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
东水门之前,张正书突然停下了脚步,回想起他刚刚看到的细节。
没错,就是细节。
那两个“宋人”,骑马技艺娴熟,要知道就算是富贵人家,哪怕是像“大桶张家”一样的富贾,也是不怎么骑马的,更别说把骑术练得如此炉火纯青了。就算是将门出身的人,似乎骑术也达不到勒马就停的地步,这是下意识里的反应,做不得假的。
还有身体上的特征,刚刚过去的那两个人,面部很宽不说,眼睛两侧的部位还微微隆起,鼻梁从眉弓到鼻梁骨连贯,还算挺直。最关键是眼睛,从张正书的角度看过去,明显看到那两人的眼睛不说黑色的,而是有种偏黄色的褐色。如果不是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正书已经可以百分百确定,那两个人不是汉人了。因为在宋朝,不会有“美瞳”这种东西的存在。所以眼睛变色,那肯定就是异族人,起码不会是纯种汉人。不是纯种汉人,打扮成汉人的模样来到汴梁城,要做什么呢
答案很明确了,那就是敌国细作!
想通了这一点,张正书立马警觉了起来。
猛地一回头,迎着那两个还在喘着粗气的皇城司亲事官走去。
“你说那张小官人跑得那么快作甚,又不赶着去洞房……”
“你不知晓了罢那傻子每日都要这么跑的,真不知他是真傻还是假傻,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找罪受。若是俺爹有他爹那般腰缠万贯,我早就翘着腿枕着小妾胸脯困觉了……”
“嘘,噤声,他朝我们走来了
第两百八十三章:高楼设想
这一个多月来,那仓库早就被拆掉了,已经打下了地基。现在就差水泥灌注,就可以把地基弄起来了。
至于砖块,也不是什么难事。烧砖这种事,中国人早就学会了。这时候用得最多的是青砖,甚至有些大户人家造房子的时候还会用上图像砖,上面有含苞欲放的花卉、线条花纹等,内容丰富多彩,制作精致美观。也有金砖,是专门铺设皇宫地板的。当然,青砖用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墓葬。
其实宋朝的砖用途挺多的,比如建造佛塔,水井,城墙……甚至城墙砖还要刻上监造人的印记,出现了问题还会有人担责。所以说,宋朝不仅有木结构的房子,砖木结构的房子也很普遍。但是现在张正书有了水泥,就不打算用木头了,他要用铁加水泥的组合,把这个超市建造起来。
宋朝是没有钢筋的,但这难不倒张正书。
发现了焦炭可以炼钢,张正书的铸币作坊里都能打造钢筋了。虽然不是什么螺纹钢筋,但弄出一条钢铁棒子来还是做得到的,就是要耗费很长时间罢了。张正书不得不招多了工匠,日以继夜地生产。这钱花的速度,让管家张通触目惊心,差点没休克过去,一个劲地说“败家子”。
然而,张正书却知道,这些投资是值得的。
且不说大宋对钢铁的需求量那是无法填满的大坑,注意,是钢铁,而不是铁。铁产量大宋还是不少的,一年差不多超过二十万吨了。可是其中的“钢”,却少得可怜,连辽国、西夏都赶不上。这个时代的钢产量,更能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毕竟是拿刀互砍的年代,你拿钢刀我拿铁刀,这就不是一个等级的。怪不得宋朝武器那么多,武力却弱得可怜,都是钢铁不足惹的祸啊!
整个大宋,就长枪兵是拿得出手的,因为长枪不需要钢铁,铁枪头一样能扎得死人。只是再厉害的长枪兵也还是步卒,可想而知大宋在军事上的被动了。一个字,弱啊,弱爆了!
