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当然蒋勇奇选人也不是乱选,首先划定年龄不能超过30岁,个子也不能太矮,至少是中等身材,毕竞身大力不亏,并且还要长得结实,不能太单薄。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无论是谁都不要。于是就在3天以后,蒋勇奇手下就有了15个人。
随后蒋勇奇并不急于扩招,因为他清楚,以保安队员的收入,绝大部份人都愿意加入进来,因此这到不用急,而主要是对己有的15个人进行训练,教他们一些基础入门的拳法,器械套路,一来看看这批人的素质如何;二来是打算将这批人打造成自己的班底。
第九十一章 安置营(七)
一连训练了12天,这15个人有了一些功夫的底子,身体也灵活得多,并且在互相对练中,也积累了一点动手的经验。虽然训练确实辛苦,但每天60个工分的收入,每天在食堂里可以买鱼买肉吃,还是让这15个人坚持了下来。而蒋勇奇这才开始选择剩下的45人。
果然,只用了5天的时间,蒋勇奇就将这45人全都招齐了,而要求除了年龄、身体素质、身高等之外,还加了一个条件,就是老实听话,叫干啥干啥。这样蒋勇奇招齐了自己的队伍,然后上报给营地的指挥部。由于蒋勇奇组队的时间较长,因此被后面一支队伍超过,在最后成队时,被命名为第9小队。
其实营地一直都在关注蒋勇奇的工作,可以说蒋勇奇的组队所用的时间最长,但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只要是在规定的30天内完成就算通过,10天、20天并没有区别,但蒋勇奇组队的方式却让指挥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仅是花了相当的心血,而且还有一定的方法,并不是乱选,可以说在目前已成立的几支保安中,蒋勇奇的这支队伍是潜力最大的一支。
保安队成立之后,正式训练还是由营地负责,并且提供服装、装备和武器。60人被分为6个小队,每个小队10人,服装是用的华东**的警察制服,一支保安队负责5个营区的治安工作,每个营区有一个小队,另一个小队负责巡视和支援。
武器也是华东**的警用制式武器。在华东**刚成立时,警察和军队是装备同样的武器,但警察的职能毕竟是和军队不同的,使用军队的武器并不合适,因此在华东**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也仿靠旧时空为警察系统研发了专用的制式武器,警用制式武器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警用杀伤性武器、警用非杀伤性武器和辅助性武器,给营地使用的,是非杀伤性武器和辅助性武器,主要有防暴盾、防暴叉、组合棍、t字棍、短棍等。
按一个小队配备的武器有两面防暴盾、两支防暴叉,两套组合棍,4套t字棍。这样一个小队即可以作为整体行动,也可以将一个小队分成两个五人组行动。这些武器均属于非杀伤类,主要是用于保护自己、制服、抓捕罪犯,在使用的时候,要互相配合协作, 防暴盾用于保护自己;防暴叉用于控制罪犯;组合棍其实是两根短棍,即可以用中近距离的战斗,也可以组合成一支长棍,用于远距离攻击;t字棍其实是类似于十八般兵器中的铁拐,就是在一根短棍的1/3至1/4的位置,安装一根横柄,看起像一个横向拉长,而不规则的“t” 字,主要用于近身、甚致是贴身的战斗。
尽管这些武器是非杀伤性,但要用好却并不容易,至少需要3-6月的严格训练行,坦白说现在营地的保安队员大部人的身体素质都还不合格,不过现在也只能先凑合着用了,而且还是一边上岗一边训练。
当然,营地指挥部的任务并不是只有营地事务,而是随着建立营地的时间渐长,开始将注意力分散到外部,因为这毕竟是在清廷的地盘里。
就在6月中旬,庐州知府卢成祥的幕僚常清德来到营地,拜访两位负责人。其实自从营地成立以后,常清德每隔三五就会来营地一次,一方面是看看营地的建设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和两位负责人套套近乎,随便也为庐州府解一些问题。
虽然华东**帮庐州府运回来600石粮食,暂时缓解了庐州府的燃眉之急,但庐州府城外聚集的难民也越来越多,仅仅只4、5天的时间,就暴涨了一部,超过了万人,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着,不到10天,600石粮食已用去了400石,剩余的粮食仅仅只够5、6天的用量。
