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不过干的活虽然不累,但要完全尊守营地的制度,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像什么漱口洗脸、铺床叠被、洗澡换衣到还好些,因为有人监督,而饮水是由水房提供的凉开水,平时在洗池边也有人值卫,到也能尊守,而每个人在营地里都没有什么身外之物,因此违反乱扔废物这一条的机率也不大,只有随地大小便这一项,是违反得最多的。
营地收容的灾民基本都是社会底层,平时生活才不管什么厕所不顾所的,当然也和这个时代中国的环卫体系极不建全也有很大关系,一般有需要时都是随地解决,什么田间、地头、墙角、树后都是解决的位置,甚致当街当道解的也并不少见。
而营地里虽然设置了大量的卫生间,但都距离营区较远,不少人都嫌去厕所麻烦,也不习惯去上厕所,加上又是刚到营地,多少也都怀有一些侥幸心理,认为营地里的管理不会那么严格,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人在营区里随地解决。
那知这些规则可不只是说说而己,工作人员对营地的监管十分严密,抓起人来也是绝不手软,因此每天都有不少人被抓到随地大小便。
对随地大小便处罚也是除了打架斗殴、偷盗摸取之外最为严厉的,第一次清理厕所2天;第二次关禁闭一天,清理厕所3天;而第三次就是直接驱逐出营地。原来的规定是每个营区轮流清理厕所后,但实际上却是根本就用不着,因为每天被抓住随地大小便的人就排不过来了。
其实营地里设置隔离区的目地,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控制疾病在营地里蔓延传播,另一方面也是憋一憋灾民的生活习惯,因为每个营地预计的收人数都在10万以上,而营地由若干个营区组成,一个营区的标准人数是576人,预计一个营地有180-200个营区,但营地管理人员有限,而管理的重点还是在隔离区里,毕竞隔离区的人是来,而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卫生习惯实在是太差了,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卫生习惯差引起的,因此在隔离期内,就要尽量让灾民形成卫生习惯的意识,这样等灾民进入居住区后,至少有了一些卫生习惯的概念,这样管理起来也轻松一些。
第八十九章 安置营(五)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灾民们并没有把清理厕所太当一回事,那不就是掏大粪吗?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农业,使用的主要肥料还是粪吧,因此只要是农民出身的人,都干过这档扌事,而灾民又是以农民为主体,自然个个都是熟练工种,在他们看来那还不容易吗?
但做了一次就知道,清理厕所和农村的掏大粪完全就是两码事,不仅要将厕所冲洗得干干净净,而且粪便都要全部捞起来装桶运走,因为这还是重要的肥料。
由于三十岚是一个丘陵区,空地很多,当然也很碎,并不适合大面积种植,因此在营地初成之后,在营地周边开垦了一些小块荒地,种一些瓜果蔬菜,一方面是为营地所用,另一方面则是让收容的灾民有事做,闲着就容易生事,而种菜当然是需要施肥,那么厕所的产物也就有用武之地了。而浇完了菜地之后,将粪桶运回来,还要再冲洗干净,这也是清理厕所的工作范围,因此这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禁闭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将一个人关在一间极为狭小的黑暗屋子里,什么都看不见,也没人说话,在屋子里又转不开身,连睡觉都难以伸直身体。在前几个小时还能睡觉,但一般在12个小时以后就难耐了,毕竞一个正常人不可能睡一整,由其是在最后几个小时,可以说头脑晕沉沉,坐着站着都难受,心里堵得慌,度秒如度年一样。在关满24小时之后放出来,大部份人都会崩溃掉,需要再休息一整天才能恢复,当然还有3天清理厕所在等着。
一般处罚了一、二次之后,也就基本会引起人的警觉了,毕竟都知无论是清理厕所还是关禁闭可不是好受的事情,营地的管理也不是说说而己,而第三次的后果是被逐出营地去,这可就真不是闹着玩的事了,因此也就不敢在随地大小便了。
不过也总有少数人怀着侥幸心理,或者有人干脆就是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结果在隔离期间,有3个人被抓到3次随地大小便,而营地管理者也绝不手软,立刻逐出营地,不管哭得多厉害、样子有多惨,也绝不留情。当然从营地建立到现在,因随地大小便被逐出营地的,共有13人,是其中比例最高的。而这3人被逐出营地,也震慑了其他在此期间进营的人,也只能硬生生要将这习惯给憋过来。
