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人口的流动问题,大量的人口朝着城市地区去集中,在工厂、作坊、商行等等之中上班。
再比如大量海外人口流入的问题,朝鲜人和倭国人现在都喜欢来大明这边务工、定居,南洋的种植园里面,奴隶的数量足足有上百万。
还有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的原材料和市场的问题,棉花价格的飞涨,再加上人都集中到城市里面生活,导致北直隶这里的田地无人耕种,原先的产粮大省变成了产棉花的地方。
这对大明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大明又该如何去应对这种变化?
还有这市场问题,以纺织工厂来说,这大明数以万计算的纺织工厂,这生产出来的布匹,大明自身消耗之外,还有大量的布匹销往海外。
但产能越来越大,产能过剩的时候又该如何去做?
这原材料不足,产能过剩,人口流动,工厂、作坊、商行等等当中出现黑心商家,工人一天到晚的工作,没有休息,身体受不了等等。
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些问题都是以往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关键是现在大明朝廷的官员和官吏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上至内阁首辅的刘健,下至普通县衙的知县、官差等等,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而且关键是,按照以往的模式,大家对于一个地方的管理和经营上面,基本上都无为而治。
有时候一个地方的官员能够做到公正廉明都已经算是青天大老爷了,再修点桥,铺点路的话,那就是要送万民伞了。
以前可以这样过日子,可是现在还可以这样继续下去吗?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未来还可以这样继续下去吗?
很显然,是不行的,李东阳就已经深深的感觉到了这一点。
大明镇海王 第940章,这是争夺生存空间的时代
听完李东阳的话,弘治皇帝也是忍不住直点头。
对于这一点,他其实已经深有体会了。
以前的时候他就从朱厚照这里听到了类似这样的话,大明已经走上了以前历朝历代都从未走过的道路,这自然而然的对于朝廷的要求也会变。
而且经历了如此一番巨大的对比,弘治皇帝早就有了革新朝政的想法,这也是他为什么要重用刘晋。
不仅仅是因为刘晋确实是有能力会办事,而且因为刘晋总是能够想出很多新的东西出来,而这些新的东西和办法又都能够很好的符合大明当前的需要。
军制改革,大明的军力才强大起来,正是有了强大的军力,大明才能够横扫四方,开疆拓土,威服四方。
税务改革,让大明朝廷有了足够的银子,有了银子大明朝廷才可以大规模的移民,在大明各地大规模的修建水泥马路,方便大明南北、东西、关内、关外之间的往来。
移民政策的制定,不仅仅将大明两京十三省多余的人口大量的迁移出去,巩固了边疆,开发了新的移民之地,同时也是大大的缓解了关内的人地矛盾。
这些政策都是刘晋所提出的,也是刘晋所执行下去的,同样也都对大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都是朝堂之上其他官员所无法提出来的,纵然是刘健、李东阳、谢迁,他们也无法跳出原先的框框来制定这些政策,自然也就会无法影响到整个大明。
但是这仅仅之上开始,大明所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繁荣昌盛是繁荣昌盛,但如何让大明变的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这才是大家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而这对于现在的朝廷来说无异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弘治皇帝直点头,其他也是纷纷点头,都是这个帝国最高层的决策者,都能够清楚的看到大明的现状,也都知道大明所要面临的问题。
李东阳所言一点都没有错。
“李爱卿,你觉得我们大明接下来该如何去走?”
