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但清廷又不敢主动去挑恤华东**,于是才想到让长江流域的各省大员去和华东**为敌作对,这才有下令各省驱逐华东**救灾人员的命令,这也是不想让各省和华东**一直模糊下去。
只可惜长江流域的各省中,只有安徽巡抚恩铭听了朝廷的命令,而其他各省都还在敷衍,因此清廷也相当恼火,也不顾和长江流域各省的平衡,才下旨严厉的责备各看督抚,甚致将两江总督端方革职待办。
这一下长江流域各省的督抚大员们就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现在毕竟不是庚子年间,那时北京城破、皇帝和太后北狩,自顾不暇,而且在东南地有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三位有份量的重臣主持大局,才能组织起东南互保,但现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因此再搞东南互保是显然搞不起来的,当然现在也没人想再搞东南互保,只是想维持目前长江流域各省自主性强的局面。
不过能混到总督、巡抚的官员,也都不是一般的人,虽然现在朝廷气势汹汹,一付要么听命于朝廷,要么就是谋反叛逆的态度,但对长江流域各省毕竞还是鞭长莫及,而且现在河南省已被华东**占领,清廷对南方的控制力也进一步被削弱,因此长江流域各省还可以再拖一拖,以容出足够的时涧展开行动。
而且现在长江流域各省的督抚大员手上也不是没有牌打,首先是各省的士绅、工商业主也都不想和华东**恶交,即使是洋人也都希望维持目前的局面,另外华东**也不会坐视不理,于是众人互相协商,决定干脆先不理朝廷,让士绅商人洋人去活动疏通,以观其变。
就在这时,华东**在平定了红莲教之后,立刻挥师南进,全面攻占安徽省,仅仅只用了4、5天时间,就全面占领了安徽省全境,大军所到之处,安徽省各地的地方官员要么是弃城而逃,要么是望风投降,仅仅只有巡抚恩铭驻守的安庆府抵抗了两天,但还是被人民军攻破,巡抚恩铭在城破之时,举家自尽。
长江流域各省的督抚大员们也是且惊且喜且忧,惊的是人民军竟然如此势如破竹,短短数日就全面占领了安徽省,喜的是现在华东**果然出手了,就看清廷如何应对;忧的是华东**会不会趁着胜势,一举横扫长江流域的各省呢?于是督抚大员们一面集体向清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救清廷发兵救援;一面又和华东**联络,了解这次华东**出兵的目地何在,自己也好有所应对。
接到了各省的告急之后,军机外也不敢怠慢,就在第二天,军机处集体入见,将这个消息上报给慈禧、光绪,而光绪顿时就沉不住气了,当廷就发起火来。
这时慈禧轻轻咳了一声,道:“皇上。”
光绪怔了一怔,赶忙道:“太后有何见教?”
慈禧道:“现在可不是发火的时候啊,想想怎么应对才是。”
光绪忙道:“是是,太后说得是。” 迟疑了一下,才道:“伪逆如此猖獗,朝廷如果再不出兵解救,恐怕是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各省都难保全。”
慈禧冷笑一声,道:“出兵。派谁领军?又从那里调兵呢?”
光绪怔了一怔,这才想起来,华东**可是击败了英法日俄四大列强的存在,清廷要和华东**开战,不是拿鸡蛋去碰石头吗?但华东**占领了安徽,清廷总也不能置之不理吧,因此道:“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
慈禧沉默了片刻,忽然道:“张之洞,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吧?” 慈禧直接点名叫了张之洞,没有叫军机处的领班大臣庆亲王奕劻,因为慈禧十分清楚,奕劻能够混到军机处领班,只是由于他的宗室身份,以及和慈禧的良好关系,但奕劻实在是没什么能力,这种事情去问他,确实是难为他了,因此还不如直接问张之洞靠谱,毕竞张之洞是同治中名臣中唯一幸存的人了。
见慈禧点了自己的名,张之洞也不能不说,因此道:“皇上、太后,微臣以为,伪逆兵势庞大,且骁勇善战,英法日俄诸强尚且不能敌,此诚不可与其争锋,冒然和伪逆开战,仍不智之举,当务之急应做两件事情,一是委任重臣立刻赶赴南方,主持大局,协调与伪逆的关系;二是请朝廷立刻和伪逆谈判,以求与伪逆和平相处之策。”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二八章 外调(二)
张之洞说完之后,慈禧和光绪还没有发言,世续己道:“岂有此理,我堂堂大清,岂可与伪逆谈判?更勿论和平相处,张大人,您这是什么意思?”
