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清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玉狮子

    关卓凡脑子里轻轻地嗡了一声。

    没完。

    固山贝子爵承三世后再行照例降等,至不入八分辅国公,世袭罔替。

    没完。

    赐‘毅勇忠诚’四字佳号。

    没完。

    赐四团龙服,图形紫光阁。

    没完。

    赏加太子太保衔。

    总算完了。

    并非没有一点预感,但事实面前,关卓凡还是觉得,哇!

    清朝的爵位分成两个体系,一个是宗室体系,即爱新觉罗他们家的;一个是所谓世爵,或者称世职,即异姓功臣体系。

    关卓凡原来的公爵,是世爵中的顶封,对应宗室体系的话,大致相当于奉恩镇国公,或者低一级的奉恩辅国公。

    奉恩镇国公之上,是固山贝子,这是为皇子准备的封爵。

    现在,嘿嘿,爱新觉罗认定我是他们家人啦。

    入宗人府玉牒,赏用金黄带,仿宗室贝子例,这三点加在一起表明,这个固山贝子不仅仅是一种荣衔,而是被真正纳入了帝系,即努尔哈赤的老爸塔吉克的子孙这一系。

    玉牒是皇帝的家谱,分黄册和红册。

    清制,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吉克的子孙为大宗,称宗室,入玉牒黄册,用黄色腰带,即金黄带,俗谓黄带子者也;塔吉克叔伯兄弟之子孙为小宗,称觉罗,入玉牒红册,用红色腰带,俗谓红带子者也。

    不知道宗人府会拐弯抹角把关卓凡安在塔吉克老先生哪位子孙的后面?旗人往上查祖宗八代,大多沾亲带故,说不定也不算生安硬造啦。

    嘿嘿,俺潜伏得够深的啊。

    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你们几位,不好意思,见到我,得正儿八经地给我行大礼了,哈哈。

    有清一朝,异姓功臣生前得封贝子衔的,只有福康安一人。但福安康是富察皇后的亲侄子,地道的外戚。还有,他封贝子时,已经四十多岁。而且,不到半年就挂掉了。

    而且,不晓得他进了玉牒没有?

    总之,我肯定是纪录保持者了。

    奉恩辅国公之下,是不入八分镇国公,接着就是不入八分辅国公。

    所谓八分,指的是显示身份的八种标志:朱轮紫缰玉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双眼即双眼花翎,皮条是车子上用以清道的皮鞭。

    不入八分就是不能用这八种家什。级别在不入八分之上的,就是可以用这八种家什。不过,不入八分辅国公依然算超品,大致和世爵中的伯爵对应。

    就是说,即便俺从现在就开始混吃等死,俺的后世子孙也代代都是超品大官。

    特旨许以四字为爵号的,有清一朝只有四人:阿桂兆慧明瑞福康安。

    四团龙服是王爵的服饰,贝子的补服是两团行蟒,就是说,俺这个贝子,可以穿亲王郡王的衣服照相。

    太子太保,嘿嘿,这个人臣的极品勋名,在俺现在的一堆衔头中,居然是最不值钱的一个了。

    关卓凡朗声道:臣领旨谢恩。然后磕下头去。

    伏在地上,也能感觉到黄纱后面,两位御姐压抑不住的笑意。

    然后是轩军有功将佐的封赏。

    打头的是张勇,晋一等子爵,领山东提督事。

    张勇所带马队,打赢无比关键的入美第一战;之后在马队基础上扩编而来的骑兵师,在多个战役战斗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他协助关卓凡和华尔指挥全军,也算是有板有眼。

    接下来是伊克桑,晋二等子爵,领安徽提督事。

    伊克桑打得也好,但能够紧随张勇之后,当然也是占了他是旗人的便宜。

    华尔,晋三等子爵,赏头品顶戴,加提督衔。

    福瑞斯特,封三等男爵,赏头品顶戴黄马褂,加提督衔。

    福鬼子能够一跃而入五等封,最关键是他指挥的第一师击灭东捻蓝旗,击毙任柱。

    姜德,封一等轻车都尉,接任张勇所遗之狼山镇总兵,加提督衔,赏头品顶戴黄马褂。

    姜德这个一等轻车都尉,最关键是他在入美平叛第一次大会战查塔努加战役中,先登传教士高地的南逆主阵地。

    吴建瀛,封骑都尉,授丰台大营右提督,赏穿黄马褂。

    白齐文,封骑都尉,加提督衔,赐巴图鲁名号,赏头品顶戴黄马褂。

    郑国魁,封云骑尉,记名总兵。

    方济成,记名副将。

    展东禄,记名副将。

    图林,封云骑尉,记名总兵。

    安德森,赐巴图鲁名号,赏二品顶戴黄马褂。

    伊克桑所遗之苏松镇总兵,着由关卓凡稍后保荐。

    这一系列的封赏中,最值得留意的是张勇的领山东提督事,伊克桑的领安徽提督事。

    (未完待续索,!




