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甚至这次就连老丁都讲究了,今年没送点心渣滓,改整块儿的了。
虽然是烤过火儿的吧,毕竟也算小有进步。
还有他炒的干果也升级了。
这回没弄廉价黄豆,除了开花豆是保留项目,倒是炒了不少五香花生和椒盐核桃仁儿。
给大伙儿吃的那叫一个香,孩子欢蹦乱跳,大人高竖大拇指。
这么一来,竟然使得大家连对公家发的每人六两花生米,半斤葵花籽都兴趣不高了。
当然了,这些高级材料是洪衍武提供的。老丁只限于贡献技术。
至于洪家分送各家的年礼,主要就是“北极熊”的各类罐头了。
但罐头可不是普通的罐头,是专供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外头买不着的高级货。
还有就是洪家人从龙口村带回来两箱子鹌鹑蛋,算是额外的新鲜物,也给每家分了好几斤。
这可是兆庆的新财路,经过考量,他避开鸡蛋的恶性竞争,改养鹌鹑了。
刚刚孵育到六百只的规模。尽管春节的市场没赶上,但明年开春就能卖到城里来了。
甚至他都不用送去农贸市场,洪衍武已经帮他联系好了“北极熊”业务科,直接厂子就给收去做罐头了。
当然,最后咱们免不了还得着重提一提年夜饭。
不用问,今年观音院里最有特色、最上档次的还是洪家。
这是因为
第716章 他乡
在河北省靠近保定府的李家村,数年未曾归家的李福,同样把京城的福气带给了子孙后辈。
这次回乡探亲,除了洪衍武代他准备的东西,李福还带回来了整整六百元积蓄,和两个赶上降价买到的半导体收音机。
这些丰厚的礼物不但让他享受到了老太爷一样的待遇,得到了儿女和亲家们发乎内心的亲近和欢迎。
也让李家陡然一变,又成了村里的富户。
割肉打酒、炖鱼宰鸡,年前真是好一番热闹。
再加上从李家屋里传出来的国家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邻居们怎么能不啧啧称羡
而那些京城土特产,也同样让李福成为了村干部们的座上宾。
比如说,刚刚由生产大队书记转变为村书记的那个人,哪怕语言中还带着“运动”时期的印记,但对李家人已经不再是横眉立目。
反倒是沏茶倒水带敬烟,一个劲地套近乎。
充好人地诉说这么些年来,他对保全李家是如何的“关照”,如何的“周全”。
尽管对何时能归还李家被人占据老宅,他依然表示有难度。
但在听说李福说打算要回房子后,就要好好收拾一番。
到时候不但要从他二儿子管的砖厂进五千块优质青砖,可能还需要他帮忙请几个木匠瓦匠。
这位村里的第一把手,态度就彻底倒向李家了。
当场一拍胸脯,斩钉截铁地保证夏天之前,一定让李家重新搬进老宅院。
由此可知,为什么几乎所有出外闯荡的人都惦记着衣锦还乡的这天呢这滋味谁不舒坦
千万别忘了,李福此生已经是经历第二遭了,简直是三十年一个轮回,他的感受也就更难为外人道了。
而对李福的孙辈们来说,1982年的春节的不寻常,主要还是体现在了一个“吃”字上。
除夕之夜,他们兴奋地发现餐桌上居然摆上了好几道肉菜。
那些整碗儿、大块儿的炖肉、炖鱼、炖鸡,都真实地摆在桌子上。
一块一块地,如同梦幻一样,向他们发出诱惑的光芒。
只要一伸手,就能摸到那些热气腾腾、油水横溢的“柔韧的物质”。
直到日后经历了滚滚红尘,吃过了无数酒肉,他们仍然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当年大块吃肉的那一种畅快淋漓、奇妙无比的感觉。
这一年,李福的孙子李柱十八岁,外孙子方丙生十六岁。
他们两个大小伙子的胃口,就是在这个冬天,才平生第一次接受了酒与肉的洗礼。
知道了什么叫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领略到了梁山好汉的最终“革命理想”。
如果他们可以把自己肠胃掏出来看一看的话,相信在胃壁粘膜上,一定会非常清晰地铭记着“1982年”的纹样。
因此,他们终生都对这个吃饱喝足的春节念念不忘,甚至把这段时光视为自己青少年时期最为幸福的日子。
