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第680章 筹划
    其实宋国甫所希望能达成的目标很简单。

    只要能在保证街面市场井然有序的情况下,实现区政府办夜市的初衷,再给西城工商分局上交点管理费就行了。再无其他奢求。

    而这个市场一旦兴隆起来,日后能为国家创造多少利税,为社会提供多少相关就业机会,当时的他完全没有这个概念。

    可就是这个不算高的目标,他也觉得实现无望,有点不切实际。

    因为毕竟干了这么久的工商,他自认为多少算是了解一些市场的经营情况。

    据他所掌握的情况,这个年头个体户卖什么,也没有卖农副产品赚钱。

    这是因为老百姓手里但凡宽裕点,除了攒钱买家电的崇高目标以外,首先考虑就是用来慰藉自己肠胃。所以农副产品的交易机动性特别大,周转快。

    但反过来,市场上的小百货类就不行了。

    眼下老百姓对待日常生活用品的态度,是能补就补,能凑合就凑合。

    像胡同里补锅的、锔碗的、焊洋铁壶的、磨剪子戗菜刀的,全有。家什不用到彻底没法修理了,老百姓是坚决不更换的。

    就是更换,不还有国营信托商店里的旧货可以抢生意吗

    因此干这个,就赚得少而慢。要没有点野路子,能搞到便宜货源的人根本不能干,否则弄不好就得赔了。

    同样的道理,具体到服装上,宋国甫就觉得应该也和小百货的情况差不了多少。

    一般来说,富裕的人呢,要么去商店里购买成衣,要么自己买布料找裁缝量体裁衣。

    贫困的呢,要么去信托行买旧衣,要么自己缝制。补丁这东西,虽然不如以前那么普遍了。可如今在不少人的衣服上还是能见到的。

    而服装公司这边的货源呢,又只愿意批给一些残次品、滞销品。且价格能优惠程度不高,只比正常出厂价低个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

    最后再考虑到办的市场是夜市性质,每天只有短短几个小时营业时间,那这买卖可就真的很难做了。

    真为参与进来的个体户,要投入的本钱,和需要承担的经济负担的实在不轻。

    像做买卖必备的一辆拉货三轮车得有吧旧的也得二三百块。还有进货的本儿呢也得差不多一样的数儿吧。

    另外集贸市场的管理费也不算低。通常的情况,是小百货每天收一块五到两块,农副产品视品种不同两块到四块。

    如果按月算,小百货往少了说也得四五十,农副产品往多了算那就得一百往上。

    而办这个夜市,要想出点成绩,让上头高兴点,哪怕是每天就几个小时。摊位怎么也得收个三四十吧何况税务局还要按季度征收定额的工商营业税呢。

    就靠卖服装公司的处理服装,来摆摊儿的交得上这个钱嘛而且无论卖得出去卖不出去,这些钱都是必须要交的。

    所以无论宋国甫怎么想,他都觉得不会有人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来干这个。

    更何况就是真能招上人来,他也不是就此放心了。因为万一买卖不好,来的人挣不到钱,那最后也肯定是个“黄”字儿。

    其实他怕就怕出现这种情况。打个比方,万一开了一个月就散了摊子了。那可就等于给政府脸上抹黑了。

    绝对是白忙和一场,最后反而无功有罪了。这又有多么冤枉呢

    至于其他具体怎么筹备、怎么安排、怎么实施的苦、累、琐碎,那反倒是次要问题了……

    对于宋国甫表现出来的忧虑重重,洪衍武能理解。

    因为这就是这个年代人们的普遍状态。大家对怎么做买卖所知都相当有限。

    没人懂得什么叫市场规划,没人懂得什么是消费群体定位,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差异化经营,更不懂得什么叫时尚流行。

    这样就导致人们全是商场上的“近视眼”,什么都得亲眼看见结果才能相信,才能做出下一步反应,哪怕是管理经济的人也是如此。这不奇怪。

    于是为了让宋国甫放心,洪衍武就耐着性子简单解释了一下。

    他很笃定的说,宋国甫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服装和小百货绝不一样,这里面还有一个虚荣心和追时髦的问题。

    用的东西毕竟是搁在家里,再破也没人笑话。但衣服就不一样了。

    像滨城流传一句话“苞米肚子,料子裤子”就足以证明有人重外不重里,宁可亏待肠胃,也是要穿出个模样来的。

    即使京城人再务实,只在乎肚子,不在乎虚头巴脑。可总归有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不是

