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诸侯的权力过大,在封国是土皇帝,所以才拥有了推翻中央王朝的实力,当然了,归根结底来说,还是因为统治的中央王朝出了问题,所以才了可趁之机。
再到了汉朝的时候,汉的灭亡很大一部分也还是因为世族门阀的力量太过强大,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几乎都被他们所垄断,进而将天子的权力给架空。
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事情就体现的淋漓尽致,频繁更迭的朝代,基本上都是那些领兵将领们频繁的谋朝篡位,这些领兵将领的基础还是世族门阀。
一直到了隋唐的建立,世族门阀的力量一直非常强大,为了中原集权,隋唐的皇帝都在不遗余力的打击世族门阀。
世族门阀的力量是衰弱了,但是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又空前强大起来,形成藩镇割据,最终又导致了唐帝国的灭亡。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朝代更迭频繁,同样还是因为藩镇割据的原因,宋太祖就是一个将领通过黄袍加身篡位夺权。
有感于历朝历代藩镇割据和世族门阀、武人谋朝篡位、混战导致朝代更迭,所以宋太祖就开始不断的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整个过程和历史,其实都是一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
所以越是到了后面,世族门阀和藩镇割据之类的力量都已经消灭掉,朝代的更迭也不会出现武将谋朝篡位的现象。
但是因为重文轻武,打击世族门阀的力量,也是遭到了华夏在对外面的力量越来越薄弱,每当一个朝代的后期,中央王朝衰弱、灭亡的时候,往往都是外族入侵的时候,并且外族入侵的成功率变的越来越高。
以宋朝来说,辽、西夏、金、蒙古都将宋朝按在地上摩擦,最终更是被蒙古给灭了,明朝则是被瞒清所灭。
是因为这些外族人真的变的更强大了,所以才可以入住中原?
很显然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因为重文轻武,将汉人的武力给彻底的消磨掉,到了宋朝、明朝末期的时候,起兵造反的都是一些泥腿子,本身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文化和军事素养,想要成功实在是太难了。
而在以往的朝代,因为世族门阀的传承再加上文武并重,汉人的武力始终都存在,所以春秋战国,随便一个拉出来都可以打的草原人哇哇叫,守住中原大地,三国时期,纵然是三国打的热火朝天,可是外族依然不敢有入主中原的想法。
所以说这世族门阀还是有世族门阀的好处,至少来说朝代更迭的时候,这大好的江山不至于便宜了外人,换来换去,最终还是自己汉人来当皇帝。
但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要进行集权,进行中央集权。
“所以政治方面的中央集权,那就是所有的权力都必须集中到朝廷中央,集中于王权之上,绝对不允许出现藩镇割据势力,出现地方诸侯王,出现国中之国。”
“为此无论是任何地方官员的任命要经过朝廷,地方官员的权力要进行限制,军政大权必须进行分离,同时财政税收权力从地方单独剥离出来,由朝廷户部进行统一管理。”
刘晋看了看众人,想了想也是继续缓缓的开口说道。
“在这方面尤其需要注意部族首领形成割据势力,在草原上、在西域,部族首领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再加上都是游牧民族,很容易就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以前西南土司反复无常,经常叛乱就是因为这些土司掌握了地方的所有大权,虽然一个个土司实力并不强,但也都反复无常,野心勃勃。”
“如果这样的问题出现在草原上、出现在西域的话,情况就要比西南土司叛乱更加的严重了。”
听到这里,弘治皇帝、刘健、李东阳、张懋等人顿时就忍不住纷纷直点头,一个个脸色也是变的严肃起来。
以前的时候,仅仅只是西南土司叛乱的事情就闹得的朝廷不得安宁,始终找不到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听刘晋这样一讲,大家都清清楚楚的明白了这西南土司叛乱的根源了,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些西南土司掌握了这些地方的所有大权,形成了一个个土皇帝,纵然是实力不行,但也野心勃勃,才有了西南土司叛乱的问题。
而刘晋提出来的改土归流的政策,委派流官来治理这些地方,就是断掉了这些土司们的权力,自然而然就可以慢慢的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而根本上来说,西南地区的问题还是因为西南地区汉人的数量并不占优势,西南地区的这些大小部族形成了国中之国,自然就会滋生叛乱。
而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草原上、西域的话,那问题就会严重的多。
因为草原和西域地区多游牧部族,游牧民族的特性是全民皆兵,骑上马就能够行军作战,如果不趁着中央王朝实力强大来解决这个问题。
给他们时间的话,他们很快又可以强大起来,到时候这些地方依然会分裂,依然还会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历史又会重演。
“原来如此,难怪刘晋你要坚持在这些地方委派流官来管理,同时也是将这些地方的部族给迁移到海外之地去,将这些部族的首领弄到京城来,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他们成为西南土司。”