当然营地每天都有新收容的灾民进来,而新进来的人对此一无所知,就是听说,也不太会当一会事,因此同样的故事也一再上演,不断有人被逐出营地。
蒋勇奇毕竟是行为谨慎而又有头脑的人,轻易也不会违反规则,而出现被逐出营地的人员之后,蒋勇奇更是警觉,不断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违反营地的规则。
而在干活的时候,蒋勇奇也表现得很出色,因为他是练武的人,身体素质、力量也比一般人强得多,因此干的活也比其他人多,由其是在搬运物资时,他一个人可以抵得上2、3个人,加上他为人爽快,也经常帮助他人,于是就在这短短10余天时间里,在营区里也颇有些名声人望,另外张文望、张黎叔也属于比较抢眼之列。
另一方面,女营的工作要比男营轻松一些,除了清理营区、营地的卫生,清理厕所之外,并没有搬运物资的工作,但多了不少,如洗衣、洗菜、淘米等。洗衣是清洗灾民更换的衣服,洗菜、淘米则是给厨房里搬工。
张婉云是待女出身,洗衣是她在田家庄院的工作之一,当然她洗的都是主人的衣服,而洗菜、淘米等事虽然没做过,但这些事并没有什么难度,张婉云又是个伶俐的人,因此做1、2次就能上手,比一般妇女做得还好,虽然在营区里没有蒋勇奇那么抢眼,但也算是表现较为出色的人员一类。
而14天的隔离期很快就结束了,蒋勇奇等人再次接受身体查检,并在查检合格之后,离开了隔离区,而转到居住区安居。这一次蒋勇奇和张文望、张黎叔侄、李坤等人没有再分到一个宿帐里,但还是在同一个营区里。
居住区的环境确实和隔离区差不多,都是同款的帐蓬,安装以及布置方式也是一样,营地也是由若于小营区组成,每个标准小营区有24个帐蓬,576人。除此之外,规则也基本一样,都是那些。
不同的地方在于,首先是在居住区的营区管理人员将从收容的灾民中进行选拔,每个营区将选出12个人组成管理小组,负责营区的管理工作,而营地的管理人员只负责监督和审查,这一方面是由于营地的人手不足,管理的重点在隔断区,因此对居住区的管理改为组成一个4-6人的管理工作组,负责管理监督和审查个营区的管理情况和效果,而各营区的管理小组直接对这个管理工作组负责。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选拔、培养基层的管理人员,为灾后重建做准备,因为水灾过后,各村庄的原居民肯定会打乱,基层的管理人员将由华东**直接派任,经过营地的段炼之后,华东**就可以培养出一批有一定能力的基层管理人员,有利于稳定灾后重建。
其次是工作也不同,除了和隔离区相同打扫营区的清洁、清洗,洗衣等以及协助营地的运输、建设营地之外,还有修路、加固河堤、建设码头、在码头上卸货、搬运等等,以及在营地周边开垦荒地,种植一些瓜果蔬菜等,还有一些厨房帮工、手工等另外还有就是建立一支保安队,负责维护营地的正常秩序,其实这也是为灾后重建培养警察或民兵。
居住区的工作无论是种类还是工作量,都要比隔离区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了隔离区的约束和调养之后,灾民有了一定的纪律性,同时身体也基本全部恢复过来,但隔离区的工作是没有任何报酬的,而在居民区里,任何工作都是可以获得相应的工分,不过职务不同,获得的工分也不同,当然在居住区里,吃饭也不是免费的,而是用工分购买,居住区里的食堂提供的饭食、菜肴也更多,甚致还能够提供单独的炒菜,灾民可以凭自已获得的工分多少,选购自己喜欢吃的饭菜。当然如果没有工分,那么每天就只能得到一碗免费的粥,最多确保不会饿死,另外在居住区里还有小商铺,可以凭工分购买一些其他的物品,包括一些副食、零食。
可以说工分就是居住区的货币,当然每个刚进居住区的灾民可以获得30个工分,这些工分可以确保在居住区里2-3天的餐饮费用,而再想要在居住区生存下去,就必须靠工作获得工分,工作努力的人可以获得多的工分,从而可以在营区里生活得好一些,而工作态度不佳,就只能在营区里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而不愿工作的人就无法在营地里生存,因为什么都免费提供,而且每个人的生活条件都是一样的,那就只能催生人的惰性,因此引入工分制度一来可以激励收容的灾民的工作积极性,二来也可以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毕竞更多的工作都是由灾民做了。
当然,这种所谓的工分,并不是直接发放到灾民的手里,而是记录在案,在购买时进行扣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营地里的偷盗事件发生,因为灾民都是集中居住,而每人就一个柜子存放物品,基本没有私人的空间,如果有人想盗窃,是很容易下手的,另一面也是禁止灾民在私下里进行交易,造成灾民之间的窜通。而且工分只是在居住区内流通,因此这样的操作也并不费多少精力。这也是居住区和隔离区的第三个不同点。
