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清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玉狮子

    关卓凡冷冷地问道:任三厌呢?牛喜子呢?

    任三厌是任柱的胞弟,牛喜子是任柱手下悍将,这两人在小清河一役中侥幸逃出,成为蓝旗残部的主心骨,整天叫嚷着斩关清妖福洋妖狗头,祭奠鲁王英灵。

    任柱曾被洪秀全封为鲁王。

    赖汶光低下头,不说话了。

    关卓凡也不说话,很有耐心地等着。

    半响,赖汶光抬起头来,面色惨白,说道:我明白大帅的意思,我一定给大帅一个切实的交代。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这两个人都是你的生死弟兄,可余下那一万几千人大约也是你的生死弟兄。孰轻孰重,你自有斤两。赖汶光,小慈乃大慈之敌,这个道理,相信你是明白的。

    赖汶光低声道:是,大帅训诲的是。

    关卓凡说道:我给你两天时间。两天后这个时候,事情还没办妥,我可就要动手了。到时候什么‘白旗’‘蓝旗’,下场如何,你也晓得。

    他停了一停,又说道:若这件事情果真能如期办下来,捻军投诚人员,我一个不杀;你嘛,我也总要在朝廷那里,保下一条性命。

    赖汶光跪下磕头,然后由近卫团的人带出去了。

    那封信,仅仅是一件小小的礼物,分量远远不够,关卓凡还要投名状。

    第二天傍晚,赖汶光又来了,这次还有一个捻子跟着,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筐。

    把筐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是十几颗人头。

    叫了降人和俘虏过来点验明白,里面一颗任三厌的,一颗牛喜子的,其余的,是他们的亲信,东捻蓝旗剩下的骨干,都在这里了。

    关卓凡很高兴,说赖汶光击斩枭獍,可以为他向朝廷请功。

    赖汶光黯然回道:谢大帅好意,只是汶光万不敢受。这些人,都是自杀的。




第二十章 又发了一笔财
    关卓凡不无感慨,既为任三厌牛喜子等人的自裁,也为赖汶光的表态。

    任三厌牛喜子自裁当然是迫于形势。他们既不肯投降,赖汶光也不能放他们走人,唯剩自裁一途。但这总比兄弟直接相残要好一点。另外,也算是全节了。

    这种事,本来在奏折的文字上略玩花巧,说成任牛二酋怙恶不悛,阴图作乱,赖某疾驰入营,手斩枭獍,则赖汶光不但可以确保免于朝廷刑典,说不定还有封赏。

    此间关窍,赖汶光不可能不明白。然而他逼死弟兄,负疚已深,绝不肯再用弟兄的血染自己的顶子。其为人之磊落,和大部分朝廷官员将领的所作所为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只是这奏折到底该怎么写呢?关卓凡略感为难,但很快就决定还是照实上奏,不然,自己和赖汶光痛诟的淮军,又有什么区别?

    第二天,东捻开营出降。

    之前轩军已经下了严令,除了衣服被褥和锅碗瓢盆这些煮饭家什外,其他什么也不许带,刀枪不必说了,金银也是厉禁,如果搜了出来,就不客气了。

    不过捻子听了反倒放心,因为官军若想杀降,不会这么啰嗦。

    轩军已经准备好了俘虏营,里面正在搭建简易窝棚——不是帐篷,接下来严冬酷寒,捻子们大都衣衫单薄,帐篷是挡不住寒气的。

    俘虏营内支起了几十口大锅,大锅里面水花翻滚,正在煮粥。

    当然不是正儿八经的米粥。俘虏没那么好的待遇。

    这种粥。是用能够搜集到的粗粮碴子和一点扫仓底的细粮打底。加入各种切碎了的说不出名字的菜叶,是一点油腥也没有的,而且还非常地稀薄。

    但对于捻子来说,已经是无上的佳肴美味了!

    食物的气息传了过来,捻子排得长长的队伍骚动了起来。

    关卓凡远远地看着,心中感慨:这哪里是一支军队?

    蓬头垢面,瘦骨嶙峋,衣衫褴褛。大冬天的,许多人就穿着件单衣,还光着脚。

    队伍中有许多妇女儿童,小孩子泥人似的,母亲的衣衫破烂,努力左右掩着,还是难免露了肉。

    捻军到处流窜,也是携家带口的,全军真正可以作战的青壯也就一半多一点。

    关卓凡想,这个仗。再打下去,真不知道所为何来?

