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听说这样的小学刘晋单单是在京津地区就建了三十多所,在整个大明更是建了将近上百所。”
校园内,几个人正在非常悠闲的漫步着。
弘治皇帝一片饶有兴趣的仔细看看这个新式学校的样子,新式学校和传统的私塾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的教室楼有几栋,全部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教室的窗户也都很大,全部用玻璃窗户,非常的明亮,能够看清楚里面正在奋笔疾书的考生们。
同时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写着很多标语。
像没有大明朝就没有华夏衣冠。
没有太祖皇帝就没有大明。
弘治皇帝高瞻远瞩指引大明前行。
弘治皇帝爱民如子~
华夏乃天下第一。
炎黄子孙当自强不息!
忠君、爱国、自强、自爱!
等等这类的标语,其实也就是和后世校园内所看到的一些标语差不多,无非就是宣扬爱国的精神,给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看到这些标语,弘治皇帝也是忍不住直点头。
嗯,没错宣扬的很好,深得朕心。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没有自己的祖宗老朱同志,这华夏大地岂不是还在蒙古人的暴虐统治之下?
正是因为有了老朱同学率领华夏儿女揭竿而起,推翻了暴元的统治,恢复了华夏衣冠,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只有弘治皇帝自己被歌功颂德,他还是觉得老脸一红的,自己似乎好像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样好,上面对弘治皇帝伟岸形象的刻画,嗯,基本好像也是符合自己的。
这忠君、爱国、自强、自爱的宣传也是很不错的,在大明嘛,忠君自然是要摆在第一位的,其次就是热爱大明嘛。
可以,可以,让朕很喜欢,也是很放心。
“是的,陛下,刘晋喜欢建学校,每年都有很多他出资修建起来的学校,这些学校招收的学校都是贫寒家庭的孩子,只要愿意来这里读书,都是免费,外加中午的时候可以吃一顿饭。”
“据说,每年这些学校的开支,刘晋就要花费上百万两白银。”
跟随弘治皇帝一起出来的刘健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刘晋喜欢办学校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刘晋所办之学校和传统私塾相差太大,为此也是遭到儒门的强烈反对,有很多大儒都写书信给刘晋,希望他能够在所办的学校当中加强四书五经的教育。
因为这事,他这个内阁首辅也是没少收到来自大明各地的书信,要求他向刘晋这边施压。希望刘晋能够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刘健特定了解过此事,也是很清楚。
“上百万两银子!”
弘治皇帝一听,也是忍不住微微咋舌,如此巨额的花费,刘晋竟然也是舍得。
“刘晋说自己以前家境贫寒,为了供自己读书,他的母亲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所以他有能力了就要帮助更多家境贫寒的子弟读书。”
“他还说了,读书是改变一个人命运最有效的方式,他希望有一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去学校读书。”
刘健微微点头继续说道。
对于刘晋这样的人,他其实是相当佩服的。
年纪轻轻,有才能,有能力,但却是并不骄奢淫逸,反而非常热衷于教育,有银子了喜欢建学校、喜欢免费供人读书。
这样的人,绝对是有着崇高精神的人,也是最让人佩服的人。
刘健觉得自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别说一年拿出一百万两银子了,就是每年拿出一千两银子来办学,刘健都觉得自己做不到。
“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去学校读书?”
“他真这样说?”
弘治皇帝听了,眼睛都微微睁大了。
“是的,他这样说过。”
“他还说,不仅仅男孩子要读书,其实女孩子更应该读书,因为读书了才能够明事理,懂是非,而一个女人往往能够影响三代人,所以女孩子读书也是非常重要的。”
刘健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刘晋有时候的言行非常的奇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仿佛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有时候刘晋所说的话非常直白,一点都不文绉绉的,不像是一个读书人说话的方式。
但刘晋所说的话都蕴含了很深的大道理,而且更让人能够理解和读懂,比起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孔曰成仁之类的更加的易懂。
“刘晋热爱办学是真的,但是他所建的学校所教授的都是旁门左道,孔孟之道的内容非常少,这旁门左道都是微末之道,哪里有孔孟之道字字珠玑、蕴含大道这般。”
“陛下,臣以为,应该向刘晋这边施压,让他在这些学校当中加强孔孟之道的内容,多传授四书五经才是,大量的减少旁门左道的传授。”
这时吏部尚书王鏊站了出来说道,他对这事也是很清楚,而且一直以来他都在向刘晋这边建议,要多让孩子们读四书五经,少学一些旁门左道,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深明大义,懂是非、尊孔孟。
“旁门左道?”
