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罗岳道:“好,我可以先派4支舰队,在这4个地方的寻找建立难民营的地点?”

    李松晨点了点头,道:“我会派一部份工程测绘施工人员和舰队一起出发,顺便再带一些建筑材料,一但选好了地点,可以马上开始施工,这样也可以节省时间。”

    说着,李松晨又拿出了一本图纸,打开道:“这是难民营的标准图纸,标准的难民营主要分为三个部份,一是隔离区,主要是收容刚刚被救助起来的受灾民众,这是由于大灾必有大疫,而且现在经是5月底,天气转热,正是各种疾病滋生的时候,因此为了避免在难民营里传染疾病,每个新来的人都必须先在隔离区里居住15天以上,并在这里进行隔离、检查、清洁等工序,确定没有疾病之后才能进入居住区。二是医疗区,主要是集中收容并医治有病的灾民,同时也是阻止疾病在营地中传染;三是居住区,也是难民营的主要区域,经过15天的隔离之后,确定没有疾病灾民可以进入居住区中居住,当然我们不会让他们在居住区里无所事事,会组织他们进行一些生产、自救、重建的活动。”

    “每个难民营容纳的难民数量在10万人之间,但最多不超过15万人,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扩大难民营的规模,而管理人员大约在800-1000人,其中医务人员不少于300人。而这些人只能确保难民营的基本秩序和日常管理,军队的责任有两个,一是保护营地的安全,防备的对像是土匪山贼、地方团练势力,也包拈清军;二是到各个受灾的地区去救援受灾的民众;另外,如果在营地里发生大规模的骚乱,也需要军队的力量来平息。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一定机率的,由于受灾之后,民众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个脆弱期,需要发泄,而且还有那些得病、隔离的人,也容易爆发群集事件,还有就是民间矛盾,有些村庄之间原来就有仇恨,现在住在一起,矛盾说不定会在难民营中激化,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威胁,虽然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会尽力避免,但不能保证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

    罗岳点了点头,想了一想道:“好,我会安排军队驻守难民营的。那么寻找建立难民营地点的舰队在什么时候出发。”

    李松晨道:“当然是越快越好,我看明天一早就出发吧。”

    罗岳道:“好,我马上就去安排舰队,下午开始装船,把要带的东西都带好,明天早晨7点出发。”




第七十七章 水灾(二)
    乌云一层盖一层地遮蔽了整个天空,已变成了浓雾的雨丝将30步以外的景物都罩上了一层模糊昏晕的外壳,府衙里的光线晕暗,并且充满了潮湿、阴冷的气息,一如现在卢成祥的心情。

    这段时间已来,卢成祥一直都在怀疑自己的姓氏是不是和庐州相冲,或者是犯了那些恶神,自从出庐州知府以来,就一直诸事不顺。

    卢成祥是光绪22年的进士出身,出任过两任知县,又坐了一任知州,去年年初上任庐州知府,总体来看卢成祥的仕途还算顺利,但去年3月上任庐州知府后,5月就遭遇水灾,庐州治下3县1州全部被淹。好不容易把这场水灾熬过去了,那知到了今年4月,整个安徽都连降大雨,大小河流湖泊的水位上涨,到了4月下旬,舒城县南方的马栅河决口,全县大部份被淹,而进入5月以后,庐江县、无为州也先后被淹,而就在6天以前,巢湖的湖堤决口,巢县全县化成一片汪洋,现在只有庐州府的治所地合肥县由于地势较高,而且河堤尚好,因此才幸免。

    可以说今情况要比去年更遭,因为在去年庐江县、舒城县可是一直坚守到了7月才被淹,现在才只到5月就又淹了,这怎么叫卢成祥心里不着急呢?

    当然,就在舒城县被淹之后,卢成祥也采取了紧急措施,一方面向安徽巡抚衙门救求,一方面招集庐州城里的富户募集银钱米粮,又下令在庐州城外搭设粥棚,准备振济灾民。因为卢成祥十分清楚,大灾之后必会产生大量的灾民,如果这个时候有野心者振臂一呼,就会形成大规模的暴乱事件,弄不好甚致会造成王朝的更督,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反复发生的。因此只要是还有一点能力的朝廷,对于大灾都会进行赈济

    去年卢成祥就是这样做的,由于庐州是安徽的重镇,安徽巡抚衙门也不敢忽视,于是拔了3万两白银,用于庐州救灾,而庐州的富户们又凑了1万多两白银,1000多石粮食,庐州知府衙门大约还有3000余两的库存银。

