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三百多个劳力,再加上他带来的上百护卫和官员,总共四五百人,站在那荒山下面简直就如同一群蚂蚁站在大象跟前一般。

    这家伙,这么点人,又要挖十几里长的水渠,又要清理这么一座数十丈高的荒山,得忙活多久啊?

    他可不想搞个什么耗时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工程,半年都不行,甚至超过两个月他都受不了,他倒不是没这么多银子又或者粮食来招人干活,主要因为这里只是个试点而已,接下来还要向整个广西甚至是整个西南推广呢,时间起码是这里的数倍,如果这个工程动不动就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那他估计是看不到西南老百姓过上温饱的日子了。

    所谓“万事开头难”,看着巨大的山体和遥远的水源,杨聪真有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这么大的工作量,这么点人,一两个月内能完成吗?

    还好,他性格相当的坚韧,不畏艰难,遇到这样的难题,他不但没有打退堂鼓,反而变得斗志昂扬。

    愚公凭借一家子老小都敢去移那太行王屋二山,他掌控五省大权,手里资源无数,还会被这梯田给难倒吗?

    当然不会!

    他仔细琢磨了一阵,随即便问道:“明举,一个月内把水渠修到这里需要多少人?”

    黄光升看了看聚集在前面的青壮劳力,又看了看远处的水源,随即估摸道:“这三百多人全用上,大家都起早贪黑拼命的干,估计都需要一个多月时间。”

    好吧,黄光升在这方面可是行家,他不但出任过按察副使,还担任过参政、参议,负责的就是兴修水利这一块,以他的专业眼光判断出来的时间肯定是没问题的。

    这光是挖个水渠就需要这三百多号劳力全上,那荒山又怎么办呢?

    杨聪看了看巨大的山体,又想到了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时候都能男女老幼一起上,这会儿为什么不行,他开工钱绝对有人来。

    想到这里,他直接对龙胜知县道:“你命人去各个寨子通知一下,所有能干活的,不管男女老幼,都来,本官给他们开工钱,除去青壮劳力,男女老幼都算半个工,直接发粮食,一个工一个月一石粮。”

    这会儿他已经命人从南直隶和浙江、福建一带收购粮食了,两百余万两足可收购三百多万石粮食,广西所有老百姓就算全员上阵都能坚持一个多月,更何况还有那些老的动不了的,和小的还没有力气的呢。

    龙胜知县闻言,自然是屁颠屁颠的派人去传通告去了,没过多久,附近寨子里的人便发了疯一般的往这边跑来。

    这年头,一家基本都是五口左右,除了还在玩泥巴的小孩和躺床上的老人,其他人基本都能干点力气活,这一听闻总督大人给开一个月半石粮的工钱,这还得了,平时他们一家人一个月还吃不到半石粮呢,这么好的大好事,不去是傻子啊!

    于是乎,四个寨子,全家老幼,只要能跑得动的几乎都来了,足足聚集了上千人。

    这下人手就足够了,不但清理荒山的人够了,就算是挖水渠的,杨聪都给黄光升多配备了一倍的人,这样他们在一个多月时间完工就不怎么费劲了。

    接下来,杨聪便亲自上阵,指挥大家开始清理荒山了。

    这清理荒山的活还真不是一般的多,首先,山上的树木杂草什么的都得砍光,锄干净,然后上面的巨石也得清理一下,要么从山上推下来,要么直接杂碎了做田埂,最后,工作量最大的就是挖梯田了,那家伙,把山坡挖成一圈一圈的耕地,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杨聪还是低估了清理荒山的难度,原本他以为清理那些树木就算是够难的了,因为树木不但要砍掉,连树根都要刨出来,几个人一天干掉一棵树都费劲,那山上树木虽然不多,上千颗还是有的。

    没想到,清楚杂草和灌木更难,那家伙,荒山上的树不多,杂草和灌木可满山都是,把整个山都仔细刨一遍,那简直要人命啊!

    这个时候,有人就嘀咕开了,要是能放把火全烧了就好了,不用一天时间,便能烧得一干二净。

    但是,却没有人真点火去烧,因为这些山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山连着山,你要放火把这座山烧了,旁边其他山肯定也会跟着着火,山火一旦烧起来,那可不得了。

    不过,还好,杨聪又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挖隔离带,在山底下挖一圈数丈宽的隔离带,这样就不用担心山火蔓延了,反正不管山底和山顶,都得清理得跟隔离带一样干净,就在山底挖一圈,工作量还没原本的一成呢。

    他这办法一想出来,不到三天时间,整个山上的杂草和灌木便被烧的一干二净,当然,那些有用的树木是事先都砍掉了的。

    紧接着便是清理石块,挖梯田了,这个就没什么巧可取了,只能一点点来。

    一个多月之后,水渠修成,梯田也挖的差不多了,四个寨子的老百姓其上阵,一起挑水把梯田里的地一灌溉,这水田便差不多便算是完工了。

    这一下,龙脊山附近的四个寨子一下就多出了几百亩地,虽说辛苦了一点,但是基本的温饱却解决了,当然,他们如果想过的更好一点,还可以继续开挖附近的荒山,反正这些荒山也没什么资源,基本上都是归朝廷所有的,有杨聪做主,他们想怎么挖便怎么挖。




