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勒胡马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赤军

    剩下的屯兵呼喝农夫们跟上,农夫们原本拖拖拉拉的,可是仔细一瞧,貌似己方占据了上风随即前方传来杨排长的嘶声大叫:都给老子上来,杀得一贼,便赏一斛麦谷一条肉脯!

    这些青壮农夫既然能在乱世中存活到今天,多数也都有些争竞之心,对付气势汹汹而来贼人或许不敢向前,但若对付即将败退的贼人,且还有赏赐可得,胆气便不禁略略一壮。而秦州兵见到大群农夫也将要冲近——虽是农夫,终究人多势众,而且那耒耜也是能够打死人的——当即发一声喊,无分勇怯,全都转身便逃。

    扬排长领着人一直追出去两里多地,直至渭水支流,眼瞧着剩下的秦州兵陆续跳水,泅渡而去,他才终于止步。左右问:还追不追?杨排长咬着牙关斥骂道:追个屁啊,你不是说后面还有么?先把老爷抬回去哎呦,这一箭射得还挺深,若是伤了筋,不能打斗,老爷下半辈子靠啥来活?如何还娶得了妻,生得了子?!

    ——————————

    扶风的快马报至武功,武功县内尚无县令,由一名徐州军队长暂摄县事,闻讯大怒,当即领着半队之众便即前往救援。可是等他们赶到屯所的时候,都已经是第二天近午时分了

    好在屯所无虞,只有两名农夫和一名排长受伤,倒砍翻了五名秦州兵,将尸首拖将回来,悬挂在大树上示众。徐州军队长乃请钟声代笔——因为他本是文盲,即便经过军中大补习,如今也仅仅能够识得几个字罢了,笔仍然是不会端的——行文禀报国治槐里。

    始平国相乃是裴开裴景舒,接报同样恼怒。要知道蒯城就在他始平国内,秦州兵劫掠的也皆是他始平的村落,已然多次接报,如今竟连屯所都险些遭袭裴开当即骂道:什么郡守剿贼不得出境?卫道舒只是怯懦而已!

    裴景舒打小在辽东长大,其父裴武为玄菟郡守,其叔裴嶷为昌黎郡守,两郡相邻,兄弟二人不分彼此,再加上天高皇帝远,没人在乎什么不得越境的规章制度——裴嶷见天儿跑玄菟郡中去探望其兄,顺道帮忙大哥剿匪安民。

    故此裴开心里从来就没有这些旧规,再加上——裴该是我兄弟,裴嶷是我叔父,我还有什么规矩不敢破么?他心说倘若易地而处,我定会出兵救援啊,就你卫展那么多借口!

    当即上奏,弹劾卫展,随即还写信给镇守陈仓的熊悌之。裴开仗着自己姓裴,又跟熊悌之相识,信里的话说得很不客气,大意是:

    我兄弟把你安置在陈仓,所为何来?不是让你监视蒯城的张春吗?如今张春见天儿派兵在我始平国内烧杀抢掠,你隔着一条渭水,就能当作瞧不见?所谓徐州有一熊,虏过不敢凌,轰传天下,原来全都是放屁吗?!

    当然啦,裴开终究是读书人,用词必然要文雅得多。但他也知道熊悌之是老粗,并未骈四俪六,相信对方完全能够读得懂。

    熊悌之在陈仓每日锦衣玉食,饱餍甘肥,短短数月之间,连裤腰都已经改过两回了,原本并不打算搭理始平国内之事。可若是卫展来信还则罢了,既是裴开行文,话又说得很不客气,就不由得熊悌之不强打起精神来啦。

    他知道裴开是大都督的从兄啊,且其亲叔父裴嶷深得大都督信用,这若是裴氏叔侄在大都督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恐怕官职禄位难保啊!

    ——高乐不就被抹下来了么?熊悌之可不想自己再跟高乐左右互易,矮上半截。

    好在他在陈仓也不是光吃喝不干活的,还是经常派些士卒出去,探查蒯城方面的动向——主要是怕张春来打陈仓。正巧士卒来报,说经过核实,张春确已病重而归,不在蒯城之中,且接替者尚未抵达——如今蒯城无主。熊悌之不禁大喜:此天之所以救我也!

    我大可以领着兵去蒯城下游行一回,相信在城中无主的前提下,对方未必敢出城来战,而且即便来战,众心不一,我要撤下来也很容易。如此一来,则大可以向裴开作交待了。

    于是挑选精兵一千,多备骡马——方便跑路——渡过渭水,缓缓迫近蒯城。城中竟然还派人过来问:君驻陈仓,何以来犯我蒯城?熊悌之喝骂道:原是汝等来犯我雍州,占据蒯城不去,我今奉始平裴相之命,特来驱逐汝等!顺便就问来人,你是代表谁来跟我说话的?如今蒯城之主为谁?

