世凯到也没有一直闲着,只等华东**的答复而什么事情都不做,一来是袁世凯估计华东**同意自己的计划的机率比较大,毕竟这个计划对华东**也是有利的,华东**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二来现在朝廷的任命己经下了,基本不可能更改,因此袁世凯向南下之行也是不可能更改的,当然也要抓紧时间准备。毕竟除了和华东**协商之外,袁世凯和朝廷也还有一番博奕。
虽然袁世凯是由清廷任命的两江总督,但也不能空着两手去南方上任,总要带点东西,如军队、物资、钱粮等物,但清廷也是不会轻易的将军队、钱粮拔给袁世凯,还和朝廷要再争一番才行。
袁世凯的条件主要在三个方面,军队、钱、推人。
首先是在军队方面,袁世凯在接受清廷任命时,就提出要带两个镇的北洋新军南下,并且还要从湖北新军中抽调一部份军队,另外在后来又要求南下军队的一应武器弹药均由汉阳兵工厂供应,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武器弹药的供应,那么带再多的军队南下也没有用。
其次则是要求清廷拨调救灾的专款白银200万两,虽然朱尔典代表各国表示会支助袁世凯,并且已经凑齐了300万两白银,还预支给袁世凯20万两,但袁世凯也清楚拿人手短,使别人的钱,就要受别人的使唤,因此自己手里必须要有几个钱才行,而这钱当然只能找朝廷要,当然袁世凯也明白,200万两白银,清廷是肯定不会批的,这是预先留下了让朝廷降价的空间,说穿了就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最后是袁世凯向清廷推荐户部待郎徐世昌为军机处行走大臣。虽然袁世凯己决定去南方重新开创事业,但毕竞是在北方经营多年,资产众多,可不是说放弃就放弃的,何况清廷现在还在,而且还有1、2年的寿命,因此也不能完全将清廷置之不理,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在北京留下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并且出任清廷的高官,负责逐渐处理袁世凯在北京的资产,同时也为袁世凯在朝中折冲周旋,并将朝中发生的大事极时通知给袁世凯。
当然,袁世凯早就开始在朝廷中扶植自己的亲信,在他进入军机处后,就推荐心腹徐世昌为大理寺卿,1年之后晋升为户部侍郎。
徐世昌和袁世凯是莫逆之交,关系相当深厚,同时也是袁世凯最信任的人,而且徐世昌的处事能力也很强,能在1年之内由大理寺卿晋升为户部侍郎,尽管是有袁世凯照应,但也和徐世昌的能力强,能办实事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户部管理清廷的财政,是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能在户部任职,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而且徐世昌在户部任职年余,工作也十分出色,颇受好评。因此袁世凯决定在南下之前,向清廷推荐徐世昌进军机,算是自已留在北京的一个代理人。
这几件事情,如果清廷不能做到让袁世凯满意,哪么袁世凯也不会轻意的奉旨南下。
而接到了袁世凯的这几项要求之后,清廷也进行了讨论,首先确认的事情是军队的调备,因为袁世凯要求带两个镇的北洋新军南下,是在他接受命时就提出来的,当时朝廷也答应了这个要求,因此现在不过是再确认而己。
另外清廷也有自己的打算,袁世凯练成北洋新军之后,就一直成为清廷的一块心病,到也不完全是担心袁世凯拥兵自重,而是谁有兵权都会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而且袁世凯在练兵时也刻意扩大自己在北洋新军中的影响力,北洋新军“只知袁官保,而不知有朝廷” 也决不是一句虚言,何况北洋新军六个镇,除了第一镇之外,其他五个镇都是由袁世凯的心腹控制,清廷也不可能不对袁世凯有所顾忌,要求朝廷了袁世凯的军权的声音,在清廷一直都是有的。
在清廷进攻河南根据地的战斗中,北洋一镇遭到重创;三镇几乎全军覆没,在战争结束之后,清廷借恢复这两个镇的名议,终于将北洋第三镇也从袁世凯手里挖了过来,但袁世凯仍然控制着4个镇,清廷依然还是对他不能放心。这次趁着袁世凯去南方,在朝中就有不少人打算对北洋新军动手,虽然袁世凯要求带2个镇南下,但毕竞还是留下了两个镇,如果清廷能够将这两个镇也挖过来,这样朝廷就控制北洋新军的4个镇,也就彻底解除了袁世凯的兵权了。而袁世凯要求从湖北新军中抽调一部份兵力,清廷也同意将湖北新军的1个协调给袁世凯部,也算是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
其实清廷的这些打算,袁世凯心里都清楚,他要求带2个镇南下,也是经过了认真的计算,再要多了清廷也不会批,而自己一走,清廷也肯定会对下来的两个镇下手,不过袁世凯也另有自己的打算,尽管明面上只要了两个镇,但在出发的时候,袁世凯打算从剩下的两个镇中各抽调1个协,这样实际是带了3个镇的军队南下,再加上湖北新军的1个协,袁世凯手里掌握的兵力2个镇3个协,共计约4万余人,这样的兵力也是相当可观的。
另外袁世凯也计划好,一但到了南方,就以3个协为基础,招募新兵,再扩编成3个镇,这样最多也就是在1年之后,自己就可以再度掌握5个镇的军队,在南方来说,绝对是最强的军力。
