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因为这种对劳动成果平均分配的方式,在给予人们安心保障的同时,也会严重压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事实上这种制度仅仅只适合两种人。

    一种是没有更多要求,也不愿意冒任何风险的本分人。

    他们只知道知足常乐,老老实实干活。

    甘心被领导,也愿意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

    而另一种就是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的人。

    他们是当前这种体制下,所滋生的最大害虫。

    只会偷奸耍滑,滥竽充数地吸大家伙的血。

    所以和大部分普通人不一样,一些个人能力既出色,又不甘心把命运交于别人之手的社会精英,便免不了率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开始寻求突破桎梏的可能。

    毫无疑问,文艺圈儿就是这种分配矛盾最先爆发的阵地。

    像洪衍武就怎么都没有想到,他对刘晓芩的好意,他保住几位内地女星尊严的慷慨之举。

    竟成为了刘晓芩迈出人生中至关重要一步的重大契机和导火索。

    敢情这两个月以来,他所提供的伙食实在是太好了些。

    为了这件事儿,庞师傅专门抽调了一个白案师傅,一个红案师傅,在外景地附近租用了几间民房驻扎下来。

    并且把厨具也运了过去,搞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厨房。

    由于食材都是每天早上在当地自由市场现买的、

    蔬菜、肉食、禽蛋不仅特别的新鲜,价钱还便宜。

    所以每日一个人五块钱的标准管两顿饭,简直太富裕了。四十人可就是二百块呢。

    再加上洪衍武早有吩咐,对几位女演员要区别对待,特殊照顾。

    两位大师傅呢,也因为跟人家合了影,得了签名,对几位女演员很是承情。

    于是不同于普通工作人员,给刘晓芩她们三个“咸丰的后妃”,每顿开饭就整上一桌五荤四素的“花九件”来,饭后还有西瓜、绿豆汤、杏仁豆腐这样的消暑佳品。

    真是把这几位女演员当真正的皇太后伺候上了。

    想想看,在当年花六十四万就能复制圆明园外景的年代。

    就这伙食标准,“港怂儿”们骑着马也赶不上啊。

    而且别忘了,这还是正经京城“口子”活儿,他们连见都没见过。

    这么一来,不但再无内地人羡慕香港人,反倒惹得李韩祥和梁嘉辉在内地这边蹭了好几顿饭。

    那不用说,刘晓芩是面子、里子都享受到了。

    这种得意的感受,和原本历史中,她如同乞丐一样跟香港同行要饭遭拒的屈辱,因饥饿而泪流满面的滋味一比,那当然是天壤之别。

    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坏事变了好事,可因此产生最终效果,却同原有历史走向如出一辙。