    对方还是打着张春的旗号,这说明城内依然无主,熊悌之心乃更定,于是继续向前,计划距离蒯城三里地后,耀武扬威一番,再原路折返不迟。

    他以为自己运气好,其实运气很糟——来使才刚返回,镇军将军胡崧奉司马保之命来镇蒯城,便恰好赶到。胡崧闻讯便道:彼止千人,竟敢前来,分明欺我秦州无人!当即点起五千兵马,出城迎战。

    熊悌之虽然貌似忠勇,其实毫无死斗之心,但终究是裴该一手调教出来的将领,又曾得过陶侃的指点,在用兵方面颇为谨严,自然在队伍前方撒出去了不少探马。等到探马来报,蒯城大开东门,有数千人汹涌杀出,熊悌之当场就慌了——本以为秦州兵未必敢出城来战,怎么我算错了么?

    忙问:可探得是何人旗号?探马回复道:旗上书字——‘镇军将军胡’。

    裴该原本要求徐州军中队长以上将吏都必须识字,否则不得升迁;后来把范围又扩大了,若是不能识得五六百常用字,就永远是大头兵,连伍长都未必当得上——尤其担任哨探的精兵,必须得能够认识字,才方便辨识旗号啊。

    熊悌之闻言大惊,暗骂道:竖子竟敢欺我!

    镇军将军品位甚高,乃是三品显职,距离重号将军仅仅一步之遥而已,司马保麾下只有一人为三品将军,就是这个胡崧。换言之,胡崧的名位还在张春之上,别说张春不在蒯城,即便他仍然滞留,胡崧既至,理论上张春也得听胡崧的熊悌之暗道,谁说蒯城无主?还假模假式说是受张春所遣,这不是故意诓我吗?!

    他不禁想起了裴大都督曾经说过的故事——裴该闲来无事,常与将吏们讲古,好方便那些大老粗们以史为鉴——昔日秦赵于上党相争,赵国以赵括接替廉颇,而秦人则以白起接替王齕,因为白起名高,特意命军中隐秘其事以惑敌。裴该当时就说了:赵括非不能战,却不是白起的对手,若知当面敌将为白起,或许便不敢妄动了,不至于败

    熊悌之心说,难道今天我要做了赵括不成吗?!张春能不能打,我是不清楚,胡崧是否比张春能为大,我同样不清楚,但敌人故意隐瞒真实的主将,必然有其用意啊——肯定是设下了圈套,专等我来上钩!

    本来己方兵马就不多,原想仗着徐州军的勇名,吓阻秦州兵出战,谁想敌军真的开城来迎若无十足把握,他们敢吗?如此则不必较量,高下立见——我岂可冒冒失失地继续向前啊?

    当即下令,后队变前队,咱们赶紧撤吧!




第四十五章、舍水上山
    胡崧本是安定胡氏的分支,算是那位胡焱胡子琰的从叔,故而永嘉乱起,胡氏半数随其迁往秦州,乃至北奔凉州,半数则南下避祸。胡氏大家长遣其子胡焱去面谒裴该,本也是存了狡兔三窟,多方下注的打算,然而此事却特意不通知胡崧知道。

    胡崧旧随南阳王司马模,司马模被杀后,奉戴司马保于上邽。不过他名位虽高,却并不得司马保的信重,司马保最信任之人,一是张春,二是杨次——都是当年初镇上邽时的旧将——胡崧且排不上号呢。

    为此他每常耿耿,欲立功使司马保刮目相看。此番受命镇守蒯城,到了地方一瞧,大部兵马都跟着张春回去了——终究秦州也养不起那么多兵久镇于外——剩下不过七八千众而已。即便如此,闻听陈仓军来扰,胡崧仍然点集了五千兵马出城来战,希望以众破寡,大胜一阵,好回去向司马保邀功,趁便羞臊张春一回。

    出城不远,探马来报,说陈仓兵朝来路退回去了。众将都建议就此归城,胡崧却一摇头:若不能将彼等驱出境外,我绝不收兵!我好不容易出来一趟,怎么着也得赶得陈仓兵渡回渭北去才行啊,而且说不定追得快些,半渡而击,照样可以打个大胜仗,有所斩获呢。

    可是看看追近,突然得报,陈仓兵并未北渡渭水,反倒折而向南,上山去了。

    胡崧闻讯不禁皱眉——此是何意啊?