张之洞淡淡道:“时也,势也。非人力可以违抗。” 又向慈禧和光绪欠了欠身,道:“臣唯有此二策,请皇上、太后裁决。”
光绪还在思考张之洞的话,慈禧己道:“张之洞,你以为应该派谁去南方主持大局呢!”
张之洞向身边看了一眼,道:“臣以为非袁世凯不可。”
光绪听了,身体也不禁一震,看向了袁世凯。而慈禧却沉思起来,其实抛开张之洞第二个建议不说,第一个建议其实并不算新奇,在地方上发生危急事件的时候,从中枢派遣大臣到地方上去主持大局,是历朝历代常见的做法,因为中枢派遣的大臣一般更了解朝廷的意图,又往往有高于其他地方官员的身份,也就更容易指挥调度地方事务,因此张之洞的这个建议也并不算意外。
而张之洞推荐的袁世凯,也颇得慈禧之心,凭心而论,现在清廷的官员中,袁世凯是能力最强的,而且也颇得慈禧的信任,尽管慈禧经常敲打袁世凯,但这是很正常的御下之术,并不能说慈禧就在防范袁世凯,当然要说防范也不算错,因为慈禧对谁都会防一手,无论是以前曾国藩,还是后来的左宗棠、李鸿章,慈禧都不可能完全放心,都会防着一手,但该用的时候,还是要放手去用,并且该支持的时候,更是要全力支持。
如果说这一次朝廷要派人到南方去主持大局,慈禧也倾向派袁世凯去,而且也只有袁世凯去,才能让慈禧放心,一来是这些年来,袁世凯虽然没有在总理府衙门任职,但也没少和洋人打交道,基本都能够处理得不错,而且袁世凯和华东**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由他去处理这次危机,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慈禧要考虑的是,派袁世凯去了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如果华东**铁了心要占领长江流域的各省,那么袁世凯去了也没有用,慈禧并不认为袁世凯有能力对抗华东**的大军,那还不如把袁世凯留下来,毕竟现在朝廷也需要袁世凯这样有能力的大臣;另一个要考虑的是袁世凯会不会和华东**勾结起来,甚致是投降华东**,但这种可能也不大,毕竟像袁世凯这样的重臣,不到最后关头,是不会轻易投降,而且袁世凯在清廷己是位及人臣了,但在华东**里,主要的职务基本都是海外华人或他们自己培养出的人担任,到目前为此,似乎还没有清廷投降的官员担任要职,因此就算袁世凯投降了,也很难再掌握大权。袁世凯是聪明人,不会看不透一点。
而就在慈禧正思考的时候,光绪忽然道:“袁世凯,你愿意去南方吗?”
袁世凯听了,赶忙道:“只要朝廷下旨,臣当万死不辞。”
这时慈禧狠狠瞪了光绪一眼,显然是对光绪的这句问话相当不满,因为光绪这一句话就基本定局了,而自己可还没完全想好,但光绪却装作没看见,心里还有点小得意。他考虑的可没有慈禧那么周全,而是纯粹就是针对的袁世凯,原来在戊戌政变时,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告发康梁一行人,光绪从那时起就记恨上了袁世凯,只是袁世凯在慈禧面前很受重用,而戊戌之后,光绪就一直被软禁起来,而庚子国变之后,光绪状况好了一点,不再被完全软禁,可以出席参与朝会政事,当然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的手里,但偶尔发表个人意见还是可以的,但想动袁世凯,还是不可能的。
而这次让光绪看到了机会,让袁世凯到南方去和华东**交涉,如果华东**出兵进攻长江各省,那袁世凯就是去送死,就算华东**不打算进攻长江各省,袁世凯这一去,也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完得了的,反正是眼不见,心不烦,也可以让自己清静几天。
当然,话己经说出口了,慈禧也没有办法收回,不过她本来也倾向让袁世凯去南方处理这次事件,因此也就这样确定下来,于是道:“袁世凯,你去了南方,打算怎么做?”
袁世凯道:“如今伪逆势大,短期不可与其争锋,臣到南方之后,自当尽力与其周旋,罢兵休战。”
光绪皱了皱眉头,道:“袁世凯,伪逆素来蛮横无理,切又贪得无厌,又岂肯罢兵休战?”
