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新世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月下清泉
俞伯苦口婆心道:“诸位有志安民,要还天下百姓一个公道,但是困守一地能有何作为何况朝廷大军旦夕可至,到时玉石俱焚,片甲难留,诸君的志向不伸,岂不覆水东流如今朝廷清明士林正群起呼应,与腐官贪吏做殊死一战,正需有志之士四方响应,但只有入了官家体系方有左右逢源,上下一心,互为照应之途!若诸君有意,顾大人当扫榻相迎,只要公忠体国,必为圣君所察,到时高官厚爵,封妻荫子,再告慰祖宗之灵,岂不是美事”
于志龙没想到这个俞伯竟然能讲出一番大道理,不由地对他重新审视一番。诸将都是粗人,多不善言辞,虽然觉得有些不妥,可又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谭子琪接着俞伯的话道:“诸位现在虽据有一城,但在朝廷眼里也不过是弹丸之地。贵军兵不过万,而朝廷雄狮何止百万且临朐县城西有大山难通行,东有河叉沟渠密布,南北大路皆有官军相
(本章未完,请翻页)
阻,本县已聚外地民众不下三万,但如今官道不通,一应钱粮无有输入,即便朝廷不发大军来剿,单单封锁数月,以诸位的状况,怕是支撑不了三个月。到时不战自溃,可就连归附朝廷的依仗都没有了!还请诸位为了自己的前程多多考虑!”
于世昌嗔怒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有胆放马过来见真章!”
刘正风拧眉道:“不消官家费心,我等自起兵以来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手下将士众志成城。元廷暴虐,牧民如猪狗,无需赘言,绝非什么树大有枯枝之说!两位入城时想必看到了城门上的两面大旗,上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此为我等志向,誓不更言!”
刘正风语调不高,却铁骨铮言。
俞伯、谭子琪不禁暗暗皱眉。
城头大旗所书八字,两人早知,私下也反复揣测,琢磨其用意。自古树旗造反者多是打出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之类,其实难有实指,这些人多是求个安身立命之所,招来许多落草之人,啸聚山林,时常下山劫掠资财以养人马,很少主动攻取府县,对抗朝廷。说是反贼,其实更是山贼,只要官军不要征剿过甚,自可相安无事。
但是这两面旗却是挑明了敌我,直书其志,委实不可轻看。细做早已探明这是于志龙所部首先打出来的旗号,后来贼首刘正风将其立在了城头,以示顺天军之志。
又是这个于志龙!当初若是颜赤在山道上将其斩杀了该有多好!
俞伯再次扫视了对面的诸将,特地在于志龙脸上停顿了一下。
“哈哈,万事和为贵,上天有好生之德,动起刀兵,苦的还是百姓!本官既忝为使者,若是将军觉得这个条件不中意,待回去后,自然会将将军的意思带到,总要大家满意为好。想那张贼士诚一开始也曾有投诚之意,朝廷屡次与其联系招安一事,只是张贼不仅心比天高,还屡次食言反悔,甚至谋害朝廷命官,最终令人神共愤,朝廷才一力严剿,这倒霉受罪的还是当地的百姓和下边的将士。”俞伯最后故作轻松道。
他说的是高邮府的知府李齐本来招降了张士诚,但是不久张士诚又叛,还杀掉了行省参政赵琏,至正十三年,也就是去年五月,元廷派知府李齐拿着万户的委任状再去招降他们,张士诚嫌官太小,反杀了李齐,袭占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这一下终惹得元廷大怒,诏脱脱亲率大军南征。
&n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两散
于志龙不愿就此冷场,堕了自家气势,他自然知晓张士诚不会如此轻易失败,只是于志龙也不熟知这段史实,不明高邮战事今后有何变化。
见身边诸将有些胆寒,于志龙遂开口道:“国之兴亡,不在兵强甲利,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亦不在一两个圣君贤臣之功,在于惠民仁政,在于政事昌明,在于下情可上达,在于吏治高效廉明。观古今兴亡,鞑虏朝廷可占一项乎”
“至于鞑虏军势之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君不见颍州之战,号称十万官军之众,即便有精骑万余阿速军之威,亦不过是片甲无归。张士诚不过一盐徒耳,须臾间即可聚众数十万,鞑虏呕心竭虑,驱使各地军民何止百万至今不可下一城!如今官军羸弱已至不得不用各地义军为辅,当此时,纵你有百万大军,又有何可虑”
颍州一战尽显元军无能,至今元廷对此仍是多羞于启齿。若不是主将乃脱脱之弟也先帖木儿,光是朝野议论就能淹死也先帖木儿!
