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在这样的一套制度和政策之下,再加上现在大明非常的强盛,政策的好处也是逐渐的体现出来。
各部族之间友好和睦相处,有矛盾也是由各地官府来处理,而不是拿起刀箭来靠拳头说话,同时各部族之间的交流、往来越来越密切,部族之间的融合也是越来越深入,汉家文化强大的威力也是开始显现出来。
有很多接受了汉家文化教育的各部族精英开始逐渐的忘记原先部族的事情,更加强调自己是大明天子的臣民,是强大大明帝国的公民,并且以此为荣,以此为骄傲。
特别是很多小部族,一直以来都饱受欺凌,没有什么归属感和安全感,但自从成为大明帝国的一部分,成为大明天子的子民之后,再也没有不用担心会被人欺凌,有着强大帝国作为靠山,一股强大帝国子民的情怀自然而然就孕育而生。
这一点在南云省、西域、南洋各部族之中是最明显,很多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早已经对自己原先的部族没有什么太大的归属感,而是更强调自己大明子民的身份。
甚至于还出现了血统高低贵贱之说,这种说法,说大明人的血统是最高贵的,接着就是按照长相和大明人相像的程度来划分高低贵贱。
这种血统高低贵贱之说一开始是起源于天竺这边诸多的藩国和殖民地,这些藩国和殖民地当中汉人稀少,要统治数量庞大的土著,结合天竺这边原有的种姓制度,弄出了一整套的新种姓制度出来,这其中大明人的种姓和血统自然是排在最高的位置上面。
后来随着报纸的报道,这套新种姓制度也是传播开来,并且迅速的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
像朝鲜人和倭国人,他们就觉得他们长相和大明人最像,甚至于没有任何的区别,并且他们还自古以来都是写汉子、习汉家文化,所以他们的血统和种姓也应该是最高贵的,甚至于出现了很多来大明认祖归宗的大家族。
还有黄金洲的印第安人,他们也觉得自己和大明人长的很像,并且大明人都宣传了,他们和大明人一样都是太阳神的后裔,他们是殷商后裔,和大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他们的血统也是最高贵。
总之这套在天竺这边弄出来的东西,现在竟然也是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些东西就是如此,即便明知道是假的,可是当大家都说是真的时候,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想到这些,刘晋也是笑了起来。
尽管似乎好像有些不太好,但是却能够大大的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也是很不错的。
想一想后世,崇洋媚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在有些人的眼中,国外的屎都是香的,国内的花都是臭的,可以说是崇洋媚外到了极致了。
各部族向弘治皇帝表面忠心、送上祝福,接下来就是大明的附属国,朝鲜国、倭国、吕宋国等派遣过来的使臣也是向弘治皇帝这边献上礼物、送上祝福,同时也表面将紧紧跟随大明帝国这个大哥的步伐,永远做大哥小弟之类的。
再接着就是来自海外各藩国、殖民地向弘治皇帝这边送上祝福了,海外的藩国和殖民地遍地开花,尽管实际上都是自成一国了,但名义上依然是大明帝国之下的领土,藩国的王爷、殖民地的总督也都是大明天子的臣子。
等到各藩国、殖民地献上礼物和祝福之后,放在最后面的就是西班牙、波斯、奥斯曼帝国、暹罗等这些和大明有建交的国家驻大明帝国使臣向弘治皇帝这边献上自己的祝福了。
整个初八早朝的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当然,早朝过后,弘治皇帝和往常一样,将重要大臣召集到尚书房开小会,商量新年的国家大事。
大明镇海王 第1409章,新年大事
乾清宫尚书房,巨大的落地窗旁边,弘治皇帝、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都督等朝廷重臣全部到齐。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朝,大家对于今年有什么规划或者是看法都不妨说来听听。”
弘治皇帝的心情是很不错的。
年假制度之下,皇帝也是可以获得难得的休息时间,过年期间,整整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不用上早朝,朝廷又没有什么特别紧急、重大的事情需要处理,故而一向勤勉的弘治皇帝也是好好的休息了一阵。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如今大明的形势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他这个皇帝自然是最喜欢看到的。
“陛下,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举办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弘治十八年的时候,首次实行南北东三榜一起考试,但弘治十八年毕竟是第一次,举办的也非常仓促,我大明各部族学子也是初学我汉家文化不久,水平有限。”
“这一次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去年就已经向我大明各地下达了科举考试的命令,同时各部族学子学习我汉家文化也有一定的时间,想必此次科举考试定能选出很多贤能之才。”
首先站出来的就是内阁首辅刘健,他提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今年科举考试。
一转眼三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又到了科举考试的时候了。
对于科举考试,朝廷历来都是无比重视,这一次就更是如此了。