卢成祥也没有想到,运回来600石粮食居然只够支持半个月左右,而再要想买粮食,己是难上加难,一来是救灾用的银孑己用去了过半,剩下的银子也买不了多少粮食;二来虽然只过了10佘天,但灾情进一步扩大,湖南、湖北、江西也开始受灾,根本就买不到粮食了。
眼看着只缓和了10天的局面又面临恶化,卢成祥又是忧心匆匆,赶忙招集府衙的官员和幕僚商议。众人也都是一筹莫展,毕竟这个时候谁都没有办法。只有常清德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这些灾民都交给华东**的营地,现在也只有他们吃得下这一批难民。
这个建议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宋昌辉、陈与正等府衙官员的反对,让华东**在这里建立营地己是不妥,现在将投靠官府的灾民再都交给华东**,那怎么对得起朝廷,于是纷纷仗义直言,大义凛然的说了一大通正辞严义,坚绝不允将灾民交给华东**。于是常清德两手一摊,就不再说话了。
其实卢成祥心里十分明白,宋昌辉、陈与正和自己的所处的立场不同,因为一但灾民闹越事来,那么后责任都是自己担,当然,如果平安的渡过这个危机,功劳也是自已的,总之无论是好是坏,都和他们无关,自然可以不管后果,当然只管站在道义的至高点上用大帽子压人。而现在只有将灾民交给华东**,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于是就在第二天,卢成祥就打发常清德去安置营,和谢涛、朱南圳协商将庐州府城前的灾民都交给营地安置的事宜。
而谢涛、朱南圳一听常清德的要求,立刻就答应了下来,其实他们早就盯上庐州府城外的灾民了,因为这都是华东**未来统治的基础。只是怕和庐州府彻底翻脸,毕竟现在营地才刚刚建立不久,并不宜和庐州府搞坏关系,因此才一直没有动手,现在庐州府主动提出将灾民交给营地,不仅没有搞坏关系,还卖给庐州府一个面子,实在是在好也不过了。
但具体的操作却不是那么容易,现在庐州府城外己聚集了1万3、4千灾民,这个数字营地也不可能一口气下,因为每个灾民进入营地都是要经过严格的清洁、检查程序,因此双方最终协商,营地将分批收容庐州府城外的灾民,每批控制在3-4000之间,每批之间大约间隔5天左右的时间。
这个结果虽然不能让卢成祥完全满意,但也能接受,毕竞现在庐州府还有一些粮食,完全可以支持到营地将全部灾民都收容完。
而宋昌辉、陈与正得知以后,赶忙到府衙来找卢成祥陈说,不过这时卢成祥根本不想见他们,托说自己有病在身,不能见客,将两人打法掉了,并指令常清德负责移交灾民的事宜。这样一来,常清德也有足够的理由去营地了。由于双方要经常沟通,因此也就不用那么客气,只用一个人接待常清德就够了。
这次是由朱南圳接待常清德。由于双方己经比较熟悉了,常清德也了解华东**的作风,就是行事说话都比较直来直往,不像清廷的官场有那么多弯弯绕,因此在两人落座之后,常清德道:“朱主任,昨天安徽巡抚衙门又给我们庐州府发来公文,这次要我们设法阻挠、甚致是驱逐贵众。”
原来在7、8天以前,安徽巡抚衙门就给庐州府发来公文,要求庐州府不许配合华东**的救灾,不过卢成祥回了一份大吐苦水的公文,潜台词就是我这边即没有能力救济灾民,又没实力阻止华东**,你说怎么办?
按卢成祥的想法,这不过是一份官样文章,表示安徽巡抚衙门知道这件事情,也下令管了,这样日后追究也就没有责任,然后大家该怎么办还怎么办!这就是清廷官场的行为规则。那知几天之后,安徽巡抚衙门又发来一份公文,这次的言辞其实要比常清德对朱南圳说的严重得多,不仅在公文里严厉的将庐州府训责了一顿,并且要求庐州府立刻派兵驱逐华东**,押走灾民,不得敷衍,否则必将严惩。当然公文的最后还说了安徽巡抚衙门正在设法调集银钱物资,足够救灾济民了。
这下卢成祥也知道问题严重了,虽然他不知道这次安徽巡抚衙门为什么没有按照规则来,但显然是不能糊弄过去了,于是又找来常清德协商,而常清德向他建议,不妨先去通知海外华人,看他们怎么说,再做决定。卢成祥想了一想,也同意了他的建议。
而朱南圳听了以后,怔了一怔,冲口道:“靠,叫他们低调低调,就是不听,这不是来。” 见常清德不解,赶忙住了口,逆:“你们打算怎么回复。”
常清德道:“暂时还未有定计,因此才特意来与贵众商议,不过这次巡抚衙门的态度异常坚决,绝非是行文过场,恐怕是糊弄不过去了。”
朱南圳想了一想,道:“那么卢知府是作何打算,是希望我们离开吗?”
