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也有人说,“你们都不知道吧,其实洪爷降生那天彩云漫天,家里可是发现了不老少来历不明的金银财宝。要不是洪家当时给上交了,让咱洪爷没了天赐法宝的护佑,日后这位爷哪儿可能沦落江湖啊早就爬的高高的了,弄不好还混进财政部当官去了呢。”
还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补充,说“对对对。洪爷的母亲当初肯定得到神仙托梦了。老话不是说的好嘛,‘财神叫门开,张仙送子来’。也许就是因为有洪爷这个“天赐福瑞”在保佑,所以洪家尽管成分这么高,也能平安度过“运动”时期。这不,一过了劫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洪家不就立马又起来了吗”
总之,传得相当神乎其神,已经很有点接近汉高祖斩白蛇起义的意思了。
这要搁古代,弄不好洪衍武一振臂高呼,真能有人跟他造反去。
当然,这还得亏王蕴琳没把自己曾经看见“蹦蹦跳跳小红人”的事儿往外传呢。
幸好也没人知道洪禄承的生日居然和李诡祖一样,都是阴历九月十七。
(注:李诡祖,魏孝文帝时任曲梁(今河北曲周)县令。民间信仰里的增福财神、财帛星君,传说是太白金星下凡)
否则这帮人不更得坐实了这一点弄不好还得联系到“家族传统”上,非得唱起“财神爷爷不姓财”来不可呢。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这也难怪。
因为尽管洪衍武本人并不张扬,甚至极力掩饰。
但重生这金手指只要存在,就注定会让他显得与众不同,超前于当下社会。
再怎么样,心里年龄的痕迹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他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敏锐的眼光、精准的判断,还是高人一等的见地和手腕,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一种不符合他应有年龄的“大”。
特别是在攥取财富这方面,他这个人就像奇迹一样,总会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一些精彩的演绎。
就像烟酒回购的买卖,细琢磨起来,让人不能不五体投地、钦佩信服。
不妨在想想看,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还在津津乐道于“铁饭碗”的保险稳当时,当人们还觉得广告和商业这些概念,离自己的生活如此遥远的时候。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洪衍武,他就能带着一百多号“另类份子”在商海中驾驭风浪,取得丰厚的回报。
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让跟着他干的人,收入都超过了县长。
等于硬生生的制造出了
京城首批的“富人阶层”来。
这么大的本事,怎么能不让人产生迷信不让人坚定地追随呢
更何况他不但具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也同时具有英雄豪杰一样的胸襟与义气。
没人能做到像他这样,既能不让任何一个人受穷,又能让每个人都心服的。
更没有人能把大家从生活的歧途带向正途,于不知不觉中就让大家挺起了胸膛,看见了未来的希望,也改善了他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没有人是愿意孤独的,没有人是乐意被排斥的,没有人是
第726章 对也不对
京城收藏界那位尽人皆知的马老师曾经这样说过。
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活过一次的话,那么肯定都是人生赢家。
就比如说谁如果可以从新活一次的话,早些年拼命挣钱买房子,买股票,买古董,这都能发家。
不过可惜的是,人生没有如果,世上也没有后悔药。
这番话说的确实对,但也不全对。
因为还有这么一句话呢。
“小富靠运,中富靠智,大富靠德”。
而洪禄承这辈子也曾用洪家组训教育过洪衍武,说“打下基业要靠胆,守住基业要靠脑,传下基业就得靠心了。”
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在强调,机遇对人的作用只是一时的,也只占很少一部分,成事的关键还得靠个人素养。
否则即使你运气好,发了财也守不住。
假使面对同样的机遇,你的收获也会远低于比你素质高的人。
比如说那些意外中了超级大奖的,为什么许多人的生活反倒因为这种幸运彻底给毁了。
