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他觉得自己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理念是对的,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朝廷就应该少征税,更不应该成立税务衙门,任用税务捕快来强行征收老百姓的税收,这是在抢夺民财,是不对的。
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到头来却是换来了一个这样的结果。
他不服!
“陛下,臣觉得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自古以来都讲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民休养的政策,朝廷成立税务衙门,强制征税,这本身就是不对的,这是在搜刮民脂民膏。”
“我没有错,我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我无法接受这一切。”
冯时庸看着弘治皇帝和刘晋,非常大声的说道。
他不服气啊,气的半死,胡子都气歪了。
“朝廷为什么要成立税务衙门,强制征税,你这个南直隶布政使难道会不清楚?”
“以前的时候,朝廷一年的税银不过三百万两,连官员的俸禄都有些难以支撑下去,朝廷拿什么来建设强大的军队,又拿什么来建设国家?”
“遇到灾荒之年,便立即饿殍遍野、烽火四起,外族连年入侵,劫掠我边民,甚至于扬言还要再次入住中原。”
“朝廷穷的要死,可是江南等地各地的士绅、商人却富的流油,他们在花船上可以一掷千金,却是连一文钱都不愿意缴纳给朝廷。”
“成立税务衙门只不过是要收取朝廷本就该收取的税收,你却在这里说是搜刮民脂民膏,弯曲事实,妄议朝政,亏你还是二品的大员,连这都无法理解。”
“来啊,革去功名,罢免职务,回家种红薯去吧。”
弘治皇帝看着冯时庸,双目睁开。
他比冯时庸还要更气,这就是朝廷的封疆大吏?
这就是朝廷的重臣?
堂堂二品官员,对于朝廷的政令竟然一点理解都没有,朝廷成立税务衙门、强制征税只不过是收了该收的税,到了他这里竟然成了搜刮民脂民膏,这将弘治皇帝给气的半死。
本来只是想要罢免下你的官员,给你保留功名和品级,还能够回家好好的养老,这一气之下,连功名什么的一起收了。
大明镇海王 第1416章,还是有人做的很不错
有了冯时庸这个典型当鸡被杀给了在场的众多封疆大吏看,接下来的述职大会就完全变了。
一个个封疆大吏都有模有样的开始讲起自己在任上所做的事情,什么增长了多少人口,每年收了多少税,对未来又有什么规划等等。
这其中确实是有很多实干型的官员,做了很多事情。
这其中让刘晋印象是黄金洲这边的一个官员,他在任期间竟然已经开始着手在黄金洲这边修建黄金洲的第一条铁路。
这是一条连接蓬莱城和太平洋东海岸一个港口城市的铁路,贯通黄金洲东西,有了这条铁路之后,以后从黄金洲东海岸到西海岸就会变的更加便捷。
这修铁路虽然在大明本土这边已经进行的轰轰烈烈,可是在大明海外,至今连规划都还没有。
没想到在黄金洲这边竟然已经开始修起铁路来。
要知道修铁路可不是修水泥公路,修铁路的投资非常巨大,修一里路都要五万两银子,这还是在平原地带,造价高昂。
如果没有大明朝廷这边拨款或者是通过天津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的话,是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修建铁路的。
但是在黄金洲这边,这个官员竟然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着手修建黄金洲的第一条铁路,他能说会道,忽悠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的国王投资修建这条铁路。
此外这个官员能够结合黄金洲这般的情况,大力的鼓励汉人纳黄金洲土著女人为妾,极大的缓解了汉人同当地土著的关系,促进彼此的融合,巩固了大明对黄金洲各地的统治,越来越多的黄金洲土著部落接受大明帝国对这里统治。
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项政策,黄金洲这里的人口暴涨,一个汉人过去,往往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会有几十个孩子,只要等到这些孩子一长大,大明对黄金洲的掌控就会更强,开发也会更深。
而不是像现在,尽管黄金洲是属于大明帝国,但是因为在黄金洲的人太少了,以至于大部分的地区都得不到开发,依然还是处于殷商后裔部落的手中。
