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官府的职责就是守牧一方,维持一方的安定,既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自然是要改的。”
弘治皇帝沉思一会也是拍板定案。
大明镇海王 第1411章,吏治问题
“陛下圣明~”
弘治皇帝都拍板定案了,再加上现在大明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越来越多,也确实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刘晋的提案是完全符合现在要求的,群臣自然是不会有什么意见,齐声的喊道。
“陛下,在过年期间,军队这边配合厂卫对大明各地主要的道路、城市再次进行了严打,扫除路匪恶霸,打击道路上面的黑店等。”
商量完了官府改制的事情,张懋这边又站出来说起过年期间执行扫黑除恶的事情。
“嗯,事情进展的如何?”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对此事,他也是相当重视的,现在听到张懋的汇报,也是问道。
“陛下,经过半个月时间的扫黑除恶,一共消灭路匪恶霸共两百七十八处,打击黑店五百余家,充分保证了年假期间,务工返乡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张懋拿出一份奏疏,也是详细的汇报起来。
这一次的扫黑除恶,打击黑店,力度是非常大的,因为是出动了厂卫和军队的力量,厂卫这边提供准确情报信息,军队这边直接动用雷霆手段去扫荡。
基本上所有的路匪恶霸都被扫荡的干干净净,主犯当场枪毙,从犯基本上都发配流放,至于黑店,也是被一扫而空。
“不过,在我们进行扫黑除恶行动之际,我们也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现在出现的路匪恶霸,很多都是地方性宗族势力形成的,整个团伙都是一个姓,或者是同一个乡镇的人。”
“其次,朝廷这边三令五申,要沿途各地的官府、驿站在年假期间要为返乡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热水和廉价的食宿,为此朝廷也是调拨专项的资金到各地。”
“但是在执行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官府、驿站不仅仅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去做,反而趁机强行要求路过的人进行高价消费。”
“还有一些地方官员甚至于完全置朝廷政令于不顾,根本就没有设置免费提供热水和廉价食宿的地方、驿站。”
“此外,很多路匪恶霸的形成和各地地方官府的不作为有很大关系,有些地方官府明知道自己境内有这样的路匪恶霸,却是不管不顾,以至于这些宵小之辈越加的猖獗、嚣张。”
听着张懋的话,弘治皇帝和众人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张懋这边所反应的问题,有些大明根深蒂固的问题,像宗族势力这就是自古以来都存在的问题。
皇权不下乡,地方乡镇的一切事务基本上都是由地方宗族实力在把控,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改变的事情。
只有等到后世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之后,才算是真正的瓦解了地方宗族势力的根据,才算是解决了这个事情。
但地方官府的不作为,这是弘治皇帝和在场这些朝廷重臣们所不能接受的事情。
皇权不下乡,可不是说皇权不出皇城。
皇帝的圣旨、朝廷的政令必须要做到上通下达,有执行力,才能够真正的掌控整个庞大的帝国,让整个庞大帝国按照上面的意志去运转。
“陛下,臣这里也有相关事情启奏。”
刘晋也站了出来,说到这个事情,刘晋觉得自己也有必要说一说大明现场吏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哦,说吧~”
弘治皇帝眉毛微微一扬,看了看刘晋说道。
“陛下,自从臣掌管吏部以来,推行吏治改革和考核制度,对官员是否有作为采用数据指标进行考核,其中有人口增长、税收增长、耕地耕种、公共基础设施修建等多项指标。”
“在新的考核制度之下,我大明国库税收年年增长,公路、大坝、水渠、水库、桥梁等修建数量连年剧增,粮食产量年年增长,交通条件大为改观,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日渐富足。”
