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陛下圣明,臣等必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后而已~”
下方的诸多封疆大吏纷纷齐声的喊道。
“三年一次的述职大会现在开始,请北直隶布政使左龙上前述职!”
刘晋作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述职大会自然是由刘晋主持,弘治皇帝发言之后就进入正常的述职流程。
随着刘晋的话落下,从下方众多的官员当中走出一人,手里面拿着一本厚厚的奏疏来到述职的讲台前。
讲台面向天子以及坐在前面的内阁阁老、六部尚书,背对身后的诸多封疆大吏。
“承蒙陛下看重,有幸任职北直隶布政使一职,臣不敢有丝毫懈怠,一直都牢记陛下重托,时刻谨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左龙上前开始缓缓的讲述起自己在过去的三年当中在北直隶当布政使这三年所做的事情。
明朝布政使是地方大员,主要就是负责地方的民政、田赋、户籍等,算是一省的真正封疆大吏,在布政使之上一般还有巡抚,正二品官员,和布政使平级的则是按察使,从二品或者是正三品,不过按察使主要是掌管地方的司法、驿站、港口等。
“…过去的三年,北直隶人口增长快速,每年新生儿的数量增长都超过20%,弘治二十年,全年新生儿的数量首次突破十万!”
“过去三年,北直隶已经全景实现了县县通,即北直隶的每一个县都已经有水泥马路修通,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内,我们计划将水泥马路修通至北直隶的每一个乡镇。”
“过去三年,北直隶税收增长快速,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弘治二十年,全年税收首次超过二亿两白银!”
左龙毕竟是在北直隶为官,很清楚现在弘治皇帝喜欢听什么样的汇报,也清楚坐在前面的三阁老、六部尚书们喜欢听什么样的汇报、
所以在述职的时候都是用数据来说话,三年的时间内,修了多少公路、桥梁、港口,新出生的新生儿有多少,又收到了多少税银,增产率是多少。
这数据一拿出来,自然而然是非常有说服力,也是让人一下子就知道北直隶这三年发生的面貌和情况。
“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我将要做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实现乡镇通,力争将水泥公路修建到每一个乡镇。”
“第二,继续鼓励生育,事先人口的增长,争取到弘治二十四年的时候,北直隶的人口总数突破两千万,新生儿数量超过十五万。”
“第三,继续鼓励和支持工厂、作坊、商行的发展,争取在弘治二十四年的时候,税银突破2.5亿两。”
讲完了过去三年取得的成绩,左龙又讲述起未来对北直隶的发展规划。
弘治皇帝、内阁阁老、六部尚书等人听完也是忍不住微微点头。
北直隶作为大明最重要的一个省,管辖顺天府、天津府(天津越来越重要,新设置的)这两个大明最富裕的州府,同时北直隶离京津地区最近,也是资本主义和海外殖民发展最快、最早的地方,自然而然也是现在整个大明最重要的省。
单单是大明的税收,北直隶一个省就贡献了将近一半,一年税银高达2亿两白银,这可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也可以看得出来现在京津地区的工厂、作坊、商行等等到底有多少了,税收可基本上都是这些贡献的。
同时北直隶这边的交通条件也是最好的,公路都已经实现了县县通了,接下来还要规划到每一个乡镇,联通每一个乡镇,同时大明的第一条铁路京津铁路也是在北直隶这里,南北、东西规划的铁路中心也都在京城、天津。
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优势以及能够从朝廷这边获得大量政策上、财政上的支持,这北直隶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刘晋和其他的大臣互相看了看,见其他没有提问的意思,而弘治皇帝也没有要问话的意思,刘晋想了想说道。
“北直隶地处京幾要地,这些年来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相应的也是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必然城市发展迅猛,在城市的规划方面,你这边未来有什么规划和打算?”