除此之外,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在居住区里除了统一居住的大帐蓬之外,还提供一种3*3米的小帐蓬,供灾民中夫妻、父子等家庭单位居住,同时对其他灾民开放,但其他灾民要居住这种小帐蓬,就需要支付一笔很大数额的工分,必须要努力工作,或者在营地里担任管理人员,或其他收入较高的职务才能供应得起。
居住区的工作到不强制,而是由个人自己选择,可以自己报名,也可以自由退出,当然大部份工作也有名额的,但也有搬运、建设等工作不限人数。但只有营区的管理人员是由营地指挥部直接指派,毕竞管理人员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而且在灾民刚进营地时,所填写的表格中就有职业、学识、职业特长等内容,让营地指挥部对收容的灾民素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大体也能够先圈定一部份备选的管理人员,而在隔离期内,指挥部也会对这些人的行为、言语、工作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记录,当然如果有在隔离期内表现突出,既使不是备选人员,也同样会在考虑的范围内,因此在进入居住区之后,也基本可以确定营区管理人员的人选了。
第九十章 安置营(六)
张黎被指挥部选定为这个新建营区管理小组的负责人,其实他们叔侄俩在进入营地之后,就引起了指挥部的注意,因为一个是有外国留学的经历、一个则是在新式学堂里接受的教育,尽管张文望隐去了自己当过海军,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经历,但只是在福建船政学院学习的经历还是足以让指挥部关注,毕竟这样的经历,既使是在华东**里也有一席地。
而在隔离期内,这叔侄俩表现也十分抢眼,虽然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们做的工作量不如蒋勇奇,但也在正常的水平之上,由其是对张文望这样一个己年过50的老人来说,这也算是很难得的了,而且这叔侄俩的学识、眼界、见识都远超过一般的灾民,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给其他灾民讲道理,所持的立场明显是偏向华东**这一边,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灾民的尊重。
这些观察报送到谢涛和朱南圳那里时,两人也都有些概叹,这两叔侄在任何一个营地都可以做负责人的,却偏偏分到一个营区里,而且又是叔侄俩,也不好分开,不过张文望毕竞是年过50的人,培养的价值较低,张黎才30出头,又有赴日本留学的经历,因此更值得培养,于是就决定选张黎为新建营区管理小组的负责人。而张文望并没有进入营区管理小组,一来他是张黎的长辈,并不适合在张黎的手下干活,二来张文望也是另有要职,就是当老师,因为张文望在他的职业一栏中填写的是“教书先生”。
现在营地的灾民总人数己超过了5万人,而在居住区里的人己达4万5千,并且以年轻人占主体,尽管在居住区里的工作较多,但对于绝大部份巳习惯于日常劳动的普通百姓来说,这个工作强度其实并不算大。当然白天做工可以占住身子,免得生事,但到了晚上就又是一个难题。
尽管这个时代的人晚上入睡的时间得早,但也一般在8-9点之间,而在此期间还有2-3个小时的空闲期,基本就只能靠卿天打发时间,但一个帐蓬里20多个年轻人在一起聊天,难免会发生口角,闹不好就容易动手打起来,尽管每个人都知道,打架的后果是被赶出营地,但年轻人的火气大,脑袋一热就不计后果了,因此由于打架被驱逐出营地的人是仅次于随地大小便的,而且在最开始的几天里,因打架被驱出营地的人是最多的,毕竟随地大小便还有二次缓冲,第三次才被驱逐出营地,但打架是没有缓冲的。而到了居民区里,灾民们大多也有了去厕所解决的意识,于是因打架被驱逐出营地的人,己经有要超过了随地大小便的趋势了。
指挥部当然不能放任这种趋势不管,但这也不是不靠规则就能控制的问题,毕竞过份的压制和苛严,也未必就是好事,因此指挥部在商议之后决定,在夜间举行授课,教授年轻人识字、算术,一来是让年轻人有事做;二来也是教给他们一些文化知识,也利于灾后重建时,华东**的统治,华东**需要的并不是大字不识,只知道顺从和劳作的顺民,而是有文化素质的国民。另外也鼓励每个营区自行组织些拓展活动,以丰富晚饭以后到入睡之前这段时间的生活。
当然在营地里最多只有4、5个月的时间,当然不可能学到多深的文化知识,但学会认几百个字,学会基本的算术还是可以的,而在这个时代,能认字,能计算,基本就不愁饭吃了。另外在授课时,还可以夹带一些私货,宣扬华东**,贬低清廷,制造这样的舆论。