    而且完全可以肯定,现在大批量年轻人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他们才是服装消费上的主



第681章 发财大计
    后面的事情进行的很顺利,宋国甫按照洪衍武的要求跟区里一接触。很快得到了反馈意见。

    第一,有关市场的期限问题。

    虽然区里不能具体做出什么保证,工商局眼下只能先按临时性规划,发放临时营业执照。

    但区政府至少明确的表示,他们初衷是希望办三年先看看。如果情况良好,当然就有延续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可能。

    第二,有关营业时间问题。

    原先区里初步的意见是为了便于“西单商场”清场打烊,把夜市时间定为晚七点钟开市到十点钟闭市。

    后因宋国甫极力申请,经讨论后,区政府认为可以适当放宽到晚六点半开市,晚十点半闭市。但此时间必须严格执行,再不能提前或拖延。

    至于进货优惠幅度,因考虑到生产成本和经济政策所限制,服装公司那边不肯再降低了。但经过区里做工作。最后服装公司也适当增加了新的优惠条件。

    那就是决定彻底免除收取布票。而且进货可以付五十元,拿走一百元的货,差额部分等第二次进货再行补齐。这也算是一个意料外的收获了。

    第三就是市场上经营项目的种类。

    区里原则性同意个体工商户们可以售卖其他的商品,但前提是必须保持住夜市替服装公司消化库存积压的功能。

    另外为了维护住服装夜市的专营性。销售商品的类别只能限于服装、饰品、衣帽、鞋袜之列。

    最后就是区领导对宋国甫提出想代销其他厂积压货品的意见很高兴,觉得他是真的替区里在考虑。

    只是这个问题还得研究,也得先看看市场办起来的效果。只能日后再行定夺了。

    应该说,这些消息远比洪衍武预期的要好。为此他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兴奋。而到这一步,他和宋国甫讨论的重点就该放在怎么具体实施上了。

    首先要想办法解决的是市场设施问题。

    因为夜市肯定不能像普通的长期市场那样,有固定的摊位柜台。

    白天这里人流汹涌,老百姓都是奔“西单商场”来的。要弄一排死物在这儿,别说把西单商场的橱窗都挡住了,也阻碍交通,影响观瞻。

    但要没有任何设施,只任凭个体户们蹬着三轮车往这儿随便一停,随便一摆,那也肯定是秩序特别混乱,不好管理。

    另外因为是夜市性质,要摆摊照明采光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固定的设施,这个问题也不好解决。纯靠稀疏的路灯可不行,黑灯瞎火的,又怎么卖货呢

    面对这个难题,宋国甫是束手无策,对他来说,现实与需求之间太矛盾了。

    还好洪衍武脑子里的玩意够用,他出了个主意挺高明,居然能一下解决所有的问题。

    那就是搭大棚。

    洪衍武的想法是在西单商场大门口,齐着第一层的房檐,延出来一片铁皮大棚。就跟四合院里的游廊似的,覆盖全部商场的门前范围。

    这样除了支撑柱,下面全是空的。商场营业期间既挡不到橱窗,人流也能正常进出,自然没什么影响。

    而等开夜市的时候,不但可以通过支撑柱子之间,横梁上标记的摊位号来确定每辆三轮车的位置,还能在横梁上架设灯光照明。

    同时又有棚顶来遮风挡雨,用电安全也就有了保证。甚至到了夏日,棚顶还可为行人们造出一片阴凉,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资金问题,洪衍武的意思是可以先把管理费交给工商局,然后用这笔钱去施工,这就是一步到位的事儿,后面就不用再花钱了。