妻离子散、亲人反目、自甘堕落、家破人亡,都不在少数。
其中暴露出的就是个人素质与所获得的大笔财富不相匹配的问题。
其实咱们也不妨再打个带点技术含量,更具体一点的比方。
就哪收藏珠宝玉石这件事来说。
当今的人,我们谁都知道这事儿稳赚不赔,是重生人士必选之路。
好多人也都听说过什么和田玉大王、翡翠大王,从**十年代开始积累的原石。
然后等到大批老坑不产原石了,高品质的原石价格猛涨,就陡然而富的故事。
但如果真有谁穿越回来,就这么照猫画虎去效仿,那可绝对是不智之举。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不动脑子,首先就搞错了一个常识性的逻辑关系。
文玩之物最能提升经济价值的因素,除了一个好的市场环境以外,其实发挥主导作用的并不是原料的稀少和品质。
主要部分还是由历史传承的情怀、人文知识的情趣,以及精湛的制作技艺来决定的。
否则,名家制作的蝈蝈葫芦、鸟笼和紫砂壶一类的东西,又怎么会比珠宝玉石还值钱呢
名人字画当然是更能体现出这一点的。
所以像玉石和翡翠这些东西,真正升值潜力最大、利润最高的,还属那些已经被技艺大师雕琢成型的精品。
因为这些成品要不值钱,那原石就狗屁不是。
而原料因为稀缺涨价的时候,成品的幅度自然也会远超过原石。
况且话说回来,哪怕以原石来论,和田玉和翡翠的真正上品,大部分也都在清代就开采出来了。
像《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的书中就记载着。
“同光之际,广东商家采办翡翠来京者,有著名二石。一名三万三,盖以价格而言,一名一口锅,盖以形式而言,皆纯绿无瑕之品。凡宫内所需饰品,多出于三万三,故其名震于时。其实一口锅所出材料尤胜,如御赐完颜氏之翡翠扁方,继祥之扳指及文索家之一品翠镯。”
注意,这段文字里体现的重要的信息有如下几点。
一,是说明了清末慈禧掌权的这段时期,宫中许多翡翠珍品的来历。
二,是记载了当时翡翠原石所能达到的品质。
不但书中清清楚楚的写着,无论是“三万三”还是“一口锅”,皆纯绿无瑕之品。
而且从历史的遗留物来看,比如杜月笙夫妇从京城崇古斋购得后,转送宋美龄的“麻花扭丝翠镯”,也验证了当年的市面上,确实能见到这种传说中高品质的珍宝。
这种东西从近代起,缅甸“老坑”也没有了。
像当今市场上那些所谓的“a”级翡翠,要和这样的东西一比,恐怕也只有砸的过儿了。
三
第727章 长期问题
那么既然方向明确了,直接就拿钱去商店里买翡翠、玉石吗
不,哪怕市场售价下调,这么做依然不理智,这行里的水分可是大了,而且现在还是个从未有过的特别时期。
咱得慢慢说,才能明白这里面的事儿。
确实,我们翡翠和玉石作为我国特种工艺品主流品种,一直都有着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旺盛的生命力。
特别是京城的玉器行业,已查明的历史源自商周,从元代就开始兴盛,通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更达到了空前繁荣。
清乾隆朝的时候,只凭各种美玉良材云集京城,就可知生产状况。
当时有来自国外的西碧玉、西洋玛瑙、木变石、珊瑚等,还有关东岫玉、云南玛瑙、荆州玛瑙、湖南矾晶。
而且平定叛乱后,和田玉和缅甸翡翠进京之路也被打通,每年这两个品种都各有两吨多的进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虽然有外国资本侵入,但这些玉器行业却几乎从来没有遇到相应的“洋货”与之竞争。
所以这个行当一直保持欣欣向荣,名家倍出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海禁大开,京城玉器更成为国外竞相争购的佳品,以至出现了“闹洋庄”的场面。
仅据本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期间的文字记载,当时世界各地举办的博览会不下三十余次,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只参展十次,但京城的玉器次次荣获金银大奖。
哪怕解放初期,当时百业凋零,全市仅存寥寥几家玉器作坊。
但只要能使其恢复正常生产,一年就可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外汇。若用这笔款项买粮食,足可养活全市百姓一个月。
而以上种种都足以证明“北玉”、“京作”、“精作”的美名誉满中外,京产玉器已经获得海外艺术鉴赏家的认可,视为收藏价值极高的珍宝。
要按理说,既然京城玉器的审美价值已为世人所共知,得到了普遍认可,应该是不会陷入销售困境的呀,反倒应该是创汇主力才对啊?
