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清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玉狮子

    第二个问题,苗霈霖毫无节操。

    他在清廷和发捻两大势力之间倒来倒去,形势稍有不对,便出卖友军,投向敌军。就如陈玉成痛詈他的那样,墙头一根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

    这种策略,只能得逞于一时。除非中国永远地乱下去,不然硝烟散去,不论胜利者是谁,都要灭此獠而后快而心安。

    政治要讲利益,但也是有原则的。

    关卓凡决心要实现陈玉成的预言。

    苗霈霖果然开始西窜。苗部刚刚进入山西境内,就在平顺县的石窑滩,被已经到位的轩军骑兵师堵个正着。

    根本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苗部的前锋一见到蓝色洋装的部队,立即骇呼:轩军来了!就此四散而逃。

    后队做前队,掉头往东跑,然后撞上轩军的主力部队。

    关卓凡很快就见到了苗霈霖的人头。

    不是轩军砍下来的。和骑兵师一样,轩军的主力部队也没有和苗部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战斗,苗霈霖的头是他的部下砍下来的,投献于关大帅。

    关卓凡看时,这个秀才出身以阴鸷剽悍著名的枭雄,倒确实是一个读书人的面相。

    他嘿了一声,奈何做贼?

    呼啸徽豫十余年的苗部,灰飞烟灭了。

    苗霈霖覆亡的消息传了出来,驻军的李世忠立即上奏朝廷,以双脚湿气严重,不良于行,请求裁撤他的豫胜营,致仕回乡养病。

    这个颇出关卓凡的意外。

    他的计划中,确实打算在收拾了苗霈霖之后,回军解决李世忠,不想叫这个家伙抢先了一步。

    李世忠原名李昭寿,河南固始人,降清后赐名李世忠。这是一个和苗霈霖极相似的人物,先从发捻,后为胜保招降,也是以反复无常出卖朋友著名。

    他的豫胜营,控制两淮盐场,这是好大一个财源,土匪盐枭,出入门下,朝廷根本无法干涉。

    关卓凡之所以意外,是因为李世忠没有读过书,他的出身,地地道道一个痞子,吃喝嫖赌,偷盗抢劫,典型的不良少年。不想在政治觉悟上,倒比苗霈霖这个落魄秀才高上了一筹。

    好吧,暂时让你捡回一条命。

    李世忠的奏折,朝廷自然照准,于是发捻余孽的最后一根肉刺也拔掉了。

    中原靖定。

    轩军凯旋。

    朝廷里许多人,尤其一帮满洲亲贵,极想来一套百官郊迎午门献俘圣主郊阅的把戏,庶几宣扬我天朝兵威盛世中兴。这些花活多年没有玩过了,两宫皇太后被他们说得兴头,慈禧尤其起劲。

    她天性喜爱浮华,想到那龙旗蔽日金戈辉煌的光景,香花醴酒拱揖伏礼的热闹,他自翠华紫盖黄金节钺中来,在千骑万乘前,对自己推金山倒玉柱,不由就心旌荡漾神魂飘摇!

    对了,还有御花园赐宴。急管繁弦,觥筹交错,还可以叫大将军舞剑一歌,多么风光和有趣的事情!

    军机处是为难的,但不好直接扫大家伙儿的兴,于是恭王提议问一问关卓凡的意思?

    两宫都愣了一愣,心想这有什么好问的?这些仪注,关卓凡不会懂吧?

    既然军机上说了,那就问一问吧。

    关卓凡的回奏,以最坚决的态度,婉谢了朝廷的美意。

    年大将军就是玩这一套把自己的小命给玩没了的,这个覆辙,老子坚决不能重蹈啊。

    (未完待续索,!




第二十四章 午门的正门
    如此一番浮华盛事不就,让慈禧颇为失望。

    如果慈禧读史,会了解关卓凡的韬晦之意,也会明白其实军机上是为关卓凡好。但慈禧毕竟书读的少,于是便想到了别的路子上。她以为,是因为恭王有所暗示,关卓凡才被迫做出这种谦退的表示的。

    和慈安姐俩独处的时候,聊起这件事来,慈安也觉得可惜。慈禧终于把藏了几天的话说了出来:这个事,老六推三阻四的,姐姐你说,他会不会说到这儿,故意停了下来。

    慈安自然要追问:会不会什么呀?

    慈禧稍稍放低了声音:会不会怕关卓凡的风头盖过了自个?

    慈安愕然:不能吧?但她也拿不准,迟疑着说道:老六许是怕花钱太多了?

    慈禧说道:不该花的钱,咱们一两银子也不花;该花的钱,可不能瞎省。比如告祭宗庙,自然也要花钱,难道可以因为这个,就不向祖宗报喜了?