这种弱,不只是体现在武器上,还有军队制度上,军容军貌上,军队的训练上。有关军队的一切,都全面落后于西夏、辽国,甚至只比交趾、高丽强了那么一点点,这样的军队,岂能不吃败仗也就是西军,靠着彪悍的士卒,相对独立的军镇制度,才能保持着战斗力,成了宋军的最后遮羞布。
张正书断言,如果大宋军制不改,那么宋朝的结局也还是注定了的。
有再多的钢铁,有再厉害的武器都没用!
张正书的这个想法只是一闪而过,他也知道没有什么不灭的皇朝,只要解决不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任何皇朝也是会毁灭的。不是毁灭在异族人手中,就是毁灭在自己人手中,结果是一样的。
突然,张正书好像明白了他的技能到底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得好,是不是就能帮助中国渡过这个难关,然后往更深一层的文明进发
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可是要达成这个目的,张正书一个人办不到。
想到这里,张正书突然把眼睛放在了刘工匠身上,但只是停留了好一会,就把目光放在了另一个小工匠身上了。没错,这是小刘,也就是老刘的大儿子,子承父业也来到了水泥作坊。
大宋真正的希望,是这些年轻的工匠。
因为年轻,所以有无限可能。
一个人改变一个时代,那是不可能的事。哪怕这个人再厉害,再神通广大,也无法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时代。文明想要进步,不止需要一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一群人,甚至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努力。
“小官人,这个水泥真的能建起十几层高的楼吗”
&n
第两百八十四章:卖水泥也赚钱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我们连三层楼都还没建成,现在想弄个十层高楼,真的不太现实……”张正书耐心地解释道,努力让老刘工匠冷静下来。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一步吃成个胖子是不行的。
“小官人,这道理老汉知晓,就是有些不能自已……”
老刘工匠冷静下来了之后,才发挥出了他的专业:“小官人,这水泥确实要比石灰要好,只是这耗费有些大,这些时日以来,已经耗费了百余斤石炭,数十斤石灰……若是真的将水泥拿来造房子,岂不是……”
这就是为东家着想了,这个生产成本都这么高了,拿来盖房子,那这房子岂不是要天价了
然而,张正书却神秘地一笑,说道:“是造价太高么莫要担心,若是这房子不惧火灾,能扛地龙翻身而不倒,你说有没有人愿意建造呢更何况,这房子也能建得很美观,只要贴上瓷片就成了。只要有人要建这样的房子,这水泥还怕卖不出价钱”
老刘工匠一愣,苦笑道:“我还为小官人担忧,没想到小官人早就想好了。小官人果然是大才!”他也不像表面看起来这么憨厚,或者说正常的中国人就没有一个是智商不够的,老刘工匠再憨厚,他也会去查一查张正书的底细吧
老刘工匠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这个张小官人好似自身带着散财童子属性一样,几个月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散出去了差不多两万贯了。当然,也在赚钱,可都不是赚在明处的。比如香水,是张正书现在最大的收入来源,已经赚了差不多五千贯,但除去给工匠的工钱,好像也没赚了多少。大棚蔬菜,现在已经开始赚钱了,可每天数十贯钱,只是杯水车薪。报纸赚得也不多,大概是每一期五百贯的样子,但是每隔五天才出一期,还要付出不少工钱,也赚不来太多钱。要想赶上投入的钱财,起码要两三年才行。
但是,出于中国人对赚钱的敏感程度,老刘工匠也发现了这张小官人所投资的行业,都是能稳定赚钱的。
当然,老刘工匠还不知道张正书还有林家脚店的一半股份,还有个正在酝酿的果酒产业。这些都是可以赚不少钱的。
东家能赚钱,就代表能发得出工钱,也不用怕突然间就没了工作。老刘工匠很是佩服自己这个新东家,年纪轻轻的,赚钱的本事却比做了几十年生意的商贾都要厉害得多。比如香水、报纸,大宋都是有类似的东西的,可张小官人就这么改良一下,就能赚大钱了。寻常人,哪里想得到
“什么大才,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张正书谦虚地说道,“对了,那些营造匠呢,是在工地那边吗”
“没错,小官人,真的开建了,老汉也能过去搭把手么”
老刘工匠眼睛里有着一团火焰,看得张正书都觉得燃烧起来了。
“这个自然是没问题,可……这工钱,却不会给你加的。你可以作为一个监工,过去看看。”张正书笑道,“不是我抠门啊,而是我不鼓励你们这么做,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岗位,人尽其职,克忠职守,这样才会井然有序,效率才会提上去……”
老刘工匠自动忽略了这句话,除了看不懂以外,最主要是因为在他看来,就算丢了工作也没事,只要亲眼看到水泥房子建起来,他怎么样都行。
至于不给额外工钱,那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还能过去做个监工,那已经很不错了!
