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毫不客气的说,粮食在这时候就等于是人口,人口等于是金钱(税收),人口等于是国力,人口等于是一个国家的战斗力!为什么辽国要和宋朝议和,而且久不犯边就是因为大宋有太多人口了,几乎是辽国的十倍!这么庞大的人口,能爆出多少军队来
任凭是谁,面对这种数量恐怖的军队,都要掂量掂量吧
然而,宋朝坑爹的是,禁军几乎没有战斗力,甚至连地方厢军都比不上。禁军糜烂,是因为募兵制,虽然和后世很像,却没有退伍的制度,当兵吃饷就是一辈子。结果,禁军里超过四五十岁的老头兵随处可见,这样的兵卒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再加上将门的吃空饷、喝兵血等等,禁军一厢一军都不曾满员过。这种军队拉出去就是炮灰,不,连炮灰都算不上,这军队就是白白消耗国力的。
很多时候,张正书问自己,这样的大宋,真的还有救吗
军队烂到了骨子里,文官烂到了骨子里,国家的根基也被侵蚀得七七八八了。即便是神,面对这样一条破船,也要皱眉吧但就是这样一条破船,居然还能再坚持一百多年。要不是蒙元太逆天,估计还真的就给南宋撑过去了。
但是,张正书觉得这个大宋该救。
除了不待见武人之外,文人喜欢互相扯后腿之外,也没啥了。相比较起明清那会的黑暗,张正书觉得这大宋应该救。但是怎么救,也是很伤脑筋的。张正书当然知道,要想摆脱改朝换代的怪圈,就要把土地和人口的矛盾问题解决了。可问题是,皇帝和大臣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要想他们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那谈何容易
“慢慢来吧,还有差不多三十年。把粮道弄起来,把货物流通起来,把人口流动起来,让商业兴旺起来,把工厂建立起来,那土地和人口的矛盾自然就解决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没理由放着钱不赚,对吧”他说这话是有感而发,他还想着借商业的手,和农业抢人呢!
天底下的土地就那么多,除了江南的还没开发完全、岭南还没怎么开发以外,大宋能耕种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不然的话,哪里能养得起近亿的人口
曾瑾菡也点了点头,她是知晓冬季时蔬价格的,就算是每日数百斤,那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但是,赚的钱却绝对不少了。“那你就去做吧……”曾瑾菡还是很善解人意的,她的不开心只是因为张正书没和她商量而已。
这时候,张正书却满脸堆笑地说道:“听闻我的泰山大人,有着通往杭州的船队”
“谁……谁是你的泰山了,你好不知羞啊!”曾瑾菡霎时间红了耳根,白腻的肤色下,渐渐透出两朵红晕,直把张正书给看呆了。真个好像明珠生晕,美玉泛着莹光,因为穿着儒袍,眉目间还有一股书卷的清然气息,这种看似矛盾的结合,却给了张正书很不一样的感受。
“嘿嘿……迟早是……”张正书嘿嘿一笑,然后说道:“我想着既然你家有船队,不如顺带帮我捎一些南边的奇货吧,也让我那超市充充门面”
“这个我做不了主,你要就去跟我爹爹说……”
&
第两百七十二章:邀请入股
“若是泰山能帮我组起一支船队,那就更好了!”张正书诚恳地说道。
曾文俨一愣,不敢相信地说道:“你是真的想把这个‘超市’开遍大宋不成”
张正书点了点头,理所当然地说道:“这是自然的,放着钱不赚,那才是傻子吧”
“唉,真不懂你们这些小一辈在想甚么……”曾文俨叹了口气,说道:“若是直往江南一带,我曾家船队可任由你租用。”
张正书却摇了摇头,说道:“泰山,我可不只是做江南的生意啊,曾家的船队,我只能用一时罢了,还是提早做好准备才行……”在张正书的计划之中,运输通道是很关键的。渠道为王,可不是随口一说而已,这可是真正把握了一个国家的命脉。
举个栗子,如果发生战事需要运粮,张正书手中握有这么庞大的运力,朝廷是不是会征用在这个时候,打仗就是打后勤,打的是粮草,要不然也不会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了。就算不打仗也好,西北禁军、河北禁军,甚至汴州禁军的军粮供给,也是要用到这个运力的吧
相比起官粮的火耗在一半左右,民间运力肯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火耗要低不少,甚至可能多备粮食零火耗。