俞伯、谭子琪自是知晓此事的始末。闻之一时无语,过一会儿,俞伯才道:“此主将无能,累死三军耳,不足为凭。”
也先帖木儿顿兵沙河整一个月,不敢进军,同知枢密院事赫厮、秃赤与河南行省徐左丞三人但以酒色为务,属下军士则四处剽掠,只当是一场武装出行。结果被不耐烦的刘福通等一场试探性的夜袭搞得炸了营,十万军马不明就里,自相践踏攻杀,至天亮时已经溃散的一个不剩,最后也先贴木儿带回来的只有一万残兵。
于世昌、万金海、夏侯恩相视一笑:原来如此。
于志龙接着道:“蒙元骄横,漠视汉人生死,自来已久,前者有镇巢全灭之例,后有颍州尽覆之役。高邮,弹丸之地耳,区区月余仍不可得,脱脱大帅之能,吾等今知矣!”
至元十二年,元宋两国在长江沿线持续殊死搏杀,时镇巢南宋降将洪福,因新戍阿速军在当地的强横残暴,民深怨之,洪福遂设计用酒灌醉阿速戍兵,突然兵变,全歼了戍守的近千名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阿速军,归正了南宋朝廷,在当时的战争前线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此战随过去数十年,因为涉及蒙军精锐阿速军,故世人多有知之者。
近来蒙军和汉军战力不佳,战果不显,世人所知,倒是难以辩驳,唯有徐州一战大胜芝麻李,可惜脱脱事后屠其城,尽失民心。俞伯和谭子琪心知肚明,若是举出此例,只怕更坚对方抵抗之心。
俞伯一时无法辩,谭子琪出言:“纵徐州李二、颍州刘福通、泰州张士诚一时广结声势,占州据县,但我贤右丞相领官军所至均如星火流散,今李二授首,刘福通惶惶然远遁深山,张士诚困兽犹斗,官军大胜指日可待!诸君何苦沉迷若此”
于志龙反问道:“自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元室倾颓,四海民怨沸腾,正是吾辈鼎新日月之时,两位若真为天下计,何不就此弃虏归汉,一展胸怀”
谭子琪不能言。
刘正风接口冷笑道:“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我既能胜一次,就能胜二次。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大家尿不到一个罐里,两位还是趁早请回吧!”
俞伯、谭子琪无奈,起身告辞。
“若诸位这几日改了主意,请尽早告知益都,朝廷开出的条件绝不会更改。若执迷不悟,他日朝廷大军一到,恐悔之晚矣。”俞伯最后留言,众人听了只是冷笑。
待见这两人走后,刘正风留下诸将商议今后行动。
秦占山道:“为今之计要么北上,要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么南下。现在鞑子在南边建有大营阻拒,北边的益都军败后,他们更是把道路封锁得严密,这探子也回报说那营寨建得是深沟壁垒,难以攻打,我看还是北上为好!”
