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谢涛道:“你想想看,如果清廷真的做了一些小动作,并且对营地直正造成了伤害,然后我们再将这些事情捅出去,在媒体上进行宣传炒作,你认为后果会怎么样?在这次大水灾中,我们华东**不惜人力、物力,甚致愿意放下政治分歧,全力的救灾,而清廷呢!不仅没有在救灾上做一点小事,反而不断的给我们的救灾工作设置障碍、制造麻烦,甚至是搞破坏。那么你觉得老百姓会怎么看?恐怕是再忠于清廷的人,也会对清廷彻底失望了吧。”
朱南圳点了点,道:“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么如果清廷没有动作呢?我们是不是自已搞一点,嫁祸给清廷。”
谢涛摇了摇头,道:“那不行,风险太大了,这种嫁祸的事情,很难做得圆满,万一出了漏洞反而对我们不利,毕竟我们现在是占优势的一方,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另外,既使是清廷有小动作,我们也应该尽力防范,不要让营地受损,因为只要清廷做了就行,他做了一,我们可以夸大成十。”
第九十三章 安置营(九)
自从华东**派遣人员进入江苏、安徽等省救灾以后,就开足了各种宣传机器,对救灾进行大力的宣传,一方面突出华东**的仁政爱民形像;一方面也着力的贬底清廷。
华东**开办的各大报纸也都纷纷响应,在报纸上开避专栏,发行特刊,广泛而详细的报导灾区的情况,以及华东**救灾工作的进展。由其以上海地区的报纸反应最为热烈,因为灾情本身就有极有新闻价值,而且这里面还有华东**大撕清廷的精采大戏。
虽然现在上海是华东**的地盘,但仍然是中国目前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最大的对外港口,尽管在失去上海之后,英法等国刻意的加强了广州的港口作用,将部份商品的进出口渠道由上海转移到广州,但上海兼有海河两重航运的优势,本身又是位中国南北的中部地区,幅射面广,而且这时的广东地区并没有形成集团优势,因此广州的地理、经济优势远不能与上海相比的。
而且华东**占领上海以后,一方面继承了外国市政管理高效、现代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充份调度了中国人的生产积极性,并广泛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完全填补了英法等国撤出的空缺,而且还有进一步的扩大,因为华东**本身,就有极大的进出口量,因此上海的经济、工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尽管华东**己经明确宣布了推翻清廷的政治纲领,但和长江中下游的沿岸地区的经济联系并未衰弱,而且还有进一步的加强,这一方面是华东**本身对长江中下游的沿岸地区有巨额的采购,另一方面华东**控制了上海海关之后,对出口的中国商品也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对进口商品也有一些限制,保护民族资本,长江中下游的沿岸地区的商人都从中受益,而商人有受益长江中下游沿岸各省的督抚道台等大员们自然也都是利益均沾。
同时现在华东**己经占据了河南省,几乎己经截断清廷的南北交通,虽然华东**未没有阻止清廷的人员来往,但清廷的南北的信息传递已大大降低,主要是靠电报沟通,而没有朝廷直接监督,长江中下游沿岸各省的督抚道台等大员们自然对商人们和上海的经济来往睁一眼闭一眼,甚致是大方便之门,毕竟没人和钱过不去。
当然赚钱还是其次的,关建是督抚道台等大员们都是明白人,现在的大势谁都看得清楚,华东**取清廷而代之己是板上钉钉的事,只看华东**何时动手,这些督抚道台等大员们可都没有为大清尽忠的想法,因此通过商人和华东**保持一定的联系,也是为自已留一条后路。这次华东**进入江苏、安徽救灾能够如此顺利,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碍,这也是原因之一。
而这一来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上海发行的报纸可以幅射到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各省,因为无论是督抚道台等大员们,还是商人,都需要通过报纸了解华东**的政策走向。