刘健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恍然大悟一般的说道。
“是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草原和西域的部族成为西南土司,想要成就的统治这些地方,就绝对不能像以往的朝代一样,任用他们的部族首领来管理,必须要委派流官来管理,同时将他们的部族首领、贵族等等弄到京城来。”
“另外就是不断的将他们迁移出去,澳洲也好、黄金洲也罢,甚至于非洲也可以,总之就是要始终控制他们的人口,不能让他们在同一个地方有太过集中的人口。”
刘晋笑了笑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说的好啊,也是看的很远,继续说下去。”
弘治皇帝同样也是一下子明白了,脸上也是洋溢着笑容,现在是胸有成竹,一点也不担心大明的疆域版图过大,统治的部族过多的问题了。
“军事上的集中就更好理解了,那就是所有的军队都必须集中于王权之下,在这方面不仅仅是说这个军队指挥权归于王权,而是包括很多方面。”
“比如军队的训练应该有专门的训练人员去训练,而带兵的军官和将领则是由专门的军事学院来进行培养,军队必须贯彻忠君爱国的思想,进行思想上的控制。”
“同时军队的费用和开支方面也必须集中于王权,所有的开支都必须由天子掌控,而不受制于任何人。”
“另外军队的来源方面,不能再和以往的朝代一样,只在一个地方募兵,而是应该从整个大明各个省份,各个地方进行募兵,根据各个地方的人口数量进行统一的分配名额。”
“统一募集起来的兵再进行统一的训练和管理,如此一来,就不会形成某个地方的兵太过集中的事情,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加强军权的集中。”
听完刘晋的话,弘治皇帝的眼睛都忍不住亮了起来。
以前的时候只是想到了这个军队自己说了算就可以了,将调兵遣将的虎符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可以了。
现在看来,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刘晋所讲的才是真正的集权,设计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方法之下,这军权就可以始终牢牢控制在天子的手中。





大明镇海王 第943章,财政就是对国家经济的掌控
“军权的控制,不仅仅在于制度上面的控制,更在于思想上的控制,同时对军队费用来源的控制,唯有三管齐下,才能够真正做到将军权始终控制于王权之下,而不会出现地方割据势力或者是将领谋朝篡位的现象。”
刘晋一口气说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后世的专家学者可是早就已经研究的非常透彻了。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军权上面的控制都是最为重要的,不管是华夏的历史上还是国外的历史上,都有太多、太多军队将领谋朝篡位的案例了,数都数不过来。
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所以无论是那个国家和朝代都对军事极为的重视,军队都是不能轻易调动的,都必须要有严格的程序。
“说得好~”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忍不住直点头,深表赞同。
这自古以来,当皇帝的都很防备武将,至于文臣,那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军队的控制方面,那更是煞费苦心,想出了诸多的办法。
像大明朝,那是以文人来统兵,明朝历史上除了这开国的时候有一些赫赫有名的武将之外,在之后,所有军事出名的人,其实都是文人出现,像于谦、孙承宗等等,都是文人,文人统兵是明朝的一大特色。
除了文人统兵之外,在军队之中,还有皇帝派遣过来的监军太监,文人加监军太监的摸索,是明朝控制军队的方式。
这样的方法,好处就是没有武将,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武将谋朝篡位的事情发生,坏处是外行指导内行,再加上文臣对武将的故意打压,明朝的武人算是历朝历代地位最低的。
很多时候在外拼死拼活的保家卫国,往往还抵不过文人的一句话,以至于明军的战斗力非常弱,纵然是天子有节气,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军队不行,这腰杆子自然硬不起来。
现在听完了刘晋的话,弘治皇帝顿时就明白了刘晋在军制改革之中所做的一切了,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集权,加强天子对军队的掌控,同时又能够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给提升起来,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虽然听话,但却是战五渣。
实行义务兵役制度,从大明各地募兵,征集兵源,这是为了防止某地从军的人过多,形成地域性的小集团。
征召上来的兵源进行统一的打乱管理,统一的训练,不仅仅增强了战斗力,同样也是控制军队的一种手段。
建立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培养军队将领,这不仅仅是增强大明军队战斗力的手段,同样在其中灌输的忠君爱国思想,这等于是思想上的控制,说到底还是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天纵之才,治世之能臣!”