当然,要想实现这个是有难度的。且不说张正书会不会贪污官粮,不过给张正书十个胆子都不会,这可是杀头的事情。可朝廷放不放心军粮交给商贾来运,也是一个大难题。再说了,如果军粮被人动了手脚,一样是要杀头的。
不过凡事都有解决办法,就看张正书能不能忽悠赵煦不再用官方运粮,而改成以利诱之,承诺商贾运粮到西军、到河北禁军里有多少钱。甚至可以把输捐纳粟的制度改一改,运多少粮食到军队,就能获得军功,把寄禄官的官阶升一升。
这样一来,估计整个大宋的商贾都会疯了。
官本位的时代,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明白,大宋对于“官员”,到底有多优渥;对于读书人,到底是有多尊重!
只可惜,这个计划不能对外人讲,甚至连提都不能提,万一泄露了消息,那就基本没有操作空间了。朝中那么多官员,家族中有哪些是没有经商的被这些“官商”知道了消息,还不是提前布局提前布局,且不说大肆收购粮食会给粮价带来多少波动,对大宋的制度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有改革肯定有阻力,也会触到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痛脚,要是消息泄露,说不定会被提前扼杀了。
曾文俨不知道张正书的心有多大,只当他是想靠着船队赚钱。
“若是一些杂货,租用船队就是了,何必去组建一支船队”曾文俨是怎么都想不通,“组建船队,且不说要管船工的工钱,还有船只保养等等,那都是一大笔支出,若是得利不够,蚀本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张正书略带笑意地问道:“赚不赚钱,等我的超市开张,泰山就知晓了……”
曾文俨被他的口气惊到了,愣了一下才说道:“看到佳婿如此自信,似乎也看到我当年的模样啊!人不服老不成,我当年也是不被人看好,却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佳婿能有如此信心,自然是好事,不过千万别过于激进,以至于血本无归……”
这时候的船运,也不是百分百保险的。
宋朝的船只虽然比这个时代的船都要先进,但也是相对而言的。年久失修的船只,也不少。用这些船只来运输,确实容易在河水
第两百七十三章:报喜不报忧
出了曾家,张正书才算是松了口气。在没正式把曾瑾菡娶回家之前,张正书面对曾文俨都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就好像偷了曾文俨的宝贝,却要面对苦主一样。这种“做贼心虚”的心理,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能体会到的。
“没理由啊,前一世面对岳父好像也没这么紧张,是越活越回去了吗”
张正书心中也反问自己,但其实内心深处他是知道的。前一世的女友,说不上有多喜欢,只不过是因为相亲后觉得顺眼,合得来,才决定走到一起的。但是这一世却不一样,张正书发现他是真的喜欢上了曾瑾菡,这种紧张也能理解了。
摇了摇头,张正书又跑到了桥市街巷口,去寻营造匠、木匠了。
那个仓库要改建成超市,基本就是推倒重新来过。
好在是宋朝,没有房子报批什么的,只要你有钱有地想盖楼,怎么样都行。省却了无数麻烦,张正书能直接开始赶工期了。如果不追求美观,那么两层楼估计两三个月就能建好。这个速度确实有点惊人,但考虑到是木结构的房子,好像也没什么稀奇的。只追求皮实的话,还能用砖木结构。只是这么一来,工期可能会朝着一年半载去了。张正书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只好用木房子了。好在大宋这时候的木房子也不差,也是很结实的。看看樊楼就知道了,五座高三层的木屋,也是颇为硬朗,承载数百人都不在话下。
要知道,这个木工活在中国人的手中,已经玩出了花样。
虽然在文化进程中,世界的建筑都经历了从木结构到砖石结构的发展,虽然中国的房子一直以木结构为主,可也是有砖石结构的房子的。木结构的房子轻巧,经济实用,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但缺点也一目了然,不能抵御地震、火灾等。砖石结构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工艺复杂,建造周期长。两者各有优劣,但却难分伯仲。
“小官人,你又要造房子了啊”
这些木匠、营造匠都是熟人,先前给张正书建过技校、工厂、作坊的,甚至那些大棚蔬菜用的大棚,都是这些木匠、营造匠做的。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没错,恐怕还要麻烦诸位了!”
