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另外一边则是京津地区的老百姓,他们向弘治皇帝这边上了万民书,他们支持新式学校,认为这新式学校办的很不错。
自己家的还在有书读,可以读书识字,又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双方之间越闹越厉害,以至于新现在京津地区的工厂、作坊、商行等等都已经受到了牵连,工人罢工,大量的工厂、作坊、商行停工,损失惨重。
弘治皇帝左看看右看看,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全听文官们的,文官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这些年来,经历了几件事情之后,弘治皇帝也是已经看清楚了文官们的嘴脸,很清楚这些文官们是什么样的尿性了。
所以文官们的话,弘治皇帝会作为参考,但不会全听,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再加上通过厂卫的力量,弘治皇帝知道的事情更多。
很多东西,下面的这些文官们已经瞒不住他了,看事情更全面,自然而然的,做起事情来也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这新式学校到底好不好,弘治皇帝自己去看了,厂卫这边也详细的调查了,新式学校办学的宗旨、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弘治皇帝都清清楚楚。
这新式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和传统私塾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不考科举,而是进入工厂、作坊、商行等等工作。
这些新式学校的学生,他们可能不会之乎者也,也不会背诵四书五经、诸子真义之类的,但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却是非常好的适合工作、作坊、商行之类的做工。
只要稍加培训,很快就能够适应,并且做的相当不错。
至于说有些官员攻讦刘晋,自己花钱办学校,所谋深大。
这很显然是在攻击刘晋图谋不轨,通过办学来谋朝篡位,颠覆老朱家的江山。
但弘治皇帝根本就不会相信这个,刘晋的为人,他很清楚,而且自古以来这谋朝篡位的有人会去办学校?
而且办学校就算了,还天天在学校里面对当今的天子歌功颂德,要大家忠君爱国?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刘晋恐怕是历朝历代以来最笨的野心家了,哪有人谋朝篡位还要对当今天子的歌功颂德,要大家忠君爱国的?
排除了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剩下的就简单了。
弘治皇帝一下子就看清楚了,通过这个新式学校和传统私塾的表面现象,看到的本质就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面对新崛起的思想文化的恐惧。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璀璨耀眼,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开始大兴,一年多年来逐渐的形成了现在独霸整个思想、精神、教育的局面。
皇帝轮流做,但是无论是谁上台,都要用他们儒家的人来治理天下,都要用他们儒家的思想来管理万民。
现在新式学校的出现,其实不仅仅只是没有教授儒家经义如此简单,更重要的是新式学校所代表的新思想,它一旦发展壮大起来,将来就会动摇儒家的统治地位。
这才是这一次儒家为什么如此激动的原因了。
想清楚了这一点,弘治皇帝也是忍不住笑了笑。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上次就意识到了平衡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文武之间的平衡,更是应收要逐渐的将儒家和其它诸如法家、墨家、农家之类的进行平衡,不能任由儒家一门独大。
否则这皇帝换来换去,对他们儒家来说没有任何的影响,他们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帝王,真正的统治者。
“诸位爱卿,此事你们怎么看?”
弘治皇帝目光扫视了一圈,看了看在场的这些大臣问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其实不难处理。”
刘健想了想第一个站出来,作为内阁首辅,他肯定是要表态的。
“哦,说来听听~”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首先必须要肯定一点,那就是新式学校办学确实是好的,不管如何,它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能够传播知识和技能,是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更何况,这新式学校关系到千家万户孩子读书上学的问题,所以肯定是不能够停办的,而且还应该要大力的鼓励和支持。”
“因为新式的学校的教书方式和模式,非常适合大规模的推广,一个学校动辄几百、上千的孩子在读书,如果是传统的私塾,可能需要的老师就非常多,但是在新式学校,几十个老师就足够了。”
“这意味着采用新式学校的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读书,学到知识,同时也是学会忠君爱国,知道礼义廉耻,知道忠心仁义。”
刘健旗帜鲜明的表示了对新式学校的支持,他看到了这种新式学校的好处,这种模式非常的不错,适合大规模的推广,适合让更多的孩子读书学习。
传统的私塾,往往只有两三个老师,有些甚至于只有一个老师,又不分班级,年级之类的,这教书的效率非常低下,老师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水平。
新式学校就不一样了,犹如流水线一般,一个老师只教一门课,一个年级,钻研一门课,自然而然可以更精通。
学生分年级,学习的难度由浅入深,逐渐掌握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自然更好,学习也更快。