此外还有来自广东的布政使钟藩,他也给刘晋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过去的几年时间内,竟然大力的引进投资,集中人力、物力去修建港口,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去广东这边建厂、建商行、进行港口贸易等等。
要知道此时的广东和后世的广东可是完全是两个概念。
后世的广东是第一大省,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其它方方面面都远超其它的省份。
但现在这个时代的广东,那绝对妥妥的是默默无闻的小老弟,不仅仅比不上身边的福建,而且比起北面的湖广、江西来,那更是相差老远了。
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又或者是其它的方方面面,在大明本土的这些省份当中,广东都算是很落后的地方,毕竟自古以来都说岭南瘴气横生,蛮荒之地,至于琼州,那更是自古以来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你说这样的地方,它能够有什么吸引人的,自然而然是比不过内陆的这些省份。
也就是在后世,因为沿海又再加上政策的支持,这才有了广东的腾飞,一跃而起,成为了老大哥。
可现在的大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来说,大明最早的下南洋的航线是走琉球、吕宋这条路线,完美的避开了广东,琉球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它都已经比广东要强多了。
不仅仅有大量的种植园,蔗糖工业非常发达,而且现在琉球这边的造船业也是开始兴起,天津造船厂在琉球设置分厂,在它的带动下,琉球本地其它的产业也是发展迅猛。
港口越建越多,依托地理优势,贸易往来极其的繁荣。
广东就惨了,没有这个航线上的优势,往来广东的船只就少多了,再加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基础,连琉球都比不上。
在往南的南洋地区,南洋几省那就耕牛了,现在成了大明的粮仓、糖仓,种植园经济无比发达,同时因为是通往西洋的毕竟路线,故而海贸又极其的发达。
至于港口,南洋地区天然的优良港口不知道有多少,月牙城(原先马尼拉)现在的人口都已经突破百万了,是南洋最大的港口城市。
因为这些因素,广东完全没有了后世沿海地区的优势。
没办法,大明的沿海地区实在是太多了,从北到南一路下来都是大明的疆土,到了南洋,又还有几个南洋大省,甚至于到了澳洲,都是大明的疆土。
这广东严格意义来说,它都不是沿海了,算是沿内海了,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地理上的优势,政策也没有什么优势。
大明现在的政策是支持移民到海外去,支持南洋几省的发展,至于广东这个小老弟,原本的两京十三省,它还要组织一部分的移民出去。
在这些因素之下,广东想要和后世一样迅猛的发展起来,成为老大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甚至于连发展起来都需要很长的事情。
不过,这个广东布政使钟藩就很有想法,也很有作为。
首先就是依靠琼州(此时琼州归属广东管辖)这边的铁矿,吸引了密云铁厂在琼州建立了大型的钢铁厂,冶炼钢铁,进而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在琼州和广州这边发展造船业,接着大明兴起的海贸,迅猛发展的造船业,也是成为了大明在南方极为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天津造船厂就在广东这边有分厂。
此外,广东也有广东的优势,广东有着诸多天然的优良港湾,珠江出海口又土地平坦、开阔、肥沃,再加上广东一年四季都不冷。
所以他就重点筹集资金修建港口和码头,引进各大商行和工厂在广东这边建厂、投资,再加上广东这边也是往西前往广西、交趾、象林几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一条航线。
同时广东北接湖广和江西这两个内陆省份,修通公路之后,很多重要商贸往来就更加便捷,比起饶道走长江来说要更便捷多了。
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抓住机会,大力的引进工厂和商行,竟然让广东这边也是发展的极其迅猛。
造船业、钢铁业、纺织业发展迅猛,做的有声有色,竟然大有后来居上的感觉。
这不得不让刘晋感叹一声,果然最重要的东西还是人,只要肯去做,肯去想,一切皆有可能,化不利为有利。
原本自己觉得广东这地方要发展起来,起码要再过个一两百年,毕竟大明现在手中的好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北边有迅猛发展的北直隶、辽东、山东,中间有原本就富裕的南直隶江南之地,连内陆这边,靠着长江河运的便捷,有了蒸汽船之后,河运和海运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湖广、江西也是在迅猛的跟上发展的潮流和步伐,不比沿海地区差多少。