弘治皇帝看向李东阳,对于李东阳,他也是非常的欣赏和喜欢,这是一个真正有才能和学识的能臣,能办实事。
大明移民的事情就是李东阳在做,做的相当的漂亮,数以百万的移民,无论是去辽东还是去西域和河中的都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现在的辽东、西域和河中地区都已经成了富庶的代名词,移民的生活非常的富足、幸福,足见李东阳在这方面的能力了。
“陛下~”
“面对这样的新时代,臣时常都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已经很难用的上。”
“西域和河中地区移民的时候,臣所学的一切告诉臣应该按照汉唐之时的办法来管理和统治这里,可是历史又一次次的告诉我们,那样是不行的。”
“臣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觉得非常的无力,无法想出一个好的办法出来。”
“后来臣与刘晋聊了很久,臣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臣以为,还是让刘晋来说比较好。”
李东阳想了想也是推荐了刘晋。
意思很简单,自己是能力有限,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和策略出来,但我知道刘晋行,所以我推荐他来。
听到李东阳的话,众人并不感到意外,也是纷纷看向刘晋。
“刘爱卿,你说说看。”
弘治皇帝其实早就想点名刘晋了,只是这刘健、李东阳、谢迁、张懋等人毕竟是老臣,按顺序也该先咨询下他们的意见看法。
现在李东阳都举荐刘晋了,其他大臣看样子估计也是想不出什么好的策略出来,所以也是直接问刘晋了。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也是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刘晋想了想,沉吟一番说道。
“陛下~”
“诸公~”
“我大明现如今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之上,如果能够正确的引领下去,我大明必将超越古今中外所有朝代和国家,我炎黄子孙也将奠定伫立整颗星球的基础。”
听到刘晋的话,众人的眼睛都忍不住微微一亮。
当大家都还在思考着管理国家的时候,刘晋所丝毫的竟然已经是让炎黄子孙称霸整颗星球的事情了。
“这个世界很大,我大明原先的两京十三省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它很小、很小,但是世界最大,它依然还是有一个极限的。”
“我们大明本土所处的亚洲,西班牙、葡萄牙人所处的欧洲,还有昆仑奴所处飞非洲,殷商后裔们所在的黄金洲以及广袤荒无人烟的澳洲。”
“整个世界说大很大,说小很小,以前的时候,我们炎黄子孙所占领的地方仅仅只有这两京十三省,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占领了如此广袤的疆域。”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在未来,我们还可以占领更多的疆域和国土,非洲、欧洲、天竺、中亚等等。”
“但我们大明每多占领一处土地,其它的国家或者部族就要少占一处土地,反之也是如此,其它国家或者部族每多占一处土地,我们大明就要少一处土地,我们炎黄子孙就要少一处沃土。”
“在以前的时候,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很小,我们能够抵达和管理的区域也很小。”
“但是现在,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我们也同样能够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瓜分整个世界的时代。”
“我们现在能够多占一处地方,以后我们的子孙就可以多一块地方来繁衍生息,我们炎黄子孙的生存空间就会更大一些。”
“反之,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占领更多的土地,那么在未来,我们的后代子孙就少一处地方来繁衍生息,生存的空间就会更小一些。”
刘晋对着弘治皇帝书房里面的巨大世界地图比划起来,这让众人也是一阵沉思,同时也是一下子就清楚的知道了大明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简单点来说,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抢地盘、抢生存空间的时代。
“原来如此~”
众人一开始还以为刘晋在说一些根本毫无相关的内容,但听到后面,大家都懂了,刘晋这是在告诉大家,大明现在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只有清楚的知道了自己所处的时代,那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如何去做。
“这样的时代,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财富大爆发的时代。”
“我们所拥有的财富、所拥有的土地、所拥有的人口远超以往的任何的朝代,我们财富的增长速度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候。”
“同样的我们也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外方面,我们要抢占更多的土地和生存空间,这必然会遇到诸多强大的敌人。”
“对内方面,庞大的疆域,迅速膨胀的财富,还有滚滚而来的时代,都会对我们的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影响,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但所有的这些问题和挑战等等,尽管都是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甚至于以往都没有出现过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住几个中心点来,我们就能够始终的掌握一切。”
听到这里,弘治皇帝、刘健、李东阳等人都纷纷来精神了,都想要听一听刘晋到底有何高见,能够提出什么样的观点出来。
“第一个中心点,那就是始终要以我们炎黄子孙为中心。”