    因为**也和怨愤一样,同样可以转化为促使人行动的动力。

    而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好日子一旦过久了,再过苦日子可就加倍难受了。

    九月上旬,剧组一杀青,香港人一撤,两位师傅也收拾家什回了“大食堂”。

    刘晓芩她们自然也从外景地回归了各自的单位。

    这样没了每天的酒宴伺候的荣耀,又恢复到了过去一样,每日靠大食堂的粗茶淡饭过活,可就让刘晓芩有点心理失衡了。

    因为食髓知味啊,上山容易下山难。白水萝卜和白斩鸡岂能是一回事

    另外也别忘了,在这个计划经济的时代,除了富起来的个体户外,国人当时的收入都很低。

    即使是红透半边天的影视明星,也仅仅是外表风光。

    实事求是的来讲,像刘晓芩她们真正的生活其实寒酸得很。

    平日演出得挤公共汽车,演出补助仅有两元一场,甚至就连演出服,京城都得靠她们自己想办法。

    所以每逢出差,她们往往要面临买不起衣服,住不起宾馆,吃不起饭的窘境。

    为此,一向以来无数的应酬、活动邀请,刘晓芩统统都是抗拒态度。

    但有的活动偏偏她还拒绝不了,比如说要参加京影代表团出访日本这样的政治任务。

    结果就因为经济上的窘迫,整个代表团里,拿一件演戏用旧旗袍充当服装的她,成了聚光灯下最尴尬的一个人。

    原来那件旗袍胸间被虫子蛀了一个洞,下摆还有另一个洞,旗袍开衩的地方也撕裂了。

    最后刘晓芩全靠急智,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才蒙混过关的。

    把胸前的洞用一朵红花缀在上面挡住,开衩的地方打了个结,提上皮包就看不见了。

    下摆的洞就只能视而不见了。

    这件事结束之后,刘晓芩羞愤、沮丧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在香港上映,大获成功。

    新的荣耀才将她从低落的心情里解救出来。

    可惜她才高兴没几天,来京参加庆功会的陈烨又深深的刺激了她一把。

    原来陈烨打算辞职去美国,去外面好寻找新的生活。

    一开始刘晓芩还很不理解,想劝陈烨留下来,说你刚红,趁着成了大明星,有了名气应该多拍几部电影才是。

    没想到陈烨却问她,“什么明星名气又有什么用我没有房子住,工资只有47元,你能为我解决吗”

    这让刘晓芩当时就没话了。

    是啊,这样寒酸的明星又算得了什么明星呢

    一想到聚光灯后面全是破旧不堪和忍饥挨饿的寒酸,连她自己都想哭一鼻子了。

    再看看人家个体




第884章 小道消息
    1983年的11月是一个比较热闹的月份。

    观音院东院,除了边保国和边建功这哥儿俩,前后脚都办了喜事儿成了家之外。

    这个月京城的街头巷尾,也出现了许多的新鲜事儿和新变化。

    比如说京城出现了第一家自选市场。

    这是洪衍茹去海淀区参加服装设计交流活动的路上,很意外发现的。

    这家店只有二百平方米那么大,一次挤进一百个顾客就会转不开身。

    而且只出售蔬菜和肉食两种商品,比不远处的菜市场还要贵上不少。

    所以购买者都是外国人,绝大多数的京城人好奇地进来转一圈,马上吐着舌头逃出去了。

    只是有意思的是,就连外国人也在抱怨。

    因为包装袋上只有价格而没有商品名称和质量,所以顾客常常会把鸡肉当成猪肉买走。

    洪衍茹在家里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洪家人全家都被吸引住了,都认为是一件特牛的事。

    唯独洪衍武知道,这充其量只是一个超市的雏形罢了。

    他便直言不讳地做出判断,说这家店走进了一个误区,开不长远。

    因为它太注重形式了,定位是瞄准高档人去的。

    所谓先进的经营理念,其实仅仅是采用开架售货的方式而已。

    相对于传统的店铺,虽然它明亮又漂亮。

    但因为规模所限,卖掉的货物还要支撑这样一个漂亮的店,那价格必定要高的。

    于是价格高了,人就来的少,少了人收入就少,如此恶性循环,这就是毫无疑问的败因。

    对他的话,大部分家里人其实都不怎么太相信。

    因为自选市场这东西来自于国外,人家哪儿都已经证明了成功的东西,又怎会失败呢

    特别是洪衍争,那已经对自己的弟弟形成了习惯性的抬杠,一撇嘴就说。

    “瞧给你能个的,外国的事儿你也懂我看你是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什么事儿都要冒充专家。”