张正书的想法是,既然老刘想要过去工地看着,那就让他去吧,反正在宋人里面,除了他就属这个老刘熟悉水泥的特性了,
第两百八十五章:打地基
作坊的旁边,就是已经挖好地基的超市工地了,前后不过二十多米的路程而已。
这个地基和宋朝其他建筑的地基似乎有着很大的不同,宋朝的地基不深,因为宋朝的房子大多是平房,最多也就是两层的小木楼,打那么深的地基没必要。可这个超市就不一样了。张正书一开始确实打算是弄两层的。但是水泥房子有一个好处,就是只要地基打好了,往上面加层也是可以的。在后世的农村里,很多人都是这么干的。一开始没钱起高楼,只好退而求其次,弄一个两层的小别墅。等有钱了,就往上面加层,或是一层,或是两层……只要你的地基够好,再加五六层都行。
因为有这个打算,张正书甚至弄一层就可以开张迎客了。
“小官人,这水泥放哪”
小刘工匠和几个工匠,扛着一缸水泥——没错,就是一缸水泥,因为大宋还没有东西可以盛放粉末状的其他东西,唯有瓷器和陶器了。
“放在阴凉之处,别受潮、进水就行了。”张正书嘱咐道。
“小官人,这河沙放哪里”
陆陆续续的,已经有工匠用麻袋装着一袋袋沙子、石子过来了。汴河是黄河的分支,河床上也淤积了不少泥沙,这泥沙只要在枯水季往河床一挖,就都是了,基本不费什么钱银,就是很费力而已。石子也是很多的,派人去拾取就行了。
“放在一旁吧!”张正书说道。
“小官人,甚么时候才能动工”
一旁已经等候多时的营造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动工了。这几日他们一直在挖地基,这可的没有挖掘机的,也没有布鲁弗莱,靠的都是人工来挖土。几十上百个工匠在挖坑,这种“壮观”的场景,让人还以为张正书这是在修陵墓……
没错,除了帝王要修陵墓以外,谁还需要挖这么大一个坑
汴梁城的人又在纷纷议论了,说张家小官人果然是傻了,难道还想挖个媲美帝王的陵墓吗这可是逾矩的!
还好皇城司跟在张正书旁边,及时避免了官府来查的尴尬。即便是这样,张正书也向开封府府尹吕嘉问解释了一番,说这不是在修陵墓,而是在修房子。谁家的陵墓会选在汴梁城附近的且不说风水如何,就算每天都被人瞻仰,这就有点不妥吧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选择在京师旁边修陵墓,这分明是想不得安宁啊!
这时候,张正书才想起来后世的建筑工地,都是要围起来的,除了怕人掉进去以外,也是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无奈何,张正书让木匠弄来了几百块木板,总算是把工地给围起来了。围起来也有点风波,要不是张正书没有兵器,汴梁城的百姓还以为张正书要圈地为王,建立寨子呢!
最后,里外不是人的张正书只能任由别人去说了,反正到时候钢筋混凝土房子建好了,惊艳的又不是他。相反,这种风头越演越烈才好,算是免费给张正书的超市做广告了。
“让老刘来跟你们说说,到底怎么用这些水泥吧!”