常清德连连摇头,道:“那里那里,如果贵众一走,这数万灾民将置于何处,庐州府是万万安置不了的,卢知府岂愿贵众离开。”
朱南圳呵呵笑道:“卢知府还算是个明白人啊。”
常清德道:“话虽如此,但卢知府终究只是知府,而巡抚衙门那边,总要有个交待啊。”
第九十二章 安置营(八)
朱南圳沉呤了一下,才道:“如果这次庐州府再拒绝,卢知府会受到什么处罚?巡抚衙门可以直接撤了他的官职吗?”
常清德迟疑了一下,才道:“那到不能,依大清律法,一切官员的生杀撤裁皆由朝廷中枢裁决,应是由巡抚衙门向朝廷上奏弹亥,朝廷再依情裁决,不过按大清惯例,若是巡抚弹亥知府,朝廷多半会准批的,因此若是安徽巡府上奏朝廷弹亥,卢知府轻则丢官罢职,重则下狱治罪。”
朱南圳道:“也就是说现在你们卢知府只能在我们和清廷之间做一个选择,没有再左右逢源的空间了。”
常清德苦笑了一声,道:“正是如此。”
朱南圳点了点头,道:“常先生,我们接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这段时间里,庐州府确实给了我们许多帮助,可以说这个营地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庐州府对我们的支持,也是原因之一。这一切我们都记在心里了。”
常清德赶忙道:“那里,那里,贵众救灾济民,仍是大仁大义之举,也是解我们庐州府之困,如果没有贵众到来,只怕是早己酿成了灾民之乱,因此我们做的这些事情,也是应该的。”
朱南圳道:“好吧,我可以给你交个底,如果你们卢知府真的在清廷那边混不下去了,我们这边可以欢迎他过来,我们不仅可以对他提供保护,而且会量材使用。”
常清德赶忙拱了拱手,道:“多谢朱主任的厚爱,朱主任的话在下会如实回报卢知府。”
朱南圳道:“现在的天下大势,不用我说你和卢知府都应该清楚,我想卢知府恐怕也不想为清廷尽忠吧,因此还请常先生转告卢知府,好自为之,不可自误。”
常清德连连点头,道:“是,是,在下定会如实转告,如实转告。”
虽然华东**在原则上在安徽、江苏等省在水灾之后是只占据农村、乡镇,而暂时避开大城市,以暂时避免和清廷全面开战,但如果有机会,也不用付出太多代价,占据几个位于战略要点所城市,还是可行的。如果能够说服卢成祥投靠华东**,就可以垂手而得合肥这个战略要地,这当然是相当划算的。
话谈到这一步,常清德这次来拜访的目地也己经达到了,于是起身告辞,回到合肥,并立刻去面见卢成祥。虽然这时卢成祥正在装病,拒不见客,但常清德是一定要见的。并且还将常清德领到内室密谈。
常清德当然也不会隐瞒,将自己和朱南圳交谈的内容详细的对卢成祥说了一遍。而听完之后,卢成祥双眉紧锁,沉呤不语,过了好半天才道:“常先生以为如何?”
常清德道:“东翁,此番巡抚的要求,庐州府能够拒绝吗?”
卢成祥摇了摇头,道:“这次恐怕是拒绝不了的。”
常清德道:“那么,就如巡抚之令,出兵驱逐华东**,又能够做到吗?”