袁世凯道:“伪逆虽然蛮横无理,但行事伪善,喜图虚名,这次出兵便是以救灾为名,以收取人心,朝廷当可以彼之矛,攻其之盾,臣以救灾为名南下,与伪逆周旋,以迫其罢兵休战,此外各国亦不会坐视伪逆肆意开战,必会力助朝廷,向伪逆施压,迫其罢兵休战,臣以为尚大有可为。” 顿了一顿,又道:“不过兵革之备,亦不可不备,臣此次南下,虽然罢兵求和,但兵备不可不防,当带精兵强将前往,示之以兵威,则更有希望稳定局面。若是伪逆全然不顾,执意进犯我大清疆界,臣当首当其冲,与伪逆决一死战,以报朝廷。”
这时慈禧道:“袁世凯,你要带多少军队南下?”
袁世凯道:“如果能从湖北新军中抽调一部份兵力交由臣节制,哪么只需要从北洋新军抽调两个镇即可,若是不可,那么需要三个镇。”
慈禧点了点头,在进攻河南失败之后,北洋新军进行了改编,袁世凯能够控制的只有三个镇,其余三个镇则都被清廷安排的人员控制,袁世凯心里虽然不满,但也没有办法。现在袁世凯要求带两个镇的兵力南下,并不过份,不过要求控制湖北新军,就有些意思了,估计袁世凯是想从湖北新军那里找一点补偿。
而光绪又道:“袁世凯,北洋新军有拱卫北京之责,不可轻动,何况现在河南己被伪逆占据,大军如何过境南下,不如就把湖北新军交给你指挥,不用调大军南下了。” 说着看了慈禧一眼,心里想着这正是一个解除袁世凯兵权的大好机会,湖北新军毕竞不是袁世凯的队伍,因此指挥起来也会捉襟见肘,如果真打起仗来,肯定会搞砸的。
袁世凯还没有说话,张之洞己开口道:“皇上,此言不可,北洋新军有拱卫北京之责,但六镇取二,无伤大雅,何况北洋新军仍是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知根知底,指挥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而湖北新军原本规模不足,又有驻守两湖之责,若是都交由袁世凯指挥,两湖有变,当如之奈何,因此还是调北洋新军南下为好。至于不能从河南南下,不妨可以取道陕西兴安府至湖北,再沿江东下即可。”
说到这里,张之洞抬头看了慈禧一眼,果然见慈禧的眼皮孑动了一动,知道自己这句话触动了慈禧。
果然,光绪正要再说话,慈禧己抢道:“调北洋新军南下,就这样定了。”
光绪怔了一怔,心里虽然有些不甘,但慈禧已经决定下来,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道:“就依太后之见。”
原来张之洞这番话真的提醒了慈禧,虽然这时慈禧已经为自己铺好了后路,派吴怀任山西道台,任岑春煊为陕甘总督,就是为自己再次逃亡作准备,但这次面对的可不是庚子年的八国联军,就算是顺利逃到西安,也未必就安全了,因为人民军完全可以追到西安,因此还需要再谋一条后路。那么就只能从陕西进入湖北,到达南方,这样一来活动的空间就大了,人民军就算再想追,也会拖延一段时间。而这次袁世凯带北洋新军取道陕西兴安府至湖北南下,正好可以慈禧探探路,提前进行布置安排。另外,袁世凯到了南方,还可以提前为自己准备好各项事宜,到了事不可逆的时间,自己逃到南方,还有人接应,张之洞不愧是硕果仅存的中兴名臣,考虑得果然周全。
慈禧也不理光绪,道:“那么南下的事情就这么定了,袁世凯,你回去以后好好准备一下,圣旨下午就下来。”
袁世凯忙道:“臣尊旨。”
慈禧又道:“张之洞,和伪逆谈判的事情,就由你来办吧,先看看伪逆有没有诚意和朝廷谈判,再报上来。”
张之洞也欠身道:“臣尊旨。”
世续、那桐听了,张了张嘴,本想再争几句,但看了看慈禧的样子,又都忍回去了。
慈禧点了点头,道:“好了,都跪安吧。”
众臣这才又一起向慈禧、光绪行礼,然后退出了房间。
而就在当天下午,清廷正式下旨,任命袁世凯为两江总督,救灾大臣,即日起南下上任,主持救灾。当然救灾只是一个名议,总不能直说袁世凯就是去对华东**的,其实这时水灾的高峰己过,而等袁世凯上任了,水灾也差不多到了尾声。而原来的两江总督端方,则改任四川巡抚,待和袁世凯交结后上任,由总督降成巡抚也算是对端方的惩罚,同时对长江各省的督抚大臣也是一个警告。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二九章 外调(三)