“说这话作甚!小官人能雇我等做工,感恩戴德都来不及哩!”
这些营造匠和木匠倒也不含糊,这张小官丝毫不拖欠工钱,各种福利还不错,甚至做工期间还有各种“香饮子”喝——其实是绿豆汤,解暑的。这样的好东家,去哪里找所以只要张正书振臂一呼,就有不少木匠、营造匠响应了。
确认择日破土动工后,张正书才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顺天门内,皇城司的大本营中。
王庆很是烦躁,怒斥手下道:“他怎么能出城,你们怎么就看不住他!”
“那个……林百间在他身旁啊!”
那些个皇城司亲事官也是一阵委屈地说道,“他是知晓我等身份的,若是被发现了行踪,怕是张小官人的身份就瞒不住了……”
王庆一愣,沉默了好久才说道:“林百间为何与他走得这么近”
“听闻林百间和‘大桶张家’的张员外是旧识……”
一个皇城司亲事官连忙说道,“这是向林家仆人打听来的,应当可信……”
“那林百间后头的人,知晓他和张小官人做的买卖吗”王庆有点后怕地问道,他最怕的就是这样了,有着官吏背景的商人,突然和张正书勾结起来。那岂不
第两百七十四章:多事之秋
元符元年的深秋,注定了是个多事之秋。
宋辽两国,因为使臣被害一事而陷入了“信任危机”,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但是要说到开战,那也是不可能的。且不说什么,辽国国内也不是很太平,生女真在一旁虎视眈眈,契丹人虽然看不起女真部族,但是防备是不可少的。还有北方的部落,如室韦、奚族、渤海等,都是不安分的主。草原部族都是如此,你强大了就恭顺,做牛做马都没问题;可一旦你的统治力下降了,那对不起,这些部族就阳奉阴违了。女真、室韦、奚族、渤海,甚至还没成型的萌古(也就是后来的蒙古部)都是这样。
辽国内患很重,大宋何尝不是这样一年一次小起义,三年一次大起义,宋朝都忙着扑灭起义军了,哪里有精力去跟辽国打仗
所以,两国注定是打不起来的。
宋辽两国交恶,高兴的是女真和西夏。女真就不说了,还没彻底崛起,跟辽国抢夺人口只能在暗中进行,还不敢明目张胆。西夏是最为高兴的,这些年被大宋打得那是生活不能自理,差点连底裤都输掉了。
这也是宋朝对外战略的缺失了,如果能大棒加萝卜,诱使党项人归降,党项人岂会死守那么久可惜宋朝真的是脑子被门夹了,认定党项人是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下,非得在战事上打趴西夏。然而西夏就是属小强的,怎么打都死守着河套,没有丢失这一个战略要地。
看着宋朝在对外战略上的幼稚和短视,张正书除了骂傻13之外,还能做什么
随着西夏人在磨刀霍霍准备战争,赵煦已经抽不出时间来听张正书“胡诌”了,张正书连提意见的本事都给剥夺了,给赵煦的信一封都没得到回应。
眼瞅着冬天越来越近了,张正书更是忧心西北。
要知道,大宋的西北已经成了一个怪物,因为青白盐之利,甚至和西夏达成了某种默契。这是让人最为担忧,也不知道大宋最后的屏障——西军到底被腐蚀了多少,如果是因为这样输掉了这一场国运之战,那大宋就等于是被扒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别看历史上大宋是赢了的,可万一因为张正书而出现某种历史偏差呢这事谁说得准啊!