这往南,浙江、琉球、福建自然是不用多说了,南洋四省靠着种植园经济,发展迅猛,连澳洲这边,靠着地广人稀、养殖业迅速起飞,出产的羊毛、羊肉估计着再过些年都要超过北方草原省了。
在往西嘛,西域、河中、南云一个比一个发展的快,靠着安全的陆上交通,东西贸易玩的飞起,带动了沿途诸多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整个大明,这一个个省都在起飞,一个比一个牛,广东是真心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想要和后世一样当老大哥是真心没有可能了,都已经放到和云贵川差不多的地方了。
没想到在钟藩的治理下,竟然还开始慢慢的跟上发展的步伐了,这是难得。
述职大会就像是一场考试,对过去三年工作的一个总结,看看自己交出了什么样的成绩单。
有人积极向上,带领自己治理的地方不断取得一个个突破,有大搞基建的,水泥马路、港口、桥梁、水库、堤坝等等修个没完,也算是交出了不错的成绩。
也有人和冯时庸差不多,翘着二郎腿继续当自己的传统官老爷作风的,守着好地方,却是什么政绩也没有做出来。
还有人想要欺上瞒下,用谎言来蒙蔽上面,却是当场就被戳穿,直接就被当场罢免的;还有一些贪官污吏,则是当场就被弘治皇帝命人给关进了大牢里面。
述职大会的目的就是如此,讲一讲过去的事情,再规划下未来,同时也有利于天子和朝廷掌控各地的这些封疆大吏,适当的杀鸡给猴看,也是给了警告这些封疆大吏,不要觉得天高皇帝远就拿你们没有办法,干不好一样随时撤掉你,以此来巩固大明对整个庞大疆土的统治。
一个个官员不断的上前述职,很多人下来之后都是一身冷汗,不作为的官员当场就罢免了十几个,做到好的官员,也当场就获得了提拔升迁和奖励。
大明镇海王 第1417章,江南征税难
京城彩云纺织厂的一间车间内,刘晋和王守仁正在一边视察车间的生产情况,一边聊天。
两人都是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刘晋是状元,王守仁是探花,时隔多年到了现在,刘晋已经官居吏部尚书,王守仁现在也是已经官居三品,是江南税务总督,总督江南地区的税务征收事务。
江南税务总督,这个是刘晋改革大明税务之后设置的,因为成立专门的税务衙门,税务衙门直接归属大明户部管辖,不受地方官员的辖制,故而也是相应的设置了一些高级别的税务官员。
江南税务总督就属于其中之一,主管整个江南地区的税务征收工作。
两人同时金榜题名,又都年纪轻轻,年少有为,都已经成为了朝廷重臣,平时也是时常都有书信往来。
这一次各地封疆大吏进京述职,王守仁作为三品大员,也是要进京述职,讲一讲自己在过去几年在江南地区的税务工作情况。
“老王,你们家这个纺织厂,这几年的生意可是真不错啊,现在都已经成为了纺织业的龙头了。”
刘晋看着眼前繁忙无比的车间,彩云纺织厂一直以来都是大明纺织业的标杆,最早成立、最早使用新型纺织机和织布机,最早使用蒸汽机,同时又是最早大批量生产成衣的纺织厂。
因为这几年成衣逐渐流行起来,有替代原先布匹的趋势,故而彩云纺织厂也是成为了第一个吃到蛋糕的企业,发展极其的快速、规模也是非常的庞大。
现如今,不仅仅在京津两地有大型个工厂,在王守仁的老家浙江这边也有分厂,同时在淞沪、西域、河中等地都有分厂。
诸多的工厂加起来,雇佣的员工数量超过十万人,一年的生产总值超过两千万两白银,利润超过五百万两白银,绝对是一只妥妥的下金蛋的母鸡。
当年不过是王守仁为了实验自己心中的一个想法所建立起来的纺织厂,到了现在依然成为了王家手中最重要的产业。
相比之下以前王家在浙江的那点土地、房屋、店铺什么的就显得极其微不足道了,当然了这些年来王家也是大肆的投资了诸多的新型产业。
南洋的种植园,西域、河中、南云省的牧场、种植园、酒庄,从事海洋贸易和运输的商行、水泥厂、造船厂等等,在诸多领域都有投资,并且规模很大,俨然已经成为了大明新型资本主义的代表之一。
但这个彩云纺织厂对于王家来说依然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能够带来庞大的现金流和可观的利润,其它的产业相比之下就逊色多了,加起来都还不如这个彩云纺织厂。
“都是跟随了我们大明帝国的繁荣昌盛才跟着有了今天的一点成就。”
王守仁笑了笑谦虚的说道。
他是一个很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随随便便弄出一家如此庞大的纺织厂对于他来说,似乎好像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情。
当然了,来自后世的刘晋深知眼前这个人的厉害,相比起他其它方面的成就来说,这还真心是微不足道。
“去江南这边总督江南税务,有什么感想?”