第三卷 第一八五章 酷热
    **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广西由于地处南方,更是热到不行。

    正是在这热到让人抓狂的天气里,杨聪却召集广西各州府的知州和知府赶往龙脊议事,商讨重要事宜。

    这家伙,杨聪这么一搞,可把这些大官老爷们给热惨了,这会儿大白天的太阳能把人的皮都晒掉了,赶路的时候有多热,可想而知。

    但是,他们赶到龙脊山的时候才知道,赶路的酷热还不算什么呢。

    这天上午,所有赶来的知府和知州都被召集到了临时公堂里,准备开始议事了。

    杨聪身穿整齐的官袍,正襟危坐在临时搭起的公案前,威严的扫视着下面排的整整齐齐的官员,半晌都未曾言语。

    这里是龙脊古寨最大的吊脚楼,因为他这个总督大人的到来,寨子里的头人自然是空出了最好的地方给他住,不过,就算是再好的吊脚楼,大白天还是热到不行啊。

    这闷热的天气让他想到了考科举的时候趴在号舍里做文章的情景,那低矮的号舍比这吊脚楼可热多了,但是,当时的他就没有现在这种酷热难当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他当官当久了,过惯了舒服的日子吧。

    他内心微微感叹着,表面上却仍是面无表情的盯着下面的官员。

    这些可都是各州府知州和知府,在官场上少说也混了十来年了,一个个年纪都比他大的多,而且还是一堆人站一起,自然比他更难耐酷热。

    按理来说,他应该尽快把要交待的事情交待清楚,然后让这些人找个凉爽点的地方,好好扇扇风,歇歇凉,但是,他就是一声不吭的坐在那里,不停威严的扫视着,仿佛是要罚这些官员站一天一般。

    这家伙,这么闷热的天气穿着整齐的官袍跟一堆人站一起,那叫一个热啊,站了不到一刻钟时间,大部分知州和知府都已经汗流浃背,满脸汗珠子了。

    不过,他们没一个敢去擦汗的,也没一个敢动弹的,因为总督大人正盯着他们看呢。

    这年头,上下尊卑可森严着呢,总督大人在上面坐着,那就代表这里是公堂,他们要敢乱动,那就是不恭不敬,按律那可是要受到惩罚的。

    杨聪为什么这样做呢,难道他有折磨人的特殊嗜好吗?

    当然不是,他这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接下来要说的事情涉及到大量的粮食甚至银子,如果这些粮食和银子被贪官污吏给贪了去,那他的辛苦就白费了。

    他这么做,就是要考验考验这些新来的知州和知府,看他们是不是贪官污吏,一般贪官污吏贪财都是为了享受,这酷热的天气里享受惯了的人如果站的久了,中暑晕倒都有可能。

    同时,他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这帮知州和知府明白他这个总督大人的权威,他的权威可是不容冒犯的,让他们站着,他们就得站着,让他们坐着,他们就得坐着,如果他们敢在接下来的事情里做手脚,那不死也得脱层皮。

    还好,这次调来的知州和知府差不多都不是什么贪官污吏,因为广西的事情在朝野上下都已经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杨聪这位“铁面总督”正在广西坐镇呢,贪官污吏,谁人敢请调过来找死!

    这些官员在闷热的天气里煎熬了将近两刻钟时间,杨聪终于缓缓开口道:“这次本官招大家来,就是为了梯田的事情,相信大家也看到了,龙脊山旁边又开出了一大块新的梯田,而且,这会儿田里的禾苗都长出来了。”

    这些官员闻言,脸上大多露出敬服的表情,不管他们这表情是不是装出来的,杨聪这魄力的确令人佩服,组织人把一座荒山挖成梯田,还挖了一条十多里长的水渠,这种大工程,他们基本都没干过。

    杨聪停了一下,紧接着又道:“你们应该都知道整个广西的地还不到四十万顷,而且分到老百姓手里的还不到一半,一般老百姓家里都是五六口人,地却只有十来亩,按一亩年产两石计算,也才二十来石,他们怎么吃的饱呢?所以,本官要求大家回去之后立刻开始组织所有劳力开挖梯田,本官的要求不高,老百姓手里的地翻一倍就算你们合格了。“

    这要求还不高!

    在场的知州和知府闻言,纷纷露出震惊的表情。

    这总督大人怕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将老百姓手里的地翻一倍,开什么玩笑,那得挖多少梯田啊,那得花多少时间啊!

    杨聪看了看众人的表情,淡淡的问道:“怎么,有难度吗?你们不是都看到了吗,本官到这里还不到三个月,这里四个寨子,每户差不多都增加了一亩多地,只要这样继续下去,差不多一年时间,他们手里的地便能翻一倍了。”

    一众官员闻言,更是面露苦涩。

    你是总督,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三个月挖出几百亩梯田算什么,你就算三个月挖出几万亩梯田也不稀奇啊,问题我们手里没钱也没人啊!