“郎君,你在忧心些甚么”
到底是女子敏感一些,所有人都看不出张正书的反常,唯独曾瑾菡发现了张正书这段时间真的有点不对劲,总是喜欢一个人发呆,长吁短叹的样子。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没事……”
可张正书的样子,哪里像没事啊曾瑾菡猜测道:“是烦那些皇城司的官吏”
确实,因为皇城司没有接到赵煦的旨意,所以还是在盯着张正书。只不过这种盯,其实是保护的意味居多。毕竟使臣风波的始作俑者是张正书,赵煦为了保护张正书,派几名皇城司亲事官保护他也是正常的。
别的不说,因为皇城司亲事官是从禁军精锐里面抽调出来的,武艺还算过得去,几个亲事官专门“盯着”张正书,最起码能保证张正书的人身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说,赵煦还是挺够意思的。
“算是吧……”
算了算时日,张正书已经差不多有一个月不曾离开过汴梁城了。因为西夏最近动作不断,汴梁城里的气氛也陡然紧张起来,粮价也开始抬升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西北战事将近,而且不是小规模的战事
第两百七十五章:用钱砸
可惜,这个摊主属榆木脑袋的,愣是不开口。“小官人,你就别为难小的了,小的只是奉命来看着你的,莫要让你受到伤害,其余的事,小的一概不知……”
得,好话说尽,威胁手段都没用,张正书是真的没辙了,只好说道:“你们的头呢,叫他来见我!”
“小官人,恕难从命!”这个摊主真是个软硬不吃的主,怎么说都不肯松口。
张正书没辙了,只能开始拿钱砸:“一贯钱,买你的消息!”
“小官人,这真不是钱的问题……”
“五贯钱,不少了吧,你一个月的粮饷才多少钱”
“小官人,我……”
“十贯钱哟,你还挺贪的嘛!”
“不是,小官人,我……”这个摊主心动了,要知道他的粮饷确实不多,要不然皇城司也不会沦落到去勒索富户了,完全是被钱所逼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也难怪皇城司有这么多“生钱”的生意,像眼前这个香饮子的小摊一样,原来都是被逼得没办法了。
别看北宋这时候的税收不少,可财政赤字更多。因为庞大的军队,人浮于事的庞大文官集团,又因为文官和军队的管理问题,贪污问题太过突出,财政不赤字才怪!外库告急,自然要从皇帝的内帑里拨款了。这也是宋朝皇帝控制朝臣的手段之一,朝臣再厉害,没有钱也白搭啊!然而,对与皇城司来说,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要知道,皇城司的“工资”,也就是俸禄都是从皇帝内帑里掏的。
那么,就该来捋一捋什么叫税赋了。大宋的税确实不算重,特别是农税,可以说对农民很温和了。但是,大宋的赋却是顶重的。要知道,税和赋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税是入国库的,也就是朝臣能用的钱;而赋却是归内帑,也就是进入了皇帝的钱袋子里。
宋朝的税就不说了,其实历朝历代都差不多的,也就是夏秋农税和商税,以及市舶司的贸易关税。而赋就沉重了,简单来说就是盘剥得太过了。首先是公田之赋,这是没办法避免的,毕竟都要进入皇帝的钱袋子。可接下来的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却能要了农民的老命,加速了土地的兼并。所谓的丁口之赋,其实就是人头税,只要你是个人都要交这个赋。而杂变之赋就太广了,总结来说就是“苛捐杂税”,比如什么月桩钱、版账钱、头子钱、牙契钱、经制钱与总制钱等等,名目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