    关卓凡之所以没有像一般的遣散战俘的做法那样:发一点路费。开一张路条,便赶人上路;是因为现在已经入冬,这批降人既无冬衣,又是饥疲交加,身体状况很差,现在上路,许多都得死在路上。不想死,就得打家劫舍,重新为匪。

    因此关卓凡设俘虏营,暂时安置这些投降的捻子,待到明年开春,再发遣上路。

    每个捻子能吃的粥是有数的,不能多要。这除了食物数量有限外,也防备这些降人饥饿已久,一次吃的太多,肠胃受不了,甚至可能因此丧命。

    第二天开始,除了粥,每个人有一块红薯供应。

    赖汶光见到了俘虏营里的设施和食物,这个统领大军身经百战的汉子,跪在关卓凡的面前,哭得泣不成声。

    关卓凡想,这个人,如果为政一方,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官。

    捻子出营后,轩军随即进入捻军老营。

    收获之大,出乎关卓凡的意料!

    这支已经断粮的部队,辎重以及个人的包裹里面,居然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统计下来,其值约有三百六十五万两之巨。

    东捻多年抢掠积蓄,大多在这里了。

    关卓凡暗暗称奇,心想这可是又发了一笔财,单单是为了这笔钱,就值得接受赖汶光的投降,不然,仗打完了,这些金银珠宝大部分都会散失掉,真落在自己手里的,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还有,上缴给朝廷的那一部分,可以留下来,办理地方的善后,支付俘虏营的费用。这些战后向来叫人头疼的事项,迎刃而解,一两银子也不用朝廷划拨,也不需要其他地方省份支援了。

    轩军马上就要北上剿西捻,这些事情是顾不上的,关卓凡想到了一个很合适的人来办理相关事务:吴毓兰。

    关卓凡能够感觉到,赖汶光听到这个名字时明显的欣慰。

    用吴毓兰,除了此人廉能外,还有两个好处。一,可以抚慰降人确保不会生变;二,可以向李鸿章示好,这是打完一个巴掌,再给一个甜枣之意。

    至于赖汶光,暂时交由吴毓兰管束,最后如何处置,平定了西捻再说。

    东捻一入俘虏营,关卓凡即令骑兵师先行北上。

    同时拜折,这个折子的重点不是报捷,平定东捻只是一笔带过,小清河大捷及收降赖汶光详细情形会另折奏明。

    关卓凡判断,西捻即将进入直隶,其原意是围魏救赵:做出攻击京畿的姿态,逼山东的轩军回援,以解东捻之围。

    西捻万想不到东捻垮得如此之快,但其势已发,回不了头。

    关卓凡派骑兵师星夜北上,是要赶过西捻,然后兜头压剿;轩军余部赶到后,北南合围,将西捻聚而歼之。

    所以,这个折子主要是为安北京那两位御姐的心:西捻进了直隶也别着急,更别怕,一切都在俺的掌握之中。

    咦,我为什么说两位御姐呢?

    好消息接踵而至,先是剿回大捷,半月之内陕西全省匪患肃清;接着,为祸十年横行八省折损国家干城的东捻,倏然平定。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和猛烈,北京的两位御姐都快受不了了。

    慈安太后不消说,接到一份报捷折子抹一回眼泪;慈禧正在努力养气,讲究的是临大事要沉静,但不论是王公重臣,还是太监宫女,都能够感觉得到,圣母皇太后慈颜大悦,脸上的笑容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有时候高兴起来,不自觉地颇为妩媚。

    圣母皇太后一向御下严厉,但这一段时间,宫中没有一个太监宫女在她那儿获咎。

    看来,真的是可以好好儿地过一个年了!

    西捻已经窜入直隶,放在以前,这是天快塌下来的大事,但现在两宫和重臣们确实不紧张。

    轩军的马队已经入直,加上吴建瀛驻在丰台大营的一支兵,其他各路勤王的人马不算,单是轩军的人数就差不多赶得上西捻了,战力更加不是捻子可比。关卓凡正统大军在后赶来,这股捻匪釜底游魂,覆灭可期,有什么好着急的?

    虽然兵戈尚未止息,但同治中兴的气象,实实在在就在不远处的前方了。

    还没到告祀宗庙的时候,总要等西捻剿平,整个中原靖定了,才好向列祖列宗报喜。

    但这已算国有大庆,因此王公重臣和内廷行走们,纷纷递如意恭贺,两宫和小皇帝,一人一只,一个大臣一递就是三柄。结果北京市面上的如意,几乎被搜罗一空,什么珠市口,琉璃厂,各家珠宝店古玩铺子,都拜关公爷所赐,好好儿地发了一笔财。

    军机叫起的时候,御座下的一条长几案上,摆满了如意,黄幔后面的慈安笑着说:这么些个如意,可叫我们姐俩摆哪儿呀?

    大伙儿都笑了。

    开始谈正事。

    慈禧说道:这个赖汶光,倒是良心未泯。究竟该怎么处置他呢?

    恭王说道:赖汶光算是携大军来降,如果比照前例,一个苗霈霖,一个李世忠。不过,自然是不能仿苗李二人的例的。

    (未完待续索,!