“这学校里面都教一些什么东西啊?”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来兴趣了,连忙说道:“去取一些他们的书本过来。”
“是~”
旁边的萧敬一听,也是连忙对着身边的小黄门吩咐道。
“陛下,刘晋所创办的这些学校教学和传统的私塾有很大不同,他们不读四书五经,而是将所有的内容分为国语、历史、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体育、地理八门课程。”
“其中只有在国语课当中有少数一些四书五经的内容,其它的课程当中都没有任何关于四书五经的内容。”
“这体育课更是有辱斯文,竟然教授这些孩子武术,舞刀弄枪、弯弓射箭,这不是有辱斯文是什么?”
“还有这化学课,上面所授之内容都是一些江湖术士之类的知识和内容,生物课竟然讲一些男女大防之事,还有这地理课所传授之内容竟然有些风水先生之学说。”
“这些不是旁门左道又是什么?”
“读这样的书,不仅仅没有任何的作用,而且还会将孩子们给带偏、带歪,远离我孔孟之道,岂能知大意?懂君臣之道?”
王鏊有些痛心疾首的说道,说到这里的时候,整个人的胡子都气的飘了起来。
为了这事情,他可是没少去和刘晋聊一聊,想要让刘晋改变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来,教这些东西,哪里是在帮这些孩子,简直就是在害这些孩子。
不读四书五经,不识孔孟之道,不尊教化,不识礼教,都是旁门左道,书本所写之内容都没有任何深明大义的东西,这样的学校竟然还越办越多,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去读书,这样下去,岂不是误人子弟?
“王公,言之过甚了~”
听到王鏊的话,李东阳实在是忍不住站出来说道。
这把刘晋所办学校给说的一无是处,尽管李东阳也是觉得这四书五经的内容太少了,不利于孔孟之道的传授,但是刘晋所办的这些学校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王鏊如此全盘否定,这就不对了,他这个腐儒只知道孔孟之道,除此之外其实什么都不懂,就如同大明的读书人,很多人除了会之乎者也之外,似乎好像真的什么用都没有。
四书五经是很重要,是要多读一读,学一学,这样才能够深明大义,但是光读四书五经的话,恐怕也没有什么任何用。
大家都是过来人,能够走到今天这一边,四书五经不过是他们科考的工具,真正治国之道,还是从其它的一些书籍来学到的。
“是啊,王公言之过甚了~”
“刘晋创办这些学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让贫寒家庭的孩子也能够读书识字,同时也是从中获取一些对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出发点就不一样,自然不能强硬的要求。”
刘健也是跟着点点头说道,他其实还是很支持刘晋的,至于王鏊,腐儒一个罢了。
大明镇海王 第842章,都有用
弘治皇帝听完王鏊、李东阳、刘健的话,也是微微沉吟。
都是自己的巩固大臣,弘治皇帝对他们还是很了解的,王鏊之话,他信的并不多,刘晋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弘治皇帝岂会不知道?
厂卫这边其实早就已经给弘治皇帝汇报的清清楚楚了,那些课本之类的,弘治皇帝也是早就已经看过了,刘晋办学的目的,弘治皇帝也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儒门的人反对刘晋,对刘晋施压的事情,弘治皇帝同样知道,这一次也是接着科举考试的事情,顺带着过来这边看看,带着这些大臣,也同样也是想要看看这些大臣们的反应和意思。
“陛下~课本拿来了!”
这时萧敬捧着很多课本走了过来,恭敬的向弘治皇帝说道。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大家都先看看吧,看看这些书本上面所写的内容,然后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拿过上面的一本历史书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
其他的大臣一听,也是纷纷过来,每一个人拿起一本课本开始看起来。
刘健拿的是化学书,李东阳拿的地理书,王鏊特意挑了国语书,谢迁拿的则是物理书、张懋拿的则是体育课本,其他的大臣也都随意的挑了一本看了起来。
弘治皇帝拿着历史课本饶有兴趣的仔细看起来,课本编写的非常用心,从夏商周开始讲,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元宋一直写到大明朝。
他重点看的自然是明朝的历史,上面所编写的明朝内容完全符合历史,不过却是重点塑造了大明历代帝王的光辉形象。
像开国的老朱同学,书本上先是重点书写了元末明初中华大地上面的惨像,元朝残暴无比,元君昏庸无道,官员贪污腐败,老百姓民不聊生,饿殍满地、易子而食。
但这都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当时华夏衣冠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异族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汉人沦为五等人、两脚羊。
接着再来塑造老朱同志的光辉形象,推翻了暴元的统治、恢复华夏衣冠,嫉恶如仇、严惩贪腐、爱民如子、勤政爱民等等之类的。
总之在课本上老朱同志的形象是非常伟光正的,这大明开国,老朱家的皇位是来的最正的之类的。
“写的非常好嘛~”