上海原本是中国传媒业最发达的地区,各种报纸杂志多达上百家,而且有租界的庇佑,说话也没有多少顾忌,不过其中也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而且整体的发行量也不高,有的报纸只有几百份的发量,完全靠经营者自掏腰包维持。而华东**占领上海之后,对传媒界进行了整顿,制定了【新闻出版条例】,关闭了大量不合格的报社、杂志社,同时又开办了几家上海的地方报社、杂志社,另外也有一些元老看到办报办杂志有利可图,也参与进来,现在上海地区共计有报纸杂志43家,其中报纸32份,杂志11本,而外资报纸12份,杂志3本;中资报纸20份,杂志8本。同时也出现了专业杂志,比如有一家杂志就是以专门介绍武器、军事为主。
虽然报纸杂志少了,但质量却上去了,而且竞争也少,同时市场也扩大了,加上华东**带来的新观念,如广告,因此各家报社、杂志社的收入也大幅增加,呈现繁荣的景像。
这些救灾的报导在长江中下游的沿岸地区发行之后,自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且在华东**的有意引导下,对华东**也是一片赞扬之声,虽然也有少量反对、诋毁、指责的声音,但很快就被赞扬声给淹没了。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毕竟华东**的救灾行动在道义上己经占据了致高点,而清廷在这次自然灾害中基本毫无作为,这在无形中也是对华东**的助攻。
不过清廷毕竞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是有一批死忠粉,尽管数量己经不多了。清廷的死忠官员当然认为华东**进入安徽、江苏救灾是对清廷不利的,于是有人上书清廷,说明此事,要求清廷下旨,拒绝华东**救灾,还有一些头脑简单的官员则上书清廷,建议清廷和华东**放弃政治分岐,共同携手救灾。
只到这时清廷才知道,原来华东**己经进入安徽、江苏救灾,这自然也引起了清廷的震惊。
在远东战争之后,华东**正式宣布与清廷决裂,并提出了一定要推翻清廷,建立新中国的政治目标,这也让清廷大为恐慌,毕竟谁都知道,现在清廷根本不是华东**的对手,何况现在华东**刚刚取得远东战争的胜利,威望如日中天,恐怕到时间华东**大旗一举,大清能坚持几天就是问题了。
慈禧和光绪当然坐不住了,立刻连日招集大臣们协商对策,众大臣们到是纷纷发言献计献言,有人上言要求清廷再组军队,训练备战,准备和华东**决一死战;也有人建议清廷和英法美德等强国结盟,以对抗华东**;还有人则认为清廷应与华东**进行和谈,那怕是虽终平分天下,也算能保住半壁江山,苟延残喘;甚致有人的主张更为极端,认为清廷应该和华东**合并,让华东**的负责人进入军机处主政。总之是众说纷云,说什么的都有。
不过在慈禧、光绪看来,这些建议都不靠谱,和华东**决一死战?清廷打得过华东**吗?清廷己经训练了数年的新军,结果在去年进攻河南的战斗,对阵当时还是义勇军的军队,结果败得一蹋糊涂,再组军队又能强到那里去?和英法美德等强国结盟,首先是英法美德等强国会不会和清廷结盟?而结盟之后,清廷又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而且就算是结盟了又能怎么样,远东一战,华东**以一已之力击败了英法日俄四国,结盟能够保护得了清廷吗?至于与华东**进行和谈、合并更不靠谱,慈禧、光绪都明白,华东**要击败清廷轻而易举,凭什么愿意和清廷和谈、合并呢?
而还没等清廷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长江流域又发大水了,但这时清廷那有心情去救灾呢?而且就算是想救灾也没钱,因此清廷只能像征性的下了几道诏书,下令长江中下游沿岸各省的督抚大员设法救灾,然后就再无其他的救灾举动了。
但清廷却没有想到,华东**并没有对清廷发动进攻,反而是去江苏、安徽救灾,当然清廷上下都一致认为,华东**的救灾行动是没安好心的,这是打着救灾的幌子,实际是想侵占江苏、安徽二省,这是采用蚕食的方式,逐渐侵占清廷的土地,当初华东**在河南也就是这么干的。
不过虽然华东**己宣布要推翻清廷,重建中国,但双方的联系并没有断,清廷在天津西北兴建了天津新城,将直隶总督衙门设在这里,袁世凯在一个月中,至少有10天在这里治公,而在这10天时间里,起码有8天是和华东**的天津市**进行沟通交流协商。同时华东**设在北京的办事处也没有取消,尽管在清廷有官员曾向清廷上奏,建议清廷抄了华东**的北京办事处,抓捕人员。
但张之洞坚决反对这么做,理由是华东**设在北京的办事处又跑不了,要抓随时都可以动手,现在留着可以多一条和华东**沟通的渠道,毕竟现在华东**还没有对清廷发动攻,事情就还有挽回的余地,多这一条和华东**沟通的渠道还是有用的。
而张之洞的这番言论也打动了慈禧、光绪,因为在进攻河南的战斗失败之后,袁世凯基本垄断了清廷和华东**的联络,也颇有些挟寇自重的意思,现在清廷急需要再建立一条和华东**联络的渠道,因此清廷也将查抄华东**北京办事处的上奏压了下去。