第二十一章 那又如何
    苗李的例,是许他统带旧部,给他划块地盘,让他在那儿做土皇帝。

    当然不干。朝廷优容苗李,乃是形势所迫,结果弄得尾大不掉。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怎么可以重蹈覆辙?

    再者说了,赖汶光的兵都交了出来,正在那个什么战俘营里猫着呢,他自己不过光杆一支,想仿苗李的例也无从仿起。

    慈禧冷笑一声,说道:苗李两个,我看也没有几天好蹦跶了!他们自个知机便罢,不然,哼!

    这个话题暂不宜深谈,恭王说道:是。赖某的处置,有两个办法似乎比较得宜,一个是交由关卓凡严加管束,一个是派他一个什么闲职。这个等关卓凡回京陛见,问问他的意见,再做夺定可好?

    两宫自然没有异议。

    接下来谈到山东善后的事情。

    恭王微笑着说道:启禀两宫皇太后,说句实在话,臣最头痛的就是地方的善后。关卓凡不要朝廷一两银子,就把这件事情办了下来,真是帮了朝廷的大忙!

    两宫深以为然。想起克复金陵的时候,国库空空如也,原以为洪秀全的伪天王府里金山银海,办理善后的费用就着落在这上面,不想曾国荃一把火,把个金山银海全烧没了,朝廷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慈禧慈安同时浮起一个念头:两相比较,还是那句话——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慈禧沉吟道:这个吴毓兰,似乎是淮军的人?

    恭王说道:回圣母皇太后,正是。

    慈禧和慈安对视一眼。微笑道:这可有点意思了。

    恭王说道:启禀两宫皇太后,关卓凡用人,不存门户之见,这是国家和朝廷之福。

    两宫心里都很妥帖,慈禧含笑道:六爷说的是。

    最后谈到了胜保的案子。

    两宫和恭王。因为关卓凡的关系,对胜保都有心曲以优容,但碍于清议,优容到什么地步,拿捏不好。因此胜保的案子只好一直拖着不办。

    现在关卓凡不但平定了美国叛逆,回到国内。也是接连剿匪大捷。以这份接近定鼎的功勋,即便言路上觉得轻纵了胜保,也当能体谅上面维持功臣体面的苦心。

    于是定下了处置胜保的调子,大致是革去一切品级职务,交由本旗教导管束,连永不叙用四字都没有。这就为胜保日后起复留下了余地。

    这个调子只是私底下的,台面上的程序还是要走。

    大臣议罪,一向由重臣会同吏刑二部,在内阁会议。这个重臣,首先指的是大学士,其次才是军机处行走。

    于是上谕指定大学士周祖培和军机大臣宝鋆领衔,会审胜保。

    胜保感觉。近日刑部提牢厅的司官和差役,对他的态度,明显地客气了起来。

    其实原本也是客气的,只是那种客气是一种例行的客气。

    对胜保这种所谓浮系的大员,刑部提牢厅的潜规则一向是客气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在自个手下坐牢的这些家伙,明儿是绑上菜市口杀头呢,还是官复原职,甚至一不小心,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

    但这几天。提牢厅司官差役们的态度,客气到接近谄媚的地步了。

    胜保正在奇怪,蔡寿祺来访。

    蔡寿祺带来了两条消息。一,关卓凡陕西剿匪大捷;二,关卓凡回师经过蒲州的时候。痛殴德兴阿,把吕氏姨太太抢了回来。

    胜保瞪大眼睛,呆了半响,突然放声狂笑。

    他中气充沛,笑声没完没了,简直声震屋瓦,惹得提牢厅的差役纷纷过来偷觑,胜大人别不是发了癔症?

    到了后来,胜保的眼泪鼻涕都笑了出来,蔡寿祺看着,不晓得他到底是笑是哭,不知道该不该上前劝慰,不免好生尴尬。

    胜保终于止住了笑声,一边咳嗽,一边挣扎着说道:好,好,这个关小三儿,我就知道他好!

    蔡寿祺第一次听到有人叫关卓凡关小三儿。心想即便是亲王贝勒,酒酣耳热之际,内室私交之间,最多叫他一句关三。胜保此言,还是出于提牢厅这种地方,着实不妥,要不要提醒一下他?

    正在犹豫,胜保问道:吕氏可是送进了我府中?

    蔡寿祺微笑道:这倒没有。我听说轩帅派人另外寻了地方,请吕姨太分府别居。

    胜保大出一口气,连连点头:好,好,真是贴心,真是贴心!若是送了进府,家里那只母老虎,吕氏可怜见儿的,怎么吃得消?

    又问道:德兴阿呢?

    蔡寿祺说道:走不动路,搁在车子里送回了北京。现在家里养伤,闭门不出,也不见客。

    胜保又想大笑,但他之前笑岔了气,嗓子也笑得有点哑了,呵呵嘿嘿了几声,咳嗽起来,只好做罢。
1...197198199200201...1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