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同样是靠人何家才及时醒悟刹车的呢。
敢情洪衍武前一段时候去找了一次何介夫。
这次不是为了求老何办事,而是想求他在银行工作的女儿帮点忙。
洪衍武是想问问人家,方便不方便帮忙兑换点不同面额的人民币新钞。
这为的什么呢
为的是拿去凑成整套,然后当做旅游商品,让人在故宫、长城门口,跟老外以一比一的比例兑换外汇券。
洪衍武自认为这主意贼高明,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纪念币”简直供不应求啊。
但怎么也没想到,创意不错,却不合法。
别看老何闺女只是个银行工作的会计,可人家的思想觉悟和警惕性还挺高。
作为专业人员一听他这要求,就起了疑心。
跟着刨根问底儿,而且很快就把他给问支吾了。
好在人家并没有恶意,真到这时候,反倒不打听了。
接着就给义务普及了一下《人民币管理条例》,那意思是你自己的事儿你自己看着办。
洪衍武这才明白过来,敢情自己干的事儿,已经和非法倒卖流通人民币挂上了勾儿。
用这种方式,比直接用人民币兑换外汇券罪过还大。
别忘了,这是什么时间段啊
洪衍武那是当场出了一身冷汗啊。
什么也甭说了,对人家感激不尽啊。
而且趁着还没出事,她回头就吩咐底下人,把“纪念币”停售了。
那既然如此,又赶上干部年轻化的政策下发。
何介夫主动给洪衍武看了相关文件,说这对你二哥可是个好机会,不应错过。
而且我告诉你,仕途上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这加一起的两番好意,洪衍武还能不领情啊
所以两件事儿最后就变成了一件,一个四方联“猴票”就作为酬谢的礼物送给何介夫了。
委托他全权去搞疏通工作。
至于亏不亏的,洪衍武还真没太计较,反正这玩意他有的是。
兹不是整版票,他也不当回事。
何况这也是因为他自己搅和了历史,才让此时原本应该定价三十元的猴票再次暴涨,冲高到了九十元。
反正这么说吧,他懒得再费事,给何介夫寻摸别的礼物了。
撒撒手指头缝儿,图个方便,挺好。
再说说房子上的事儿,也差不多是一个理儿。
洪衍武打心里最感激的人,就是单先生。
正是因为跟这位才学和人品都过硬的真正专家打上了交道。
他从能够了解到许多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和讲究,长了不少见识。
同样因此,他才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去保护、修葺这些老房子。
这两点都使得他在四合院的买卖中受益匪浅。
否则的话,即使不错过千载难逢的好房子,恐怕也会糟践到手的好房子。
比方说,七月份洪衍武就遇到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在烟袋斜街,又有那么一家子兄弟四人要卖房。
据中间人居委会老太太介绍。
&nbs
第879章 卿云楼
正因为势在必得,尽管中间闹了好几次反复,洪衍武始终坚持,没有放弃。
像第一次谈,哥儿四个里,有人说按房管所核定的价钱太低,必须得私下单加钱。
洪衍武认为这是实际情况,就痛快点了头。
可等商量好了价钱呢,又有人提出楼后面有个小院儿呢,地契是连院儿包括在内的,院儿的空地也得算钱。
洪衍武还是同意了。
这是因为他前世干拆迁的时候,有房契私家院子确实是这么计算补偿的,说起并不出格儿。
没想到到了第三次,这哥儿四个又有了新主张。
说光这样还不行,怎么也得再送他们每人一台彩电啊。
而尽管知道这几个小子纯属贪得无厌,有点蹬鼻子上脸。
但洪衍武想着如能尽快把房子能给拿下来,还是值得的。
便仍旧答应了。
甚至为了杜绝这哥儿几个再琢磨新主意,尽快签订合同,他当场还许了愿。
说如果能在三天内交房契办过户手续,他们谈好的两万六,还可以拿外汇券支付。
这不可谓不大方,不爽快了。
可惜啊,臭毛病都是惯出来的。
就跟《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样,对不懂得见好就收的人,再好的条件也百搭。
洪衍武一心求快,一味迁就,反倒助长了对方的贪心。
到这一步,明明已经应该办手续了吧。
可这哥儿四个事到临头再次反悔了。
他们居然编造出了个子虚乌有的借口来,非说有个老外正问这房,人家想两万美金买他们家的房。
这算是让洪衍武彻底明白了,对这几位,有的环节还真的省不了,该斗的心眼还就得斗。
于是这次无功而返之后,他索性就不理他们了,决定沉他们一沉。
嘿,果不其然,这招管用。
不见他这边有回话了,对面倒有点急了。
没几天,哥儿几个催着那位中间人给带话过来,说这房错过去别后悔。
而洪衍武既然老谋深算,认准了他们在“耍花屁股”,哪儿里肯就范啊。
他反倒来了手欲擒故纵,让中间人回话说,自己想买是想买,因为着急用房啊。
可毕竟家底儿比不上外国人,出不起那两万美金。
另外就是又用专业知识一通贬损。
洪衍武还托中间人带话说,他们这房过去其实就是个买卖店铺,住人不便不说,房也跟别人家的差着级别呢。