弘治皇帝心里面都忍不住大赞起来。
没错,没错,我们老朱家的皇位来的最正,不像宋朝的开国皇帝是欺负孤儿寡母来的,这唐朝的老李家原先是老杨家的臣子,还有这晋朝司马家以前也是曹家的臣子。
反正我老朱家的皇位就是来的最正,我们是推翻了异族统治,我们恢复华夏衣冠,不抢谁的,也不欺负谁,我们得国最正。
“这读书育人就该如此,好好的给读书人普及下这些知识,懂历史才能够知道过去,这样才知道未来该如何去走,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四书五经虽然也是要读,但这历史岂能不读。”
弘治皇帝的心里面其实已经有了一杆秤。
传统的儒家总是说君臣之道、父子之道,要尊卑有序,但往往这些读书人却是最不重君臣之道,就如同以前,自己被这些大臣们给怼的半死。
口口声声喊着忠君,却是无法替自己分忧解难,国有难,这些大臣们却是什么办法都没有,这孔孟之道或许能够治国,但却是无法强国。
还有这群臣之道,要忠于君王,却是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忠于君王。
但刘晋这学校里面教育就很好了。
忠于君王那是必须的,终于老朱家那是因为老朱家得国最正,恢复了华夏衣冠,如果不是老朱同学,大家可能都在异族的统治下。
通过写历史这样的方式来说明这一切,书写老朱家皇帝的光辉形象,这效忠老朱家自然就更应该了。
“陛下,诸公~”
“这国语课上面关于四书五经的内容仅仅只有寥寥几页,除此之外,都没有任何关于四书五经的内容。”
这边,王鏊翻着国语课本,指了指上面的内容,痛心疾首的说道:“区区一点点内容,怎么可能让人学习到孔孟之真义、懂忠君、父子之道?”
“王公,我觉得这课本编写的就非常好。”
张懋拿着体育课本,笑了笑说道:“古之君子讲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射其实就是和体育差不多。”
“书上说,体育在于强身健体,学习武术、习弓箭也是为强壮体魄,同时也是为了壮大我大明之国力。”
“陛下,自古以来,我们面对草原人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草原人人人都善于骑射,我们汉人却是多耕种,不善骑射,故而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现我大明威服四海,疆域版图越来越大,已经不再局限于两京十三省,要统治如此广袤的区域,将我华夏子孙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在世界各地都站稳脚跟来。”
“一方面我们大明要强大,威压四海,另外一个方面,每一个大明子民也应该拥有强壮的体魄,善于骑射,这样才没有人敢欺负我们。”
“海外之地,蛮夷不识礼教,不懂教化,他们只认拳头,如我大明子民不强身健体,懂骑射的话,恐怕在海外是要吃亏的。”
“这体育课就很不错,强壮体魄,熟练骑射,日后我大明子民所到之地,都没有人敢欺负我大明子民。”
张懋有感而发,他南征北战,去过很多地方。
大明人性格温和,很多时候被异族人认为是好欺负的样子,明明大明很强大,老百姓却总是给人好欺负的感觉。
这样下去可不行,海外之地,那些异族人只认拳头,打疼了他们,他们自然就会乖乖听话,至于什么仁义道德都是假的。
“我也觉得这课本上所写的内容是很不错的。”
“我手中的是地理课本,上面详细的介绍了我大明的山川河岳,让人即便是不出面也能够知晓我大明幅员辽阔。”
“同时更重要的是上面有很多实用的内容,比如脚人如何去绘测地图,勘探资源、辨别方向、如何在大海、大漠之中生存,寻找水源等等。”
“这些知识都是非常有用的,对人帮助非常大,比如修建桥梁的时候,就需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修建房屋也是如此。”
李东阳拿着手中的地理课本说道,他是爱不释手,恨不得现在就将这本书给看完,他都已经决定了,回头定要将这些课本都好好的仔细研读一番。
“这课本编写的确实是非常好,非常的用心。”
“我所看这本名为化学的书本,上面所写的内容阐述了很多化学的现象,刚刚王公所说的什么江湖术士的把戏,仅仅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以前不懂这些江湖术士的把戏,但是学过这本书之后就懂了,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被江湖术士所骗。”
“学了这本化学,用处非常大,不仅仅可以知道如何染布,知道如何冶炼钢铁等等,还可以知道如何去预防一些疾病,破除一些迷信和愚昧无知,不至于被人轻易给骗了。”
刘健同样也是拿着化学课本爱不释手,上面所写的内容真的是非常有用,关键是还成系统性的进行介绍,这就非常的难得了。
“高人子弟实在是让人佩服!”
“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刘健心里面赞叹道。
“陛下,诸公,我手中这本书是生物课本,上面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知识,其中有很多知识都是非常有帮助。”
“对于我大明的农业非常有帮助,比如这如何增产,如果施肥,如何耕种等等,都是根据生物的特性来。”
“还有上面所讲述的如何给猪牛羊等等育种,也都是非常有用的知识。”
谢迁也是拿着生物课本赞叹道。
课本很厚,讲述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生物学的内容本来就非常广,再加上要结合大明这边的情况,所以上面写的内容就很多了,很多东西都写了进去。
“你们~”
“这些书本所写的内容都是旁门左道啊,都没有什么大义的东西在里面,读这样的书有什么用?”