第二十六章 大学士
    提督一般是一省一设,但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不设提督,以巡抚兼领提督事。

    张勇领山东提督事,伊克桑领安徽提督事,就是说,鲁皖两省的巡抚不再兼领提督事;事实上,张勇和伊克桑也不会跑到山东安徽就任,只是遥领,那么,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呢?

    这意味着军制乃至政制的重大变化即将发生。

    到了晚清,各地的旗营绿营,即各位提督下面的军队,已完全沦为治安部队,甚至连治安战都打不了。这帮丘八,正经野战根本不能指望,更别说近代化的战争了。

    一定要打,只能够像湘军淮军那样,临时拉杆子,拼凑出一支部队来。这种部队的战力,不论曾国藩之流怎样会看人治军,说到底系于两点:一,银子;二,同乡情谊。

    所以,仗一打完,银子赚饱了,气就泄了,战力顶多剩下五成;同时,自然变成个同乡会,成为统兵将领的个人私产,国家指挥不灵。于是对于国家来说,战力再打个对折,顶多剩下个二三成。

    这种部队,有什么用呢?

    关卓凡的规划中,这一类部队,不论旗营绿营,湘军淮军,全部都要裁撤缩编,留下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尚堪用者,一部分整编成纯粹的治安军,每省置一副将甚至参将足矣;另外一部分,进入新建立的警察系统。

    裁军要花钱,但养着大量没有用处的军队更花钱。

    同时。在轩军的基础上。建立正规的近代化的国防军。

    新的军队。不论是国防军还是治安军,都要和政权严格区离。

    现在的地方督抚,不但拥有行政权财政权,还在事实上拥有军事指挥权。

    清朝和明朝一样,为防止武人跋扈乃至作乱,刻意压低军事指挥官的地位和权力。提督从一品,总督正二品,巡抚从二品。但军人提督却要受文人总督和巡抚的节制,从一品的官,见到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要行庭参礼,非常搞笑。

    为使行礼受礼的都没那么别扭,拉近大伙儿的距离,朝廷一般会给总督和巡抚加一个衔头: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两个从一品;侍郎,这个正二品。

    有的总督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殿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大学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衔头了,对于一个提督来说。这是泰山压顶般的存在。明明和人家平级,或者也就比人家低一级,但到了人家面前,未等行礼,腿脚就先变软了。

    这种制度在有效地控制了武人跋扈的同时,也有效地消减了战斗力;还有,中央政府足够强大的时候自然无事,但一旦中央政府衰弱,手中同时捏着政财军大权的地方督抚便很难控制了。

    这是原时空清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卓凡既要改革军制,也要向地方收权——首先要收的就是军权。

    所以,张勇和伊克桑领提督事,不是单纯意义上去山东和安徽占地盘的。而是,一,裁撤整编当地的军队;二,将原属巡抚的军事指挥权收归朝廷,或者说,暂时收归代表朝廷的关大帅。

    山东这块地盘,东捻西捻都覆灭于斯,就是说完全是由关卓凡打下来的,拿过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安徽,苗霈霖李世忠都自淮北起家,又都衰在轩军手中,朝廷以此为由交给了关卓凡。但安徽一向是李鸿章的地盘,似乎多少会引起点麻烦,但没关系,山人自有妙计。

    打完了仗,裁汰劣兵,收军权于朝廷,两宫皇太后和军机全班当然举双手赞成。但刚开始的时候亦不无忧虑,怕的是会遭到地方督抚的抵制。但关卓凡成竹在胸,很快,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

    最配合的就是手上军队最多的那位:李鸿章。

    大出李鸿章意料的是,剿平东捻之后,关卓凡在报捷请功的折子中,极力铺叙淮军的功劳。单从字面上看,淮军简直还在轩军之上。

    关卓凡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首先,虽然刘铭传对鲍超恩将仇报,但淮军整体上确实是有功劳的。在轩军回国之前,官军比较成功地执行了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的方略,其中,淮军是主力。这个为轩军最后速竞全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次,不管李鸿章有多少毛病,纵观当时的地方督抚,他算是思想最开通能力最强的一位。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同盟军的,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李鸿章这种人的支持和参与。