因为这关系到大明对广袤疆域的统治和巩固,朝廷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可以笼络一大片少数部族的知识青年,使他们心向大明,加强和巩固大明对各部族、各地区的统治,提高各个地区对大明的向心力。
“嗯~”
弘治皇帝一听,也是郑重的点点头,想了想说道:“此次科举考试,南云省、黄金洲、澳洲、西北省、中亚省都是第一次派人前来参加科举考试。”
“一次性增加了好几个省份,这一次东榜进士录取的名额可以适当的给予增加,另外,路途遥远的学子,要命令沿途各官府必须解决学子食宿、交通的问题,保证各地学子能够准时抵达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弘治皇帝看着巨大的世界地图,看看大明的疆土,去年灭掉哈萨克汗国,将它的疆土设置了中亚省,灭掉了西伯利亚汗国,将庞大的疆土设置为西北省,又增添了两个新的省份。
“是~”
刘健等人一听,顿时连忙齐声的回道。
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可是极为重要的,这科举考试可是配合大明化、推行汉家文化一起来实行的。
朝廷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大明各地、各部族兴办了大量的学校,同时严厉推行教育政策,要求各部族的小孩入学。
一方面是推行大明化和汉家文化,但自然而然也要给他们一些甜头,科举考试的功名,出将入相的机会,这绝对是最大的胡萝卜,有着足够的诱惑力。
在这件事上,大明高层这边的态度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必须要高度重视,想尽办法都必须保证这一次科举考试的圆满成功。
“陛下,一年一度的征兵就要开始了~”
“臣这边收到了很多来自各部族的请愿书,有很多部族都希望朝廷能够一视同仁,在各部族也同样进行征兵。”
“他们觉得他们也是大明天子的臣民,是伟大大明帝国的一份子,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保卫大明帝国,去为大明帝国开疆拓土,殷切的希望能够参军入伍,保卫大明!”
张懋这边也是站出来说起了今年征兵的事情。
军制改革之后,军队由天子直接掌管,主要是由五军都督府这边来负责统筹军队的规划、建设和运转。
废除旧的军户制度之后实行义务兵役制度,所有符合要求的大明青年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朝廷也是每年在大明各地征兵三十万,同时也相应的也有三十万军人退伍。
故而每年征兵和军人退伍也是成为了张懋最需要忙碌的事情。
征兵需要各地官府的配合,退伍军人的就业安排也是一件大事,所有的退伍军人都必须要安排妥当。
“诸位爱卿怎么看此事?”
弘治皇位听完,也是微微点点头,想了想问道。
“陛下,这是好事,这说明我大明境内各部族心向大明,也说明我大明繁荣昌盛,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同时更说明陛下乃是千古圣君,各部族忠心我大明,忠心陛下。”
刘健站出来,对着弘治皇帝的马屁股就是一顿猛拍。
关键是拍马屁还拍的面不改色,脸都不红一下,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既然他们有拳拳报国之心,有为陛下效忠之意,臣以为理应给予支持和鼓励,适当的在少数部族之中征一定数量的新兵,既可以彰显陛下之对各部族之恩典,也可以成全他们的报国之心,同时也可以更好促进各部族同主体汉民之间的融合,增强各部族对大明的向心力。”
拍马屁归拍马屁,刘健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在场的众人一听,也是纷纷点头。
既然说是一视同仁,那这个征兵方面就不应该撇下各部族,也同样要给各部族青年机会,成全他们的报国之心,也给他们机会向大明天子效力。
“陛下,刘公所言甚是~”
“给予他们一定的数量,并不会对我们大明军队造成什么影响,但对于加强我大明对各部族的统治却是非常有帮助。”
“臣也支持给予一定数量的征兵名额。”
李东阳也是站出来表态了。
“嗯~”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说道:“既然各部族有报效国家之心,朕也不能冷了他们的心,伤了他们的意。”
“这样吧,根据各部族的人口数量,每一万人的部族征兵一人,不足一万的以一万来算,超过一万的,每多一万增加一个名额。”
“从各部族所征之兵源打散分配到各军,打散调遣驻守各地。”
征兵自然是还是多少要征一些的,但征兵之后还是要打散进行分配,这一点上面,也不仅仅是少数部族是如此,大明各地征收上来的新兵也都要打散进行训练、分配,不可能说让你北直隶的新兵编一个营什么的。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了小团体和山头主义的出现,在这个时代,这是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想象,往往在一地征兵,这一地的新兵只有他们本地人能够调动,其他人那是水泼不进、针插不进。
这可不行,全部分散打乱来训练、分配。
将原先的地域、部族、姓氏等等小的团体概念给全部打散,军队只有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只能够向大明天子效忠,只能够效忠大明帝国。
“陛下圣明~”
群臣一听,齐声的喊道。
弘治皇帝的做饭自然是非常妥当的,一万人征兵一人,大明境内的各部族,即便是人数超过百万的大部族,也不过征兵100人而已,根本就没什么影响。
关键还是分散开来、打乱来训练、分配的,根本不用担心说少数部族掌握军队的事情发生。
“陛下,这是臣起草的关于大明城市官府改制的方案~”
刘晋见其他大臣似乎好像没有什么大事要说了,也是站出来,拿出自己早就已经写好的奏疏说道。
“大明城市官府改制?”