“嗯~”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不愧是自己的老师,果然是自己肚子里面的蛔虫,自己也是这个意思,新式学校不仅仅不能停,而且还应该要大力的推广。
弘治皇帝都已经决定了,这刘晋可以出钱办学校,自己也可以嘛,自己是皇帝,当做表率,反正现在也不差钱,那些银子出来,办办学校,也可以为自己弄点好名声嘛。
“其次,王公所言也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孔孟之道、诸子真义是最适合治国安邦之道,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新式学校所传授的课程都是讲具体的某个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很少有治国安邦的内容,所以这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并不适合选拔为官员。”
“所以臣以为,一方面应该要求新式学校极强孔孟之道的传授,增加诸子经义的内容,让学生们可以学到先贤的智慧。”
“另外一个方面,朝廷这边则是应该要定下规矩来,以后朝廷的官员还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录取,而新式学校就读的学生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能选拨录用为朝廷官吏。”
“最后则是朝廷方面应该要拿出更多的资金出来,用来兴建私塾和书院,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就读私塾和书院,不断的推广孔孟之道,儒家真义。”
“如此一来的话,事情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平息下去。”
刘健的意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走中间路线。
儒家之所以反应激烈,无非就是担心以后失去统治地位,失去了儒家垄断官场的地位,既然如此,那就干脆朝廷这边规定下来,这想要做官为吏那就要必须读私塾,走传统的私塾路线。
同时朝廷这边也是拨款、拨银子建更多的私塾和书院,让更多的人可以就读私塾和书院,进入儒门,学习孔孟之道,也算是发扬和光大儒门。
其次这新式学校肯定是不能停的,京津地区有太多、太多的普通家庭子弟在里面读书,这要是真停了,影响太大。
到时候一个不小心,还极有可能真的要出大事。
更何况新式学校确实是有很多值得推广和肯定的事情,读书识字,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本身就是好事,是非要分清楚,好事和坏事要清楚。
当然了,身为内阁首辅,刘健也是很清楚,弘治皇帝现在的态度就是这件事情适可而止,差不多就得了。
当然不仅仅是弘治皇帝,他们这些有产业的大佬们也是这个意思,大家的工厂、作坊、商行、海船等等还要继续赚钱呢,这停工一天就要损失一天。
“陛下,臣以为刘公所言甚是~”
李东阳站出来表态,这个处理方法是比较合适的。
“臣等也以为刘公所言甚是~”
张懋、谢迁等人也是纷纷站起来表态,就刘健说的去做。
大明镇海王 第849章,风波平息
伴随着京津地区的大罢工,弘治皇帝和朝廷这边也是很快就给出了回应。
首先肯定了新式学校,表示了不会关闭和禁制新式学校的开办,认为新式学校是普通子弟求知求真、获得知识、实现人生跳跃、树立正确思想和观念的重要地方和渠道。
天子爱民如此、朝廷也关心民间贫寒子弟求学之事,对于新式学校免费给孩子读书,教书育人给予肯定和支持。
大明天子以后每年也同样会拿出不少百万两银子来开办新式学校,推动大明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贫寒子弟能够有机会去上学,能够有机会读书识字,争取在未来的某一天,让大明上下都无目不识丁之人。
天子和朝廷对新式学校的肯定以及支持,瞬间也是赢得了京津地区百姓们的认可,消息一传开,无数人纷纷朝着皇宫的位置跪拜下来,高呼万岁。
同时大家也是迅速的回到自己的岗位,工厂、作坊、商行、海船等等也是迅速的再次运转起来,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干劲,盛赞当今天子,对朝廷诸公也是充满了肯定。
不过这却是引起了儒门的极大不满,国子监的书生、前来参加考试的考生对此非常的不满,天子和朝廷不仅仅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关停这些新式学校,竟然还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甚至于还要大力的推广新式学校。
这岂不是完全没有理会他们的心声?
但很快,弘治皇帝和朝廷这边又给他们一颗枣子吃。
首先就是肯定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认为历朝历代都是以儒治国,大明并不会因此改弦更张,会一直并且持续强化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
所以大明以后的官员选拔和录用将会一直延续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不会有任何的动摇,所有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都不能参与科举考试。
这是从官方上给予肯定和支持,意思很简单。
那就是告诉儒门的这些人,天子和朝廷需要你们,知道你们的重要性,这以后的官员选拔和录用还是按照以往的制度来,新式学校的学生不会参与科举考试。
简单来说那就是新式学校是要推广,但那是为了给普通老百姓的子弟读书识字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给他们读书识字,掌握一些技能就可以。
真正用来治理国家,辅助君王还是需要你们儒门的人,因为你们读的是四书五经,你们学的是诸子真义,你们明白礼义廉耻,君臣之道,比新式学校出来的学生更牛叉,天子需要你们,治理大明需要你们。
这样的肯定和规定也总算是让儒门的人消停下来。
嗯,嗯,没错,我们这些儒生就是要比一般人高,天子和朝廷是少不了我们的,治理大明也是少不了我们的。
没有我们,这大明如何治理?