于是营地规定,25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须参加学习,二天一次,每次1个小时,25岁以上的可以自由选择,因为25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占去营地的一半了,而且也是脾气最爆的年龄段,因此只要将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控制住了,也就能够基本控制营地里的打架情况发生了。不过让年轻人上课,就需要老师,只靠营地的工作人员是不够的,如果在灾民中有合适的人选,当然是再好也不过了,何况教师在华东**也里紧缺的人材。
除了张文望,营地里还能够找出20多个适合的教学的人来,而教书的工作不累,收入也十分可观,因此被选中的人自然都愿意。
而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帐房先生、抄写员、厨房帮工等特殊的工作职位,当然这些职位也都需要合适的人。
蒋勇奇也是有资格担任负责人的人选,但他也没有被选定,而是被任命为保安队的队长,手下可以管着60个人。现在营地内的治安是由人民军负责,但人民军的主要职责还是保护营地的安全,而随着营地的扩大,人民军的任务也在逐渐加重,因此营地内的治安也要逐步转交给营地自己负责,人员自然还是从灾民中选拔,同时这也是为了以后的重建培养民兵和警察。
像蒋勇奇这样干过保镖、又当过教院教师,并有真功夫的人,当然是担任保安队队长的不二人选,不也这个保安队队长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首先是手下的队员由自己挑选,其次是工作辛苦,因为是日夜交替,晚上有值班、巡营、守夜的职责,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营地内有暴力事件发生需要保安人员制止,还有火灾、抢险等,如果营地受到外来威胁,保安人员也要参加保卫营地的战斗。
不过保安人员得到的工分也是最高的,保安队长每天有75个工分的收入,普通的保安队员也有60个工分,和营区的负责人平齐,而营区管理小组的成员每天只有45个工分,其他的工作收入一般在15-40工分之间。
而蒋勇奇在得知这个任命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因为担任保安队长每个月有2250个工分收入,而租一间小帐蓬需要1500工分,这样自已在一个月以后,就可以租到一间小帐蓬和张婉云一起住。在隔离期内,蒋勇奇差不多每天都会和张婉云相见说一会话,由于是单独相处,因此两人的感情又得到了进展,只差捅破最后一层纸了,而且经过和张文望、张黎叔侄交谈,蒋勇奇也基本认定,华东**将在水灾之后统治庐州,甚致是安徽省,这样田家的势力也就不可怕了,那么自己和张婉云的最后一道障碍也就清除了,也就没有什么顾忌。蒋勇奇打算等一个月之后,自己可以租小帐蓬时,就向张婉云将事情挑明。
既然有了这个打算,蒋勇奇当然要努力做好这份工作,首先当然从拉队伍开始,实际这也是营地对各个保安队长的一次考验,因为保安队不同于行政管理,首领不仅仅要武功好,而且要有相当程度的威信力和感招力,这样才能得到队员的支持,如果连队伍都拉不起来,则证明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个职位。
现在居民区里一共组成了7支保安队,蒋勇奇如果能把队伍拉起来,就是第8支,当然队员可以在居民区的各个营区里选,没有特别要求,一是自愿原则,不能强求;二能胜任保安队的工作。时间是一个月,在此之前己有4位保安队长组队失败了。
蒋勇奇家里原来开过镖局,虽然规模不大,最鼎盛时期也只有3名镖头,7、8名镖师,30多个趟子手,其实干镖局这一行,武功是其次,首要是关系,门路多、面孑大就好使。蒋勇奇只当过镖师,没当过镖头,但耳濡目染,也见过不少,当好镖头无论是对内对外都必须出手大方,做事豪爽,结交朋友、能屈能伸,后来蒋勇奇在田家当教院时,手下管着20多人,将这一套也用上一些,当然当教院只用对自己的下属,而不用对道上的朋友,现在当保安队长,这一套也是有用的,无非就是管的人多一些而已。
另外一个,就是无论队伍大小,都必须要有自己的班底,这也是十分重要,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没有几个自己信任的牢靠人,是玩不转的,因此蒋勇奇首先找到董家齐和李坤两人,请他们加入保安队,这两个人和他的关系最好,而且年龄也正当,蒋勇奇而两人当然都是愿意的,毕竞保安队的收入高,如果不进保安队,两人一天最多只能赚到30个工分。
有了这两个人,蒋勇奇接下来就是在和自己同一批人中选择,又选中了3个人,另外又托张黎帮忙,从他们那一批人里又选了4个人,因为这是张黎介绍,也算是比较可靠。又从自己的营区里选了6个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