想清楚了这些,弘治皇帝心里面也是忍不住感叹一声,以前总是不明白刘晋所做这一切的深意,如今却是一下子都明白过来。
对于刘晋的才能这才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刘健、李东阳、张懋、谢迁等人也是纷纷点头,听刘晋这样一讲,所有的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财政上的集权相比起政治和军事上的集权,可能是历朝历代最被忽视的一个地方。”
刘晋缓一缓,歇口气之后又继续缓缓的开口说道。
“古话说得好,有钱好办事,这一点上面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朝廷来说,同样如此。”
“但是因为历朝历代以来都讲究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故此在税收方面,无论是历代天子还是下面的官员都非常的谨慎,这收税的时候,生怕多收了税,以至于下面的老百姓水生火热,民不聊生。”
“但是每当到了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当政者又会不顾一切横征暴敛,再加上下面官员和官吏的变本加厉,于是就会出现了史书上所说的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的现象出现。”
“但事实上如果能够对税收一个充分的认识,就会明白税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税务改革的时候,臣就已经向陛下和诸公阐明了这税收的重要作用,这税说到底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朝廷和国家需要强制性的征收一部分社会财富用来维持国家的日常运转,建设重大项目,赈济灾区、抵御外敌入侵等等,同时也需要通过税收的征收来达到调解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所以在财政的集权上面,国家的财政大区必须始终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而不能将这个权力下方给地方封疆大吏,更不能允许少数偏远地区的部族首领们掌握财政大权。”
“目前来说,在西域、草原和乌斯藏这几个地方,依然还有很多的部族首领掌握了自己本部族的财政征收大权,臣以为应当给予打击和取缔,将这个权力收归朝廷,如此一来,时间一长,这些部族的人就知道交税的对象是当今朝廷而不是他们的部落首领。”
“而失去财政大权的部落首领,他们也就失去了成为西南土司一样存在的可能性,没有人会跟着一个穷光蛋去混日子的。”
“嗯!”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再次郑重的点点头。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以前的时候,他是被文臣给忽悠瘸了,认为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才是最好的治国之道,可事实上呢,朝廷没钱,他的内帑也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别说是在大明各地修水泥马路、修桥铺路、修建河提、水库等等了,就是连修葺下皇宫的钱都没有,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弘治皇帝纵然是有心治国,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现在就不一样了,通过刘晋的税收改革,大明国库每年单单是收上来的税银就超过九千万两,预计弘治十五年的税银甚至于可以超过一万万两。
如果再算是征收上来的实物,诸如粮食、布匹、茶叶等等之类的,这国库从未如此充盈过,办什么事情都可以非常的顺利、大气。
南北、东西的水泥马路一开工就是好几条,这西域、河中一纳入大明的统治就可以立即修水泥马路过去,草原上面一个个新建起来的城镇;黄河两岸修建起来的河提等等。
这些都是用白花花银子给砸起来的,没有银子,朝廷能够办起这些事情来?
如果不是这些浩大的工程,大明能够控制北方草原?
这弘治十五年真的就风调雨顺了?要知道夏季的时候,黄河两岸河水暴涨,放在以前,还不知道有多少良田要被淹没,但是因为修筑的河提,所以没有发生洪涝灾害。
还有要不是有银子,朝廷能够将数以百万的人口迁移去辽东、西域、河中和南洋等地?
所以财政大权真的很重要,有银子才好办事,弘治皇帝对此可是深有体会。
千万不能被人忽悠瘸了,否则还以为不征税,国家就真的能够更好呢。
要知道,以前不征税的时候,银子还不是被那些商人、地主士绅等等埋在了地下,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至于老百姓,他们手中何曾又能够留下几个铜板?
“朝廷的财政大权,这关系到是朝廷对整个国家利用经济的手段进行调控和掌控的能力,因为只有朝廷有钱,将一部分的国家财富集中起来,用来办国家大事。”
“不管是对外移民,还是修桥铺路,又或者是修建水库、河提等等,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没有钱根本就实行不起来。”
“还有有钱了才能够维持起一支强大的百战之军,我们才能够对外连战连捷,不断的开疆拓土,抢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所以财政的权力必须进行集中,绝对不能放松或者是下放到地方,给那些部族首领们机会。”
刘晋也是将后世对财政、收税的系统性总结给说了出来,说到底,这财政之权关系到的是朝廷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掌控和经济调控的能力。
当然了,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缘故,这天子对下面征收一个铜板,通过这一层层的加价和压榨,可能到了最后老百姓就要缴纳五个铜板的税收。
故此,很多时候,这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天子不征税,下面的官员、官吏自然也不好多征税。