众人一听,顿时就来精神了。
这个刘晋,还真是能够搞事。
以前在五军都督府做事就搞出了军制改革,后来到了户部,又弄出了税务改革,成立了税务衙门,实行分税制度。
在礼部这边又弄出了吏治改革,引入考核制度,这才没安分几年,刘晋又弄出了新的改制出来,好在这一次是城市官府改制。
听这个字面意思,那就是关于城市里面的官府改制的问题了,并不是涉及到朝廷最高层面的改制,大家也是松口气。
只要刘晋折腾的不是太厉害就放心了,怕就怕刘晋一下子折腾的太大,自己这一把年纪有些适应不过来。
弘治皇帝也是来了精神,接过奏疏非常快速的看了起来,很快就看完了,也是示意萧敬将刘晋的奏疏递给其他大臣看看,刘健、李东阳等人也是相继非常快速的看完。
“诸位爱卿,对此事怎么看?”
弘治皇帝沉吟一番,想了想对众人问道。
刘晋奏疏当中所提高的事情,很显然是根据现在大明的真实情况来制定和改进的。
这是大家一直以来都没有去关注的地方。
对于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来说,他们怎么可能会去关注到城市的卫生、治安、公共交通和秩序等诸多方面的小事,他们关心的是国家层面的大事情。
毕竟他们出行有四轮马车,还有侍卫保驾护航,他们即便是坐火车,走的也是贵宾通道,他们居住的地方是京城权贵云集的地方,根本就不会有奏疏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
大明镇海王 第1410章,顺时而变
“陛下,臣以为刘晋所奏之事,确实是已经到了要进行改制的时候。”
“京城的规模和人口日益增长,顺天府原有的编制已经无法满足京城城市管理的需求,单单是每天需要审理的案件就有几百件。”
“这其中有常规的民事案件,同时也有大量的刑事犯罪案件、大量的商业贸易案件。”
“除此之外,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激增,再加上大量工厂、作坊、商行等等的涌现,这些都需要官府进行相应的一些规范和管理。”
“传统的衙门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新型大城市的需求。”
刘健沉吟一番,站出来说道。
他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觉得刘晋所说的事情确实是有必要进行改制,大明这些年来资本主义发展迅猛,工厂、作坊、商行犹豫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人口开始慢慢的向城市集中,城市变的更加庞大,人口更加的稠密。
要不是因为刘晋事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提前进行了一些规划,京津地区早就要出现很多大事情、大问题了。
刘晋很清楚,古今中外,无论是那个国家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时候都会迎来诸多的问题。
历史上,英国人进行工业化革命的时候,大量的人口集中到城市之中,让城市变的无比脏乱差,同时大量的人因为没有住房又形成了大量的贫民窟,帮派横行等等诸多问题。
这一点上面,即便是到了21世纪依然大量的存在。
同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以为资本家的过度剥削和压榨,导致了诸多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等。
此外,还有环境污染、医疗健康、交通拥堵等等诸多的伴生问题。
刘晋知道这些问题,所以提前就进行了很多的准备。
京津两地,大量的土地都是在刘晋的手中,故而刘晋对这些土地进行集中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工业区,厂房都可以出租,都是带宿舍楼的,这样就可以解决居住的问题,再加上房地产的发展,住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不至于出现大量的贫民窟。
还有就是早早的就制定了法定节假日,制定了相关相对完善的法律出来,来保障工人的权益和休息,并且以自己麾下的产业为代表和榜样,充分给予工人自由和权益的保障。
大力开办新式学校和医院等等,提供基础的教育、医疗服务等等,在这些政策之下,京津地区包括淞沪这三个迅猛发展起来的大城市才不至于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否则的话,要是按照欧洲人这边的发展历史来看,别说到了现在几百万人的人口,就是超过百万人口的时候,这些大城市当中就要出现很多大问题。
像欧洲的城市,规模都不大,有个十万人口的城市就算是大城市了。
可是即便是仅仅只有十万人口的城市,它依然臭气熏天,肮脏不堪,交通奇差无比,同时又无比的混乱。
相比之下,大明这边的城市就要干净、整洁多了,即便是百万人口的京城,也要比欧洲的城市干净、整洁多了。
这些都是刘晋提前做了很多准备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所带来的工业化必然会带来城市化的发展,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就会出现。
到了现在,京城人口已经超过六百万人,各种各样的问题显现出来,已经到了必须要从官方上进行规划的时候了。
“陛下,我大明之京师、天津、淞沪、南京四城,人口都超过百万,其中京师和天津的人口更是超过五百万~”
“淞沪和南京,虽然现在的人口数量仅仅只有三百万,但是发展迅猛,估计很快也可以超过五百万~”
“同时在我大明各地现在都有一种趋势,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无论是小县城,还是各州府、省城,城市的规模和人口都在不断扩大。”
“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于京城这边的问题,可是偏偏因为各地官府结构的原因,各大城市的管理上面跟不上,以至于很多城市都变的混乱起来。”
