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刘晋记下了肉涨价这个事情,又问道。
“有哦,当然有了~”
何林点点头说道。
“以我家来说吧,这以前是吃不饱饭,觉得吃饱了饭就很满足了,可是现在不仅仅能够吃饱饭,还能够吃上肉了。”
“这人啊又觉得不满足了,我儿子他们两口子觉得啊,这家里面盖了这样的好房子还不行,他们还想着在京城这边买房。”
“可是大家也都知道,这京城的房子那是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吗?”
“随随便便一套房子都要好几百两银子,也就是几面水泥墙而已,这家里面有房子就可以了,离京城又不是很远,这水泥马路又修到了家门口,往来也方便。”
“可是他们偏偏不听,非要贷款去买京城的房子,这每个月啊,光是还房贷都要还三两银子呢,以前两口子还能够上上班过的舒舒服服,现在我那儿子为了早日还上房贷啊,也是准备跟人出海当海员、做生意。”
说到这里,何林也是显得很气。
“这好日子才过几天啊,非要去折腾,家里面有房子就行了,何必非要在城里面买房子呢。”
“不过有一点我还是比较支持的,这城里面的房子虽然是贵,但是城里面有学校,这孩子读书方便,我们乡下,连个读书的私塾都没有,孩子想要上学都没有办法去上。”
“随他们年轻人去折腾吧,这年代啊,敢拼敢闯的人都发了,老老实实守在村里面的人都不行。”
何林将自己最疼爱的小孙子抱在怀里面,摸了摸他的脑袋说道。
“你们家还准备送孩子去读书呢?”
李东阳一听,顿时就很是惊奇的问道。
“那是当然,现在不比以前了,以前是吃饱饭就行了,读书啊那根本就不是我们老百姓的事情。”
“但世道变了,现在城里面的人,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送去读书,你不送去,能行吗?”
“我们又不指望这孩子能够考科举当官,但送去读书,能够识文断字就可以了,而且啊,这工厂、作坊、商行也好,能够识文断字的都更好混,升的快,机会多,月响也更高。”
“想要读书,就必须要在城里面买房子才行,有房子才能够就近读书,所以我儿子买房子,虽然贵,也是贷款了,我还是同意了。”
何林笑了笑回道。
“原来如此~”
众人一听,顿时就忍不住点点头。
同时心里面也是感叹起来,这以前读书那是地主士绅们的特权了,普通家庭的孩子哪里能够读的起书啊。
可是现在,即便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要读书了,因为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家家户户都送孩子去读书,你不送去肯定是不行的。
关键还是现在大家都已经能够供得起孩子去读书了,传统的私塾可能会贵一点,刘晋所开办的新式学校那都是免费招生,还免费提供一顿午饭,自然而然大家都会送孩子去读书。
更何况还有长大之后就业方面的要求和优势,读书也是开始慢慢的普及到了这最底层的老百姓子女。
“读书好啊,这读了书才能够明事理,懂是非,才能够出人头地。”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非常高兴的说道。
整个人那是成就感满满的,自己这皇帝当的那简直是太牛了,连底层的老百姓都开始想着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了。
“出人头地就不敢奢求了,能够识文断字,懂一些道理就可以了。”
何林笑了笑抱着的孙子。
刘健、谢迁、李东阳、章懋几人则是微微沉默下来。
这读书以前是属于他们这些地主士绅阶层的特权,因为读书的费用非常高昂,所以只有有条件的人才能够送孩子去读书。
而读书又和做官相结合在一起,同时伴随着考取的功名,又拥有相应的特权,这如果能够考上举人,家里面的税赋、徭役等等都可以免除。
可以说他们这些地主、士绅阶层垄断了这读书,也垄断了这大明的官场。
可是现在,大量的普通子弟也可以读书,也可以上学,尽管大部分都是进的刘晋所开办的新式学校,读新式学校是我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他们也不学科举考试的内容。
可是这毕竟也是读书,也是受教育,短时间内可能无法产生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时间一长,这新式学校出来的人才肯定会对他们这些地主士绅们产生巨大的冲击,动摇他们一直以来就垄断的地位和权力。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整个大明恐怕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几千年时间形成的科举制度都可能因此被冲毁。
但是他们又无力去改变眼前的这一切,总不能说让朝廷这边出台法律,规定普通家庭的子女不能读书,不能上学吧。
上一次就已经闹的极其的厉害了,引起了京津地区几百万人的大罢工,这要是再出台这样的法律,那后果不堪设想。
“儒家几千年所形成的地位恐怕要受到动摇了!”