    再次,就是俺要裁你的淮军,希望你配合。

    李鸿章作为一个读书人,和中国其他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最大的梦想是入相,即当上大学士。但这个,得拿功劳来换。

    这个功劳,关卓凡给了李鸿章。

    内阁大学士两殿两阁,一共四位;协办大学士两位,都是满汉各半。

    拜胜保之赐,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出缺,遗缺由曾国藩以协办大学士升补。空出来的这个协办大学士,给了四川总督骆秉章。

    不想廷寄没到四川,骆秉章便病逝了。于是,这个协办大学士转到了资格最老的吏部尚书朱风标手里。朱风标官运爆棚,他刚刚入阁,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就告病,于是朱风标顺理成章地扶正了。

    这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动过后,朱风标遗下的那个协办大学士挂起来了。

    终于,这块叫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落到了李鸿章的嘴里。

    李鸿章终于变成了李中堂。

    不仅如此,还赏戴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衔。

    这种封赏,就李鸿章的实际功劳而言,多少过了,但关卓凡一力促成。

    李鸿章对关卓凡感激得不得了,他对关卓凡一直是有心结的,这一次芥蒂全消,公开感叹:公平方正,谋国以忠,李少荃不如关逸轩!

    收到封赏的旨意的第二天,李鸿章就上奏朝廷,请求裁撤淮军。

    大将军奏凯的仪式结束之后,两宫皇太后移驾养心殿东暖阁,单独接见关卓凡,这才算是陛见。

    还是慈安先开口,而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把接见弄得不似君臣奏对的格局。

    慈安先在黄幔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就哽住了,轻声抽泣。

    关卓凡颇为尴尬,心想:这位御姐,您是水做的吗?

    慈禧语带责备地轻轻叫了一声:姐姐!

    慈安终于止声,用手帕子擦了擦眼睛,向慈禧自失地一笑。

    慈禧转过头来,看着面前这个男人,心潮澎湃:这个好日子,终于叫你给打下来了!

    慈禧说话了,语气异常柔和:关卓凡。

    臣在。

    这一次,可要在京里多待些日子了。

    关卓凡心中微动,这种话,这种语气,慈禧可从来没有说过。

    他说道:是,臣遵旨。

    慈禧沉吟了一下,说道:轩军打了这么久的仗,自然是要好好休整一番的。只是现在中原虽然都平定了,但甘肃新疆还有乱子。这个,你怎么看呢?

    这话有点味道。先把轩军摘出来,意思是你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办这个差使,但这个事你可不能不管。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轩军是朝廷的军队,休整过后,一样是要为国家出力的。只是

    他略略停顿了一下,正在斟酌用词,破涕为笑的慈安接上说道:只是功劳总要给别人留下一点。

    (未完待续索,!



第二十七章 裂痕
    一向懵懂的慈安能有这种见识和反应,关卓凡心里暗暗称奇。他做出尴尬的样子说道:是。臣的一点小心思,逃不过两宫皇太后的圣鉴。

    慈禧含笑道:你大度谦退,这是好事。不过,以你之见,除了轩军,这个差使,谁办得下来啊?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臣以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几个,都是合适的人选。

    慈禧微微一笑,说道:总不能把三个人一起派出去吧?你也别兜圈子了,有什么说什么吧。

    关卓凡这次是真的有点发窘,连忙说道:是。臣以为,曾国藩年纪毕竟大了,塞外苦寒,朝廷优养老臣,未必合宜。李鸿章年富力强,但淮军刚刚裁撤,未免诸事不甚就手。左宗棠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办这个差使是最适宜的。

    慈禧和慈安对视一眼,慈安笑着说道:这可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慈禧说道:我们姐俩掰着手指头数了一遍,除了你,还就是左宗棠了。还有,你不知道,昨个儿,刚刚收到左宗棠的一份密折,巴巴的跟我们姐俩求这桩差使呢。

    关卓凡暗笑:左骡子是真急了。

    慈禧继续说道:左宗棠是有本事,可他的那个脾气叫人头疼。我们姐俩还没答应他呢,他先在密折里粮啊饷啊开了一大堆条件出来。唉,狮子大开口,国库里哪有那么多钱?
1...200201202203204...1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