万金海、夏侯恩、刘启赞同秦占山。于世昌无所谓,只要大家伙继续跟靼子干,一切听刘正风的。
于志龙思来想去,一时难以决断,现在南北的消息不足,尚不足以下决定。本来过河向东最好,但河面上根本没有桥梁,于志龙本来想收集舟橹临时建一座浮桥,可是元军早已经将大部分舟船收拢到了对岸,自己能够找到的舟太少,完全不够使用。
另外河中还有元军的水师昼夜巡逻,对岸现在又建了许多望楼,夜间在岸边还遍插火把,方便观察,所以想寻机渡河的难度极大。
大军渡河绝对是个技术活,不仅需要的舟橹和船夫甚多,对诸将佐的指挥、应变能力,以及士卒的纪律性等都是一项挑战,更何况钱正已经探出对方后面留有伏兵,冒然渡河恐被敌所趁。
所以在元军的眼皮底下玩渡河,顺天军的这几个将军完全没有信心。于志龙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诸将多倾向于北上,绕过益都坚城,向东或向西皆可。那里人烟稠密,多是产粮大地,若能站住脚,必有一番天地。
但是于志龙觉得时机尚早,益都坚城就卡在路上,既然无法夺取,就必须绕路,倘若进军不利,后路极易被掐断,而且北地富庶,道路较为通畅,元军的调动和补给更为迅速,元廷因不愿有失,到时难免反复争夺,以顺天军现有的实力恐怕是力有未逮。
几人商议良久一时没有结果。刘正风道:“既如此,自今日开始加大对南北两边的探查,把探马再放的远一些,各部这几日加强操练,时间不等人,估计再有十几日益都路那边就可能做好了准备,我们得先下手为强!”
“于小哥,你也不妨派出一些斥候南北探一探,当初斥候队里最能干的现在多是在你部,赵石兄弟的能力我是最信得过的!”
“没问题,我这就回去安排!”于志龙答应道。
诸将出来,各自回去。看看天色尚早,于志龙打马返回,直接至城外军营。
因为担心扰民,战后于志龙令靖安军的大部移驻到了城西,各部的操练多在此地进行。人还未到,就见数百士卒喊着号令在野外奔跑,当头一人正是马如龙。
在如何操练上,于志龙主要采纳了明雄的练兵之法。在于志龙看来,明雄毕竟是专业出身,
第一百八十五章 军心1
孙兴心细,上前令其解去上衫,观其双臂,果然自肘至肩红肿了一圈。上臂处肌肉还有部分淤紫。
于志龙早有军令,令受伤将士需得由军中医官医治,不得拖延。见他有伤若此,还以为是周济等将佐不允许士卒歇息。
想到此,于志龙转眼看向周济,周济拱手道:“非是小的不允,而是手下弟兄们皆不愿入营养伤,宁肯继续上场操练,亦不歇息。其实此事亦非本队所独有,如今各部多有发生。大家觉得有了出头的日子,都在咬牙坚持。”
于志龙知道周济所言不虚。赵石、方学曾专门向他禀告,这些日子将士操练辛苦,不少人扭伤、挫伤多不下演习场。军中医官也曾禀告伤卒不愿静养恢复,如此坚持,好的更慢。医官们只得每日多备草药,煎熬出汁水在夜落各营休息时给他们外敷内用。
将士们参训如此热情,主要还是当初分田、建屋,废藉等诸般举措大大鼓舞了军心。士气高昂,于志龙、赵石等大慰。不过过犹不及,于志龙还是叮嘱赵石、明雄、方学等小心操练强度,不得一力强求。
于志龙夸赞了周济几人,才令他们自去洗刷,再令孙兴自马后褡裢里掏出一个小瓶,里面盛的是于兰昨日煎熬出的药膏,作用主要是活血化瘀。虽然于志龙已经事后多日,但于兰仍然坚持两日一送药。
于志龙随手将药瓶转给周济,令队中受伤士卒今日回营后自用。周济等不知此瓶来历,再三拜谢,方感动而去。孙兴本欲劝阻,但见于志龙对部属关切殷殷,终努努嘴,作罢。
看着周济远去,于志龙方觉口鼻清爽了许多。马桶等虽然盖着盖子,但是装厕筹的大桶可是敞着口,里面密密麻麻堆着数百枝厕筹。
便溺之物味道自然不小,特别是至少满了半桶的这些盛物。于志龙刚才就尽量屏息,他身为主将,自然注重风度仪容,心中虽不喜,面上却不会表露丝毫,反倒是身后的孙兴和几个亲卫脸上多少有些皱眉。