嗨,这不就得归结到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上了嘛!
想想看,死板的政策连普通的行业都发展不好,连普通工人的积极性都很难激发。
就更别说这种一直以“师徒相传”的方法承袭,且需要灵性、悟性、恒心、精心才能学好、干好的行业了。
建国后,玉作行业里,有几个问题是长期存在,无法解决的。
首先就是好手太少,且缺乏青工和学徒,技艺传承上有严重问题。
现有的京城玉器特艺师一般都建国前后已经艺成出徒的老艺人,青工很少,全业技术较高的仅五六十人。
可他们的业务虽好,却都不想招收学徒。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行业太苦,而要求从业者的门槛又较高。
相比起来工资待遇就不具备吸引力了,本身年轻人就不爱学,不爱干。
另外从老师傅的角度来说,教徒弟也太耗心力。
这又不像过去,徒弟对师父有赡养义务。
现在的徒弟只是名义上的,有的人都不太尊重自己的传艺者,那谁爱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呢
真要是厂里有令必须带徒弟,老师傅们也不过是“汤事儿”罢了。
他们对待青工,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既不藏私,也不强求,能学多少,随缘而已。
不夸张的说,实质上已经到了“人亡艺绝,绝技失传”的地步。
其次,上级单位太过短视,对创汇期望又过高,于是严重透支京城玉器行业的商誉。
这一条主要是行业领导认为国外市场一般要求大路货,不太懂行,对精品要的不多。
那么为了争取创汇,就过度的要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
收购公司在加工定货、收购上又缺乏计划,需要时急催完成任务。
稍有积压,则又马上停止收购,订货成本扣的很紧。
而生产方的领导,他们机械地按其他工业生产办法,估出成本,限制工数。
就连分配制度上十分不合理。
没有实行优货优价,按劳动价值给报酬。
反倒是从效益出发,单纯按工件数量算计。
这就导致老技术工人待遇比年青工人高不了多少,甚至还很吃亏。
像有的老师傅责任心重,干活注重质量,可费了工,也不给增加工缴费。
而糊弄事的年青生产者反而受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不超过工数。
一般不再加工细作,精益求精,只要能符合大致标准,交上活就行。
自然而然,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体市场上缺乏精品,大部分产品都是谈不上“出彩儿”,相对平庸的“行活”。
像洪衍武就曾在王府井的工艺美术服务部买过一些看着不错的小摆件拿回去给母亲看,也买过几个翡翠镯子,打算送给家里的女眷。
价格虽然不菲,每件几乎都赶上田黄大料的钱了,但他却被坑了,母亲给予的评价实在不高。
&nb
sp; 王蕴琳只说料还凑合,但题材死板,工也差得远。远不如以前的东西。
这就是买到“行活”了。
三,由于工艺品出口体制和收购机制的垄断性,生产方在产品定价上长期处于弱势,企业收入很低,
但销售方因为控制定价权,却利润丰厚。两者之间矛盾日异严重。
我们不妨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据调查资料显示,京城工艺美术工厂1972 年生产的《神鹿宝车樽》,厂方定价11 000 元。
但外贸收购只开价6 000 元,后多次洽谈勉强谈到8 000 元。
后来价格还没议定,产品就送至花城出口产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现场实售27 000 元。
收购方这才愿意开收购单,以8000元收购。
所以实际上,像这种讨价还价互相扯皮现象非常严重。
这就造成厂家对同一件高档产品不得不定出两个价格标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