每逢回想,总是觉得历历在目,宛然如昨。
当然,尽管除夕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这一天也免不了有背井离乡的人孤身在外。
来办货的“刺儿梅”此时此刻就还身处花城。
她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
本来她安排的挺好,节前抓紧时间跑的这一趟,如果顺利的话,完全可以带着货回京城过节。
可哪知道点儿背,她在“高第街”进了三百双女鞋,才刚交完钱,就被来检查档口的工商给扣下了。
敢情批发给她货物的那个档口涉嫌从国营商店套购商品,这是殃及池鱼。
“刺儿梅”还能不急吗赶紧就四处想辙捞货啊。
可她人生地不熟的,哪儿就能找准庙门啊
何况货都办完了,腰包也空了。这又赶上了年根儿,人家工商都懒得理会她。
所以她白白在花城耽搁了四五天,一点头绪没有。
最后一琢磨,干脆先带着其他的货回京城吧。
回去弄点好烟好酒,等到节后再来一趟,或许这问题就好解决了。
这么想着,她就又打了火车票,准备在火车上过年吃饺子了。
可正所谓祸不单行,人要倒霉吧,喝凉水都塞牙。
临上火车前,她居然又让人“宰”了“皮子”了。(黑话,偷钱包)
这一下可就彻底尴尬了,没钱没票,是走也走不了,回去也够呛。
因为她身边还带着两大麻袋的配饰品呢,本来打算先上车,再让列车长给找地方安排一下的。
可这下别说及时上车了,就连买张站台票混进月台,或是回阿花家,坐公共汽车的零钱都没有了。
总不能她再去偷别人去吧那可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更何况她堂堂一个老江湖,可怎么就连人家,什么时候、用什么法子钻的空子,都没有一点察觉呢
这又有多么马虎,多么丢人呀!
这种苦都没法跟任何一个熟人
说,真是让她恨不得一头撞墙上。
于是当她拖着两大麻袋的货,走出火车站之后,望着花城的市民们在除夕夜走上街头购买鲜花的景象时。
她一下就没了力气,一屁股就坐在台阶上了。
心中实在有种嫉妒和郁闷交织在一起的怨愤。
偏偏这个时候,事情却有了惊人的变化。
一个听来熟悉,却极不可能出现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
“姐们儿,怎么这么大意啊这一当良民,思想就麻痹了”
尽管这声音轻轻的,却宛若石破天惊。
“刺儿梅”猛地一机灵,赶紧起身回头。
果然,已经在京城失踪了好几年的“糖心儿”,正手拿她的钱包,真真切切站在了面前。
紧跟着,“刺儿梅”又拧了一下自己的耳朵,这才感觉不是梦游。
因为尽管“糖心儿”面带着口罩,几乎遮住了多半张脸。
可声音确实没错,那双柔媚起来能迷死人的眼睛,更是不会
第717章 抄市
1982年春节,无论电视荧屏还是电影银幕,教育意义都远超娱乐作用。
首先说电视,从这一年的年初开始,每星期二、四、六下午六点二十分,以及星期日上午八点半,打开电视机的观众们,都会听到《follow me》的片头曲。
这个英语初级教学节目,它以情景短剧的方式,教给观众一些英语日常用语。
因为贴近生活,代入感强,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配合节目播出而发行的教材,仅第一册就卖出百万册。
主持人花克琳,一个说话慢条斯理,红头发的伦敦姑娘,也因此成了整个八十年代里,华夏最知名的外国人。
而在这个电视还不十分普及的年代,在为数不多能跟着电视学英语的人中,陈力泉又算得上是最为幸运的一个。
因为洪衍武送给他的新年礼物,就是“友谊商店”刚刚到货,用将近六千元外汇券,才买下来的一台东芝录像机和十二盘空白录像带。
虽然为了低调,只能接在陈力泉屋里的黑白电视上使用。
可在节目连续播出的五年里,陈力泉却是全国唯一一个,能一期不落地录下来,并且认认真真学习了全部教材的人。