    慈禧这番话,慈安深以为然,连连点头。

    慈禧微微冷笑,说道:我看哪,老六是掌权掌得太久了,有些事办起来,开始随心所欲了。

    这是严重的指责,慈安不能随便附和,她犹豫着问道:有这样的事情吗?

    慈禧说道:怎么没有?在湖北打捻子,鲍超和刘铭传争功,你瞧老六那事办的,捅了多大的篓子?

    这件事恭王是不能辞其咎的。慈安也无法为恭王辩解。叹了一口气。说道:也是。

    慈禧说道:这样下去可不好,咱们得想个法子,提醒提醒老六。

    慈安说道:你说的是。可该怎么提醒他呢?

    慈禧微微一笑,说道:我也没想好。不过,咱们得把这个当成件事——这可是为老六好!

    慈安又是连连点头。

    轩军凯旋即是北上,暂时驻扎在沧州天津附近。数万大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驻扎在青县马厂,一部分驻扎在塘沽新城。

    原时空的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马厂和新城之间修筑了马新大道,沿途设立驿站,四十里一大站,十里一小站。共设大站四所,小站十一所。

    其中,大沽以西的第五个驿站,叫做涝水套,驻扎在这儿的军士,习惯上称之为小站。

    关卓凡自己带近卫团入京。

    这一次不是寻常的陛见。而是凯旋,因此不像之前那样。入城后先到宫门递请安折子,然后回到贤良寺等候召见;而是入城之后,直接进宫。

    近卫团入驻丰台大营,吴建瀛和丰台大营的提督过来参见。关卓凡就在丰台大营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带了五百名换上八旗劲装的近卫团士兵,打马进城。

    本来这五百兵关卓凡也是不想带的,但上谕煌煌,指定要他选五百精锐,随侍入城,以壯声色。事涉朝廷体面,国家戎威,该大臣当毋轻忽。

    话说到这份儿上,没法子了。

    虽然没有安排什么郊迎的仪式,但关公爷得胜回朝的消息早早就漏了出去。上一次北京人民没捉住关公爷,这一次哪里能放过?因此,到了日子,生冷的天儿,许多人却天没亮就起了身,西直门一开,就涌出城去。

    从城外的潞河驿,到城内的紫禁城,大路两边,人群开始三三两两,不久数量愈来愈多,终于密密麻麻。

    步军统领衙门和顺天府倾巢出动,几千兵丁衙役沿路维持,比真搞什么郊迎也省不了多少力气。

    许多人自发地摆上香案,点燃爆竹。不断有人高喊关公爷万福安康关公爷公侯万代云云。

    万头涌动,欢声如潮。

    这个场面,让关卓凡深感不安。他一路纵马,不和道路两旁热情的民众做任何互动。五百铁骑卷起黄尘,自西直门而入,不久就到了紫禁城。

    午门前下了极严密的关防,一个百姓都没有,关卓凡正想感慨整个世界清静了,突然大吓一跳:午门的正门洞开了!

    午门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进一次;殿试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入宫谢恩,出宫的时候,出一次。没有第四种情形了。

    今天这是什么情况?

    恭王带着一大班王公文武迎了上来。

    关卓凡立即下马,不等恭王等走进,便趋步上前,请下安去。

    这是不合仪注的。关卓凡现在是大将军,礼绝百僚,必须等代表皇帝迎接的恭王解开他身上的披风,在形式上去了甲胄,才能给恭王请安。

    恭王赶忙紧走几步,上前将他扶了起来,心中奇怪:这些仪注,昨天到丰台大营打前站的礼部的司官,应该都给他交代过的,怎么忘了?

    然后解下关卓凡的披风,完成了去甲胄的程序。关卓凡立即给其他的王爷贝勒请安,老惠亲王睿王惇王醇王伯彦讷谟诂,一个没有拉下。

    恭王呵呵笑道:逸轩,昨儿晚上,宫里面颁了谕旨出来,叫今儿打开午门正门,大将军功在社稷,着由午门正门入宫!

    原来慈禧查看前朝仪注,年羹尧西海大捷,返京入宫的时候,是和世宗皇帝一块儿从午门正门入宫的。心想既然什么郊迎献俘检阅都不搞,不能太委屈了关卓凡,从午门正门入宫的恩典总是要给的,反正惠而不费,大臣们应该不会啰嗦。于是说动了慈安,连夜发了一道谕旨出来。

    表面上来看,慈禧做的没有什么错。年羹尧下场不堪,但当时迎接他的仪注都是由礼部拟定世宗钦定,都是符合程序的。当然,里面也有雍正自个特别的心思和花样。但既然皇帝亲迎,大将军和皇帝一同从午门正门入宫,逻辑上是说的通的。

    问题是现在皇帝不在现场,恭王只是皇帝的代表。

    还是那句话,慈禧聪明天生,但毕竟书读得少。她进入政治最高殿堂的时间还太短,不是什么都能摸得准情况。还有,好消息来得太快太多,确实有点冲晕了头了。

    关卓凡背上渗出一层细汗,心道:这位御姐,太随心所欲了!