“但是也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有部分官员依然尸位素餐,毫无作为,同时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依然奉行以前那种无为而治老旧观念,不作为、不学习,不思进取。”
刘晋心中也是有些无奈。
虽然说自己是吏部尚书,号称天官,掌管天下官员的任免和升迁,看起来似乎好像权力很大,但也只能够决定四品以下官员的任免和升迁,四品以上的官员则是需要由内阁和吏部商议之后决定。
同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同学又弄出了一套以小制大的制度出来,简单点来说,那就是小官其实完全可以不鸟你官大的,也就是吏部权力大一些,各地的官员都怕刘晋这个吏部尚书。
要是其它五部,各地的官员未必都会鸟你,在以小制大的制度和传统之下,即便是五品的御史都可以扳倒堂堂的一品内阁大臣。
明朝中后期党争严重,东林党人最擅长的就是用御史和言官不断的去弹劾自己敌对党派的大佬,御史言官一般都是五品、四品的小官,结果却是屡屡将朝着的重臣被扳倒。
这样的一套制度执行了一百多年,刘晋进行吏治改革,推行考核制度的时候,很多官员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甚至于有太多、太多的官员因为这个改制和考核制度而不断的弹劾刘晋,弘治皇帝哪里都有专门的一个房间用来防止那些弹劾朝中重臣的奏疏,其中弹劾刘晋的最多。
刘晋制定出来的这些制度和考核制度,对这些官老爷来说,肯定是不好过的。
以前只需要喝喝茶、审审案子,小日子就可以过的舒舒服服,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钱铺路,打通上面的关节,然后就是多和同年、同窗、同门、同乡等等官员交流、交流,自然而然升迁就不是什么问题。
可是现在呢,先不说升迁的问题,单单是考核制度之下,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
要关心人口增长问题,又要组织地方的乡绅、老百姓,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起来修道路、水库、堤坝、桥梁等等。
还要多征税,因为税收的增长也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收税很容易就得罪地方的乡绅、大族、商人等等,可是偏偏又还要他们来一起组织搞基建什么的。
总之,新的制度之下,这些当官的日子变的难过多了,完全没有以前那种潇洒自如。
以前当官,想要让我收税,那是不可能的。
收税那是搜刮民财,不仅仅坏了自己的名声,还要得罪地方的乡绅,这当官如果得罪了地方的乡绅,那可就真的难做了。
故而在以前的时候,没有进行税务改革之前,大明朝廷一年的税银也都还不到三百万两银子,说出去没有人能够相信。
要知道现在随便一个港口一年的税银都是百万两计算,大的港口,如天津港、淞沪港等,一年的税银都是千万两级别。
以前当官轻松自在,小日子舒服,饮诗弄月,又不会得罪地方乡绅,可是现在呢,日子难过的很,忙里忙外,事情多,又要得罪地方的这些乡绅,这日子自然不好过,折腾!
故而有很多官员不断的考核刘晋,也有很多的官员干脆理都懒得理会刘晋制定的这些考核,管你怎么样,反正该干嘛就继续干嘛。
在这一点上,那些四品以上的大员是最不配合刘晋的,因为他们官职品级高,升迁并不是吏部这边说了算的,还需要经过内阁,有些三品、二品的官员,那更是如此了。
刘晋有时候呢也是很无奈,地方官员的升迁任免,自己说了还是说的,可是到了高级别官员这边,自己想要动一动就没那么容易。
这就很容易导致自己制定出来的政策没有办法彻底的贯彻执行下去,说到底,这官场官员之间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之间同门、同乡、同年、同窗等等,高级别的官员更是如此,门生故吏遍天下,自己想动都考虑清楚。
听到刘晋的话,弘治皇帝微微点头。
这事情,他是知道的,刘晋的吏治改革和考核制度遭到了多少人的反对,他最清楚了,弹劾刘晋的奏疏不知道有多少,刘晋这个吏部尚书的位置可不是那么好坐的。
但治天下首要的就治官员,因为自己是通过掌管这些官员来掌管天下的,官员如果不听话,不作为,那自己纵然是有再多的想法也无法实现下去。
这就是吏治的重要性。
以前没有进行改制和实行考核制度之前,官员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圣旨不出京城的现象,再好的政令到了地方,这些官员根本就不去执行,你纵然是有心治国,也只能够干瞪眼。
自从刘晋改制和实行考核制度之后,弘治皇帝都能够明显感觉到大明朝廷政令运转变的更顺畅,地方官员更加积极、愿意去做一些实事,比如修桥铺路、修大坝、建水库、配合税务衙门去征收地方税收等等。