    蒯城差不多是在渭水河谷的最西端。由蒯城直到岐山之间约百余里地,渭北一马平川,渭南却狭窄崎岖——北是渭水,南是南山,中间最宽阔处也不过十多里而已,宛如一条甬道。

    胡崧本以为陈仓兵既然退去,必然渡渭返回扶风国境内,可是没想到他们却上了南山了。这是啥意思?想要依山而守,与我见仗么?敌方居高临下,我等却在平地,态势颇为不利啊虽然五倍于敌,但仰攻甚难,少有胜算。不如便从了诸将所请,我就此折返蒯城?但若我军一退,对方却又下平,如何应对?

    这真是赖蛤蟆跳脚面上,实在腻味人哪!

    ——————————

    熊悌之率兵不北渡渭水,返回陈仓,却转上南山,实在是出于无奈。

    因为他正在撤退途中,突然得报,说始平国相裴开率兵前来接应。熊悌之当场就蒙了——我出兵也没跟他打招呼,本打算巡游一番,等回去再通知裴开的,他怎么就会跑来接应了?

    其实裴开并无接应熊悌之的意思,他只是在发出对卫展的弹奏和给熊悌之的书信后,越想越是生气,就亲率五百兵马出了槐里,一路向西方巡查过来。本意是勘测山川之势,安抚境内百姓,谋划着如何在蒯城以东建立防线,以防秦州兵再来劫掠,没想到走着走着,眼看接近蒯城,正打算就此折返,却迎面碰上了熊悌之所部。

    裴开便即策马来与熊悌之相见,拱手相问:熊督果然出兵去报秦州之扰了,我前日信中所言,大为不恭,就此谢罪。但不知行去可有斩获啊?你是打赢了正在返回呢,还是仅仅去炫耀了一番武力呢?

    ——因为他瞧陈仓兵干干净净齐齐整整,实在不象是才见过仗的样子。

    熊悌之仓促间编不出瞎话来,只得老实回答:实未与贼见阵,因彼等出城来逆,其势甚大,故此暂退耳

    裴开当场就把脸给板起来了:我还当‘徐州有一熊’实乃无畏猛将,不想遇敌不战,便即后退——卿昔日在阴沟水畔,所遇胡寇难道不势大么?敢以三千之众,逆数万之胡,难道今日连区区秦州兵都畏惧不成?上下打量熊悌之,冷笑道:熊督,数月不见,倒是日见丰润啊。

    熊悌之狡辩说:我岂畏惧秦州兵?但敌众我寡,正面拮抗不合兵法,故此稍稍退却,以寻有利地形,方便阻击之

    裴开继续冷笑:我方自东来,知道由此而至武功,百五十里内,地形皆与此处相同。难道熊督计划退至武功,才可凭坚而守么?随即扬鞭一指:险要就在身旁,何必要退?

    你一路朝东退,且找不到有利地形呢;可是最有利的地形就在身边,是身右的南山,你怎么没想过利用起来哪?

    熊悌之脑筋一时间没能转过来,再加上实在不敢得罪裴开,只得顺着对方的话头说:我正有此意,唯在寻找上山之路转过脸去瞧瞧——此处便可。

    所以他纯粹是为裴开所逼,无奈之下,这才上了南山,凭险而守。实话说此举亦不合兵法——裴开终究没有实际领兵打过仗,自从投效以来,他一直呆在中军帐里做参谋来着——若被秦州兵封锁了下山的通道,一时间难以突破,恐怕这一千陈仓兵再加五百槐里兵,全都得活活渴死饿死在山上。

    熊悌之一时间慌了神儿,被迫跟着裴开的指挥棒走,等到想明白这点,全军都已然陆续上了山了,而且山下道路上已经能够遥遥望见镇军将军胡的旗号

    胡崧自然并不清楚熊悌之是被迫上山的,行至山下一打量,敌兵在南,渭水在北,而且渭北便是陈仓城倘若陈仓再出兵前来,渡渭袭我,我被迫要在南北仅十里的狭窄地域内两面御敌,其势大为凶险——这是死地啊!

    原来如此,敌将预先设好了圈套,专等我过来钻!

    胡崧心说早知如此,我就该一听说对方上山,当即打道回城可是后悔药没处掏摸去,再加上倘若仓促撤退,而敌军居高临下冲杀下来,我军损失必然惨重,同时也有损我胡将军的威名。于是被迫分一千人看守渡口,以防陈仓方面出兵夹击,胡崧亲率主力当道下寨,封堵山麓——怎么着也得熬过这个白天,等到夜间再徐徐撤走,敌军必然不敢来追。

    熊悌之在山上见到秦州兵立阵下寨,不禁暗叫一声苦。就听旁边裴开问道:我看今日之势,却似马谡在街亭,舍水上山,而为张郃所围——该当如何应对啊?

