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得到了众人的推荐,朱尔典也立刻分两条路线行动起来,一条是在长江流域各省,联络各国商人,也包括中国商人,主要是让他们出资,毕竟要说服袁世凯到南方来,必须要拿出一些实际的利益来,要不然凭什么说动他,另外要在南方自立,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才行。
当然,朱尔典本人在北京,不可能到长江流域去招集各国的商人协商,因此这项任务还交给法国驻汉口领事弗南负责,因为现在上海己被华东**占领,尽管没有取消各国设在上海的领事馆,但都在华东**的眼皮底下,不好行事。而在长江流域,除了上海之处,就属汉口的租界最大,不过汉口租界是以法租界为主,因此这件事情只能交给汉口法国领事弗南负责。
另一条则是在北京,一方面要说服袁世凯,让他甘心到南方去开创新局面;另一方面如果袁世凯答应了,还要运作让清廷派袁世凯去南方,毕竟现在清廷还大体控制得住局面,袁世凯不能私自去南方,除非是想反叛。当然这些事情就由朱尔典本人负责。
安徽巡抚恩铭派遣军队在长江公然拦截华东**的船队,立刻引起了各省外国商人的恐慌,因为恩铭的这次冒失行为,很有可能引发华东**和清廷的武装冲突,这样的局面是外国商人们都不愿看到的,其实虽然华东**占领上海,没收了大批商人的产业,但由于华东**重视发展经济,而且内部的经济秩序良好,并且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廉政,行政效率也高,因此经商、投资的环境都要远于以前,各国商人仍然可以在上海经商,赚到大量的财富。
不过外国商人虽然愿意和华东**进行商业来往,但却并不希望华东**再控制长江流域的其他省份,而是最好保持现在的局面,尽管华东**控制长江流域的其他省份之后,各国的商人仍然可以在华东**治下经营获利,甚致会收获更多的利益,只要服从华东**的管理。
但各国的商人不愿意服从华东**的管理,准确的来说,是不想放弃在中国经商的特权。各国的商人在清廷管辖的地方是有高人一等的特殊权力,甚致在他们的国内都没有。清廷一般不能对他们进行强制管理,公平只存在于外国商人之间,而中外之间发生纠纷,十有八九都是外国商人胜出。而在华东**的治下,外国商人是没有任何特权的,有不少外国商人在上海经商时,由于高人一等的习惯使然,结果触犯了华东**的法律,而受到了相应的惩罚,就连领事馆交涉也没有用,因此对各国的商人来说,都是宁愿少赚一点钱,但也不愿放弃高人一等的特殊权力。
弗南招集各国商人协商解决这次危机时,商人们自然都颇有兴趣,不过弗南提到,想在中国南方扶植一位强而有力的统治者,需要商人们出钱资助时,就没有人出声响应了,毕竞现在还不是最危机的时刻,让商人们掏钱,可没有那么容易。
不过在华东**出兵占安徽省之后,商人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毕竟谁都不知道华东**的目标是什么,仅仅只是一个安徽省吗?而且清廷地方官员的无能,也让商人们意识到,中国南方确实需要一位强而有力的统治者,因此也不用弗南劝说,商人们就主动解囊相赠,而且还拉来了不少中国商人。
其实大部份中国商人也不愿意华东**的统治,尽管在华东**的治下,中国商人可以获得和外国商人同样的地位,但这对中国商人的吸引力不大,因为中国商人的背后,往往都有官方的支持,因此在许多方面,也有不少特殊权力,即使是和外国商人的博奕,也可以依托官府的支持,有来有往,而并非不堪一击,这些条件在华东**显然是没有的。在华东**里,既使是元老经商,也必须尊守相当的法律制度,**对经济、商业有一定的扶植,但扶植并不等于是特权。
在另一个方面,华东**的土地制度,也是让大部份中国商人们望之却步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人习惯对土地的渴望,因此中国商人往往也同样是大地主,尽管他们在商业上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土地的收入。而华东**的土地制度显然是侵犯了这些商人的切身利益,自然不希望华东**的统治,而维持目前的局面,一方面和华东**经商交来,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自己仍可以保持现在的地位、家产、土地。而华东**占领安徽,也让中国商人看到了危机,清廷显然是指望不上了,南方需要一位新的,强而有力的统治者,才能对抗华东**,保护商人。