谢迁心里面也是忍不住感叹一声。
来自浙江的他,太清楚这一切了,江南为什么自古多才子,多能人,还不是因为江南地区的人重视教育,小孩子读书的比例比大明任何地方都要高。
现在京津地区这里,连最底层老百姓的孩子都去读书了,这以后必然会涌现出无数的才子和能人。





大明镇海王 第938章,盛世仅仅只是开始(加餐)
京城皇宫,乾清宫尚书房内,弘治皇帝一行人再次回到这里,一个个也是感触良多,很多东西多出去走走,看一看,自然是比待在家里面要更有直观和清醒的认识。
原先的时候,还担心这北直隶无人种麦子会出现大的问题,现在看来,这根本就是小事,有便捷的路上交通,发达的海运,再加上大明各地都大丰收,粮食根本就吃不完,北直隶纵然是很难找到一块麦田,这北直隶的粮食依然有充足的保障。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现在朝廷所要面对的问题和以前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的时候只是祈求风调雨顺,大明能够有一个不错的丰收年,老百姓能够吃上饱饭就可以了,顶了天在祈祷下国泰民安,周围的邻居能够和自己和睦相处就可以了。
和这块土地以往几千年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的不同,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罢了。
可是现在所要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吃饱饭的问题了。
大明现在有着广袤的土地,肥沃的土地多的是,辽东、西域、河中、南洋、澳洲、黄金洲,大量的移民又在开发新的疆土,又有高产的粮食作物,粮食多到吃不完,一年产出来的粮食足够大明吃上好几年。
可以说大明是已经解决了困扰着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的难题,吃饱饭的难题。
以前是大量的人口集中在两京十三省这块土地上面,人多地少,并且土地已经经过了千百年来的耕种,很多地方早已经贫瘠不堪,生态环境变的极其的糟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吃饭是历朝历代都要头痛的事情。
因为老百姓如果吃不饱饭,这江山就不会稳固。
再加上大明传统两京十三省是典型的季风性季候区域,灾荒几乎是年年都要出现的事情,风调雨顺的时候反而占少数。
这吃饭问题就成了困扰着历朝历代的大问题。
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对外扩张和殖民,获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海外,迁移到殖民地。
不仅仅海外的殖民地和省份地广人稀,大明传统的两京十三省人口也是在大量的减少,慢慢的由人多地少转变为地广人稀。
再加上分布广,各种各样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都有,面对灾荒的能力也更强,肥沃的土地、勤劳的人民,可以说是真正的解决了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的吃饭的问题。
大家都清楚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现在摆在大明面前的问题不是老百姓吃饱饭的事情了,而是老百姓吃饱饭之后,有着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所带来的问题。
老百姓生活更好了,他们要吃肉,而大明现在的养殖业、畜牧业并不发达,无法为老百姓提供足够的肉食,这是问题。
老百姓生活好了,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的孩子要读书识字,可是现在大明的私塾、学校、书院等等严重不够,有太多、太多的孩子无法上学,这也是问题。
还有老百姓手里面有银子了,他们看过了城里面的繁华,已经不再满足于原先农村砖瓦房这样的房子了,他们也要住上舒适的新房子,住上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子。
然而现在大明的钢铁产量、水泥产量依然还不够,不足以满足需求,这也是问题。
另外,伴随着大明经济向资本主义发展,大明向殖民时代发展,各个地方之间的交通往来要求更加的密切。
可是大明现在的水泥马路依然还很少,覆盖的区域不够多,不够广,老百姓出行,主要还是依靠走路,这也是问题。
总的来说,那就是已经吃饱、开始富裕起来的大明老百姓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阶段大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诸位爱卿有何感想啊?”