于是清廷绕过袁世凯,指派张之洞、载沣两人以华东**北京办事处为渠道,和华东**进行联络沟通。因为在庚子国变时期,张之洞和华东**有过一些接触合作,总体的关系还算可以,现在还是要用张之洞卖卖老脸,同时也把载沣带出来,以后让载沣负责这条和华东**联络的渠道,这样至少在双方发生战争之前,清廷也就不必依赖袁世凯了。
第九十四章 安置营(十)
华东**当然并不介意再和清廷建立一条联络的渠道,毕竟袁世凯并不是华东**的代理这条渠道人,华东**自然也没有必要死守着袁世凯这一条线。而且和清廷联络,这本来也是华东**北京办事处的职能之一,只是清廷自已放弃了这条渠道,华东**也只能偏重于用袁世凯这一条线。现在清廷既然要重新拾起这条渠道,华东**当然不会拒绝。这一点张之洞说得并没有错,在战争开始之前,保持沟通的渠道是绝对有必要的。
于是张之洞、载沣和华东**北京办事处就这样建立了联络关系,而就在不久之后,发生了华东**进入安徽、江苏救灾的事情,于是这条联络渠道顿时就发挥了作用。
张之洞和载沣来到华东**北京办事处,要求华东**停止救灾行动,并撤回人员,当然清廷可以赔偿华东**的损失。这个要求自然遭到了华东**的拒绝,表示救灾行动是绝对不会停止的,并且还扯了一番以民为本,救灾是超越一切政治操弄的大事等大道理,弄得张之洞、载沣也无话可说,毕竟在这件事情上,清廷确实不占道理。因此张之洞和载沣只能回复清廷,另想办法。
其实慈禧、光绪也明白,不可能就靠嘴皮说得华东**放弃救灾,这次只是试探一下华东**的态度,还是再想别的办法。不过清廷以为这件事就这样完了,但华东**可不想就这样结束,就在三天以后,“清廷要求华东**停止救灾” 的新闻在上海的各大报纸上发出,并且还配有张之洞和载沣在华东**北京办事处会谈的照片。
这个新闻迅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开来,顿时舆论一片大哗,在民间都说这朝廷真是不顾百姓的死活啊,而督抚大员们看了之后也都无不摇头叹息,朝廷这简直就是自己作死啊。
但清廷这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又干了一件蠢事,虽然在也有人将这件事情上报给朝廷,但毕竟现在清廷的南北难通,因此清廷在北京感受不到这股汹涌的民意,还以为不过又是“总有刁民想害朕” 而已,因此根本就没有在意,不过到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下令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的巡抚,要求他们都要阻止华东**在各自管辖区域的救灾行动,而在管辖区域内已经发生的,也要设法驱逐华东**的人员。
清廷当然知道,只靠这些督抚是根本不可能阻止华东**的,之所以还是下达了这样的命令,是希望督抚大员们阻止救灾行动而与华东**发生冲突,最终引发战争,但朝廷并不直接出兵,就可以把自己排除在外,还可以破坏华东**的救灾行动,到时候把责任往这些督抚一推,撤掉几个人就行了。而且就算是最坏的打算,失去长江中下游的几个省,但同时可以将华东**的经历牵制在南方,这样清廷也可以多拖几年的喘息之机。
不过湖广总督赵尔巽、两江总督端方、湖南巡抚杨文鼎、江苏巡抚陈启泰、江西巡抚吴重憙、浙江巡抚柯逢时等人,那一个不是聪明人,清廷的这一点小心思那瞒得过他们,他们对现在的舆论大势可是有比朝廷更为深刻的认知,而且水灾是发生在自己的地盘上,自己又无力救灾,拖下去必然会出事,而这时有华东**赶来救灾,确实是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
当然他们更是明白,华东**这么做,也决不是如他们所说的那么高大光明,不过是打着救灾府幌子,收买人心,并且谋取地方。不过华东**要谋取地方还需要时间,起码是要等到水灾结束以后,那至少也是9、10月份的事了,而水灾却己是火燎眉毛了,因此只能先顾了眼前再说。
何况在这个时候去得罪华东**是绝对不智的行为,因为长江中下游的六个省捆在一起都不是华东**的对手,因此在这个时候去和华东**作对,绝对是找死。而有了这段时间的缓冲,自己就大有运作的空间了,可以给自己换个地方,或者干脆就职官不干了,回家去忍几年,等局势平稳了一些之后再复出,反正能当上督抚大员的人至少都是在官场打滚了20年以上的时间,早己攒给了巨额的家产,即使从此以后什么也不干了,也能安安稳稳的当个下丰辈子的富家翁。实在不行,大不了就投奔到华东**去,反正督抚大员们都己形成了同识,就是清廷也没几天活的了。
于是收到了清廷的命令,这批督抚大员几乎都不约而同的对清廷打起了太极拳,在表面上哼哈的答应,但实际却是什么事都不做。反正现在朝廷也管不到这里来,能拖就拖,能混就混。