但有时候,即便是上面的天子不征税,下面的官员、官吏依然会巧立名目的横征暴敛,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很多时候并不是上面天子所制定的,都是下面官员和官吏们自己发明出来的。
现在情况就有点不同了,因为大明早报已经在大明各地都传播开来,即便是帝国最遥远的黄金洲,定期也有大明早报传过去,信息流通更流畅,再加上水泥马路的修建,四轮马车和海船的运转,大明各地之间的交流和往来也会越来越便捷。
自然而然的,这税收方面也还是要慢慢的向后世的税收制度去转变,以适应资本主义时代和殖民时代的到来。




大明镇海王 第944章,核心就是要多生孩子
“最后再说一下资源的集权,所谓资源的集权,是指朝廷能够掌握的资源。”
刘晋看了看众人,继续开口说道。
“对于朝廷和国家来说,金银虽然很重要,但金银只是代表财富,本身来说,它不能吃不能喝的,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而像粮食这样的东西,平时看起来似乎好像不起眼的东西,它才是真正有作用的东西,一旦出现了灾荒,粮食的作用就可以显现出来。”
“类似于粮食这样的东西还有,比如煤炭,有煤炭就可以取暖,一旦发生寒灾,就可以迅速的调拨煤炭用来赈灾。”
“再比如钢铁,钢铁可以用来打造武器装备,也可以用来打造生产用的工具,还可以用来建造桥梁、公路等等。”
“另外还有棉花、布匹、食盐等等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但是大部分都并不掌握在朝廷和国家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商人、商行的手中。”
“所谓资源的集权,就有点类似于朝廷建设的大型粮仓,平时用来囤积粮食,一旦有灾荒的时候就可以用来赈济灾民。”
“但这仅仅只是非常初步、非常简陋的一种资源集权。”
“真正的资源集权,朝廷和国家应该掌握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资源,粮食、布匹、钢铁、水泥、食盐、马匹等等这些资源。”
“手中有大量的资源,一旦有需要就可以立即动用。”
“以粮食来说,如果朝廷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粮食,这粮食价格上涨过快的时候,朝廷就可以大量的抛售粮食,稳定粮价。”
“当粮食的价格太低,谷贱伤农的时候,朝廷就可以出钱大量的收购粮食,以稳定粮价,保护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而现在朝廷所建立的诸多仓库,这些仓库之中的粮食仅仅只是从各地征收上来的税粮,而不是朝廷囤积的粮食,算不上资源的掌握,仅仅只能算是一种税赋。”
刘晋一口气说完,整个人也是可以歇口气了。
其实简单的来说,伴随着大明向资本主义时代和殖民时代的发展,这大明朝廷管理国家的方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粗放式的管理,而是应该慢慢的向后世的国家管理模式去转变,要更加的精细化管理。
从宏观调控到微观,方方面面的管理国家,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嗯~”
众人仔细听,也是一边听一边仔细的思索,听完之后一个个也是纷纷点头,不得不发自内心的佩服。
要说让他们谈论如何治国、如何集权的话,刘健、李东阳、谢迁、佀钟这些文臣们一个个估计又要什么以仁义道德治国、以孝治天下什么的,都是一些假大空的话,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内容。
但是刘晋却能够非常系统、详细的去讲清楚该如何去集权,集权的好处和作用等等,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下子就让人清楚该如何去做。
这大明的版图再大,人口再多,管理的部族等等再多,只要按照刘晋这一套去操作都没有问题,可以将整个国家牢牢的掌控起来,始终在大明天子的治理之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弘治皇帝也是长长的感叹一声,他从来都没有如此清晰的知道该如何去治理一个国家,该如何将一个国家给治理好。
从小读的那些儒家典籍、读的那些史书,学的帝王之术、治国之道等等都没有刘晋所讲的清楚和透彻,关键是更让人通俗易懂。
原先的时候弘治皇帝其实也是有些慌的,大明的版图实在太大了,原本的两京十三省就已经让弘治皇帝忙碌的早衰了,现在的版图是原先的几十倍,再加上这新纳入的众多部族,弘治皇帝都不知道该如何去管理了。
现在好了,他也是胸有成竹了,抓住核心就可以了。
“陛下过奖了~”
刘晋笑了笑回道。
接着想了想刘晋又道:“其实我们大明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
“哦,继续说下去~”
弘治见刘晋还有话要说,顿时就又打起精神,竖起耳朵,仔细的听起来。
“研究我华夏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我汉民所到之地,当地自然而然就可以慢慢的变成我华夏之故土。”
“而那些我汉民稀少之地,纵然是一时能够纳入我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时间一长,最终又会失去。”
“现在我大明所管辖的疆域,北方的辽东、草原,辽东地区还好一些,我汉民已经占绝大多数,可是在草原上,我汉民依然稀少,占多少的依然还是草原人。”
“在西域,虽然朝廷移民百万人口过去,但在西域这里,我汉民占比依然没有优势,甚至于总数还远不如西域本地的部族人口。”
“在南洋,交趾、象林两省本地的人口依然非常多,汉民数量稀少,短时间内还没有什么,但是时间一长,依然很容易出问题。”
“在黄金洲,本土的殷商后裔人口众多,并且民风彪悍,我汉民更加的稀少,故而这黄金洲虽然名义上是我大明之地,但我们目前也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沿海殖民据点,对于黄金洲大陆并未真正的掌控。”
“这一切的核心,说到底还是我们汉民太少!”
1...428429430431432...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