大明镇海王 第1412章,统统送去南京养老
此外就是大明朝廷的税收情况等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些年,朝廷征收上来的税银一年比一年多,现在朝廷一年能够征收到的税银已经超过五亿两白银。
这是一笔庞大无比的数字,一年征收到五亿两白银,朝廷国库都装不下,为此不得不再修建了一片仓库。
另外,除了税银之外,实物征收方面,像粮食、布匹、茶叶等等,也是连年增长,比起以前来翻了很多倍。
朝廷设置在各地的粮仓早就已经囤满了粮食,吃都吃不完,单单是朝廷征收上来的这些粮食都足够整个大明吃上几年的时间。
这些在以前可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要知道在弘治九年的时候,朝廷一年征收上来的税银还不到三百万两,这其中好包括了纳银开中之后的盐税在里面,整个大明朝,各个地方征收上来的税银少的可怜,很多时候,江南一个富裕大县城一年竟然仅仅只能够征收到十几两银子,根本就让人难以置信。
至于征收上来的实物也是连年减少,大量的土地依附到了有功名的举人、士绅之下,逃避朝廷的税收,设置各地的粮仓很多时候都是空的,以至于赈灾的时候经常发现无粮可用。
如此巨大的差异,弘治皇帝是看在眼中的。
这其中固然有大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每年都可以从海外掠夺会海量的财富,再加上大明领土的不断扩张等导致税收的增长。
但刘晋实行税务改制,设置税务衙门,采用强力手段征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个,那些富裕的士绅、商人即便是赚了再多的银子,也不会交一个铜钱上来。
其次就是吏治改革和考核制度,将税收收入纳入了重要的考核指标。
尸位素餐的官员有,但大部分当官的还是想要往上爬的,自然而然就要按照刘晋这边的去做,积极、努力的配合税务衙门在地方征收税收,以提高自己的考核指标,获得升迁。
这些弘治皇帝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所以他一直以来也都是全力支持刘晋。
现在听到刘晋的话,弘治皇帝也是认真的思索起来。
自己是不是要给刘晋更大的权力,让他能够更好的贯彻制度下去。
至于刘健、李东阳、谢迁、张懋、佀钟这些人来说,一个个都是皱着眉头。
这事情他们当然也是清楚的,甚至于很多时候他们都出面去替一些官员说法了。
他们很清楚,很多官员的情况,甚至于说他们自己,其实很多时候都还是老旧官员的做法,不思进取,不作为,很多时候都是最上面这些官员带头的。
“诸位爱卿,大家都说活吧。”
弘治皇帝扫视一圈,看了看在场的大臣,笑了笑说道。
要是以前嘛,自然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但是这一次年假期间所出现的诸多事情和问题,比如大量务工人员返乡,冒着严寒返乡很容易出事,再加上路匪恶霸、黑店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刘晋最先提出来的,其他的官员难道就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
肯定有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管这个事情,因为对于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来说,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些老百姓的生死。
只要不出现饥荒、民变之类的事情,他们根本就不关系老百姓的生死,对于他们来说,或许老百姓的生死还不如他们踏雪寻梅重要呢。
此外,火车的开通,火车站这种人流量非常大的地方,公共秩序、卫生很容易出现问题,可是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个事情。
这显然是不行的。
时代变了。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的集中、城市的扩大,都会来到大量新的问题,这其中对于官员的及时反应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出现问题要及时的去解决,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等问题变的严重了才来去想办法解决。
就好比如,如果类似于天花这样的疾病在城里面蔓延的话,如果没有及时的控制,整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要死掉多少人?