“臣以为,刘晋所奏之事,确实是已经到了必须要进行改变的地步。”
“官府结构的设置要根据现有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改变,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百姓安定的目的。”
李东阳也是站立出来表面了自己的态度。
刘晋所提的事情,都是现在或者即将要面对的事情,针砭时政,指出大明将要面对的事情,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自然是要支持的。
此时大明朝局的好处就在这里,党派势力并没有发展壮大起来,不像明朝中后期,党争严重,很多时候,明明是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却是因为党派之别,遭到了敌对党派的反对和阻挠,以至于无法针对明朝的问题进行改变和补救。
另外就是现在的弘治皇帝自己掌权,同时又愿意和大臣商量着来办事,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彼此谁也没有大权独揽,以至于出现了皇帝和大臣不断争权的事情。
总的来说,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对于大明有利的政策和建议基本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施展,这也是刘晋接连提出了诸多的改革都获得了成功的原因。
这也就是在弘治朝,放在别的朝估计着都很难实现的。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确实是应该要对官府结构进行改变,只是,按照刘晋所写的奏疏来改的话,会不会出现冗官的现象?”
“此外,多增设衙门和官员、官吏、衙役等等,必然会增加相应的财政支出。”
户部尚书佀钟想了想也是站出来说道。
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官员多了之后,官府的开支变大,毕竟以前穷怕了,现在也没有富裕几年,国库里面的银子看的还是很精贵的。
“多增设衙门,多设置官员,增加官吏和衙役,肯定是会增加财政支出,但相比起城市发展的需求来说,这些都是有必要的。”
“更何况,我们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进行设置的,没有达到一定人口规模数量的城市,自然是没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改变。”
“至于说出现冗官的现象,这就更不需要担心了,目前我大明的官员数量依然偏少,多年积累下来的举人都已经委派为官。”
刘晋想了想也是回道。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的问题就是事情多,官员、官吏、衙役等等数量太少了,无法管理越来越庞大的城市和人口了,必须要进行改制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加官员、官吏等等的数量。
“按照你上面所写的,设置捕快局、税务局、官司局、卫生局、工商局、教育局这六个衙门,来分化原先衙门的事务。”
“这卫生局是不是有些多余了?”
谢迁想了想说道。
“不,我觉得卫生局一点都不多余,相反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当年黄金洲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爆发天花的事情,相比大家都应该还记得,一个庞大的城市因为一种流行疾病,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死域。”
“我们大明的城市规模比起他们的规模还要更大,人口还要更多,这人口一旦过于集中,各种疾病的传播速度就会超乎想象。”
“我们除了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之外,应该是在官府层面上对此事进行高度的重视。”
“比如对城市的卫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严禁乱倒垃圾、乱扔垃圾等等之类的行为,同时统一集中处理垃圾,建设自来水、公共茅厕等等。”
“另外还有就是推广牛痘预防天花病毒等等这些,尽可能的预防各种各样疾病的出现,同时对出现的疾病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这就是卫生局的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刘晋连连摇头说道,卫生局太重要了,怎么可能是多余的呢。
“嗯~”
听到刘晋的话,弘治皇帝和众人也是直点头。
当年关于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的事情,大家至今都记忆犹新,据说当年的天花病毒流行,让这两个庞大的帝国人口减少了一半。
要不是大明这边及时派遣了大量的医护人员前往黄金洲,并且使用了牛痘预防接种的办法阻止了天花病毒的扩散和传播,搞不好这两个庞大的帝国都要彻底的消失。
再想一想一些关于欧洲黑死病的历史,那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中世纪的欧洲,一场黑死病几乎将欧洲的大城市给扫的干干净净,死掉了上千万的庞大人口,以至于至今,欧洲人谈到黑死病都要脸色大变。
“就按照刘晋所提的这个建议去执行,当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去做和分析,后面也还可以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补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