刘晋笑了笑,和身边的老王在一起的时候,刘晋总觉得自己很虚,没办法,任谁和这样的一个牛人在一起,也都会差不多。
不过好在多年来和老王也是成为了好友,彼此也是很聊得来。
“感想就是江南的税很难收!”
“不是一般的难收,是非常难收,即便是税务衙门这边采用武力收税依然很艰难,遇到的阻力很大。”
王守仁想都没想,也是感叹的说道。
“详细的说说~”
刘晋微微点点头,正是因为江南地区的税收不好收,所以才会派遣老王你去,一般的官员派过去,根本就没有用,也只有老王你行。
“首先就是江南地区的官员,上至布政使、巡抚等都不愿意配合我们税务衙门的工作,甚至于还和我们税务衙门对着干。”
“我们是税务捕快去抓人,官府衙门的衙役、捕快就先我们一步去捣乱,我们前脚抓人,他们就后脚放人。”
“给我们税务衙门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麻烦。”
“其次就是江南地区的私塾、书院非常多,读过书的人很多,纵然是平头老百姓也能够跟你讲一讲轻徭薄赋的事情。”
“对于缴纳税收,他们是非常抵触的,再加上宗族势力的强大、大商人、大士绅、官员等等的故意宣传,污蔑我们税务衙门是收刮民脂民膏的,故而对我们税务衙门的官吏、捕快等等抱有很大的成见。”
“以至于有时候我们的官吏、捕快走在大街上都会被人扔臭鸡蛋,去饭店吃饭都会被拒绝,遭受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
“导致很多税务官员、捕快等等因为忍受不了这些压力而选择了辞职。”
“还有就是出现群体性抗税的,整个县或者是一个州府的所有商户、工厂、作坊、商行等等一起抗税,拒不缴纳税收。”
“港口这边,逃税漏税的显现也是非常的严重,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走私现象,我们税务衙门缺乏海上的力量,往往对这些偷税漏税的船只没有任何的办法。”
王守仁也是开始详细的说起自己在江南地区总督税务的事情来。
江南地区的税是真的难受。
一直以来习惯了不交税的江南地区大家族、大士绅、大商人对于交税是充满了抗拒,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拒绝缴纳税银,以至于江南这边多次出现了民众冲击税务衙门的事情。
王守仁在江南这边和这些大家族、大士绅、大商人们可谓是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七十二变什么的都用出来了。
成绩也是相当不错,南直隶现在一年也能够上缴近一亿两白银,然而和北直隶相比起来,仅仅只有北直隶的一半,很显然差距很大,依然还有很多的人偷税漏税,抗拒缴税。
他的话也是让刘晋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直以来大明官场的官员有一半以上都是出自江南地区,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富庶,有钱的江南地区又重视教育,私塾、书院不知道有多少,出现了大量的才子,读书人和官员。
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一直左右着大明朝局的发展。
这些出身自江南地区的官员本身就是江南地区的大家族、大商人、大士绅出身,有着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关系。
而这些江南地区的大商人、大家族、大士绅等等,他们往往都有着极其庞大产业,除了大量的田地之外,像以前,大明的纺织业、盐业、茶业、粮食等等诸多重要行业都被江南地区的这些人所把持和垄断。
故而对于税收这一块,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坚决反对的,朝廷可以没钱,国库可以饿死老鼠,皇帝也可以穷的叮当响,但是绝对不能征商税,不能动他们的蛋糕。
一旦有人说要开征商税,立即就会遭到这些江南地区出身官员的群起反对甚至攻击。
前兵部尚书马文升有感于边防衰败,军需得不到保证,军备废弛,以至于鞑靼连年入侵,屡屡扣关,劫掠边民。
可是偏偏大明朝廷国库空虚,根本就没有什么银子来搞军队建设,所以他就向弘治皇帝建议开征商税,增加国库收入。