天子又该如何治理国家?
我们读四书五经和诸子真义,我们明白君臣之道,我们博古通今,哪里是那些读新式学校的人可以相比的。
就该如此,不能让这些新式学校的学生考科举,这当官啊,辅助君王啊,还是我们儒生更合适。
开办新式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让普通子弟多少能够识文断字,掌握一些技能的解释,也是让他们得以接受。
不管如何,这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贫寒子弟读一些书,认识一些字也是好的,多少能够知道一些忠君爱国的思想、知道一些忠孝节义,这对于他们管理大明也是有帮助的。
平息了儒门的怒火,给予了儒门的肯定,保证了儒门的地位。
再加上最后,朝廷这边也是说了,以后将会每年拨款百万两银子用于兴建和维持传统私塾和书院的开办和运转,让更多的子弟能够学到儒家真义。
这样一来,儒门的人也算是彻底的平息下来。
得到肯定和保证,又获得了支持和发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只有极少数一些酸臭腐儒依然不依不挠的在向弘治皇帝这边上书。
希望关停新式学校,或者是干脆将这些新式学校变成传统的私塾和书院,教授四书五经和诸子真义。
但这一点很快又遭到了其他人的强烈反对。
这考科举已经很难了,三十少进士、五十老明经就足以说明科举考试之难,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你倒好,竟然还有将这些新式学校转为传统的私塾和书院,到时候这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就会一下子激增十倍、百倍、千倍。
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三十少进士,五十老明经了,有些人可能考一辈子连个童生都考不上了。
要知道一所新式小学的学生数量就有上千人,有些大的小学甚至于有两三千人,整个京津地区新式的学校有几十所,属于十万计算的学生在里面读书。
真要是全部转为私塾和书院,那朝廷给北直隶这里的名额纵然再多十倍,恐怕这里也会转变为地狱模式。
天子和朝廷这边的处理是非常合适的。
新式学校的学生培养出来是为了掌握技能,为了方便以后做工的,这私塾和书院培育出来的学生是为了考科举,为了以后当官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的。
两条路线,不同的方向,彼此互相存在,这样挺好的。
这当官、辅助帝王的自然是不需要太多,由他们这些传统的大地主、大士绅、大官僚家族子弟来就可以了。
至于普通大众,认点字,读点书,明白点道理也是好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去做事,至于辅助君王、治理天下就算了。
事情和风波渐渐的平息,京津地区也是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和繁华,同时壬戌年科举考试也是很快就开始了。
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又被科举考试的事情所吸引,三年一次的伦才大典,才子佳人的盛会,总是有聊不完、说不够的典故。
更何况这一次,朝廷这边还新设置了一个东榜,将南洋诸省、辽东、草原、西域以及大明藩属国的考生们聚在了一起。
这是大明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三榜科举考试,所以大明上下、甚至于海内外都在关注这一次的科举考试情况。
内阁首辅刘健出任主考官就足以说明朝廷对此时的重视,直接让内阁首辅来主考,要知道一般内阁首辅都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师,这是给天子当老师的,以往很少、很少有直接来当这个主考官的。
这一次,弘治皇帝却是让刘健来当主考官,足以显示天子和朝廷对这一次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了。
科举考试如期举行,整个京城都在讨论着到底谁会成为这一次的状元。
是来自陕西的才子康海呢?
还是来自浙江余姚的孙清,又或者是河南的李廷相?
为此京城这边的赌坊也是再次开盘了,一共列出了九九名举人让大家前来押宝,其中有名满天下的才子,也有一些来自海外藩属国的有名才子,当然甚至于还有来自南洋的才子。
总之,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开始,京城又变的热闹非凡起来。
不过只有一个地方却是一下子变的冷请无比,门可罗雀。
远吏部尚书王鏊的府上,王鏊一直都还没有走,还没有回自己江南的老家养老。
他不甘心啊。
才五十多岁,身强体壮的,养什么老,他都壮的可以吃掉一头鲸鱼了,哪里是需要养老的年纪。
他在等,等着弘治皇帝的再次召见,等着弘治皇帝再次启用他,为此他也是没少往刘健、李东阳、谢迁甚至于张懋他们的府上走。
目的很简单,无非就是让他们帮忙给弘治皇帝说说情,弘治皇帝这人耳根子软,心肠好,只要说一说,自己还是有希望官复原职的。
而且吏部尚书的位置空置下来之后,内阁这边也是向弘治皇帝这边举荐了几次,弘治皇帝这边都统统打回了。
在王鏊看来,弘治皇帝是在为自己留着这个位置,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再来启用自己,要不然留着这个位置做什么?