    熊悌之差点儿一口老血喷出来,心说不是你叫我上山来的么,怎么你早没想到会陷入当日马谡一般的绝境啊?都这会儿了还问我该当如何应对,我怎么可能知道!

    其实在裴开想来,我说上山,只是提个建议,你不是说我正有此意吗?你是徐州宿将,你既然说上山有利,必然有其道理啊,那么要怎样才能避免马谡一般的境况呢,想必早有筹策——有何妙计啊?我洗耳恭听。

    熊悌之原地转了两圈,狠狠地一跺脚,心说罢了,罢了,为今之计,只有拼命!希望我没有马谡那么倒霉,关键是胡崧不比张郃。然后还得假模假式给自己找理由——马谡曾论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处于亡地而后存’,原本合理,奈何魏兵是其数倍之多再一想,秦州兵也是自己的数倍不管了——四面封堵山路,使其不得下平,乃至丧败是其不善统驭之过。今我军士气正盛,乃可奋勇下击,无所不破!

    裴开听得一头雾水,完全捋不清对方的逻辑,可也只好装模作样点点头:原来如此,熊督果然善战。

    随即熊悌之就问了:我须坐镇山上,总筹全局,未知裴府君可肯先发击敌啊?我今天就算死,也要先拉你垫背,还要你死在我前头!

    裴开皱皱眉头,说:本不当辞,然我所领槐里兵成军未久,疏于训练,恐怕难当重任。

    他在槐里征召青壮从军,本身是按着老徐州军的条例来训练的,但一方面裴该在徐州从无到有建设军队的时代他并未亲眼见过,照本宣科,感觉上总归差了一层;再加上又不似裴该般可以用土地家眷来牢牢牵住军心,此外还时常巡行军中,宣讲道理,鼓舞士气,故此效果不彰。裴开自己知道槐里军的实际素质,比老徐州军差得实在太远——恐怕训练时间再长也没用,只能充地方戍守之卒,不能当主力——故此毫无信心,只得觍颜推辞。

    熊悌之说:无妨,我分三百劲卒于府君可也。总之要你推无可推,辞无可辞,先去充当炮灰。

    裴开无奈之下,只得从命。于是将武林右营士卒和自己的槐里兵混编,排列阵势,然后一声令下,磨动大旗,朝着山下尚未立定的秦州兵营垒便即猛冲下去。

    他这一冲锋,倒吓了胡崧一大跳,心说我众汝寡,没有北面的部队接应,你还真敢下山来啊。下令兵卒:但放箭,勿与其接战可也。

    山下当即箭矢齐发,裴开虽然没有身先士卒,也险些被一箭射中肩膀,吓得他出了一身的冷汗。不过这也在预料之中——裴开虽然缺乏临敌的经验,但若连这点都想不到,那他连马谡都远远不如了——早命劲卒执盾在前,其余士卒矮身跟随于后,故此虽然这一轮箭当场放倒了十数人,却并未能够彻底遏阻其下山之势。

    双方相距不到百步,其实加把劲儿也就冲过去了,故有所谓临阵不过三矢之语——当然啦,倘若敌军中有强弩,再加分批次射击,进攻部队可不仅仅只会遭遇三轮箭矢,问题秦州军中并没有弩,数量也不足以支持太过密集的箭雨——只是裴开不敢再冲了,下令全军止步,弓箭手藏于盾后,与敌对射。

    他带来的槐里兵,弓箭手比例不小。固然训练一名合格的弓箭手,无论技术还是装备,要求都比肉搏兵来得高,但远矢射敌和正面杀敌,所要求的胆气终究差异甚大,所以地方守军多以培养弓箭手为主。裴开坐镇槐里,以他的身份,想从武库里多搞点儿弓箭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槐里守卒并没有即刻上阵的迫切性,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慢慢练箭。

    本打算让这些弓箭手掩护武林右营那三百劲卒冲入敌阵的,可是裴开临时改变了主意,让劲卒们卫护弓箭手与敌军对射。此时双方直线距离不到百步,高低差可也有两三丈——南山北坡颇缓——故此山上射箭,比山下射箭所覆盖的面积要广大得多。

    如此一来,两军素质立见高下。

    山上中箭的多是冲在前面的徐州老兵,死伤十数人根本眼都不眨——倘若换了槐里兵,估计不等裴开下令,就将主动止步,甚至转身逃命去了吧。

    而山下中箭者,因为箭支覆盖范围广,几乎哪一梯队的士卒都有。前方弓箭手本有心理准备,还则罢了,后面的肉搏兵原以为几乎不干自己之事的,却被敌箭射倒数人,中箭者翻滚惨呼,身旁的同伴吓得左躲右闪,阵形瞬间便乱了。
1...188189190191192...4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