    当然这笔赈灾款到达庐州时只剩下2万两了,那1万两被巡抚衙门扣留了,而庐州知府衙门也从赈灾款中也抽取了5000两白银,卢成祥个人就从中获得了1000两白银的好处,其余的由庐州的官员们分了,这也是官场的惯例,什么钱下来都是层层盘剥,人人经手,最终能够有1半用在真正的用途上,就算是很好的结果了,因此最终庐州能够有大约接近3万两白银用于救灾,可以说是相当充足,庐州府用其中2万白银购买了大约4000多石粮食,在城外开设粥棚,赈济灾民,总算是免强将灾民们稳定了下来,没有出什么大乱子,而在9月大水逐渐退去,庐州府又用剩下的1万余两用于灾后加固合肥周边的河堤,最终居然落下了4000余两的节余。

    不过今年庐州府所面对的局面显然是要比去年严重得多,因为巡抚衙门己经拿不出那么钱了,去年整个安徽省的受灾严重,而作为安徽省的最高行政单位,安徽巡抚衙门不可能只救济庐州府,不管其他的地方,因此去年一年,安徽共计支出了近20万两白银用于救灾,其中包括清廷拔下来的10万两白银,当然最后落到安徽的,只有5万两。结果基本将巡抚衙门的库银全都花光了。

    而由于去年整个安徽都遭受水灾,导致全年的税赋收入大减,因此庐州府向安徽巡抚求救时,巡抚衙门只能拔出1.5万两白银,比去年少了一半,不过巡抚衙门层层盘剥,人人经手的规据却是一点没变,结果银子送到庐州府时,只剩下1万两。而卢成祥又招集庐州的富户,让他们再出钱出粮,渡过这个难关,而庐州的富户们在去年也都是损失惨重,地里几乎没有收到多少粮食,而且生意买卖也都十分萧条,再要他们出钱出粮,也确实是有些为难。

    于是卢成祥也只能再三的向富户们陈明利害关系,如果不能安抚好灾民,万一闹成了民变,攻破了合肥,那时就是玉石俱焚的局面。富户们听了,也都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也只能忍痛咬牙,免强又凑出,5000两白银和300石粮食,加上庐州府库存的4000多两白银,共计得到了大约1.7万两白银,不过庐州的知府衙门也没有破坏官场的规据,从中抽取了3000白银,大家一起分了,而最终用于救灾的,只有1.5万两白银。

    这时在合肥城外,己经开始聚集灾民了,卢成祥一面命人在城外搭建窝棚、支锅熬粥,以赈济灾民,又派人去购买粮食;一面又下令严守城门,绝对禁止灾民涌入城中,一但发现有灾民想要进城的迹像,就立刻关闭城门。

    不过城外的灾民越来越多,一开始只有数百人,很快就过千了,这时城外聚集的灾民人数己经超过了3000人,而富户们凑献的300余石粮食也都用得差不多了,虽然卢成祥己差人去购买粮食,但去年整个长江流域都受了灾,粮食产量大减,不仅粮价大涨,而且还是有价无市,因此要购买粮食并不容易。当然这其中也有华东**的原因,为了准备远东战争,华东**这几年一直都在大量的收购粮食,导致民间的余粮大幅减少。

    卢成祥当然是心急如焚,眼看着城外的灾民越聚越多,而自己手头上的粮食己用得差不多了,这还是尽量将粥熬得稀一些,让粮食多用一些时日的结果,但就是这样,现在合肥城里的粮食最多也只够用2天,在2天之后,如果购买的粮食还没有到来,那么城外的施粥就要中断,而城外的3、4000灾民会闹出什么事来,可就不好说了。于是卢成祥也招集知府衙门的官员,以及自己的幕僚商议对策。

    通判宋昌辉道:“要不要通知下面,把粥再煮稀一些,这样也能多撑上两天。”

    卢成祥的幕僚常清德赶忙道:“千万不可,和去年相比,现在的粥己经煮得够稀了,再稀下去,只怕就只剩水了,灾民们根本吃不饱,岂有不闹事的。”

    同知陈与正道:“那就把城门关了,把灾民关在城外,只要不让灾民进城,便可保全这一城百姓的安全。”

    卢成祥摇了摇头,道:“也不妥,城门一关,粥也不施,必会激起民变,那时我等可是都脱不开干系呀。”

    常清德道:“东翁,依学生之见,还是再找城中的大户,让他们再施舍一些粮食,据学生所知,现在城中大户家中都还有些余粮,若是再凑一凑,也能凑出3、50石粮食来,这样也能多支应些时日,只等购买的粮食达到,便可无忧了。”

    宋昌辉道:“只是这买的粮食什么时候才能到呢?”