于是长江流域各省的中国商人们也都支持公使们提出的这个建议,并且也愿意为此出资。结果在中外商人们的慷慨解囊之下,很快就筹集到了300余万两白银,资金和物资基础就这样初步建立起来。
而朱尔典在北京也展开工作,他亲自赶到天津去拜访袁世凯,劝说袁世凯放弃北京,到南方去开创一片新的基业,尽管现在袁世凯在北京可算位极人臣,但只要华东**一出兵,清廷必然灭亡,那时袁世凯手里的一切资本都将化为乌有,因此不如趁着现在资本还在,都转移到南方去,重新开创一番新的事业,而华东**出兵之后,注意力必将集中在北方,袁世凯则可以趁机整合南方各省,大可做出一番功业来,而只要袁世凯有这个意思,各国可以向袁世凯提供支助。
听完了朱尔典的讲说之后,袁世凯也不禁又惊又喜,其实他也看得出来,清廷的大势己去,灭亡只是早晚的事,连慈禧都在经营山西、陕西,准备再次南狩之行,而袁世凯当然不会为清廷殉葬,因此自然要为自己找一条后路。
袁世凯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投降华东**,毕竞元老们都是以华夏后裔自居,可以算是由中国人建立的国家政权,而且在各方面也确实比清廷强得太多了,因此投降华东**,从大方面来说可以算是弃暗投明,从小方面说是趋吉避凶,都是很正确的选择。
只是这个想法虽好,但袁世凯不清楚华东**对自己的投降是什么态度,准确的说是自己投降了华东**,会得到什么样子的待遇。尽管袁世凯还并没有和华东**进行实质性的接触、协商,但老实说袁世凯的信心可并不怎么足。袁世凯一直都相当关注华东**的情况,因此对华东**的军政体制都有相当的了解,华东**是施行军政分离的体制,和清廷的巡抚、总督军政财权一把抓的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袁世凯也对自己投降华东**进行了一个评估,认为如果自己在华东**中进入行政体系,应该担任省长,至少地是省会级市长;而在军队,则超码应是野战军司令。但从华东**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现在华东**军政两方面的高层职务,行政方面的地级市以上主政官员、军队方面的师级以上指挥官,基本都是元老出任,而在地级市以下主政官员,师级以下军官,虽然也任用本土归化民担任,但也基本都是由华东**自己培养的,别说是任用清廷的官员、吏员,就连归顺他们的士绅、地方豪强都没有份,最多也就是在地级市中担任一个部门负责人,或者是县级主政官员的副职,这说明华东**清廷的官员、士绅是相当不信任的。
当然投降华东**的清廷官员并不多,最多也就是县一级的官员,一直到华东**攻占了安徽,才有知州、知府级别的地方官员投降,而军官就更少。但袁世凯并不认为自已投降了华东**之后会开一个特例,至少要在投降之前先说清楚。但一来是现在清廷还能撑一、二年,因此投降的事情到也并不急迫,当然也不能无限度的拖下去,毕竟拖得越久,对自己就越是不利;二来这种事情也并不是很好沟通的,最难的地方是谁先提,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那一方先提就意味着丧失主动,袁世凯是希望华东**首先向自己抛出橄榄枝,提出招览,这样自己就可以顺水推舟,但华东**显然是并没有这种意图。
而袁世凯也曾指自己的幕僚,在私下里试探过华东**的态度,但华东**并没有接这个茬,要么是还没有这个意思,要么是在等着袁世凯先开口,因此尽管现在袁世凯仍然和华东**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但却始终没有跨出这一步。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三一章 外调(五)
但就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如果华东**真的出了兵,那么自已可就麻烦大了,就算是那时投降了华东**,也是阵前投降,这和自己主动去投降华东**的效果要差得远了,因此袁世凯也想着,是再试探试探华东**,还是干脆就将事情挑明算,尽管这样做会令自己在与华东**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被动局面,但也总比坐以待毙强。
而就在这时,朱尔典到天津来拜访袁世凯,游说袁世凯去南方开创新局面,并表示如果袁世凯愿意去南方,那么各国都会支持袁世凯,给袁世凯提供帮助。同时还可以运作袁世凯去南方。