卢成祥苦笑了一声,道:“也做不到。”
常清德道:“这便就是如朱主任所言,如今东翁只能在华东**和朝廷之间做一个选择,没有再左右逢源的空间了。而如今天下大势,华东**取得天下,开朝建国,建基立业已是大势所驱,非人可为也。”
卢成祥沉默半响,道:“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我食朝廷之禄已有10余年,虽不敢说有大功于朝廷,但也算是兢兢业业,克守为臣之节,何况朝廷也未曾负我,一但背清投靠华东**,岂不为腻臣了吗!为终身之辱”。
常清德道:“东翁所言虽然有理,但如今这世道却是行不通的,自古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又道是‘大丈夫相识而动,驱吉避凶者方为君子’,何况朝廷这数十年来,虽不算是倒行逆施、严刑暴政,但却是不思进取、万马齐喑、丧权辱国,实在是气数己尽,此刻弃清而投靠华东**,并非是背国之臣,而是弃暗投明,何况东翁不为自己,也当为家小子孙着想啊,因此请东翁千万不可自误啊。”
卢成祥又沉呤了一会,才道:“也罢,也罢,大势所趋,非人可以逆也,好吧,就劳你再去一趟,和海外华人把事情说清楚。”
常清德赶忙道:“是,学生明天就去。”
卢成祥点了点头,道:“辛苦先生了。”
于是就在第2天,常清德又赶到营地,再次和朱南圳会面,说明卢成祥愿意投靠华东**,而朱南圳也对卢成祥的决议表示了赞成,并且对卢成祥的下一步行动做出指示,现在庐州府可以先给巡抚衙门发一份公文,仍然还是推托之言,看巡抚衙门的反应再说,如果清廷没有裁撤或是抓捕卢成祥,那么卢成祥仍然还在庐州府任职,暂时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等到裁撤或是抓捕决议下达之后,再做处理。
这个决定到是正中卢成祥的下怀,虽然他已经决定投靠华东**,但从心里来说还希望能够保持这种骑墙状态,维持左右逢源,一直到局面明朗化。朱南圳的这个指示,正好可以让卢成祥暂时维持这种状态。至少在华东**这边是可以的。当然,有了朱南圳的承诺,卢成祥的底气也足了,于是在回复巡抚衙门的公文中,卢成祥表示庐州府受灾严重,损失巨大,现在只能拒守庐州府城,而无力驱逐海外华人,请巡抚出兵,扫寇平贼。其实这是反将了巡抚衙门一军,看巡抚有没有出兵的能力,反正按清廷的规则,只要守住府城,责任就不大。
而在营地这边,朱南圳送走了常清德之后,回到了办公的帐蓬,正坐在帐蓬里办公的谢涛见他回来,立刻递给他一份电报,道:“你看看这个。”
朱南圳道:“又是什么消息?” 接过来一看,坐到自己的座位上,道:“上海那边要派记者团来我们营地采访?这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啊。”
谢涛道:“对,还有罗将军也要过来视查,并且要求我们这次面对视查、采访不要做官样文章,也不搞什么欢迎活动、庆祝活动之类,营地的运行保持正常状态就行了。”
朱南圳皱了皱眉,道:“那不是要进一步的刺激清廷吗?昨天老常来了之后,我就说现在清廷己经反应过来了,恐怕是要对我们进行阻挠了。在这个时候还要大肆宣传,这不是要进一步刺激清廷,说不定清廷会挺而走险的。早听我的建议,低调一点不好吗?”
谢涛笑道:“挺而走险?你以为清廷敢出兵来进攻我们吗?”
朱南圳道:“那到是不会,现在河南省在我们手里,北洋新军过不来,只靠安徽省本地的军队,根本就不够看。但不出兵却可以做些小动作吗?昨天我下令军队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巡逻,并且扩大巡逻的范围,结果今天就收到了报告,还真在周边发现了几批可疑的人,而且还抓住了3个,正在审问着。”
谢涛呵呵笑道:“要是清廷真的搞出一点小动作来,我们还求之不得呢?既使是给营地造成一定的损失,只要是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行。”
朱南圳听得一头雾水,道:“老谢,这是什么道理?”
谢涛站了起来,打了一杯水,拍了拍朱南圳的肩头,道:“老朱啊!你还是嫩了一点,不懂这里面的套路深着呢?这次我们花了巨大的人力物来救灾,并不仅仅是救灾济民,同时也是宣扬我们的仁义光明形像,一方面证明我们不仅仅是在武力上有能,同时在民治、民生方面,也同样有远超过清廷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和清廷作比较,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看到在这次水灾中,我们和清廷的表现优略,从而为我们下一步推翻清廷作舆论准备,所以这次救灾是不可能低调的,而是应该广泛的宣传,派记者团来采访,也就是这个原因,显然是要进一步的加强宣传,至于这种宣传刺不刺激清廷,并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或者我们本来就打算借这次救灾刺激一下清廷。”
朱南圳道:“这个道理我都清楚,但这和清廷对我们营地做小动作,搞破坏又有什么关系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