刘晋很清楚北直隶的优势,也知道北直隶索要面对的问题,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城市化发展,这些才是关键性的问题。
“未来将继续重点支持京城和天津的建设和发展…额,修建道路、港口。”
听到刘晋的文化,左龙的额头一下子就冒出了汗珠来,说实话,他对城市建设和规划这一块,还真心是不太懂这些,京津地区能够有现在的成就,主要是还是因为刘晋当初的规划好,和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刘晋一问城市的规划,他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了,不过还是讲了下修道路、建港口的事情,说明他还是掌握了一点东西,知道交通的重要性。
“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这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规划又是如何?”
“另外,天津旧城改建这件事情,三年前述职的时候你有提到过,为何到现在还没有落实施行?”
“京津地区城市治安混乱、公共卫生变差,你在未来有和规划?”
刘晋建左龙说不出来,也是接连提出了几个问题,左龙顿时就大汗淋漓,直冒冷汗,再看看弘治皇帝以及其他的大臣,顿时就更慌了。





大明镇海王 第1414章,硬杠
台上,北直隶布政使左龙直冒冷汗,台下,众多来自大明各地的封疆大吏此时也是一个个在沉思。
按理说左龙这个成绩单应该是很不错的,可是现在看来,在刘晋这个天官面前,左龙很显然是做的很一般,甚至于可以说很糟糕了。
“在未来会规划、建造更多的学校、私塾等,还会、还会建更多的医馆。”
“天津旧城改建,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旧城很难拆迁,故而一直无法落实。”
“城市治安和卫生问题,在未来我会重点给予治理,打击帮派势力以及黑恶势力,另外增加更多的环卫工人。”
左龙额头冒汗的回道。
毫无疑问,他的回道并不能让弘治皇帝以及刘晋等人满意,你这是明显没有规划,也没有真正的去做多少事情。
或许,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在北直隶这边修了很多道路,这一块做的不错。
“回去好好再想一想,仔细的做规划,北直隶乃是京幾之地,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那是因为京津之地本身发展迅猛、快速,你身为北直隶的布政使,唯一的政绩就是在修桥铺路方面。”
弘治皇帝收起了自己的笑容说道。
“是,陛下~”
左龙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这下是真的糟糕了。
原本还觉得自己罗列出来的这些数据很不错,说不定还有望再升一步,现在看来,能不能保住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都难说了。
北直隶这里可是很肥的,远不是其它地方能够相比的,而且离天子近,虽然不是京官,但也和京官差不多了。
做出成绩,很容易就能够获得提拔。
“请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上前述职~”
刘晋见左龙下去,刘晋也是继续照着名单念起来。
南直隶和北直隶的地位差不多,同样也是大明最为重要的两个省,南直隶主要包括了后世的安徽、江苏、上海三地,可以说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地区了,鱼米之乡、江南之地,说的就是这些地区。
“承蒙陛下恩典,有幸担任南直隶布政使一职…..过去的三年,南直隶民安居乐业、百业兴隆、物阜民康…”
冯时庸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他是典型的传统官员的作风了,和北直隶布政使左龙完全不一样。
他的述职更像是写了一片歌功颂德,赞颂盛世的华丽文章,通篇下来,完全没有任何的数据,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南直隶一年的新生儿有多少,一年收了多少税银,又修建了多少道路、桥梁等等。
听着、听着,弘治皇帝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他现在最不喜欢听的就是这些假大空的华丽辞藻,什么盛世、什么海清河宴之类的。
这些都很虚,你这盛世到底是如何盛世的?
用刘晋的话来说,要用数据来说,比如新增了多少人口、说到了多少税银,建了多少公路、铁路,老百姓一个月能够获得多少收入,消费水平有多高等等。
通过这些才能够反应出到底是不是盛世?
不是说,你这些官老爷嘴上说出来的,或许在传统的这些官员看来,没有发生什么灾荒,老百姓能够吃饱肚子,又没有什么外敌之类就算是盛世了。
“冯大人,去年南直隶的人口增长了多少?”