听了朱尔典的话,袁世凯也是又惊又喜,这到是一个拆中的办法,首先是可以借这个机会,离开北京,不用陪清廷殉葬,而且他也认同朱尔典的判断,华东**一但出兵,必然会首先统一北方,这是由于目前华东**的主要地盘山东、河南、东北等地都是在北方,因此华东**不可能先对南方用兵,这样自己在这个时候去南方,确实可以大展拳脚,再开创出一番天地来,更何况还有各国的支持,其次是如果自已真的在南方再打下一片天地,也可以增加自己向华东**要价的本钱。
不过袁世凯毕竟是稳重的人,也不会听风就是雨,朱尔典这么一说就立刻答应下来,因此又向朱尔典了解详细的情况,一但自已去了南方,各国研究能给自己提供多少帮助,朱尔典到也没有隐瞒,毕竞这种事情是忽悠不过去的,也就而袁世凯如实的回复,现在法国驻汉口领事弗兰正在招集各国商人筹集资金,另外各国的银行也可以给袁世凯提供低息贷款,但俱体的数额可需要再协商,并且可以帮助袁世凯练兵、出售军火等等
袁世凯听完之后,心里也有了底,于是向朱尔典表示,自己需要考虑几天。朱尔典也知道,这样重大的事情,袁世凯不可能一下子就决定,总需要时间来认真考虑,今天只能算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像袁世凯告辞离开。
而朱尔典走了以后,袁世凯也开始权衡在这个时候去南方重头再来的成败得失,虽然留在北京肯定是死路一条,但在个时候去南方,是不是最佳的时机,毕竞南方正在闹水灾,又和华东**的关系恶化,可以说是危机四伏,自己是否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去南方,要不要再等一段时间,等危机过去之后再动身也不迟;其次是袁世凯从小站练兵开始,兢兢业业,苦心经营了10余年,才爬到现在这个位置,担任的主要官职有,军机处行走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练兵会办大臣,虽然还不能说是独掌大权,但也是权倾朝野,但他的基业大部份都是在北方,而这一走,北方的基业虽然不能说全部放弃,但也必是十去八九;而袁世凯在南方并没有太多的资源,要重头再来,是否能够重振雄风呢?这两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才能决定是否去南方。
当然这样重大的事情,袁世凯也不能一个人决定,因此招集自己的幕僚一起协商,而经过众人协商之后,众人一致认为,尽管现在南方险入危机,但却是危中有机,只有在这种危机的时候去南方,袁世凯才能够有机会迅速在南方立足,只要是袁世凯能够迅速的平定南方危机的话。
那么要平定南方的危机也并不难,关建的问题其实还是在华东**的身上,只要是华东**无意占领长江沿岸各省,只图谋一个安徽省,那么南方的危机就消下去了一大半,至于水灾,则更不是问题,毕竞现在水灾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只要安置好灾民的返家问题,也就能免强支应过去。何况还有各国的支持,应付起来并不算很难。
只要是华东**的大战略是首先对北方用兵,那么现在自然也就无意占领长江沿岸的各省,因此自己去了南方,成功的机率还是很大的。毕竞现在自已可也不是像在小站练兵时那样真正的白手起家,那时自己虽不算是初出茅庐,但无论是名望、资历、经验、权势也都远不能和现在相比。更何况自己手里还掌握着一支还算强大的军队。
虽然说自己去了南方,只能出任一方总督,论职位当然是远不及现在显赫,但好外却有不少,毕竞在北京任职,虽然位高权重,但毕竟是在天子脚下,暗流涌动,而地方总督不仅可以获得地盘,并且远离清廷的中枢,行事也会少了许多制肘,而且在各国的支助下,还可以重新招募军队、训练人马、扩充实力,一但华东**发动战争,自己可以在南方按兵不动,甚致是割据一方,先过两天诸候的瘾再说。
讨论清楚之后,袁世凯也借回京之际,拜访了朱尔典,两人经过几次勾通之后,大体达成了一致,于是朱尔典也开始运作袁世凯去南方。
这时在安徽省,发生了清廷贵族和日本的情报人员勾结,并利用红莲教为掩护,对灾民安置营发动恐怕袭击的事情,接着人民军出击,发动了剿灭红莲教的战斗。
朱尔典利用这一事件,代表各国公使,向总理府衙门发送了一份外交照会,指出在长江流域发生的水灾、动乱、战争等事情都己经严重的损害了各国的利益,因此各国一致要求清廷,采取有利措施,让长江流域恢复稳定。
尽然这时各国都己收敛了许多,但毕竞是数十年的积威,何况清廷也知道,各国害怕的是华东**,而不是自己,因此对各国的态度也不敢轻视,何况这时长江流域的地区也确实是太乱了,清廷也在考虑怎样安抚长江流域的地区。于是庆亲王和张之洞一起与朱尔典进行几次会谈,朱尔典对清廷提出了建议:派遣一位有能力、有威望、并且和华东**有比较良好关系的大臣到南方去主持大局,负责救灾、平定动乱,和华东**谈判,稳定局面,恢复和平等工作。