而且洪衍武自己,也跟着学了个半瓶子醋。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笔等同于一户人家全部积蓄的价钱,花得倒也值了。
更何况洪衍武还算比较有经验,他买的是全制式的。
这也就意味着咱们国产的p制和美国的n制都能放,至少可以正常使用到vcd出现,不用再折腾了。
说来都有些心酸,像上辈子,他可没少为了制式问题发愁,东借机子西串带子的。
这没辙,制式不对就放不出信号来啊。
想当年,看一回“带劲”的片子容易吗
其中的艰难困阻和要冒的风险,远不是当下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年轻人所能了解的……
其次咱们再说说电影院,从大年初一开始,京城的各大影剧院里,上映的是新拍摄的纪录片《拼搏》。
这部纪录片展现的是上一年我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艰难夺冠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之初,体育不但成为我国在世界展现国人形象的一个重要舞台。
体育上实现的突破也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含义,成为激励国人的一面旗帜。
因此《拼搏》在社会上同样造成了强烈反响,女排精神为人们的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补充能量。
像许多文艺明星们就纷纷公开表示要发扬女排的拼搏精神。
苏晓明说,“女排打开世界冠军大门的关键在于她们具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我想今后在自己演出上也要向她们学习这种精神,更严格的要求自己”
电影演员沈丹萍也说,“在拍摄上一部电影时,暴露了我很多弱点,娇气、软弱、缺乏信心。今后我要学习女排运动员那种刻苦练好基本功的毅力。”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放大投射到了整个社会,我们的人民群众,才会在三天春节假日结束之后,以格外朝气蓬勃、斗志特别昂扬的精神面貌,重新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工作、建设和学习当中去。
自然,京城的个体户们同样不例外。
他们像其他人一样,也受到了这种女排精神的感染。
哪怕他们的干劲和振奋,至少有一大半还是源于对财富的渴望,为自己谋利。
可真要是个体户们心情不错,他们对顾客也就能更和气点,东西卖得也会便宜点。
而且这一代人,无论属于什么社会阶层,他们的爱国情怀都是恒定不变的。
谁要是能见着郎平,他们甚至舍得不要钱,把东西统统白送。
谁又能说这就不是觉悟这不是为祖国做贡献
所以说,在法定假期结束的第一天,服装夜市也毫无拖延的开张了。
不但市场里头的个体户谁都没在家偷懒,各就各位,准备来个开张大吉。
就连那些市场外的小商小贩们也掐着点儿,摩拳擦掌的卷土重来了。
值得一提的倒是,这些想借地生财的“无证户”就跟耗子下崽儿似的,数量上变得更多了。
光烤白薯的就来了俩,卖糖葫芦的至少有仨。
其余卖裤衩、背心、鞋垫、袜子、手套、帽子、玩具、柿饼、杏干、针头线脑的,更是不计其数。
看看就知道了,还不到18:30呢,这帮人就已经把马路牙子挤得满满腾腾,争先恐后地先吆喝上了。
“冰糖葫芦!”
“烤白薯,栗子味儿啊!”
“加厚鞋垫!便宜的啊……”
一时间引得摩肩接踵、人声喧腾。实在是纷乱异常,嘈杂极了。
但这毕竟还算正经做生意的,更难听、有碍观瞻的,那还有的是呢。
像有一个蓄长发的青年站在便道上抖动尼龙长统袜,嚷着,“快来呀,快来买电影中交际花穿的袜子哪!”
自然是路人人皱眉侧面。
有人大概心里会想,交际花穿的,谁愿意买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