刘晋直接打断了冯时庸念诵自己写出来的优美辞藻问道。
“南直隶如此之大,我怎么知道南直隶一年增长了多少人,又没有进行人口普查。”
冯时庸看了看刘晋,说实话,他是有些看刘晋不爽的。
我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却只是一个布政使,你三十多岁都已经吏部尚书了,我们换个位置还差不多,所以他对刘晋可没有那种下级对上级的恭敬。
“那南直隶去年一共征收了多少税银,比前年增长了多少?”
刘晋又继续问道。
“征收税收这是税务衙门的事情,问税务衙门就知道了,至于增长,我也不清楚,在我看来,这征税就是在搜刮民脂民膏,古之君王、历朝历代,凡圣明之君,盛世之朝都是轻徭薄赋,税收征收的越多,对老百姓的压榨就越多。”
冯时庸不仅仅不知道去年征收了多少税银的事情,甚至于还当场反驳起刘晋当初提出来的税收政策来,反对刘晋提出来的将税收纳入官员考核之中。
“冯大人,你身为南直隶的布政使,对南直隶的情况是一问三不知,对朝廷三令五申的东西完全置之不顾,你是如何当这个布政使的?”
刘晋面色严峻,也是毫不客气当着众人的面就责问起来。
“我冯时庸做官还不用你来教~”
“我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当南直隶布政使也是一直劝课民桑,与民修养,不扰民,又轻徭薄赋,这是自古以来都奉行的为官之道。”
“南直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隆,这难道不是我守牧一方的结果?”
冯时庸一把年纪了,被三十出头的刘晋当着天子和众人的面责问,气的胡子都飘起来,也是非常硬气的反问起刘晋来。
“南直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隆?”
“你有什么证据能够说明这一点?”
“这繁荣昌盛是有多繁荣?人口增长了多少?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了多少?”
“还有你凭什么说南直隶的这些都是你的功劳?”
“南直隶自古以来都是富庶之地,也是大明最富裕的地方,可是这些年来,南直隶的发展比起北直隶来要慢了很多,南直隶去年一年的税银还不到北直隶的一半,平均工资方面。”
“北直隶这边已经超过五两银子,而南直隶这边却是仅仅只有四两银子一个月,被北直隶给完全超越。”
“另外,北直隶这边已经实行了县县通,南直隶这边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实现州府通吧?”
刘晋笑了笑,接连拿出了几项数据来反驳冯时庸,让冯时庸一下子就哑口无言,不知道该如何来回道。
因为他确实是老旧派官员的作风和代表,典型的以前旧官员作派。
当然了,这一点也跟江南地区情况有关,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展要比京津地区更慢一步,同时大量传统大家族、大士绅、大商人也是阻碍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江南这边,征税是最难的。
即便是有税务衙门武力征税,在江南这边也是远不如其它地方容易,以至于经常出现围攻税务衙门、殴打征税官吏的事情出现。
江南地区的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上至冯时庸这样的旧官员,下至江南地区的商人、士绅等等,他们最喜欢的还是以前那种日子,特别是在税收上面,最喜欢以前那种不用交税的日子。
以前富甲天下的盐商,一个个富的流油,可是一年下来,根本不需要交什么税银,一个富裕的县,一年只上交一百多两银子就完事了。
至于官员,也是喜欢以前的日子,风花雪月,小日子过的多舒服,那些商人、士绅又会不断的送银子过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税务衙门武力征税,江南士绅、商人日子不好过,要交税了,赚的就少了,萧敬给官老爷的自然就更少了,当官的收入少了,事情多了,还要各种考核,当然是最不喜欢了。
“冯大人,南直隶是我大明最为重要的省份之一,同时又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又有长江出海口,地处南北要冲之地,无论在那个方面来说,南直隶应该都是不属于北直隶,甚至于要超越北直隶才是。”
“然而,你身为南直隶布政使,不仅仅毫无作为,甚至于还在这里公然反对朝廷制定的政策,一问三不知,又妄图用一些华丽辞藻来应付述职。”
“这当官不为老百姓谋福祉,你还不如回家去种红薯!”