    他摇摇头说:这个恩典,卓凡万不敢领。

    恭王微笑着说道:逸轩,你不必推让,你当得起!

    关卓凡说道:王爷一定相强,卓凡只好长跪在午门外边,给两宫皇太后和皇上谢罪。

    这事就这么僵住了。

    最后曹毓瑛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钦差大臣的王命旗牌由午门正门入,钦差大臣本人和王公百官一齐,由侧门入。

    王命旗牌代表如朕亲临,从午门正门入,勉强说得过去。

    这个方案立即报入宫内。过不多时,太监气喘嘘嘘地跑出来,传了两宫皇太后的口谕:准奏,同时强调,关卓凡着由午门右侧门入。

    清制,文武百官入宫,走午门左侧门;宗室王公入宫,走右侧门。

    这个王命旗牌,装在随军的一辆车子里,乃是一座龙亭,里面供着一面二尺六寸长的长方形的蓝缎旗子,还有一面七寸五分大小的朱漆圆形椴木牌,旗和牌上都有满汉合璧的一个金色令字,上面钤着兵部的大印。

    于是轩军近卫团中四位品级最高的军官,包括图林,抬着龙亭,太监前导,进入午门正门,然后从侧门出来。这就算是礼成,领了两宫皇太后和皇上的恩典。

    然后宗室王公行右文武百官行左,鱼贯进入午门。

    恭王和关卓凡两个走在宗室王公的最前面,这个关卓凡就没有办法再推让了。

    可他虽是旗人,却并非宗室,这个安排到底只是特别示以荣宠,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未完待续索,!



第二十五章 纪录保持者
    入得宫来,关卓凡和几个军机大臣先到军机处,一班军机章京上来参见,彼此打过招呼,关卓凡就呆在军机处里,和几位大军机一边聊天,一边等候。

    以前等候召见,是在专门的朝房;但这一次并非只是召见他一人,而是要举行大将军奏凯的典礼,参加的,是满朝文武:王公亲贵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大伙儿都在自个衙门的班房里候着。

    举行典礼的地点,还是养心殿,但不是两宫皇太后平日听政的东暖阁——地方太小了,而是养心殿的明殿,即正殿。

    太监们昨天开始就里里外外地打扫养心殿,现在已是纤尘不染。

    明殿正中设一张一丈一尺的紫檀御案,搭着绣有同春花色的卓围,系着明黄色的缎子。

    御案后面,摆一张御榻,铺着簇新的黄缎皮褥子——这是为小皇帝准备的。

    御榻后面,一左一右,两张御座,上面各悬一幅方眼黄纱,这是两宫皇太后的座位。

    巳时正,即九点正,文武百官进殿。

    巳时三刻,接太监传报,鸿胪寺的官员宣布:皇帝已奉两宫銮舆,起驾而来。

    于是净鞭一响,肃然无声。

    不久,醇王打头,一班御前大臣先进殿来,然后两边一分,左右成列,后面,小皇帝的明黄软轿居中而入。

    站好班的文武们一齐跪接。

    接着,两宫皇太后的软轿并排而入。

    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升座后,鸿胪寺的赞礼官高声唱礼。文武百官。三跪九叩。

    大伙儿起身后。一个蓝翎太监扯着尖细的嗓子喊道:有旨意,着恭亲王宣旨。

    恭王出班,另外一个太监双手捧着黄绫圣旨,躬身递上,蓝翎太监接过,转身双手递给了恭王。

    恭王面向群臣,展开圣旨,轻咳一声。说道:关卓凡听旨。

    关卓凡出班,重新跪了下来。

    曹毓瑛的手笔,洋洋洒洒,将关卓凡的功劳,从头到尾铺叙了一遍,好一篇花团锦簇文章!

    先讲祺祥政变,关卓凡擎天扈驾,剪除凶顽;再说上海之役,不以名位为念,独赴君父之难;苏常战役。扫荡妖氛,迭复失地;炮击金陵。群丑丧魄,巨憨就擒。

    接着到了美国,不避万里波涛之险,提军入美。荒服异域,百转功成,乃涤清南逆,订定中美万世盟谊,天朝兵威扬于海外,圣化恩泽流及荒蛮。

    回到国内,人不解甲,马不卸鞍,雷霆扫穴,回匪乃作齑粉,霹雳手段,积捻一朝尽荡;然后,枭獍胆碎,苗逆授首。

    终于到了戏肉。

    该员谋勇兼备,公忠体国,扶危定顷,虽古之名臣不能过也。朕思爵以劝功之义,岂肯因循?关卓凡着加恩锡赐固山贝子衔,赏用金黄带,一切仿宗室贝子例,入宗人府玉牒。
1...199200201202203...1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