“无论我们以后的版图有多大,管辖的疆域有多广,都没有关系,我们始终坚持住这一点来,每占领一块新的疆域,我们就进行移民,将大量的汉民迁移过去,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让我们汉民的人口占多数,最好是能够占绝大多数。”
“唯有如此,这个区域和疆域才能够始终控制在我们炎黄子孙的手中,而不是像历史上的西域一样,只能够统治一时,而不能永远统治。”
“还有就是这国家大权,特别是军事大权,必须始终掌握在我们汉民的手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历史已经不止一次的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了我们。”
“所以在我们大明的疆土和范围之内,所有的军事力量都必须要掌握在我们汉民的手中,绝对不允许其它部族掌握军事力量,对现有的部族军事力量也要进行彻底的瓦解,不能给他们任何机会发展壮大。”
“同样的道理,地方的政权也必须掌握在我们汉人的手中,纵然是有少数一些异族官员,也必须遵守严格的异地调任的规则,并且绝对不能走到最核心、最中枢的位置上面。”
“所有我们汉民没有占绝大多数的区域,都必须要委派流官去管理,绝对不能因为麻烦或者省事而任用当地部族的首领来管理。”
“朝廷的所有政策都必须始终围绕这一点来,强干弱枝,而不能强枝弱本,本末倒置,唯有我炎黄子孙发展壮大了,我们朝廷才能够始终拥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才能够屹立不倒,否则必生祸端,国家也没有办法长治久安。”
大明镇海王 第941章,推行全面大明化
听完刘晋的话,众人顿时就纷纷的陷入沉思起来。
刘晋的话有点让大家感到意外,在大家的印象之中,刘晋这是高人子弟,按理说这做事应该是要有高人子弟的气节。
像这种小家子的话不应该说出来,而是应该说一些百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类的话才更符合他的人设。
但仔细的想一想,再看看华夏自古以来的历史,看看国外的历史,又让人不得不对刘晋的话深表赞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算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事情,五胡乱华,其中的五胡起初也不过是一个个小部族,依靠当时的中原王朝生存,在中央王朝的帮助下发展壮大,最终又反过来,差点将北方汉人给灭绝了。
中央王朝自古以来在对外四方部族的时候都可以算是非常的友善,给土地、给技术、给保护,然而又一次次的上演了农夫与蛇的故事。
在场的众人都是博古通今之辈,对历史那是相当的了解,很清楚刘晋所言不差。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异族人根本就信不得,更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做大的机会。
“嗯,继续说下去。”
弘治皇帝郑重的点点头事宜刘晋继续说下去。
“第二个中心点,那就是朝廷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行全面大明化的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这几天,书同文车同轨,在我大明的疆域之内,甚至于我大明的藩属国、藩国等等,都只允许一种文字的存在,那就是我们的汉字,其它任何的文字和语言,都不能使用,而且必须要废除。”
“此外,就是语言上面,必须要在我大明各地全面推广大明官话,我大明很多南方地区,虽然也是用汉字,但是语言上面,各个地方的发音完全不同,这会严重阻碍各个地区之间的往来和交流,也极容易滋生分裂,所以不仅仅是文字,连语言上也要进行统一,全面进行推广。”
“这一点,不仅仅是我们大明传统的两京十三省,在海外之地、新纳入之地更是应该要强制推行,废除当地原先的语言和文字。”
“所谓车同轨,不是只车辆的大小规定,而是要在我大明的范围内,统一度量衡,无论是长度、重量、体积、面积等等,全部都要进行统一。”
“此外,更是应该要统一全国的货币,只有我大明的铜钱和大明第一银行印制的银票和发行的银元可以通行,除此之外,其它任何货币都不允许在我大明的范围内流通。”
“书同文车同轨之后,还要全面推行汉家文化,所有人不管以前是突厥人也好,还是草原人也好,都必须取汉姓、改汉名,过我们汉家的节日,不允许他们保留原有的姓氏,原有的节日、风俗等等。”
听到这里,众人顿时就忍不住微微瞪眼。
“刘晋,这会不会太过霸道了,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会不会有很多部族对朝廷不满?”
刘健想了想说道,书同文车同轨这就算了,本身就应该这样去做的,可是这连节日和风俗都要他们改,还必须要改成大明的几日,这就太过霸道了。
“不满就让他们不满好了,生活在我大明的庇佑之下,如果连这都做不到,他们可以离开我大明,没人强求他们留在我们大明。”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既然要留在这个大家庭,那就必须要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来,如果不愿意融入,那就是外人,既然是外人,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对他们太过客气了。”
刘晋笑了笑回道。
众人一听,也是微微点点头,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原先的大明了,有太多、太多的部族、种族纳入了大明的统治之中。
要想要长久的统治如此大的疆域,管理如此多的部族,自然而然是要统一标准,所有的一切都按照我们大明人的规矩来,否则就不是大明人,那就没有资格生活在大明了。
要知道连朝鲜人和倭国人现在都争相改汉姓、取汉名、将大明官话,学习大明的风俗,他们也只是藩属国而已。
全面大明化政策,这也是刘晋在西域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出来的。
不仅仅是要在文化上促进西域大大小小的部族融入到大明之中,同时也是要在经济、文化、思想和风俗上面同化他们,让他们融入到大明之中。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为了大明好,同样也是为了他们好。
在大明这样的国度,如果他们始终要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等等,他们就始终没有办法融入大明,迟早也是会生成叛离之心,一旦有机会就会叛离大明。