    常清德道:“我看应是快了,都已经去了10多天,再有3、5天的时间,应是就会到了。”

    陈与正连连摇头,道:“如今安徽各地均受水灾,道路淹没,谁知这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

    卢成祥叹了一口气,道:“能多拖几天也好啊,如今这局面,能拖一天是一天啊。”

    就在这时,只见一个家人勿勿的跑进大堂里,道:“老爷、老爷,成平回来了,成平回来了。”

    卢成祥一听,也忍不住从椅子上站来,连手都激动得有些发抖,连声道:“快、快,叫他进来,叫他进来。”

    这个家人所说的“成平”叫卢成平,是卢成祥本族的一个兄弟,自从卢成祥做官以后,他就是做为一个贴身家人跟着卢成祥,为人也颇为精明强干,深得卢成祥的信任,卢成祥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办,这次去购买粮食,关系重大,因此卢成祥才派卢成平负责,而现在他既然回来了,肯定买回了粮食。

    只见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走进大堂,身上的衣服几近全湿,而且半身都是泥水,脸上还戴着几块泥印,显煞这一趟购粮之行是相当辛苦的。

    卢成平刚要给卢成祥见礼,卢成祥已摆了摆手,急声道:“不必多礼了,怎么样?买到粮食了吗?买到了多少粮食?”

    卢成平赶忙道:“买到了,有600多石,现在都己经运到城外。我怕老爷着急,所以赶进城里来告诉老爷。”

    卢成祥以手加额,道:“谢天谢地。”而其他人也都如释重负一般。因为有了这600多石粮食,庐州至少能支撑一段时间,而众人也能够安心几天。

    卢成祥又道:“好,好,成平,这回你可是立了一大功啊!我定会重重的赏你。对了,你是在那里买到的粮食?”

    卢成平苦笑道:“老爷,现在整个安徽都买不到粮食,别说是安徽,就是在金陵都买不到粮食,小人是沿途打听,一直到苏州府才买到粮食。”

    一边的常清德也吃了一惊,道:“苏州府距离庐州有800余里,你带着这么多粮食,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卢成平这才道:“小人也正要向老爷禀报此事。”



第七十八章 水灾(三)
    原来卢成平在苏州府费尽心机,托了不少关系,才终于买到了600余石粮食,但买到粮食之后,却雇不到运送庐州的船只,因为现在整个苏州府都己知道,安徽发生水灾,庐州是重灾区,这一路上江面风急浪大,行船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因此在这个时候,自然是谁都不愿接这一单生意。

    而就在卢成平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一个粮食商人来找卢成平,告诉他上海有一支船队要去庐州府,可以在镇江停靠,带上他的粮食一起走,而且还不要路费。

    卢成平跟随卢成祥多年,当然知道不少时事,现在上海可不是清廷管辖的地方,而是华东**的治下。因此在清廷的官场,华东**是一个忌禁的话题,就算是要和华东**打交道,也会让商人来做中间人,决不会亲自出面和华东**扯上什么关系。

    如果是在平时,卢成平当然是不会和这个船队有什么联系,但现在实在是雇不到船,而且他也清楚,庐州府那边正在等着自己将粮食运回去赈济灾民,自己可是拖不起,因此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找这支船队来运了。

    不过等卢成平将粮食却装上船之后,才发现这支船队竞然有十几艘,而且大部份伪船上都装着火炮,看起来像是兵舰一样,而船上的人全是一色的灰蓝花彩军装,显然都士兵,这支船队竟然是一支舰队。卢成平心里也不禁后悔不跌,早知是舰队,那自己说什么也不会上船的,因为丘八们可不是讲道理的人,自己这600多石粮食只怕是羊入虎口,连骨头都不会剩几根了,恐怕连自己这条命都保不住了。

    但现在粮食己经装了船,舰队也出发,因此后悔也晚了,卢成平这时也只能硬着头皮,听天由命。不过在船上处了一段时间,卢成平发现士兵们对他还比较客气,没有清廷军队那种骄横无礼的样子,于卢成平和几个士兵攀谈起来,其实是有心向士兵套一套话,好确定自己的结局。