其实谁都可以看出来,朱尔典开出的这些条件其实就是为袁世凯量身定造的,但清廷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些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到是并没有怀疑朱尔典有什么阴谋,而是现在清廷也需要袁世凯,万一袁世凯在南方有什么意外,对清廷来说可是巨大的损失。
而拖了几天之后,人民军平定了红莲报,转而进攻安徽省,这时朱尔典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一方面指使英国驻青岛领事向华东**进行交涉,了解华东**的意图,一方面又向清廷发出了最后通谍,声称如果清廷再不采取能让各国满意的有效措施,那么各国将会与华东**合作,以恢复长江流域的和平。
这下清廷也被吓得不轻,如果各国和华东**联手,整个南方恐怕是都保不住了,因此才最终决定,任命袁世凯为两江总督,救灾大臣,即日起南下上任,主持救灾事宜。其实也就是满足了英国的要求。而在另一条线上,各国商人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迅速凑齐了300余万两白银,于是朱尔典连夜赶来拜访袁世凯。
这时袁世凯又道:“公使先生,现在只是不知华东**那边是个什么态度,我也不怕你笑我胆小,有什么说什么,如果这次华东**执意要攻占整个长江流域,恐怕是我到了金陵上任,也无力回天了,而且只怕连我这条命,也就交待在那里了。”
虽然袁世凯判断华东**的首要目标是北方而不是南方,但这毕竟只是自己的判断,袁世凯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而且这次去南方也是一场豪赌,自已不将一切希望放在自己的判断力上,因此有必要向朱尔典声明一声。另一方面也是暗示朱尔典,应该去做一下华东**那边的工作,至少了试探一下华东**的态度。而且袁世凯也打定了主意,如果华东**的目标是南方而不是北方,自己干脆就趁这个机会,主动向华东**投降算了。
朱尔典笑道:“袁大人尽管放心吧,我们己经通过外交途径,和华东**勾通过了,他们的态度是无意扩大战争,占领整个长江流域。不过也要求朝廷给他们一个明确的交待。”
袁世凯听了,也有些安心,道:“如此甚好,不过这交待嘛,恐怕只有朝廷能够决裁,我可决定不了啊。当然我到是可以在我两江总督的职权范围内,尽力给他们提供方便。”
朱尔典也点了点头,道:“这个我也知道,我们也会再和华东**进行交涉勾通,不过我到是建议袁大人亲自去和华东**面谈一次,把各自的目标、条件、要求都确定了来,因为这毕竞是你们两家的事情,我们可不能介入太深了。”
袁世凯道:“公使先生说的有理,好,我明天一早就去拜访华东**,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条件。”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三二章 外调(六)
送走了朱尔典之后,袁世凯也终于可以安下心来,毕竞收到了20万两白银的支票,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然最后要处理的就是和华东**的关系,于是就在第二天一早,袁世凯就来到华东**驻北京办事处,求见华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刘瑞杰。
在庚子国变之后,华东**还没有正式成立时,就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负责和清廷联络沟通,并且打探清廷中枢的各种信息,了解清廷的动态。后来华东**和清廷恶交,甚致翻脸开战,但华东**的北京办事处却一直都没有撤离,形成一个十分怪异的现像。
其实在清廷中,一直都有人要求查封华东**的北京办事处,抓捕办事处的人员,以示清廷与华东**势不两立的决心,提出这个要求的,是以清廷的宗室、满族权贵为主;但同样也有一批人则是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华东**的北京办事处就设在北京城里,要查封还不容易吗!只是举手之劳,但留着它一来是避免清廷和华东**彻底撕破脸,二来保持一条联络沟通的渠道,因此要远比查封好得多。持这种观点的则多为老诚持重之臣。