而到了那个时候,必然就会有战争,而战争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伤亡,对于一些小的部族来说,甚至于可能会带来灭亡。
所以这也是为了他们好,为了大明好,融入到大明主体之中,形成一体,自然就可以跟随大明一直传承、绵延下去。
“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啊。”
“即便是我们大明两京十三省,虽然大家都用汉字,可是在语言上面,我们也是很难做到统一,北方还好一些,大家讲的话差不多,但是在南方,那可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通俗啊。”
李东阳想了想也是微微摇头说道。
统一使用汉字,这并不难,现在大明就在做,在西域这边都强制要求各个部族的小孩子上学,南洋地区也是,长期坚持下去,必然是可以做到统一使用汉字的。
可是语言上面就比较难了,推行大明官话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大明南方这边各个地方的语言差异就非常大,更别说要在整个大明推广了。
“确实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做到的,需要的是长期持之以恒的去做,去推广。”
“但我们现在去做,去推广,我们就可以早一日实行这个目标,试想一下,当大明各个地方的人都会将大明官话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往来、交流就更加的方便,也就不容易滋生地方性的分裂势力。”
刘晋也是直点头说道,这一点即便是后世也还没有说完全就已经做到了。
“嗯~”
弘治皇帝等人也是微微点头,语言确实是一个难题,每次科举考试,尽管大家写的都是汉字,彼此都能够看得懂,可是聊天的时候,彼此之间就很难听懂对方的话,以至于很多新科进士都要先去培训一番,学一学如何将大明官话,这样向天子汇报工作的时候,天子才能够听得懂。
因为彼此之间语言的巨大差距,以至于在古代出现了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彼此说话对方都听不懂,那就干脆用写字来代替,这叫字聊……
当然了,读书人才能够写字来聊天,你要是没有读过书,这出一次远门就难了,你说的话别人听不懂,也听不懂其他人的话,只能够靠手势来交流,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都不太出远门的一个原因之一了。
同样这也是古代很容易滋生分裂势力的一个原因。
比如古代征兵的时候,往往都是同一个地方人集中在一起建立一个什么、什么军的,川军、湘军、青州兵、冀州兵等等之类的。
而统领这些的肯定也是当地人,朝廷实力强还好一些,朝廷一旦实力弱了,这些统兵的将领很容易就成为了一方土皇帝,形成割据和分裂势力。
为什么就不能像后世一样将各个地方的兵源打乱来呢?
因为彼此之间的语言都不通,当兵的基本上又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彼此之间很难交流,军令都做不到统一,还怎么打仗?
所以古代,在征兵的时候都是在一个地方征兵,形成一个个很有地方性特色的军队。
还有这朝廷派遣到各个地方的官员,因为都是异地任用,所以很多时候这官员到了地方,根本就听不懂这个地方的人说的话,于是就会需要依靠师爷、县丞之类的来辅助。
而往往这些师爷、县丞都是本地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忙翻译,翻一下当地人所说的话。
皇权不下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语言不通,你派遣过去的官员到了地方还是要依靠当地人,皇权下不下乡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后世就有人研究过了,为什么华夏明明各个地方讲的话都不同,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分裂,但最终又可以统一在一起。
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使用了统一的汉字,而欧洲地方不大,可是却偏偏分裂成了很多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拉丁字母仅仅只有二十几个,每一个地方长期以来根据各自的发言等等,自然而然就慢慢的形成了各自的语言、文字、发音等等,也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国家。
而不会像华夏这边一样,一直以来尽管有过分裂,但是最终又统一在一起,文字统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语言的不统一,又很容易造成分裂。
大明镇海王 第942章,加强集权
“继续说下去。”
听完了刘晋所讲的两个中心点,弘治皇帝顿时就觉得茅塞顿开了,原本的时候还对即将到来的大时代感到迷茫,有些不知所措。
但是现在,听刘晋讲完两个中心点,弘治皇帝心中就有数,也知道该如何去多了。
只要围绕着这个中心点来做,纵然是再大的版图,再多的子民和部族,也不需要慌,因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第三个中心就是坚持不懈的贯彻中央集权。”
刘晋微微点头,又继续缓缓的开口说道。
“我大明的疆域越大,统治的部族越多,就越要坚持中央集权,所谓中央集权,应该包含四个方面,政治、军事、财政和资源这四个方面。”
听到刘晋谈起中央集权的事情,众人顿时就纷纷竖起了自己的耳朵,在这方面还是有历史可以借鉴的。
华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央集权的历史。
从周天子分封诸侯开始,接着到秦汉再次统一,再慢慢的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元宋,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集权的过程。
一开始分封诸侯王,一个个诸侯在各自的封地那都是土皇帝,所以夏商周的朝代更迭都是一个强大的诸侯推翻了旧王朝的统治。
推翻夏的是商汤,商汤是方国的部落首领,推翻商的周武王本身也是一方诸侯,实力强大。
到春秋战国的时候,春秋战国的这些国家,一个个原本也都是周朝的诸侯,像秦国,以前是替周天子牧马的,因为抵御戎狄有功,故而被封诸侯,还有齐国、楚国、韩国、魏国等等也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