然而立即就遭到了以谢迁为首的江南地区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也是不了了之,大明国库依然没钱,边军依然困顿,朝廷年年依然要为边防的事情发愁。
可是江南地区的盐商、茶商、布商、粮商等等一个个都富的流油,烟花江山一掷千金对于他们来说也不过是洒洒水,秦淮河畔的花船不知道有多少,胭脂水粉飘散几十里。
这就是江南地区的现象,也是大明朝廷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重大弊端。
有钱的江南地区大商人、大士绅、大家族,你是一文钱税都很难征收到,朝廷的税收主要来自的还是穷苦地区的贫困农民。
当地的官员甚至于都不会征税,因为这不仅仅会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让自己这个官当的很难受,而且本身就和这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能去征自己的税。
当初要不是因为弘治皇帝借着几次对江南出身官员的严厉打击,狠狠的削弱了江南地区士林的力量,刘晋在户部的税务改革,开征商税,成立税务衙门的事情根本就别想办成。
即便是到了现在,弘治皇帝依然能够收到无数弹劾税务衙门的奏疏,要求撤销税务衙门,取消商税,不要与民争利之类的。
明朝的灭亡,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实就是钱的问题。
朝廷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军队搞不起来,赈灾又赈不起。
有钱的商人、士绅不用交税,收不到他们的税,他们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没钱的穷苦老百姓连活下去都难,却是要承担起整个国家的庞大的税务。
这纵然是没有外族入侵,一直这样下去,明朝也是要灭亡的。
大明镇海王 第1418章,王守仁的工业论
想到这些,刘晋也是忍不住直摇头。
税收这东西,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明朝的税收是非常、非常低的,这一点无论是古今中外都可以算得上是最低的。
可即便是如此低的税,依然有人不满足,最好是不收税,这样才最好。
可是没有足够税收的支持,朝廷就没有办法良好的运转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军队建设方面,根本就很难搞起来。
明朝的军队其实是非常强大的,朱元璋能够靠着它打天下,朱棣能够靠着他五次攻打漠北,这都说明了明朝军队的强大。
可是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军队就仿佛一下子抽调了脊梁骨,再也不是那个横扫天下的明军了。
导致明军战斗力急速下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文官统领武将,武将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和领导权,外行指挥内行。
但真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明朝军队所需要的资金、物资得不到保证,军户制度下,在制度开始的时候,军户们还有足够的军田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战斗力有保证。
可是随着时间的退役,军户的军田被高级军团、勋贵们所侵占,军户们就越过越惨,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你能指望他们去保家卫国?
事实上到了明朝中后期,无论是剿灭倭寇的戚家军还是后期抗击鞑子的辽东军、关宁军、白杆兵等等,都已经是职业军队了,靠着朝廷的军饷和粮饷过活,已经不是原先的军户了。
原先的军户早已经糜烂不堪,没有丝毫的作用。
此外朝廷没钱,根本就没有办法做一些公共性的基础性建设,比如给黄河修堤坝,疏通淮河之类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