只有安徽巡抚恩铭,他原是满人,同时也是保皇一系,对清廷忠心耿耿,因此对华东**极为仇视,收到了清廷的命令之后,他丝毫也没有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阻挡华东**,于是立刻给下面的府州下令,命令各府州官员驱逐华东**。而底下的官员一开始还没会过意来,以为上司这次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巳,因此一个个也都敷衍了事,那知这次恩铭可不想敷衍,收到了府州官员的回复之后,恩铭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于是再次下令到各府州,措辞和态度也要比上次严厉得多了。
当然,虽然这时暗流涌动,但华东**的救灾行动仍然还在稳步的推进,现在己建立了灾民安置营8个,分别是安徽3个,江苏2个,湖北2个,湖南1个,入住灾民最多的营地是安徽的庐州安置营,收容的灾民人数已超过了9万人,最少的也有5万人,同时在江西、浙江也各有1个安置营开建。
同时由于广泛的宣传,也让华东**在长江中下游各省的名望大增,都称华东**是爱民如子,仁人义士,同时也引来了大批的海内外的商人捐款、义演用于救灾,同时在山东也有企业、个人对水灾捐款,现在己收到了价值高达千万银元的巨额捐款。
当然这笔善款虽然不少,但用于救灾还是远远不够的,由其是华东**这样救灾方式,因此主要还是华东**拔下的专项救灾款,华东**拔出3000万银元,做为第一笔救灾的专项款。
不过救灾款往往是贪腐的重灾区,像清廷救灾,能够将一半的钱花在救灾上,就己经是很好的结果了。而且是这是华东**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救灾行动,同时还有巨大的政治目标,因此也相当重视,绝不能在资金使用上出问题。对这次救灾使用资金的监管也相当严格,在上海救灾指挥总部的财务部就是华东**从财政委抽调人员组成的。同时也要求上海救灾指挥总部进行财务公开,每一笔帐都必须明示。
而上海救灾指挥总部当然也严守这个规定,对每个营地收容的灾民数量,得病、死亡;管理人员的数量,使用的设备,如帐蓬、床铺、桌椅,每个月消耗的物资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整个社会公示。这样自行换算成市场价格,就可以得支出的费用。这个做法又为华东**获得了大量的好评,毕竞不管在那个时代,清正廉洁的**都是受欢迎的。而那些捐款的人也都觉得将善款交给华东**可以放心。
但各营地的数字都是由营地自已报上,尽管每个营地都有监管人员,但也不能完全放弃不管,另外做为上海救灾指挥总部的两名总指挥,不亲自到各个营地去看看,也是说不过去付。不过现在李松晨不仅要处理营地修建、运营的各项工作,同时还有上海的政务需要他处理,尽管在担任了救灾总指挥之后,将大部份的上海政务交给其他人员处理,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特别是重大事务也是要过问的,因此现在李松晨实在是抽不开身;而罗岳虽然是副总指挥,但他主要是分管营地的安全和治安,工作要比李松晨轻松得多,他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巡视各个营地。
在另一方面,上海的新闻媒体对救灾的新闻报导和宣传也需要新的、更为丰富的内容才行,此前的新闻主要是以文字为主,并辅以大量的相关数据,其他的主要是各种评论、社评文章,虽然也可以比较全面的介绍灾情和救灾情况,但内容过于单调,缺少直观的内容,因此救灾指挥总部讨论之后决定,组织上海地区的新闻媒体,成立一个记者采访团,去各个营地进行采访,拍照,不仅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能获得大量的图片,更有利于后面的宣传工作。
而这个建议在上报之后,也很快就得到了华东**的批准。于是救灾指挥总部决定将巡视和记者采访团合并一起行动。
上海地区的新闻媒体对这个建议也都很感兴趣,因为这种大型自然灾害是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另外也有一部份媒体,由其是外资的报纸,则希望到各营地去亲眼看看华东**的救灾情况,因此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报名参加了这次的记者采访团。
第九十五章 陆军改制
虽然救灾主要是由上海**负责,但青岛的华东**对这次救灾行动也十分重视,因为这是华东**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救灾行动,同时还有巨大的政治目标,又是在清廷的领土上进行,情况极为复杂,因此上海的救灾指挥总部每天都会向青岛发一份报告,介绍当天的救灾情况。而青岛行政院每天也会专门避出一定的时间,讨论上海发来的报告,研究救灾的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