在一般的情况下,慈禧还是倾向于暂时留着华东**的北京办事处,毕竞慈禧自是明白人,不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过在清廷进攻华东**的河南根据地时,清廷确实打算对华东**的北京办事处动手,只要清军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可惜清军在战场上被当时还是义勇军打得落花流水,结果查封华东**的北京办事处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华东**正式宣布推翻清廷的目标之后,在北京又轩起了一股查抄华东**的北京办事处的舆论风潮,但这时北京办事处也放出话去,谁要是敢动北京办事处,那么将来华东**打进北京,秋后算帐,一家子都跑不掉。结果大部份叫嚷得很凶的人也都顿时息了声,相反还有不少人来找北京办事处,希望在人民军打进北京之后,能够保证自已的平安,毕竟到了这个时候,谁都知道清廷确实撑不了几年了。因此都得给自己找一条后路,真的愿意为清廷殉葬的人终究是少数。
当然,华东**也没有将北京办事处的安全都寄托在自己对清廷的威摄力上,毕竟在清廷还是有部份人的生死利益己经和清廷牢牢捆绑在一起,他们是不会顾忌华东**的威摄力,因此早在北京办事处成立的时候,华东**就在北京城东南的四方车站附近买下了一块土地,修建堡垒设施,距离北京城不到5公里,而等清廷发觉时,堡垒己经建成,并派遣了一个营的军队驻守,加上炮兵和火力支援部队,总计兵力约有850余人。兵力虽然不多,但却成为华东**钉在北京城边的一颗钉子。
而人民军在北京城外的驻军己成为即定的事实,赶也赶不走,又不敢真的撕破脸,因此清廷也只能捏着鼻孑认了,并在北京右安门外的潘家园附近设置了一个军营,监视人民军的驻军,不过这只是一个补救措施,这支人民军的存在,给北京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但发生战事,天津的人民军乘火车进军,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赶到,进而威胁到北京城。
清廷一直对查抄华东**的北京办事处,和这支驻军的存在,也有极大的关糸,而另一方面,经过了五、六年的发展,华东**的北京办事处对北京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视,现在己在北京招募了2000余人,在暗中活动,加上其他外线人员,为北京办事处工作的人己超过5000人,几乎遍布北京的各个角落,就连各官府衙门,王公贝勒的府邸,皇宫内院等,也都有华东**的耳目。
除此之外,北京办事处在明面上和清廷的大部份官府衙门、驻京使馆都有一定的联络来往,可以说北京城里有任何风吹草动,几乎都瞒不过北京办事处。并且建立了3条逃出北京城的渠道,虽然不能说是万无一失,但安全机率确实并不低。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主要是和通过天津地方**和华东**保持联络,但在出任了军机大臣之后,驻扎北京的时间增多,因此也加强了和北京办事处的来往,现任的北京办事处主任刘瑞杰己是第三任负责人,是在远东战争胜利之后到任,由于他到任时,华东**正式宣布推翻清廷的目标,彻底和清廷撕破了脸,因此面临的处境也要比前两任困难得多。
但刘瑞杰到任之后,一改前两任低调的行事作风,态度强硬,“谁要是敢动北京办事处,那么将来华东**打进北京,秋后算帐,一家子都跑不掉” 就是他传出去的,而对于敢向北京办事处挑恤的人,也都是坚决反击回击,绝不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因为这时的局势,低调己解决不了问题,不如高调宣示,行动强硬,就是赌清廷不敢主动和华东**开战。
另一方面北京城外的驻军也十分配合的举行了二次军事演习,并且和前来挑恤的清军发生了小规模磨擦,结果将清军打得大败,阵亡了10余人,而清廷到底不敢真和华东**开战,即使明知华东**己将清廷视为敌人,但在华东**未主动进攻北京之前,清廷也不愿轻易挑起战争,能够拖一时是一时。
而清廷的宗室也同样不敢将华东**的北京办事处作为目标,因为他们的家族、财产都在北京,当然不愿为打击北京办事处引来报复,因此只敢在安徽去捣乱。
袁世凯和刘瑞杰只见过两面,不过互相之间的联络到是有10余次,但都是由袁世凯的幕僚出面,包括那次试探华东**是否愿意收纳袁世凯,这也是清廷官员们常用的手段。
1...413414415416417...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