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这种凝聚力又是多么的可爱,多么的可贵啊!
因此这一幕,注定会成为1981年日历的封底上,当代人永远不会褪色的群体记忆!
说来也巧,11月17日清晨,每天要从通过西单北大街上下班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西单商场”门口,刚刚搭建完成的一排铁皮棚子上,居然正在张灯结彩。
那艳丽的彩绸和绣球,被十几个踩着梯子的人绕着大棚的外沿连接了数百米,而且还挂上了大红灯笼。真是气派非常、喜气洋洋。
由于昨日的兴奋犹未散去,好多人都不免误认为,这大概是商场在庆祝女排夺冠吧。这反应多么及时啊!
可事实上与之却并无什么关联,所有这些人只是出自洪衍武安排。
因为这一天,其实正好是京城第一个“服装夜市”开市大吉的日子。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倒也不能说完全就一点关系没有。
至少在洪衍武看来,昨天**广场上普天同庆的景象,也算是一个极为吉祥的预兆。似乎在预示着,他一手操办下市场,于今天开业,也必将会迎来一个美好的开端。
不过对宋国甫而言,这一天感受却是和昨天看比赛时别无二致。
他可不像洪衍武那么有把握,几乎一整天都是提心吊胆度过的,总担心今天会砸锅。
这不能怪他心里素质太差,也不能说他对服装夜市一点不看好。
主要还是因为上面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超出了他的预计。区领导竟然决定,这天晚上要莅临现场来视察。那么他是肯定要陪同的。
可晚上的京城又是个什么样子啊
还别看西单是京城的核心商业区,但所有的店铺一到下班时间,一律闭门谢客。于是这里就会迅速变成清冷的大街,再没有半点商业气息。
像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已经鲜明的存在了多年。白天随处见排队拥挤的人群,当夜幕刚刚来临,街上就立刻行人疏落。只有昏黄的路灯,映衬着萧瑟与寂寥。
虽说洪衍武为了招揽顾客,提前印了两万张开业传单,在开业前的最后三天,派人在西单地区发放一空。
而且传单上还写明了,开业一周之内,只要在任何摊点随意买一件东西,就可免费获赠一双筷子。
可这标新立异的高招,最后到底效果如何,谁又能说得准啊
想想看,马上就是冬天了,这么冷的天气,就为了这么点好处,有几个愿意来逛的
何况那么多摊位呢,真要是卖货的比买货的多,多难看啊。
总之,宋国甫是越想越怕,越想越愁啊。
但不管怎么说,时间就是在不经意中流逝的,而最终决定成败的时候总是会到的。
幸运的是,真事到临头的时候,现场情况远比宋国甫预计的要好得多,他知道自己确实过虑了。
因为从六点钟大棚里明亮的灯光和外围的红灯笼一亮起来。这异常鲜亮、喜兴的颜色就成了整条街上的亮点。
哪怕那些个体户的三轮车还没来,仍旧吸引了不少下班路人的眼球。
甚至还有许多行人忍不住把自行车都停了下来,在商场门口好一通张望。来看看这异常的光亮和排场,到底是为了什么。
反正,至少这灯火通明的大棚弄得倒是真像个样儿。实际效果远比图纸上要好,够吸引人的。
为这个,和宋国甫一起等区领导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就忍不住先夸奖起来了。
说这棚子弄得可真不错,钱花的不多,可看着、用着,都像样儿。断定区里肯定满意,绝不会在这上挑出毛病来的。
至于再往后,等到了18:20左右的时候,宋国甫就已经差不多真的放心了。
因为这会儿,不光个体户们满载货物的三轮车。开始如期而至,如流水一样,进入各自早就规划好的摊位。同时也有不少拿着传单的顾客,已经聚集在
第684章 交易
区领导在前,宋国甫和工商分局副局长居中,记者在后,十几个人按照这种顺序进入了市场之中。
没想到亲眼目睹的交易细节更令人欣慰。许多摊位前,顾客反响都相当热烈。
眼瞅着一双双手争先恐后地把钱递给个体户们,然后拿走一件衣服和一双包装好的筷子。几乎每一张脸上都浮现出喜笑颜开的神色。
至于买主儿与卖主儿讨价还价的对话,一点没有火气,反倒更能表达出这种你情我愿的和睦来。
“同志,你这货是哪儿来的质量有保障吗”
“区服装公司。跟您说明白了,全是咱们区服装厂的积压货。有的缺号,有的做工有毛病,您自己上眼,挑好了,不退不换啊。”
“哟,有毛病你们还卖”
“大姐。您这么说就不对了,哪行哪业不出残次品难道都得扔啊我们这是在帮国家减少损失,也是在给老百姓送实惠。就说您手里这件条绒外套吧,就这袖口砸歪了,耽误穿吗关键不收布票,价格便宜啊。告诉您,这衣服西单商场卖十三块五,我才要十一块五。合着我请您吃锅炖肉,连带白送双筷子,您还觉着不值啊”
“哈哈,你倒是会说,可这袖子线也太歪了,谁还不一眼就看出来了”
“哎呦,我看您也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手,拿回去自己再收拾一下不完了那不就跟好的一样嘛,这点事还难得住您”
“也是,可……可到底是十来块呢……哎,我说,还能再便宜点吗”
“大姐,您要成心要,我最多再让五毛。就十一了。实在话,我赚不了几个。您想想看,商店里条绒布还得六块九一米呢,这要是没毛病,出厂价就得是我刚才要的数。”
“好吧,你痛快我也痛快,我要了。可别忘了给我筷子啊。”
“得嘞,收钱喽……筷子您拿好啊!”