弘治皇帝沉思许久,看了看在场的众人问道。
众人一阵沉默,一个个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回道。
如果仅仅只是对弘治皇帝拍拍马屁的话,大家都会,而且一个个都是高手,能够说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
但关键是弘治皇帝很显然不是要你来拍马屁,而是要从今天的所见所听当中来找出大明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出来。
这就让刘健、李东阳、谢迁、佀钟、章懋这些传统的大臣们烦恼了,他们所知道的治国之道,那是以往千百年来都在用的治国之道。
无非就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轻刑法、亲贤臣远小人等等之类的,这样的治国之策,已经实行了千百年,一代又一代,始终都是如此。
而在这样的治国之道下,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有口饭吃那就算是盛世了,在几年之前的时候,文臣们就喜欢对弘治皇帝鼓吹弘治中兴,大明盛世。
只是,北方三省的饥荒就让所有人看清楚了这所谓的盛世、所谓的中兴不过是文臣们所吹出来的,对于他们这些文臣、士大夫、地主士绅来说,那确实是盛世。
因为朝廷轻徭薄赋,皇帝亲文臣远武将,尊儒重道,他们的日子当然是最好过的日子,可是对于底层的老百姓来说,日子依然非常的苦,连温饱都做不到,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勉强过活。
稍微有点灾难,立即就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烽烟四起。
这算什么狗屁什么中兴、什么盛世,再加上外部,北方草原的鞑靼人年年南下劫掠,东南沿海的倭寇、海盗横行、西南土司反复无常,可谓是内忧外患。
所以刘健、李东阳、谢迁他们这些传统的儒家文臣根本就没有办法跳出原先的框框,同样也是没有办法提出有任何实质性进步的政策出来。
至于拍马屁,还是算了,弘治皇帝听腻了,所以大家一个个也是沉默不语,干脆就不说话了。
至于刘晋,脑海中也是一直在思索着,为什么这大明的发展会如此的迅猛,老百姓的生活变化也太大、太快了。
这让刘晋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过仔细的想一想,这一切有都是非常的合理,大明是处在全球食物链顶端的存在,又没有经历过百年灾难,更没有被人给剥削和压榨,反而可以压榨、剥削和掠夺其它的国家。
如此才能够让大明拥有现在的一切,要知道现在大明所拥有的远比后世华夏发展几十年所拥有的一切还要多。
尽管科技上相差很远,可是大明在国际上的地位,大明人的生活和地位还有这最重要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上面,远不是后世所能够相比的。
弘治皇帝见众人都纷纷沉默不语,想了想也是对着刘健说道:“刘爱卿,你先说说。”
被弘治皇帝点名,刘健也是心里面也是微微一瞪,这当首辅都已经多年了,说实话,这还是第一次。
“陛下,今日的所见所闻来看,我大明的老百姓已经衣食无忧,生活富足,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陛下圣明,在陛下的带领下,我大明才有了今日之盛世景象,有了今日的繁荣昌盛。”
想了想,刘健还是套用了公式,先对着弘治皇帝拍一顿马屁再说,不管有用没用,这马屁多拍下总不会错的。
“嗯~”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但看得出来,刘健说的话并没有get到弘治皇帝的重点。
“但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衣食无忧的老百姓也是有了更多的需求,无论是肉食、住房、教育都有需求。”
“而这些问题,以后将会成为我大明的重要问题。”
好歹也是首辅,也是贤臣,还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看出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
“那爱卿有何良策?”
弘治皇帝点点头表示了认可,现在的大明所面临的问题确实是和以往所面临的问题完全不一样了,这大明的国策自然也是应该有所改变。
以前轻徭薄赋、勤俭节约、轻刑法等等之类的就可以了,甚至于无为而治也是可以的,总之就是对国家不需要太过复杂和精细化的管理,这个国家自身就可以慢慢的繁荣、发展起来。
但是现在呢,大明朝按照以为传统的标准来说,这已经不仅仅只是盛世如此简单了,以往历朝历代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够做到像大明这样富庶、繁荣。
而且对外方面来说,从武功方面来说,大明也是已经远远超越了历朝历代,纵然是汉唐也无法和现在的大明相提并论。
要知道现在的大明,面积实在是太大了,辽东、北方的草原、西域、河中、乌斯藏、南面的南洋诸省,还有更加广袤的黄金洲和澳洲以及众多海外的殖民地和藩国等等。
以往历朝历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有如此广袤的疆域和国土。
所以无论是从文治还是武功,大明都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历朝历代最繁荣、最强盛的时期,超越了大家以往所说的盛世景象。
但是在大家的感觉之中,这仅仅只是开始而已,只是这以后的路该如何走,以往历朝历代可都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




大明镇海王 第939章,新时代的挑战
听到弘治皇帝的问话,刘健顿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回道了。
历朝历代都有鼎盛时期,但是往往鼎盛过后又会迅速的衰弱,最终走上灭亡。
以往朝代的历史已经没有办法用来借鉴,用来指导现在大明的发展。
此时大明的鼎盛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的朝代,也是出现了以往任何朝代都不曾出现过的问题,这让读了一辈子传统书的刘健深感自己的能力不足,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
被弘治皇帝一问,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回道。
深感责任之重大,又不能轻易的胡言乱语,大明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局面,要是因为自己错误的见解而有所影响的话,恐怕是千古罪人。