刘晋看着冯时庸,毫不留情的给予了批判,这样的官员,他对老百姓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或许唯一的好处就是向他所说的,他不是贪官,至少没有在南直隶这边搜刮民财,大肆贪敛。
“你,你,黄口小儿,我是堂堂成化朝的进士,当不当官又岂是你说了算的。”
听到刘晋的话,冯时庸顿时就气的半死,也是当场就指着刘晋说道。
众人一看,顿时就来精神了,这好好的述职大会,一下子就成这样了,有很多官员都等着看刘晋难看,毕竟和冯时庸一样想法的官员可是有很多的。
有太多、太多的官员都觉得刘晋就是在乱搞,什么考核制度,都是折腾人的,这好不容考功名当上了官,难道不应该舒舒服服享受?
还尽折腾这些东西做什么,还有这征税,税收的再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税收多了,商人就不会给大家更多的萧敬了,光靠那点俸禄,大家都要喝西北风哦。
现在好了,终于有人站出来和刘晋硬杠了,看你刘晋怎么办?




大明镇海王 第1415章,回家种红薯
虽然你刘晋是吏部尚书,号称天官,掌管天下官员的升迁考核任免,但那只是对四品一下的官员,对于像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这样的二品官员来说,级别都和刘晋已经差不多了,刘晋根本就没有任免权。
刘晋是拿冯时庸没有任何办法的。
再者冯时庸已经六十多岁了,在官场混迹多年,门生故吏等等之类都不知道有多少,别的不说,就眼前这些大明朝的重臣,还不知道有多少和冯时庸沾亲带故的。
冯时庸即便是不鸟你刘晋,你又能够拿他怎么办?
大家都看着刘晋,都等着看刘晋的笑话。
“我身为朝廷的吏部尚书,替天子选才任能,贤能者自然是要多加的提拔任用,对于想你这样的碌碌无为又不思进取、尸位素餐的官员,自然是给予罢免。”
“南直隶千万百姓都在等着一个有作为的官员带领他们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而你呢,身受皇恩,身系重任,却是毫无作为,对南直隶之事一问三不知,这样的官员,对于南直隶、对于大明朝廷来说,都是危害。”
刘晋站起来,看着冯时庸这个老头子,义正言辞的说道。
接着一转身对着弘治皇帝说道:“陛下,臣恳请罢免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理由是他尸位素餐,毫无作为,对南直隶之事一问三不知,上对不起陛下重托,下对不起南直隶千万黎民百姓。”
见刘晋直接向弘治皇帝这边请求罢免冯时庸,在场的众人顿时就忍不住倒吸一口气。
吏部尚书是不能直接任免四品以上的官员,对于南直隶布政使这样的封疆大吏更是没有什么任免权。
一般对于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都是先和内阁这边商量,商量完毕之后再汇报给天子,天子从选定的几个人选当中选一个。
但是如果当吏部尚书觉得某个高级别官员不作为的时候,吏部尚书正式向皇帝提出罢免的话,基本上都是会通过的。
不仅仅皇帝会通过,而且内阁这边也都会通过,因为吏部尚书的面子还是要给的,要维护天官的威严,如此才可以掌管好天下的官员。
当然,吏部尚书一般是不会如此去做的,也很少有官员会逼的吏部尚书去直接向天子申请罢免自己,毕竟吏部尚书的权力摆在哪里。
现在刘晋直接向弘治皇帝提出罢免冯时庸,这基本上意味着冯时庸绝对是要回家种红薯了,甚至于连去南京养老都不可能了。
“你~”
听到刘晋的话,冯时庸一下子就气的说不出话来,指着刘晋,气的喘不过气。
想他冯时庸,成化朝的进士,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这才一步步好不容易做到了南直隶布政使这位置,成为一方封疆大吏,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之时,甚至于还想着未来是不是有可能可以再进一步。
可是,谁能够想到,这个刘晋竟然如此的刚硬,直接向弘治皇帝申请罢免自己。
刘晋可是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年纪轻轻就已经位极人臣,一向深受弘治皇帝信任,他这一开口,自己铁定是要回家种红薯了。
即便是朝中有很多自己的故交好友、门生故吏、同门、同乡等等,可是他们敢替自己出声吗?