接完了圣旨,送走了传旨的太监,袁世凯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心情也是起伏不定,仿佛又回到了戊戌年间的那个夜晚。就是那个夜晚,袁世凯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
当然,戊戌年间维新派的失败其实和袁世凯的告密行为关系并不大,既使没有袁世凯告密,维新派也是注定失败,因此说是袁世凯的告密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并不是实情,但对袁世凯个人来说,这次告密行动使他得到慈禧的信任,从此以后就一路加官进禄,尽管也经常被慈禧搞打,但总体来说却还是青云直上、步步高升。
不过在那个时候,做出告密的选择也并不艰难,因为当时只要是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都会在慈禧太后和维新派之间做出选择,毕竞维新派几乎是全无胜算的,即使袁世凯全力支持维新派的一方,胜机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只要是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倒向到维新派的一边。而现在的结果也证明,袁世凯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但这一次袁世凯可就没有那么足的信心了,不知道这次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因此这时袁世凯的情绪自然是难以平复。
就在袁世凯想得出神的时候,这时家人来报,原来是英国公使朱尔典求见。
袁世凯听了,也不由得精神一振,赶忙道:“快请,快请。” 说着又叫家人:“把我收藏的那一罐黄山茅尖拿出来泡茶。”说完之后,袁世凯亲自走出了书房,来到了房门口的屋檐下迎接。
时间不长,只见家人领着英国驻清廷公使朱尔典走了进来。袁世凯立刻走下台阶,伸手和朱尔典相握,道:“什么风把公使先生吹来了,公使先生一向可好啊。”
这时朱尔典己在中国任职10余年了,不仅能说出十分流利的汉话,对中国的人情、风俗、历史典故等等都有相当的了解,可以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这时也笑道:“托袁大人的福,一切安好,有劳袁大人挂记了。”
袁世凯呵呵笑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走,到我的书桌里去坐下说话,前些时日我刚得了一罐好茶,请公使先生偿偿。”
朱尔典也笑道:“哦!那可就要讨扰袁大人一番了。”
于是袁世凯将朱尔典领到自己的书房里,两人分宾主落座,仆人奉上茶来,朱尔典拿起茶杯,喝了一口,也是赞叹不绝,“果然是好茶啊。”
袁世凯笑道:“如果公使先生喜欢,等一会带一些回去,慢慢品偿吧。”
朱尔典道:“那怎么好意思呢?”
袁世凯道:“不过是些茶叶,何足挂齿。”
朱尔典道:“即是袁大人盛情,我就却之不恭了。”
两人客套了一番之后,袁世凯将手一摆,让从人们都退出去,又安排了两个心腹家人守在门外,然后才对朱尔典道:“公使先生,今天来拜访寒舍,不知有何见教啊!”
朱尔典道:“见教可不敢当,我这次是特意来向袁大人道贺,恭喜大人外调两江总督,从此离开这个事非之地,用贵国的话说,就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而从此以后,大人便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袁世凯也呵呵笑道:“借公使先生的吉言啊,其实我还要多谢公使先生呢?如果不是公使先生点醒了我,我也不会想到这一招走为上策啊。”
朱尔典笑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其实以袁大人的才智,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呢?我看大人不过是当局者迷而己。”
袁世凯也抚掌大笑,道:“公使先生太客气了。”然后脸色一正,低声道:“我现在己经是外调了,但贵国承诺之事如何?”