张正书虽然知道用沙子混合水泥,再倒入水,就是水泥了,可真正要做工的,却是那些工匠。
&n
第两百八十二章:成了!
这个皇城司亲事官百般聊赖,心中腹诽不已地跟着张正书,一路从东水门出了城。
自东水门外半里地外,汴河沿岸之处,有一个冒着浓烟的作坊,正在绿柳之间吞吐着黑烟,有种很违和的感觉。
“打个商量,你们皇城司能不能派人来保护一下这里我这里的秘密要是泄露出去,那就是大宋的噩梦了!”张正书很严肃地说道。
这个亲事官听了,很是好笑:“小官人,你可真会说笑……”接下来那句话他没说出口,因为是很鄙夷的话:你算哪根葱啊,皇城司可是天子亲军,你岂能指挥得动官家派皇城司贴身保护你都算是对你高看一眼了,还想着指挥皇城司来给你看家守户你咋不上天呢!
张正书叹了口气,心道:“没辙,只能去招募一些看家的护院了,只是现在宋人多以习武为耻,哪里能招得到金牌打手啊……”不仅仅是这个水泥作坊需要护卫,张正书还有银行需要护卫。话说银行的准备工作已经走上正轨了,最多就是来年就能成立。招募护院一事已经迫在眉睫,总不能真指望那些禁军吧如此糜烂的禁军,都是一些老爷兵,别说打仗了,就连护院都嫌他们老!
张正书说的老爷兵不是那种拿饷钱不干活怕死的老爷兵,而是真真切切的“老大爷”,甚至禁军中都有五十多岁的老兵,这种禁军除了吃闲饭以外,还有什么用但这个是宋朝的“历史遗留”问题,看看黄河决堤了多少次就知道了。每次黄河泛滥,发大水,宋朝的禁军就要充入一批难民。宋朝还没有什么退役制度,你当了兵之后,就一辈子是兵了。所以也难怪禁军战斗力急剧下降,都是一群老大爷,拿着刀枪也不吓人啊!
这个亲事官的鄙夷是体现在脸上的,张正书其实也很同情这样的宋人,真的是不知者无畏,真的以为大宋真的是无懈可击
然而实际上大宋早就千疮百孔了,哪一行哪一业没有渗透进敌国间谍只不过人家觉得这些技术不值得他们暴露而已,真当你们皇城司是什么了,对所有间谍都能监控起来没错,宋朝的弓弩技艺没有外泄,确实做得不错。但仅靠弓弩,就能挡得住人家的铁骑
真的是不知者无畏啊!
张正书摇了摇头,慢慢地来到了水泥作坊前。
“你在这里,别进去!”
说完,张正书戴起了口罩,这是他的硬性规定,只要是他的作坊,不管是什么作坊,都一定要戴口罩,再热都不能摘下来。不然的话,你再厉害张正书也不会在聘用你了。有了这一招硬性规定,不管是香水作坊,还是铸币作坊,里面的工匠全都戴上了口罩。这是为了防止尘肺病,宋朝这时候的作坊,都是全“裸”上阵,怪不得宋人的工匠寿命不长了。
张正书是穿越过来的,自然知道一个小小的口罩,看起来不显眼,但带来的好处却是不小的。最起码,不会让艰难培养起来的工匠得了什么尘肺病。特别是水泥作坊里,研磨水泥的时候,那是最容易吸进异物的。
“真当自己鼓搞出来的物事是宝了”
那个皇城司亲事官讥笑了一声,也没进去。
“小官人,你来了”
这是张正书挖过来的一个工匠,姓刘,原本是营造匠,但也会制作石灰。
张正书给了他一个月十贯钱的高薪,他就忙不迭地把自己卖了,签下了终身契约。只要不是出卖作坊的秘密,他就能一直在水泥作坊里做事,直到他想退下,还有一大笔退休金。这样好的福利,傻子才不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