“……”
没错,就是这样。服装公司的产品尽管有瑕疵,可布料、款式是真好。
而且洪衍武为了聚敛人气,提前专门打过招呼,只允许利润最多加到百分之十五。
于是在物价几乎恒定的年代,老百姓很容易察觉个体户的报价有多划算。一觉出实惠,自然乐意掏钱购买。
同时呢,送筷子这一手,也确实吸引了很多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人。
别说拿着传单专门找过来的人了。就是路上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行人,看见这里如此热闹,寻过来驻足。也很快会加入到其中来。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无论是真的来买东西,又或是来看热闹的,起码这儿的人气是彻底烘托起来了。
见此情景,各位区领导们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可眼里几乎都要笑出花来了。
再往后,也是越看越喜。因为交易秩序也相当不错。
别看国人都有乱加塞的毛病,可那是在没人管的情况下,有仨协管员在巡视中不断协调规劝,大家就都能遵守规则,收敛多了。
另外,货品的分类和摆放还特别整齐。
因为洪衍武是有意把大衣、棉衣、上装、裤子、男装、女装、童装、毛衣、内衣、围巾、纱巾分门别类划给了不同的摊儿,谁卖什么就是卖什么的。
再加上统一定做的摊架子。一摆上货,就跟整个市场是一个整体的服装店似的。
虽说这样的个体买卖显得有点不自然,从人的逐利性出发根本不可能如此。
可香港记者自以为这是“计划经济”特色。其他人又不懂做买卖,没人看得出来。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让视察队伍感到意外的亮点。
那就是一行人在铁棚南北两侧靠近商场墙壁的地方,分别发现了两个红漆大木柜子。上面写着“消防”二字,还上着锁。
经好奇询问后,从宋国甫口中得知每个木柜子里放了四个灭火器,是专为预防意外火灾配置的。
于是众领导更不禁大为赞叹。“这个好,防患于未然,考虑的周全”。
可只没想到有人搅局,那个香港记者旁听到后,却偏偏要对此举措表示异议。
他认为钥匙由协管员保管,关键时候找不到人,就会耽误事,很危险。那意思此举纯属形式主义。
幸好这点洪衍武早有考虑,他跟宋国甫解释过。灭火器绝不会是摆设,如果真出现意外的情况,一时找不到钥匙,一点不用担心。他的人又不是傻子,随便一个人就能给柜子弄开,不过是个挂锁嘛。关键还是现场得有这东西。
于是宋国甫原话照搬,香港人一下就没话说了。
不过这个记者可没就此死心,似乎还非要刹一刹风景不可。接着他又主动问起市场保洁的问题来。
在他看来,大陆的公共卫生方面一直很差劲,特别是集贸市场,等散去后遍地是垃圾、烟头。所以他很担心这个小市场会把西单商场门前变得脏乱不堪。
好,这个提问,一下让刚松了口气的区领导们又暗自紧张了起来。
可偏偏背后藏着的狗头军师不是凡人,洪衍武对这个也早想到了。
实际上,他已经给每个摊位主动追加了一块五的卫生费。然后用这笔钱长期雇佣了两个打扫卫生的工人,每天闭市后就会来这儿清理卫生。
具体要求是每天打扫完毕,铁皮大棚覆盖的面积下,不能有一张脏纸和烟头。
结果这就又成了宋国甫在领导们心里加分的机会。
当宋国甫很淡然的解释完毕
第685章 不亏人
因为协管的话。宋国甫当场当机,立刻就懵了。
买断货了这才开市不到一小时啊怎么可能呢
还是工商分局副局长更沉得住气,虽然不敢置信,可也得先问清楚了。
“到底怎么回事啊是进货进少了吗一共几家啊都是卖什么的你慢慢说。”