“是能够治国安邦呢?还是能够辅助君王?”
王鏊听到几人的话,顿时就着急的说道,你们一个个到底站在那一边,这样的旁门左道不仅仅没有受到打压,现在竟然还大张旗鼓的建学校,大肆的传播起来。
长此以往,这大明还是儒家的大明吗?
“王公,刘晋当初办这些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的说了,这些学校的学生不会参加科举考试,自然也是不需要知道治国安邦、辅助君王之道。”
“这些学校的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识文断字,为了让人明理一些事物,掌握一些重要的生活技术。”
张懋看了看王鏊,忍不住直摇头说道。
这个王鏊,真心是不知好歹。
大明镇海王 第843章,你该颐养天年了
听到英国公张懋的话,王鏊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回道。
不准备考科举,读四书五经有什么用?
还不如学一些有实际用途的东西,将来还能够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有谋生的技能。
可是这读书、读书,既然是读书就应该要读四书五经,要尊孔孟之道,他们儒家之所以能够在华夏统治如此之久,他们所依靠就是垄断了教育。
现在新出现的这种新式学校,让他们感到非常的不安,因为儒家垄断教育的现象极有可能就此打破。
一旦教育垄断被打破,这儒家日后的地位就堪忧了,或许现在他们是不会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时间一久,长此下去。
这样的教育之下必然会诞生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自然不会甘心于不参与政治,必然会逐渐的改变现在儒家独大的局面,到时候儒家还能够维持现在的地位?
“纵然是不参加科举考试,可是这儒家经典岂能不学?”
“不学难以明事理、懂是非、识教化,更不知先贤之大智慧,这些旁门左道虽然有一些用,但都是微末之道,不足挂齿,岂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微末之道上面,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陛下,臣以为应该严禁止这类学校的开办,这类学校一多,教授的学生一多,长此以往之后,这必然会导致旁门左道大兴,而我儒家此消彼长之下,长此以往,则人人重利忘义,走歪路而不重视正道。”
“据时必将国之不国,江山动荡、社稷飘摇、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啊!”
王鏊越说越激动,整个人都忍不住颤抖起来。
今天为了儒家,他也是豁出去了,他看到了儒家在未来地位的动荡,看到了在未来旁门左道大兴,而儒家逐渐被人遗忘。
听到王鏊的话,弘治皇帝、张懋、刘健、李东阳等人都纷纷诧异的看着王鏊,这个王鏊是得失心疯了吧?
刘晋又没有得罪你,好好的办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学可以上,就因为没有四书五经的内容,你就上升到这个高度了?
什么国之不国,江山动荡、社稷飘摇?
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说得好像少了你们儒家,整个就要马上灭亡了一样。
这已经不仅仅是要阻止这类学校的开班了,而是已经上升到了要攻击刘晋人身的地步,要是弘治皇帝真听从了他的建议。
这取消学校,甚至于还极有可能要杀了刘晋。
因为按照王鏊的说法,刘晋办这些学校这是要动摇老朱家的江山,这是要毁掉华夏屹立千年的根基了。
太给自己贴脸了。
儒家虽然有很高的地位,但绝对没有说,少了你大明就会灭亡的地步。
“王鏊~”
好脾气的弘治皇帝都忍不住怒了,大声的喝道。
明明一件很好的事情,这自古以来,修桥铺路、教书育人那都是流传千古的好事,可是到了你这个腐儒这里,竟然完全变了味道。
“陛下,臣死谏!”
王鏊顿时就跪拜下来。
“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你是正统十五年(景泰元年,不过朱祁镇的子孙嘛,大家都懂的)出生的,现在都已经是花甲之年了吧?”
弘治皇帝看了看王鏊,沉吟一番,想了想说道。
“臣确实是正统十五年生人!”
王鏊点点头说道。
自己出生的年份是没错,但是现在也仅仅才五十出头而已,远没有到花甲之年,但是他一下子就意识到了弘治皇帝说这话的意思了。
“你年事已高,也该回家颐养天年了。”
弘治皇帝看了看王鏊,淡淡的丢下一句话,直接非常不高兴的拂袖而去。
本来今天是很高兴的,出来散散心,看看刘晋所办的学校。
他觉得刘晋所办的学校非常不错,普通家庭的孩子确实是不需要去考科举、做官什么的,能够识文断字、掌握一些技能,有一个一技之长就能够过的很不错了。
更何况,刘晋所办之学校,同样也是宣传忠君爱国之思想,对老朱家推崇备至,所有的一切都很符合弘治皇帝的心意。
这样的学校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促进大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对于巩固老朱家的江山也同样非常有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