“臣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良久,刘健微微摇头说道。
“嗯~”
“你们有何良策?”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并不意外,又转头问向谢迁、李东阳、佀钟、张懋等人。
众人一听,也是纷纷沉默下来。
“陛下~”
良久,李东阳想了想也是缓缓的开口说道。
“我大明今日之繁华和鼎盛远超汉唐,国土疆域之广袤比起当年的蒙古帝国还要更大,拥有的人口数以万万计。”
“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这对于我们朝廷,对于我们官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我们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是简单的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就可以将如此庞大的国家给管理好。”
李东阳非常认真的说道,这是他这几年来最直观的感受。
大明已经走出了以往朝代的轨迹,走向了从来都没有走过的道路,自然而然的,朝廷在国家的管理上面也是面临着新的挑战。
别的不说,单单是以大明现在所拥有的疆域来说,原先的时候仅仅只是两京十三省,依靠传统的方式还是可以管理下去的。
可是现在呢,北方有广袤的草原省和辽东省,西边又多了广袤的西域和河中地区,难免有多了南洋诸省,此外还有庞大的黄金洲和澳洲。
如果要算上海外诸多的殖民地和藩国等等,那就更加的庞大了。
如此庞大的版图,各个地方之间的往来所需要的时间比起以前来长了很多,别的不说,朝廷和澳洲之间的往来,单方面传一次书信都要两个多月的时间。
除了往来不便,需要的时间很长之外,庞大的疆域版图之中生活的民族、部族等等也是非常的众多。
黄金洲这边有殷商后裔部落和国家,澳洲这边有澳洲土著,南洋地区更是有大量的本地土著,北方草原上面的草原人,辽东深山老林里面的女真人,西域这里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部族。
如此广袤的疆域、如此复杂的人口结构,彼此之间往来不便,语言不通,生活、习俗等等也是完全不同。
这对于朝廷来说,只是依靠以前的方式,肯定是没有办法有效的管理如此一个庞大的国家和众多的民族、部族。
要是在以往,这偏远地区,汉民稀少的地方,朝廷往往会任用当地的部落首领管理当地,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朝廷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可以管辖住一大片的区域,稳定疆域,巩固边境。
但是坏处也很明显,因为这样粗放的管理之下,这些地方天高皇帝远,这些部落的首领在弱小的时候臣服中央王朝,但是一旦自己的实力强大起来,或者是中央王朝衰弱下去,他们又会迅速的自称一国甚至于干脆是图谋繁华中土。
这样的历史已经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不断的重复着。
故而纵然是强盛之时可以占据广袤的疆域,但一旦衰弱又会迅速的失去这些疆土,唯有汉人多的地方才会始终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中原王朝始终合在一起。
这一点上面,西域就是最好的例子。
汉唐都曾占领这里,统治这里,但是又最终都失去了这里。
现在大明的疆域和版图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朝代,任何国家,统治如此庞大的疆域,难道大明还要走以前的老路?
在朝堂之上,已经有不少的官员都上书过要按照以往朝代的方式来管辖如此广袤的疆土,这样可以节省精力,也方便管理。
比如在黄金洲这边就重用当地的殷商部落首领来管理和维持黄金洲的统治,只要他们对大明朝廷忠心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大量的移民过去,也不一定非要委派流官来管理他们。
因为流官前去这些地方非常的远,其次就是会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抗,大明会疲于应付这些,反而不利于对黄金洲的统治。
同样在西域也是如此,当初刘晋要求移民百万人口前往西域的时候,也是遭到了朝堂之上众多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他们的意见无非就是劳民伤财,移民百万过去,朝廷需要消耗的财力、物力实在是太庞大了,也就是现在朝廷有钱,否则根本就支撑不住。
其次就是移民要长途跋涉,路途遥远,非常的辛苦,天子要体恤百姓,不应该让百姓迁离故土,前往他乡。
还有就是大量移民的涌入,必然会遭到当地的人反对,流官过去,因为语言和风俗等等的缘故,也很难对当地形成有效的管理。
所以还不如重用当地部落的首领,让他们来管理西域,这样反而更简单、省事。
很显然,如果真的是按照这些官员的方法去管理如此庞大的版图,纵然是大明武力鼎盛能够控制住这些区域。
可是时间一长,必然会滋生当地的分裂势力,最终整个庞大的版图又会分崩离析。
故而在当时就遭到了刘晋的强烈反对,被刘晋用历史上一次次的教训来反驳,而弘治皇帝和刘健、李东阳等人也是对刘晋表示了支持。
西南土司的问题,因为改土归流的策略,这几年也是已经彻底的解决,失去了统治的基础,当地的土司那是一点浪花都翻不起来。
而移民也是弘治皇帝所制定出来的策略,所以这才在所有的地方都是采用了委派流官,大量迁移汉民过去的策略。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尽管在很多地方遭到了当地人的强烈反对和抵抗,比如在交趾和西域这边就有大量的流官被杀。
但朝廷这边也是迅速的动用大军,进行镇压和血腥的清理,几次过后,纵然是再不服从也必须要服从,不服从的部族和人都要掉脑袋。
最初的问题被解决之后,大明在各个地方的统治反而变的更加的顺畅,新纳入之地的部族等等反而更加拥护大明的统治和管理,积极协助委派过去的流官管理各方。
仅仅是从这一点来说,大明庞大的疆域和版图对朝廷的管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以往的管理方式很显然都是不适用于现在的大明。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现如今的大明所要面临的问题有很多。
庞大的疆域,庞大的人口以及复杂的人口结构,众多的民族、部落,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信仰等等。
此外,大明的内部,资本主义的萌芽所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1...426427428429430...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