朱尔典道:“这一点请袁大人尽管放心,都己经安排好了,各国已经联合各省的商人,筹集到了300万两白银,只等袁大人一到金陵上任,首先向袁大人提供150万两白银的启动资金,其中100万两用于救灾,各国商人也会尽力帮助大人筹集赈灾的物;另外50万两用于大人支付军费开支所用,而其余的150万两,也将在以后陆续支付给大人。” 说着,朱尔典打开自己的公文包,从里面拿出一张支票,递给袁世凯,道:“这是一张20万两白银的支票,算是提前支付给袁大人。”
袁世凯也不禁大喜,赶忙伸手接过了支票,道:“多谢公使先生。”
朱尔典摆了摆手,道:“袁大人不必谢我,这笔钱也不是我出的,其实我只能算是一个中间人而已,不过袁大人到金陵上任之后,一切都需要迎仗袁大人啊。”
袁世凯点了点头,道:“自然,自然,袁某自当是尽力而为,确保江南平安无事。”
原来慈禧千算万计,但百密终有一疏,她只顾算计袁世凯会不会倒向华东**,但却没有想到袁世凯会和洋人们勾联串通起来。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慈禧,一来是她的年事己高,考虑计算也难免会有疏漏,二来也是因为在庚子国变之后,洋人们在中国的行为也收敛了许多,不再是那么飞扬拔扈,盛气凌人,对清廷的态度也客气了不少,由其是在远东战争之后,各国都频频向清廷示好,帮助清廷练兵、办洋务、提供资金、顾问新政等等,让清廷颇有些受宠若惊,尽管慈禧在心里对洋人仍有提防,但在计算袁世凯外调的时候,还是忽略了洋人的因素。
不过各国向清廷示好、提供帮助,当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希望能让清廷振作一些,因为各国都清楚,如果让华东**统治整个中国,对各国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各国在中国的利益损失估且不论,在地缘政治上的损失才是极其巨大的,因此各国都希望清廷能够担负起阻挡华东**统一中国的重任,各国也愿意给清廷提供必要的帮助,既使是清廷不能阻止华东**,但也不能让华东**顺顺利利的控制整个中国,至少也要给华东**制造一些麻烦,同时也可以做为各国以后和华东**进行交易谈判的筹码。
在华东**派遣人员救灾之后,英法美等国就意识到华东**这是在借救灾之机,争取人心,同时扩大自己在长江流域各省的势力,因此也都向清廷建议,也尽快组织救灾,以与华东**竞争民心,毕竟清廷现在还是正统政权,在这方面比华东**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能够借救灾之机,也收割到一批民心,也可以让清廷的统治多维持几年,这样也可以给各国多容出一些时间来布置应对华东**的办法。
同时各国还向清廷表示,可以给清廷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低息贷款,以供救灾之需,当然这笔贷款的使用,需要由各国监督,专款专用。因为各国知道清廷的官员们是什么秉性,赈灾款到了他们手里,如果不加以监督,恐怕是雁过拔毛,能有一半落到真正的救灾上,就可以谢天谢地谢人了。
不过清廷对各国的这个建议并不感兴趣,一来是救灾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办得好也不见得有多大功劳,而办砸了可是要担责负的,何况还要和华东**竞争;二来清廷对洋人们仍然相当的警惕,洋人的贷款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就算是没有别的附加条件,但贷款终究是要还的,只是这笔贷款洋人指定要用来救灾,又不是练兵、办洋务,将来清廷拿什么还呢?何况洋人还要对这笔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必须用于救灾,这也让不少原本支持救灾的官员们也冷了心。另外还有一批官员则认为,不访就让华东**去救灾,以消耗华东**的人力物力,这也是对清廷有利的。那么清廷又何必去抢着救灾呢?因此最终清廷还是婉言谢绝了各国的建议。
清廷的态度也让各国十分失望,看来清廷还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于是各国公使一起对中国的局势进行了一次评估,一致认为华东**将会在明年,也就是1908年对清廷开战,进攻北京,最迟也不会超过1909年,而以清廷的实力,根本抵抗不住华东**的进攻,在开战之后的1个月内,人民军必然会攻占北京,预计在6-12个月内,就会占领整个北方的地区。
也就是说,现在清廷实际也就只剩下1-2年的寿命了。因此指望清廷能够阻止华东**,或是给华东**制造麻烦,都是不可能的。
不过由于中国的疆域过于庞大,而华东**在中国的基础毕竟还不深,因此在占领北方之后,华东**必然就会停下进攻,先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而各国就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在中国南方重启炉灶,扶植一个不同于清廷的政权,和华东**抗衡,让中国维南北对持的局面,这样就是对各国最有利的局面。
而这样一来,首先要确定在南方有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才能够担任这个重要的任务,于是各国都一至推荐,这个人非袁世凯不可。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三零章 外调(四)
于是各国首先将这个方案上报给自己的**,而各国的**又经过了一番交流勾通之后,也同意了公使们的这个建议,并授权公使们实施,而公使们又经过一番协商,最后公推由英国公使朱尔典领头,来负责这件事情。
1...412413414415416...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