而对袁世凯推荐徐世昌为军机大臣,清廷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晋升徐世昌为户部尚书,但没有选入军机处。原因是徐世昌的资历实在是太浅了,而且由侍郎入选军机,也未免太快,徐世昌虽然有些能力,但毕竟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即使入选军机,也难以服众,因此晋升为户部尚书,就算是看着袁世凯的面子了。
其实袁世凯也知道,清廷不可能任命徐世昌为军机大臣,之所以这样推荐,还是向清廷漫天要价,而户部尚书己经达到了他的预期,毕竞徐世昌确实是资历不足,就是被选入军机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还不如先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多历练几年,当然如果清廷能够撑到那个时候,而清廷撑不到那个时候,徐世昌大可以绕道南下,到两江来找自己,协助自己在南方开创新基业。
但袁世凯的要求中,只有钱的事情最难,到不是现在清廷没有钱,其实尽管现在华东**占据不少地方,但清廷这几年的财政收入还可以,每年都有8000万两白银以上的收入,算是十分可观的,一来是庚子国变,清廷并没有像旧时空那样赔了4亿多两白银,二来华东**注重发展经济,同时控制了天津、上海这两个最大的海关,使外国商品难以轻易进入中国,从而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连带着清廷境内的民族工业也有受益,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同时自然也增加了税收,这样清廷当然也有收入。
另外虽然现在华东**已和清廷式撕破了脸,但清廷的漕运却仍然还是由华东**负责,南方的税收、粮食都是由各地运到上海集中装船,运到天津上岸,再转由火车装运到北京,华东**的运需效率很高,价格也公道,清廷还可以省下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年可以省下几十万两银子。清廷到现在还不敢完全和华东**恶交,连华东**的北京办事处、驻军都不敢动,漕运被华东**控制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这也成了一个怪异的现像,一个国家的税收、粮食调运居然是靠敌人运输。
但不管怎么说,这几年清廷的财政还是比较宽松的,每年的开支之余,还能剩下不少,到现在至少也攒下了5、600万两银子,因此袁世凯开口讨要200万两银子南下救灾所用,尽管是漫天要价,但清廷也是完全拿得出来的。
不过现在清廷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因为现在慈禧己做好了华东**进攻,再次逃难的打算,但由于有了庚子年间逃难的经验,因此这一次慈禧要预先做好充份的准备,可别向上次那么创促狼狈,一方面慈禧任命岑春煊为甘陕总督、吴怀为山西巡抚,实际就是在沿途接应自已,而另一方面还要修理沿途的道路,并且还要修建行宫,并且安排人员饮食更换车仗马匹等等。
而这些事项当然都是要用钱的,因此在这段时间己来,清廷的银子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到现在己花费了200余万两,虽然这时清廷还有3、400万两白银的库存,但以后要花钱的地方还多去了,而且逃难时也要带一点钱,自然是能省则省,因此在5月间长江沿岸各省发大水灾时,清廷却没有救灾,这就是主要的原因。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三五章 外调(九)
现在袁世凯向清廷要钱,慈禧当然是不愿出这笔钱的,但袁世凯却死死咬定,如果清廷不出钱,自己就决不动身去南方上任,而且袁世凯的要求也很合理,无论清廷派袁世凯去南方是救灾还是稳定局面,都不可能让袁世凯两手空空的出发,总得给他一笔钱。
而英法美等国也都频频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廷尽快让袁世凯出发,因为现在南方的局势极不稳定,不仅需要袁世凯早到南京,同时也急需要一个能够安定人心的消息,因此清廷经过了精细的计算之后,总算是抽出了80万两白银拔给袁世凯,用于救灾所用,并且将今年两江的税赋都拔给袁世凯使用,这样也能对付过去了。
不过袁世凯对这个结果己经很满意了,尽管他开价要200万两白银,但也知道现在朝廷的钱都要用在后路上,因此肯定不可能给自己这么多,在袁世凯的估算中,能4、50万两就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而朝廷居然给了80万两,这己经超过了袁世凯的预期,毕竞从一开始袁世凯就没有奢求太多。
当然这笔银子落到袁世凯手里时,只剩下60万两了,那20万两则是宫里、军机处、六部等机构层层盘剥,雁过拔毛给截下来了,这也是清廷的惯例,谁的银孑下来,都是见者有份,利益均沾,而且这还是批给袁世凯的银子,各机构也都还有所克制,如果换了其他人,能够拿到40万两就要谢天谢地谢人了。
北京这边的事情也都处理得差不多了,袁世凯也终于开始计划南下的行程,这次南下,袁世凯打算带第2镇王英楷部、第4镇吴长纯部出行,另外从第五镇抽调第十协叶长盛部,从第6镇抽调第十一协陆建章部随这两部军队一起,并将押运北洋新军的粮草、弹药、辎重等物,由北京出发,绕道山西、陕西到达湖北,汇合拔调给袁世凯的湖北新军第21混成协,并在武昌乘船东进,到达南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