说起如厕,在元代之前,人们多是没有手纸可用,达官贵人如厕多是用丝帛之类擦拭,后期有用软纸的,贩夫走卒一般是用竹片或木片,至于村野之人随手捡用石块、树叶、草茎等,不一而足。于志龙等一直行军打仗,更是没有讲究。现在有了落脚之地,营内才开始准备了许多厕筹可用,并且专设茅厕之所,严令将士不得随意解溲,军营内的卫生这才终于好转。
只是每日清理茅厕之事不好交给外人,毕竟军营乃重地。所以于志龙顺便就此立了这一条军规。以后成立的军校内凡考核末等的皆如此类,执行久了,反倒是成了军校内一项传统。
“今日军中医官对粪便可有查验”于志龙随口问。
方学回道:“按将军吩咐,医官每日晨均对各部便桶查验,若是发现多人腹泻、或其他粪便异常的均会至属下这里禀告,今日所报皆如往日,并无异常。”
将士的身体康健是主帅应考虑的一项内容,于志龙当然不会亲自查验,这项职责就分派给了军中的医官,原先招募的郎中,军中留用了部分,给以军职,为医官,专司将士的医治和防疫等。
高尚等指挥辎重人等,准备了烧好的清水,以桶盛之,一排排的摆在场外。见于志龙一行过来,高尚只身过来参拜,于志龙令他在后跟随,不时问询。
于志龙边走边问,不时点点头,靖安军的建设逐步走向正规化,若假以时日,必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章未完,请翻页)
靖安军军中考评,先是在同一个百人队中的十个小队间进行,再以百人队为单位,各队每日一次考核。连续两次夺冠者,分别有白银二十两、二百两的花红。若是连续三次取胜,赏金加倍!
至于马如龙、侯英、纪献诚、黄二、钱正等人现在或为千户,或为校尉,手下皆有数个百人队,对他们这些将官的考评则是以其统属的百人队的综合成绩进行排名,居前有奖,末次必罚。
每人平均二两的赏赐花红对于贫苦人家来说可是笔大财富,此时即便是元廷正一品的每月俸禄也不过是一百多两。
中下级军官们取胜的更高,于志龙宣布三次夺冠的,其部可优先挑选配属的兵器。
现在投军的人多,兵器数量完全不够,要不然也不会在大战时让马如龙部大量使用竹枪和木枪。刀快矛利才能更好的杀人得胜,这个道理诸将都明白,甚至获得利器的都超过了得花红的心思。
说起兵器,马如龙战后对此是愤愤不已,若是当时有了更多的铁质枪头,后方的弓箭手有更多的良弓箭矢,己部的战果必然更辉煌。好在于志龙,赵石都表示这次马如龙部居功甚伟,今后将保留长枪兵,并承诺搜集铁器,打制金属枪头,优先考虑给他装备。
战后要说对吴四德的战功最不服气的就是马如龙了,论骑术,论治军,论资历,自己都不输于他,可这次偏偏是于志龙任命了吴四德作为骑军校尉。
骑军是本次大胜的关键,功劳最大,吴四德真是走了狗屎运!
若是老马领军,吴四德必定拍马也追不上!
这几日吴四德带着骑队在野外操练,骑队的人是自上而下,个个牛气哄哄,眼睛快瞟到了天上。尤其是吴四德见了其他在操练的步卒时,更是挺胸叉腿,高举双手连挥道:“靖安军里谁最强”
“骑队的儿郎最豪壮!”
“顺天军里谁豪杰”
“当属我部为第一!”
吴四德连声问,其手下则大声喊,别的部属是杀声震天,他们则是吼得惊天动地。听得马如龙、钱正、常智等牙根痒痒,恨不能上去直接放倒吴四德,群殴他一顿解气。
倘若是正好遇到骑军进行马队的砍杀训练,吴四德更是得意洋洋地令马队在附近来回飞驰,扬起大片烟尘,秋风吹来,令下风处的士卒们灰头土脸。
“呸,有甚么了不起不就是多了四条腿吗”马如龙恶狠狠地吐了一口,令部属向远处移开了一段距离,躲避刮来的滚滚烟尘。
&nb
第一百八十六章 军心2
于志龙继续往前巡视,来到了纪献诚部。
这次巡视,于志龙又发现了一些新面孔,应该是战后分批补充的新卒。不过里面明显混有不少较为老弱的士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