以前官员的那种作风,它能够去应对新出现的这些问题吗?
很显然,肯定是不行的。
不作为、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官员极有可能会对大明造成巨大的损失。
用个通俗的比喻来说。
以前的大明就像是一个牛车,慢慢悠悠,当官的无所作为反而是好事,只要能够清廉,维持地方安定与秩序就够了。
可是现在的大明就是轰隆隆高速前进的火车,速度很快,当官的作为驾驶员,自然是要精神集中、时刻准备应对各种各样突发情况,否则一旦火车翻车的话,损失就惨痛了。
“陛下,如今我大明正处于一个大时代的开端。”
“迅猛发展的工厂、作坊还有海外的贸易和殖民,还有我大明每年都在扩张的广袤土地,迅速增长的人口。”
“这些都是以往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故而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办法再借鉴历史,而必须要有所开拓创新。”
“治国之道首在治吏,官员也需要紧随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这样才能够更好辅佐天子治理国家。”
刘健和身边的李东阳、谢迁等人互相看了看,见大家都让他站出来发言的意思,没有办法,只能够思索一会站出来发言。
他首先就是表面了一个态度,那就是现在时代已经在发生巨变,官员不能在和以前一样翘着二郎腿、喝着茶过逍遥日子了。
官员也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进步,对官员的要求也要不断的提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治理好这个日益庞大的大明帝国。
“刘晋所制定的吏治改革和考核制度正是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是利国利民的政策!”
“对于不作为,尸位素餐的官员,朝廷应该要给予惩治。”
“只是吏治改革和考核制度之下,官员的升迁注重政绩,官员个人道德并不重视,也是很容易出现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不择手段。”
“像在一些地方,有的官员为了修路、铺桥,强制要求地方的士绅和百姓出银子、出力来修建水泥马路和建新桥。”
“有些贫困之地,老百姓本就艰难,竟然每户要拿出十多两银子来修路、建桥。”
“这修路铺桥自然是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好事,但也要根据地方的情况来做,有些官员不愿意逼迫百姓和士绅,这考核升迁上自然就要吃亏。”
“这也是很多官员反对考核制度的原因。”
刘健的态度还是很明确,考核要考,尸位素餐的官员也是要惩治,但这个考核制度本身可能不够完善,地方官员为求政绩,很容易就逼迫地方老百姓去做一些大家不愿意做的事情。
“嗯~”
弘治皇帝一听,也是微微点头。
刘晋则是皱着眉头,刘健所说的事情,刘晋自然是知道的,确实是有这样官员,为了政绩不择手段。
比如鼓励生育方面,提倡大明人多纳外族小妾,或者是购买奴隶来多生孩子,这样一来的话人口的增长速度就会很快。
为了基建,也确实是有逼迫地方士绅、百姓出钱出力去修路铺桥的事情,一些穷地方甚至于还闹出事情来了。
“陛下,臣也以为对于那些不作为、尸位素餐的官员应该给予惩治,不过这个考核制度方面也是要改一下,不能操之过急,有些官员急功心切,不仅仅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严重的影响了地方的安定。”
李东阳想了想也是站出来表态。
不作为的要惩罚,但考核制度方面也要继续完善下,不能只看成绩不看成本或者是造成的后果之类的,还是要综合去考量的、
“刘公、李公所言甚是,碌碌无为、尸位素餐之官员,还不如回家去中种红薯,当官就要为民做主,守牧一方就要带领一方百姓发家致富。”
张懋也是跟着发言,相对而言,他自然是更支持刘晋的。
一个个大臣都跟着纷纷发言,其实意思都差不多。
大家都是人精,都从弘治皇帝的这里读懂了弘治皇帝的意思。
对于弘治皇帝来说,他是决心有所作为,有大作为的君主,自然是不会容忍那些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的官员,更何况一开始都说了,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开幕,大明帝国处在这样的位置上,自然是不能再和以前一样了。
更何况,大家也都不愿意去过以前的那些苦日子。
以前朝廷苦,皇帝苦,他们这些当官的日子也不好过,别的不说,薪酬待遇低的可伶,不想当贪官都难啊。
现在朝廷有钱了,官员的薪酬待遇也是已经提高了很多倍,大家日子好过多了。
“既然诸位爱卿的意见都比较一致,那就这样定了,对那些不作为,尸位素餐的官员,统统送到南京去养老!”