    不过对此,洪衍武一点不介意。

    因为水清、陈力泉和小洪钧对他的话皆深以为然,洪禄承也心照不宣地冲他点了点头。

    那他还求什么呢

    既然该明白的人既然都明白了,其他也就不重要了。

    而另一件事闹出的动静更大。

    那就是打建国以来,京城又发生了第二次全民性的“抢购潮”。

    这件事的引子,在一个“棉布短缺,国家要再次严控布匹”的小道消息上。

    按理说这消息传就传吧,不痛不痒的,本没有什么。

    可随后11月17日,百货大楼居然开始对外销售不要票的压库棉布和絮棉。

    这一下可好,就像干柴火上点起了大火,登时就引发了一场抢购商品的现象。

    刚开始,群众抢购的主要目标还是棉布、絮棉,可后来就逐渐扩散到了成衣、毛线、床单、棉毛衫裤上。

    再然后,甚至连鸡蛋、火柴、白糖等物也糊里糊涂的跟着抢。

    那股子奋勇争先、不让其后的劲儿,很有点1979年时,大家伙齐心协力,帮副食店“清库”的阵势。

    不用问,抢购的事福儒里自然也不会落空。

    百货大楼卖布的事儿是消息灵通的“球子妈”最先散布的。

    当时她不知打哪儿听着的信儿,快速跑进院儿里就是一嗓子。

    “百货大楼正排队卖棉布呢,不要布票,咱们快去看看吧。去晚了可就买不上了。”

    轻而易举,就把院儿里的老娘们都给动员起来了。

    结果几位邻居们结伴前往,一看果不其然,买布料的队伍排了有几十米长呢。

    她们跟着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进了百货大楼的正门。

    不过到这时候,见一个个成匹成匹扛着布料的人满脸喜色地走出来,她们反倒更加心慌。

    生怕到她们这儿卖完了,白跑这一趟。

    好在百货大楼此时不愧京城第一商厦,货源倒是充足。

    终于轮到她们时,在三楼布料柜台,还能亲眼瞅见,好几个售货员累得满头大汗,正在拿板儿车往柜台拉货呢。

    这下可好,几位老太太都迫不及待地挤到了前面,跟白拿似的这通抢啊。

    平均下来,每人都至少买了两匹白布、一匹格子布和六床被面布。

    特别是水婶,因为怕洪家吃亏,她还买了双份儿。

    所以等水清和洪衍武带着晓影一起下班儿回家吃饭的时候,就发现水婶屋里小山一样堆着的布山。

    对此,水清当然要问啊。

    “妈,您买这么多布干吗呀”

    水婶说,“吗也不干,存着。还有你婆家一份呢。”

    而等一问明白了怎么回事,水清可就不干了,非让水婶退了去。

    水清说水婶这是盲目抢购,是起哄架秧子。也不想想买这些有用没有,洪家决不干这样的事儿。

    可水婶哪儿听得进去啊

    这可是她排了一上午队,又雇了辆三轮,好不容易才从大老远弄回来的劳动成果。

    退了去

    绝不!

    洪家爱要不要,不要更好。

    老太太可有自己的道理,说水清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她结婚是有洪家管,可她两个妹妹谁管啊。自己不能不预备点,省得到时候需要做被面了抓瞎。

    眼瞅着娘俩说不合适又要急眼。

    洪衍武这女婿赶紧发挥平准作用了,冲着水清一个劲眨嘛眼。

    故意说“还是攒点好,攒点踏实。”

    水庚生也替水婶解释。

    “你妈啊,这是穷怕了。”

    如此一来,水清也只好闭嘴。

    可她不说了,架不住家里还有别人说呀。

    水澜一边咬着馒头一边说。

    “可不就是穷怕了好家伙,一买就是四匹白布,这除非赶明儿办丧事,孝子贤孙一人一匹才能打发……”。

    水婶气得一摔筷子,骂二丫头不晓事,整个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嘿,冷不防,水涟她还接着话音儿敲锣边儿。

    竟然说,“真要按二姐说的倒也好,就怕到时候一人一匹都没人要,半尺黑布往胳膊上一勒,至多戴半天就扔了,那还得孝顺的。”

    水婶是真真没法吃这饭了。

    气得呼呼的,碗一推,进里屋躺着生闷气去了。

    唯独晓影很有眼力见儿的拿着个馒头,“姥姥”、“姥




第一百五十二章 试点
1...389390391392393...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