因为要是正经府门,都得有府门,而且是红油绿漆。
连门都没有的素油黑漆的只能是民房。
甚至没两天,洪衍武在附近又看了一处“如意”门小院儿的事儿,又被中间人很“及时”地透露给了那哥儿四个。
这么一来,有之前开出的价码摆着,对方哥儿四个越耽搁就越别扭,逐渐就开始沉不住气了。
而到了他们内部开始为这事互相埋怨、指责、生乱的时候。
中间人适时出现,又“好心好意”地最后调解、撮合了一次,才终于达成了最后的交易。
总之,又抻又压,连诱带逼,拿下这房子的整个过程太曲折了。
洪衍武能达成所愿可是够不容易的。
但反过来,再看这房的实际价值,那也是真值得了。
因为事后无论单先生还是洪禄承,他们看过这楼都叫好。
两个人还都确定了一个让洪衍武万万没能想到的事实。
敢情他误打误撞买下的这幢木楼,竟然是清代“京城八大楼”之一“卿云楼”的旧址。
据洪禄承所说,这座酒楼始建于清道光1820年,是当时八大楼里唯一位置在城北的。
这儿的“炸春卷儿”和“盅儿糕”很有名。
更因为服务对象多是附近的王孙公子,所以这酒楼无论杯盘碗碟还是楼宇的营造,都特别讲究。
说实话要不是周围都是惹不起的人家把位置给圈死了,规模再无法扩大。
否则以它的名气和档次,一头挤进“八大堂”去,也是满够格的。
不过也正因为长期的服务对象都是旗族,“卿云楼”的买卖对清政府依赖性很高。
&n
第一百四十七章 局气
应该说,正是因为懂得人的重要性。
洪衍武才会像有求必应的“土地爷”一样,乐于为身边大部分他所认识的人提供帮助。
表面上看他好像有点傻,有点滥好人似的,谁的事儿他都要管。
但便宜他其实占大了。
因为他帮人,首先是遵循“救急不救穷,帮困不帮懒”的原则。
自身不努力,不值得他帮的人他可不帮。
其次,他也不是什么事儿都应。
代价要在他承受范围之内,且多以物质付出为主。
这样他就相当于用自己多余的东西,做了一种情感投资。
待到日后,说不准什么时候,别人送还他一份人情,就能帮上他的大忙,管大用。
想想看,要没有何介夫女儿的好心提醒,他能避开这个大雷啊。
弄不好在这个风口浪尖上,自己就把自己给折进去了。
亏得他明明知道今年的厉害,那可真成了一出大笑话了。
而要没有从单先生处得知的古建知识呢
他又怎么能这么笃定这“庆云楼”值得一买
兴许就真放弃,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去了。
其实就连街里街坊的好人缘也是一样的。
不说边建功、苏锦、苏绣都帮他的忙。
要没邻居们的好评,一贯以来,作为派出所严控防范对象的他,又哪儿能过得这么自由
还有今年注定会刮起来的“风暴”,派出所也是根据街道提供的情况和意见抓人的。
若非笃定邻居们肯定说他的好话,他又哪儿来的把握,能平安度过这“杀头年”呢
所以说,这样的事儿再划算不过了,只有傻子才会拒绝。
而有意思的是,正因为历史的特殊性,全国人民目前才刚刚达到温饱线。
在如今这个社会阶段里,人们的情感也和古玩字画四合院这些好东西一样,陷入在一个深深的价值低谷之中。
如果想用金钱投资感情,代价有时候低的简直令人发指。
甚至这一点并不只是针对普通的老百姓而言的,就连社会精英阶层也挣脱不开这个规律。
因为国家整体经济滞后,他们同样会因为一些经济上的小事,就能严重伤及自尊。
那自然就是洪衍武雪中送炭的投资良机了。
而在这一点上,他把握的相当好,一旦遇到就会牢牢抓住,从来也没有错失过。
比方说七月里,许多报纸上刊登了香港导演李韩祥来京拍摄《火烧圆明园》的消息。
洪衍武就又动了做植入广告的心思。
便去找“红叶”托关系帮忙穿针引线,想找机会见这位李导演一趟。
不为别的,要真能谈成了,在这部电影里给洪家老号露上几个镜头,那可就牛大了。
相当于在海外也给自家买卖做了宣传。
要知道这部电影可是在香港本地就创造了1.5亿票房,更在东南亚诸国热卖,这广告费掏多少他都是心甘情愿啊。
十万八万的他都乐意。
因为今后只要老铺重张,还怕捞不着外国人“宰”嘛。
为此,洪衍武甚至还专门拍了几件清官窑瓷器的照片,打算投其所好,贿赂下李导演。
只是没想到,连托人带求人,事先打好了招呼。
在一天休息日特意包了车,好不容易才找到昌平外景地,也确实在午餐时间见到了这位高大威猛,眼睛小小的李导演。
但这事儿却没谈成。
因为一是影片已经拍到一半了,外景地花了六十四万也已经搭好了。人家根本不缺资金。
二是洪衍武是大陆人,空口白牙就贸然说愿意掏钱买几个镜头,请人家开价。李导演怎么能相信他有这个能力。
三是这部电影是合拍片,剧本镜头都要经过大陆有关部门审核。无论洪衍武肯出多少钱,再为几个镜头走一遍镜头得不偿失。
四是火烧圆明园几乎全是宫廷戏,涉及民间的部分也就是夜捉肃顺时,又老百姓夜听马蹄声的几个镜头。也很难把洪衍武的需要的镜头插在其中。
所以怎么讲都没戏。
李导演听完了他的来意,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
不过,李韩祥对洪衍武提供的照片倒是挺感兴趣的。
虽然事儿没谈成,倒是跟他提出购买这几件瓷器的意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