协管员赶紧解释。
“嗨,这不马上天就冷了嘛。秋衣秋裤、绒衣绒裤正当卖,那东西价儿是死的,穿里面不碍什么。大家一看,觉得比商店里便宜不少,都来抢着买。要说货是真没少进,一共四个车,每个车拉来得有三四百套呢。可架不住越有人买,就越有人就跟着疯抢,有的主儿一下买十套八套的,估计是家里人手一件。这么着就卖秃噜了。还有,卖毛衣、毛背心的那几辆车也悬了。虽然没那么快,可也就剩一半货了……”
这个消息可真是让人喜出望外的震惊啊。好几个领导反复询问,几经确定,还不敢相信呢。
因为这么一算,那就是一千多套秋衣秋裤绒衣绒裤已经出去了。已经顶得上西单商场,同类产品小半拉月的销量了。这难道不是个奇迹
谁也没想到这些曾让商店为难东西,摆在小市场上,能有这么火爆销售场面啊。
这只能证明这个夜市办对了!
可高兴是高兴,马上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
像这么火爆的销售局面,能一直持续下去吗三天之后促销结束又会怎样
反过来说,要真是市场越办越兴旺又该怎么办
以这个速度来看,服装公司的库存积压恐怕用不了几个月就能卖完。那卖完了之后个体户们能不能批成品要不要再放开其他鞋帽厂家的库存
于是区领导们又产生了喜中有忧的情绪。而脑子相对清醒管商业的副区长,马上做出了决断。
他一边跟协管员说,“买断货的车不能走,免得秩序乱了,先停市场里。”
另一面又跟宋国甫说,“小宋,你这几天恐怕得辛苦一下。你能不能想办法把这几天市场的销售情况摸一摸,统计一下然后每天给我做个及时汇报。”
望着领导期待的眼神,再看一眼自己顶头上司的神色。宋国甫心知此事重要。
当然无法拒绝,而且还得硬充积极,于是猛地一挺胸膛。“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就在这时,“咔嚓”几声。
原来是几位记者又端起相机,把这一幕给拍了下来……
有的人天生就是台前露脸的,有的人天生就是幕后受累的。
别看宋国甫在领导面前勇挑重担,可实际上真轮到具体干活的,一定会是洪衍武。
这没辙,什么人什么命,这叫社会分工。
不过话说回来,有句话也叫“有钱难买乐意。”
真要让洪衍武去应付那些大人物,出这种风头,他还觉得戴着假面太累呢。
所以他在开市的时候,只躲得远远看着,就让宋国甫自己来应付,根本不往这边凑。
反过来,他倒挺愿意去办些实务的。这对他来说,能充分享受到一种靠自己改变处境、掌控生活的成就感。
这话绝没有泛着酸味,或是唱高调。
或许是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洪衍武干食堂干久了,似乎无形中也被庞师傅给潜移默化了。
他现在做人办事,不自觉地总是按照口子行里的那条标准——咱谁也别亏着谁。
事实上,在确定夜市运转大致正常之后,洪衍武就拐进了西单商场后面。然后直奔钟声胡同临街的一个小房,去办正事了。
干嘛去啊
嗨,去那儿帮着庞师傅和苟师傅,操持安排
兄弟们第一顿夜宵去了。
这是他主动给这帮小子办的夜间福利。
当时的京城,夜里哪儿有什么吃饭的地方。更何况此时饭馆的生态早已经大不如前了,永远的人满为患。吃饭还不够遭罪的呢。
更何况据洪衍武所知,这破地界儿还有“人肉包子”的传言,他可不想日后落埋怨,被谁恨一辈子。
于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兄弟们的身体着想,他就近找了这么一个小房,想办个小厨房。专门解决晚上将近六十人的肚子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