想到自己真的要回家养老,冯时庸都气的喘不过气来。
至于下面的这些官员,一个个吃惊不已,接着纷纷看向弘治皇帝。
有的心里面暗自庆幸,幸亏不是自己和刘晋怼上来了,还有的心里面骂这个冯时庸是傻叉,都什么年代了。
弘治皇帝和朝廷这边三令五申的事情,上面诸多大佬做出决定的政策,他竟然还来反对,关键是在自己的位置上面,他竟然对南直隶的情况什么都不清楚,被罢免了也是活该。
还有的人则是已经在思索起来,自己是不是该找人走动、走动,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可是一个肥差,而且江南烟花之地,远不是其它地方能够相比的。
很多海外任职的总督、巡抚、布政使等等都眼巴巴的想要调回大明本土这边来任职呢。
“唉,这个冯时庸~”
刘健看了看冯时庸,忍不住直摇头,这个冯时庸还是河南人,和刘健是同乡,以前还拜在自己门下,也算是自己的门生了,他能够做到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跟刘健的提拔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谁知道这个冯时庸在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上竟然做的如此糟糕。
北直隶布政使左龙虽然做的不咋滴,但是好对自己北直隶的情况很清楚,也是修了很多的马路,算是一笔政绩,虽然不能提拔,但好歹能够在天子这里说的过去,有个交代。
可是你这个冯时庸呢,一问三不知,企图用华丽辞藻来应付这个述职大会,你当天子和当朝的这些大臣都是傻子?
龙椅上,弘治皇帝面色严峻,他也是在思索很多的问题。
他想起来了以前,在以前的时候,朝廷之中大部分的官员都和这个冯时庸差不多,甚至于远不如这个冯时庸。
当官就是翘着二郎腿当自己官老爷,对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一问三不知,有的多少人口、一年可以收多少税、老百姓的收入如何?
为官一任的时候,有没有替老百姓做些好事,做些实事?
以前的那些官员大部分都是只会动嘴巴,说话一个比一个漂亮,写的文章一个比一个精美,可是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面,却是没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
朝廷被外族入侵,军队军备废弛,缺乏训练,老弱病残,不堪一击,年年被北方的鞑靼侵略、劫掠,却是只能够守城池,以至于很多时候,鞑靼人野心勃勃,直逼京师,扬言要再次入住中原、
连东南沿海的倭寇都变的越来越猖獗,可是却始终找不出一个有用之人来剿灭这些倭寇。
还有税收问题,偌大一个大明朝廷,一年只能够收到区区不到三百万两银子,国库都能够饿死老鼠,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自己想要干点事情,这些官员最擅长的就是告诉你没钱,要办事从陛下您的内帑出钱吧,以至于自己当了十年的皇帝,可以说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
归根结底来说就是像冯时庸这样的官员太多了,他们碌碌无为,尸位素餐,所思所想不是为君王分忧,为百姓某福祉。
这个冯时庸身为南直隶布政使,竟然对南直隶这边的情况一问三不知,什么都不知道,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当这个布政使的。
南直隶江南富庶之地,以前一直以来都是大明最富裕的地方,然而现在却是被北直隶给超越,并且差距越拉越大,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南直隶这边有太多、太多冯时庸这样的官员了。
“准了~”
弘治皇帝轻轻的吐出两个字。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冯时庸顿时一下子就瘫倒下来。
辛辛苦苦几十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好不容易成为了二品的封疆大吏,现在却是被一句话就给免了。
他实在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更加关键的是,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没有做错什么的。
他只是按照一直以来做官的传统和风格去做事,甚至于,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清官,两袖清风,又非常重视培育人才,在南直隶为官的时候,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和很多本地的士绅等等一同筹办了诸多的私塾、书院等等。
1...629630631632633...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