为此,王鏊还是开心的在等着。
只是等着、等着,突然间就开始觉得茶凉了,以前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拜访自己,但是这几天一下子门可罗雀了,连个影子都没有了。
这让王鏊觉得很是奇怪。
不过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却是很快就明白了一件事情。
王鏊是绝对不会再被启用了,这一次的风波就是王鏊弄出来的,事情越闹越大,差点都难以收拾了。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而且作为最先闹出事情的人,王鏊现在可是成为了京城老少爷们的公敌,没看到王鏊府上连下人都招不到了?
再启用王鏊,京城的老少爷们极有可能会非常的不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弘治皇帝对王鏊不满,觉得王鏊这个酸臭腐儒不堪大用,除了一手好文章之外,治理国家之类的其实根本就差劲的很。
之所以空着吏部尚书的位置,这是在为刘晋留着,刘晋原本就已经是户部侍郎了,这一次西征,为大明开疆拓土,再加上去年南征南洋,也该给刘晋加官进爵了。
大明镇海王 第850章,不一样的大明
西域阿力麻里。
刘晋看着最新从京城这边传送回来的消息,脸上也是忍不住露出笑容。
“新旧力量之间的碰撞,这才刚刚开始。”
“传统的私塾和书院不可能永远垄断政治权力的,迟早有一天,新式学院崛起的这些人必然会向政治权力进攻的。”
“或许到那个时候说不定就会形成大明最初的政党,至于是甜党和咸党,还是保守派和激进派,就要看以后大明的历史如何去发展了。”
历史的发展有着其必然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大明也必将逐渐进入到工业化社会,由封建时代逐渐向资本主义时代发展。
这个过程必然会伴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制度都是和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封建制度,它适合于封建社会,一旦大明完成了资本主义的转变和发展,这制度也必然会随之转变。
至于到时候是被革命了,去掉了皇权,还是说和日不落帝国一样,搞荣誉君主立宪制就要看大明的历史发展了。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这些就不是刘晋头痛的事情了。
想清楚了这些,刘晋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穿越到这个时代,不知不觉之中竟然已经做了如此多的事情,也发生了如此的巨大改变,刘晋真的,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新式学校的大量开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新式学校和教育,也必然会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再过上几十年的时间,到时候才会是新旧力量和新旧思想之间对碰最厉害和最严重的时候。
当然这都是刘晋所希望看到的。
原先的大明和历史上的唐宋并没有任何的区别,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儒家独大,在思想上控制了整个庞大的帝国,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实在是太大了。
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和独立,必然不会有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新旧力量和新旧思想之间的对碰,也许大明会因此变的风雨飘摇,甚至于搞不好还会有内战,甚至于四分五裂。
但是没有新旧思想和新旧力量之间的对碰,大明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真正飞跃式的发展,始终在封建社会的治乱循环之下就会如同历史上的一样。
最终也不过是再多有一个王朝的出现,再多持续几百年的封建时代,最终又被欧洲的资本家用坚船利炮给轰开国门,以至于连脊梁骨都被打断。
真要是到了那样的地步,才是悲哀。
没有去想太多这方面的事情,反正现在也才刚刚开始,大明朝的封建力量和封建思想依然非常的强大,新兴的资本主义和新思想还非常的弱,不足以巅峰封建力量。
当然现在来看,也还没有到彼此尖锐对立,非要分个你死我亡的地步,大明是封建王朝,但是同样在孕育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今天子,朝中的勋贵大臣们都是新兴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都有着非常庞大的产业,工厂、作坊、种植园、海船、商行等等。
“或许大明在将来可以走出一条不同的资本主义道路!”
刘晋如此想道。
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在欧洲这边发展,最终凭借其强大的力量进而逐步扩散到全球,西欧各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都是国家比较小。
国家小,这意味着自身的市场和资本力量非常的弱,所以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们极度的需要依赖外来的市场和财富。
这才有了殖民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彼此的衔接,靠着殖民时代积累起来的雄厚财富才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但即便是如此,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欧洲各国,本身国土小、人口少的情况下,自身的市场很小,原材料供应又不足,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对全球市场的依赖。
而这些都决定了西欧各国在对外关系和自身发展方面的一些事情。
大明就不一样了,大明如果走上了资本主义时代,即便是没有海外殖民,大明自身来说就有足够的资本力量和足够的市场、原材料等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