    &



第682章 获批
    几天之后,宋国甫出面再次和区政府进行了一次磋商。

    这次他没空着手去,由于搭大棚的事儿比较关键,洪衍武根据搞房地产项目的经验,为他做了些准备。

    这小子不但把西单商场门口的实际情况拍摄了照片,测量了尺寸,规划出了五十六个摊位的平面图。而且还亲手设计了一个大棚草样。

    然后又去求“北极熊”的设计师肖和平帮忙赶出了两张八开纸的效果图。把设想中的西单商场搭上大棚的景象画出来了。希望能用这种最直观的方式把意图展现给区领导。

    虽然受条件所限,没有造个沙盘什么的,也没有虚拟视频做演示。

    可肖和平画工惊人,平面图布局分区合理,这在当时已属超前了。

    宋国甫一看到这几张图纸,震撼之余,就已经隐隐感觉这事儿要成。

    果不其然,或许是这一丝不苟的准备太到位了,让区领导对宋国甫产生了强烈的好感,进而对他的办事能力深信不疑。

    又或是肖和平描绘的效果图实在太漂亮、太新颖、太具备说服力,一下子就征服了区领导们的心。

    随后经过开会讨论,很快,区里就做出了回复。全体一致通过,批准按照图中方案实施。

    并且这还不算,区政府还主动出面,帮助联系了市政工程公司。

    最终比照着效果图的方案,连测量、出图、施工,带移除树木的费用都算在一起,才要了四千五百块,而且资金一到位,马上就能着手施工。这实在够给区政府面子了。

    洪衍武也真不差钱。获知方案获批,为了赶进度,执照和手续还没办呢,就先按照俩月的费用给了宋国甫五千六百块钱。

    这样宋国甫手里拿到了钱,再跟分局一打请示实施的报告,分局领导二话不说就批了。甚至还把宋国甫可劲猛夸了一通。

    不为别的,从区政府有了这方面要求算起,不足两个月,宋国甫就能把这事儿办到这种程度。简直是效率奇高啊。

    弄好了兴许赶在年前就能开业,这不正好是工作成绩吗连分局年底的工作报告都好做了。这样的人要不算能干,那还有能干的人吗

    何况还没开始营业,宋国甫就能把管理费、设施费收上来了。而且一个临时夜市居然能收到堪比正规市场的费用。

    以至于这么一大笔建设资金的投入,根本不用工商分局和区政府耗费一分,甚至已经见了盈余。

    这只能说明宋国甫善于协调,有组织能力,对个体工商户的掌控能力很强。

    由此可见,有他牵头兴办的这个市场潜力不小,弄不好就能弄成个模范样板儿来。分局领导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总之,至此为止,无论区领导还是分局领导都对宋国甫有了较高的评价,再无什么实质性的困难阻碍。剩下的事儿就全是洪衍武和宋国甫靠自己能应付来的了。

    于是接下来,一边是洪衍武安排人去买三轮车,统一定做摊架子。然后再去服装公司认认路,统一进货。

    另一边是宋国甫给办执照,办招工,然后给洪衍武选中的人做上岗前的例行培训。

    不过有点可惜的是,洪衍武自己手下这帮人,底子清白的拢共也就仨人,就更别提什么高中毕业的了。

    所以最后协管员根本没有挑选余地,三个集体里最没地位的“面瓜”得了彩头。

    而四个工商所正式管理员名额,这伙儿人根本没戏,也只能从他们的亲戚中选。

    这下好,谁要有个高中毕业的弟弟,就算是抄着了。轻而易举,就得了个普通老百姓平时根本够不上的工作。毕竟也是国家单位,事业编制呢。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工商所,加上正副所长就六个人。这四个小子要是一去,整个是给俩领导架空了。“无间道”居然这么玩儿,也忒狠了点。

    对了,还有一件事得提一下,那就是十一月初的时候,“刺儿梅”出来了。

    洪衍武当然不会昧她的钱。

    念着她跟“糖心儿”的情分,一见面,不但痛痛快快把三万块钱拿给了她。而且还额外给了她三千块的利息。

    甚至为她日后着想,还建议她也在夜市“练”



第683章 开市
    1981年11月16日,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我国体育史册的重大胜利。

    我国女排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决赛”中,在战局失利的情况下,靠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反杀成功。

    最终战胜了上届冠军日本队,荣登冠军宝座。实现了我国三大球在世界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

    当天的这场比赛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双方激烈争夺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至最后决定性的那一刻,京城不少留守电视机边观战的家庭主妇,都因为太紧张,用手捂上了自己的眼睛,不敢正视比赛成败。

    而随着女排扣杀得分,终以17:15取得胜利的一刻,又不知有多少男性抄起身边的家什,一脚蹬在了凳子上,情绪激荡的不停敲打。

    这一天晚上,京城自发庆祝的人潮,像打了兴奋剂一样,甚至涌上了**广场。

    有的人放起了烟花,有的人敲锣打鼓,还有人手拉手跳起来集体舞,或是扭起了大秧歌。

    那万紫千红闪耀下,一张张兴奋的面孔,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个个手舞足蹈的身影,无疑都在证明着老百姓对“振兴中华”强烈的向往和信心。

    这是纵观历史极为少见的情况,全民不但能同时感受到同一种快乐。而且大家的这种幸福,还不是为了自身利益,纯粹出于爱国情怀。
1...310311312313314...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