    杨聪一看这些人如丧考妣的样子,不由冷哼一声,随即微带不悦道:“你们这什么表情,有什么难度就说。”

    一众官员闻言,左瞟右瞟瞟了半天,终于有个知府鼓起勇气拱手道:“总督大人,这老百姓也不是成天没事干,朝廷定下的劳役也就那么多天,超过了服劳役的时间,那可是要开工钱的,想让他们白白干活那是不可能的。”

    杨聪闻言,不由微微点头道:“嗯,这个问题提的好,本官也知道不能老是让老百姓白干活,他们也得种地吃饭,虽说开出来的地都是给他们用的,但也不能马上结出粮食来不是。所以,本官组织南直隶和浙闽等地富商捐献了一批粮食,权且就当组织老百姓开挖梯田的工钱。大家都回去好好算算,开出一倍的耕地需要多少石粮,到时候本官命人给你们送过去。”

    真的假的?

    这些知州和知府大多是从外地调过来填那些贪官污吏的缺的,他们哪里知道杨聪抄了两百余万两脏银,这家伙,给所有州府老百姓开工钱,那可不是一点点工钱。

    又有个知府鼓起勇气拱手道:“大人,敢问一下,我们估算出多少粮食,您都给吗?”

    杨聪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当然都给,只要你们估算出来的是合理的,本官都给!”

    卧槽,这南直隶和浙闽等地的富商到底捐了多少粮食啊!

    一众知州和知府闻言,再次露出震惊之色,如果总督大人说的是真的,那最少也是两三百万石粮食啊!

    杨聪又威严的扫视了一圈,最后警告道:“不过,丑话说在前面,如果你们敢中饱私囊,吞了这些粮食,本官可不会轻饶。相信你们也知道广西各州府的主要官员都被本官裁撤了一大半了,本官也不介意再撤掉一些,你们可要记好了,不管是你们自己还是你们手下人吞了这些粮食,本官都饶不了你们!”



第三卷 第一八六章 东窗事发
    时光苒荏,日月如梭,一转眼,杨聪总督西南就快两年时间了,在这将近两年时间里,他可是做出了不少功绩。

    安南平叛,促使莫氏归附;广西整顿吏治,查出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大力开荒,推广梯田,让广西老百姓慢慢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这任何一件,要是别的官员做出来,那绝对会加官进爵,连升三级都说不定。

    但是,他做出了这么多功绩,却没有获得任何封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用嘉靖的话说,是要等他任职期满,回京述职的时候再一并封赏。

    事实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这样,嘉靖原本是想给杨聪进封个太子太保什么的,将其职位提到从一品,以资鼓励,但是,严嵩和夏言又联合起来忽悠嘉靖,说什么杨聪职位已经够高的了,如果以后再立新功,恐怕会赏无可赏,所以应该暂缓封赏,等杨聪从西南回京再说。

    这话听起来的确有那么一点道理,严嵩和夏言如果真是这么想的,那也没什么,迟一两年进封太子太保对杨聪来说也没什么影响。

    可惜,严嵩和夏言压根就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是在拖延时间,想办法找茬收拾杨聪呢。

    有句俗话叫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话既可以用在好人身上,也可以用在坏人身上,有时候,坏人甚至比好人更“有心”,更容易达成目标,因为他们够无耻。

    比如这次,严嵩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收拾杨聪的借口。

    那么,这个借口是什么呢?

    这个借口要就是广西官员贪腐的脏银!

    要说这事也怪杨聪太疏忽了,他以为袁应枢和那些贪官污吏在三法司会审的时候按供词上所说交待便成,却没有想过这些人在别人面前会怎么说。

    袁应枢是不敢跟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审问的官员说实话,但他敢跟严嵩说实话啊!

    严嵩其实也清楚袁应枢到底贪了多少,袁应枢交待自己只贪了几千两他也没觉着奇怪,因为几千两容易脱罪啊。

    袁应枢既然只招供了几千两,那就没多大事了,这会儿抓贪腐立朝之初那么严,他随便交待了一番,袁应枢的判罚很快便出来了。

    三法司审定,袁应枢贪腐属实,判罢官削籍,贬为庶民!

    这意思就是罢免袁应枢的官职,削去袁应枢的功名,让其变成一个没有任何特权的平民。

    一番审讯过后,袁应枢就这么轻轻松松从刑部大牢里出来了。

    他出来之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去拜访老丈人严嵩,表达谢意之余,同时也问问以后该怎么办。

    这天下午酉时许,严嵩刚从内阁值房回来,便将袁应枢招到自己书房,密议起来。

    翁婿一番见礼之后,严嵩便郑重的问道:“中衡,你剩下那些银子放哪里了,听咸宜说,杨聪那小子可是把你在南宁的府邸都给抄了,他难道真的只抄去几千两银子吗?”

    袁应枢闻言,不由老脸一红。

    其实,他府邸里面并没有藏多少银子,他也要顾忌名声不是,老往府邸运银子,那不是大贪官也是大贪官啊,所以,他把大部分银子都藏在其他地方了。
1...165166167168169...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