    士兵们对卢成平到也没有什么隐瞒,直接告诉卢成平,他们就是华东**的人民军,这次是特意去安徽救济灾民,因为得知卢成平是给庐州府送赈灾的粮食,因此愿意带卢成平一程。

    听完了士兵的讲说之后,卢成平的心里且喜且忧,喜的是听这个说法,这支军队是不打算要自己的粮食,而且还可以将自己送到庐州,那么自己不仅是保住了命,还完成了买粮食的任务;而忧的是人民军打着救灾的名议进入安徽省,这是什么用意,恐怕是来者不善啊。

    只是这件事情可不是卢成平能够管的,甚致连卢成祥都管不了,现在只要是能把粮食平安的送到合肥就行了,因此卢成平也就没有理会,就在船上耐心的等待着到达庐州。

    虽然是逆流而行,但毕竟都是由机器驱动的,因此舰队的航行速度依然很快,不过在途中又分出了2支舰队离开,最终只剩下3大2小5艘船。好在是卢成平购买的粮食都在这3艘大船上,因此卢成平到也还不并慌。而船队在芜湖附近驶离了长江,进入裕溪河。

    裕溪河古称濡须水,是巢湖最早的连通长江的河道,于是船队沿裕溪河行驶,进入巢湖,又经由巢湖进入淝水,最终在合肥城东停泊,将卢成平的粮食卸下船,然后船队继续出发,沿着淝水逆游而进。而下船之后,卢成平命从人看好粮食,赶忙进城给卢成祥报信。

    而听完了卢成平的讲说之后,卢成祥赶忙命人组织车马,去城外拉运粮食。只是虽然了却了一件大事,但却又新添了一个更大的麻烦,卢成祥当然知道人民军进入安徽,甚致是进入到庐州府境内意味着什么,恐怕是绝不仅仅是为救灾而来吧。

    其他人在这时也陷入沉思中,显然都在消化这个惊人的消息,因为谁都知道,华东**在年初的时候就己经公开宣布过,要推翻清廷,建立新朝,而在这个时候,却派遣军舰军队进入安徽,因此打死也不会相信是为了救灾而来,要是说成趁你病,要你命,利用安徽、江苏等省受灾之际,趁虚而入,反到是更为可信一些。

    等了一会儿,卢成祥才道:“各位以为当如何呢?”

    这时陈与正道:“大人,依下官之见,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迟疑,应该立刻通报给巡抚衙门,请巡抚定夺才是。”

    卢成祥皱了皱眉,道:“现在就通报巡抚衙门,是否太早了一点,华东**的船队在何处尚未可知?也许他们又回去了也说不定。”

    宋昌辉道:“大人说得是,下官之见,还是先派人在附近查访,等发现了华东**船队,看他们意何为之后再作商议,如今还是以救灾为重,不可节外生枝啊。”

    卢成祥点了点头,道:“言之有理。”

    常清德道:“东翁,即然有新粮到了,明天是否多用一些米熬粥,以安人心啊!”

    卢成祥想了一想,道:“好,就依前几日的标准,这600石粮也只能暂解燃眉之急,因此也不可乱用。另外守城之事也不可大意,绝不可让灾民进城来。” 众人见卢成祥这样说了,也就不在说什么,于是纷纷起身告辞离去。

    第二天,在合肥城外的官府开设的粥棚施粥的质量大增,虽然还达不到正常的可以粥中立筷的标准,但一碗粥里总算是大半是米粒,因此这几天以来,由于施的粥太稀而颇有怨气的灾民们也稍稍平复了一点。而卢成祥的心里也安定了不少。

    不过就在两天以后,卢成祥的心情又遭了,因为他收到消息,人民军的舰队在合肥西北约30余里的三十岗一带停船登陆,并在岸上建立营地。三十岗合肥西北的一块地势较高的地区,在那里还有几个村庄,不过由于地势较为起伏,因此还是有大片的荒地。

    随后的连续几天,卢成祥都派人到三十岗去打探人民军的营地情况,而得到消息是营地的范围越来越大,建起的帐蓬也越来越多,还建造了围墙、岗楼,以及码头等设施,并且开始真的收容灾民。这下卢成祥也觉得有些意外,难不成华东**真的是来救灾的?

    而就第6天的时候,第二支船队到达三十岗,这支船队的规模要比第一支船队大得多,共计有12艘船,不仅送来了大量的人员,当然其中也包括不少的军人,另外还有大批建筑材料,以及粮食物资,看来是打算在三十岗扎根了,而且这时营地里收容的灾民人数已有约300余人,并还在增加,因为每天都有船只派出去,在各个遭受水灾的村庄镇店去救人。
1...389390391392393...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