弘治皇帝看了看众人说道。
大明镇海王 第1413章,述职
京城乾清宫的一间巨大会议室当中,众多大明各地的封疆大吏齐聚一趟,各省的按察使、总督、布政使、都指挥使、巡抚等,一个个都是封疆大吏,官居三品、从二品,替天子守牧一方的大员。
自从刘晋进行吏治改革和推行考核制度之后,对于地方大员则是实行了进京述职的制度,每三年一次,地方大员都要进京述职,同时根据这三年的情况,再决定接下来的升迁或者调任。
所以此时此刻,这些封疆大吏们一个个都非常的紧张。
“圣上驾到~”
伴随着小黄门的一声嗓子,众多的封疆大吏顿时赶紧齐刷刷的起身迎接。
一身明黄色龙袍的弘治皇帝面带笑容的走进会议室,在弘治皇帝的身后则是跟随着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总都督张懋。
很快,弘治皇帝高座龙椅之上,接下来则是三阁老和六部尚书的作为,分列两侧,面向众多封疆大吏。
“都坐吧~”
弘治皇帝看了看群臣说道。
“谢陛下~”
群臣坐下,一个个也是看向刘晋,这大会议室的设计真心非常不错,大家都可以坐着开会,而不至于像上早朝一样,大家需要站着。
这早朝开的时间短还好一些,要是早朝一开开上午的时候,脚都要站麻、站酸,关键是金銮殿这种地方,你都没有办法说稍微动一动脚来环境下,非常的严肃。
这也是很多大臣喜欢争着抢着出来发表意见的愿意之一,有时候或许只是想要活动下自己的身子骨。
“诸位爱卿都是国之栋梁,大明江山社稷之基石,替朕守牧一方,造福一方,今天是三年一次的述职大会,总结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更好的造福我大明百姓,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繁荣昌盛的伟大大明帝国!”
弘治皇帝声音洪亮,看着眼前的诸多封疆大吏,对于刘晋弄出来的这个述职制度也是非常的满意。
没几年的时间将各地的封疆大吏们都召回京城来,看看他们过去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对未来又有什么规划,自然而然也是能够看得出,那些官员是有真才实学,那些官员是尸位素餐。
这自然而然也就能够提拔上一些实干官员上来,这是非常有利于大明的事情。
当然了,下面的这些封疆大吏们对这些制度其实也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能够京津述职,有机会和天子以及朝中重臣接触。
对于那些实干型的官员来说,能够有机会在天子面前露脸,这对于他们升迁也是很有帮助的。
古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离天子越近,表现越好,升迁自然就快,京官一直以来都比地方官员升迁要更快。
看看坐在弘治皇帝下面的刘晋就知道了。
他才三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是吏部尚书,位极人臣了,而在场的这些封疆大吏基本上都一大把年纪了。
这刘晋的能力真的比大家强很多?
未必吧,说实话,人都是不服输的。
在很多人看来,刘晋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升迁上来,主要还是因为和天子走的近,向天子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所以才能够飞速的提拔,得到重用。
他们能够进京述职,有机会向天子展示自己的才能,说不定也是可以获得快速提升的。
此外,能够有机会进京来,也可以和朝中的同年、同乡、同门、同窗什么之类的走动、走动,疏通下往上的通道,这些都是很不错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