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仅仅不到两年时间,国产电视就完成了由单本剧到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历程。创作重心也由单纯的政治意识、宣传、教育作用出发,迅速转变为要与娱乐性、戏剧性并举。

    同样是在这一年,著名电视剧“飞天奖”的前身——全国优秀电视剧奖也举办了第二次颁奖仪式。《新岸》、《大地的深情》、《洁白的手帕》等获得优秀电视剧奖。

    因此,一方面,是具有轰动效果的引进电视剧像集束炸弹在各个家庭、在大街小巷激起一次又一次的震荡波。

    另一方面,是国产电视剧已经初露峥嵘,质量数量均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攀升,风格向多样化发展,对国民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而这两者也并不是竞争和对立的关系,实则是共同协作的关系。

    正是这二者一起构成了电视文化的流行趋势,形成一个面向大众文化的强大势能。才会锐不可当地让电视受众人数和可预见市场承急速扩张之势。

    这还仅仅是帷幕拉开的前奏。

    因为在这一年的年底,我国电视机拥有量虽然已达一千万台,观众人数据测算在一亿人左右,但和全国人口数量相比,有待开发的市场显然更为庞大。

    其次,除了来自于电视行业的竞争,电影行业本身也出了大问题,行业内部膨胀得太厉害了。

    由于那些在银幕上有出色表现的俊男靓女,会很快成为人们钟爱的明星。许多青年演员才第一次拍电影,就很快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焦点人物。

    于是在轻而易举就享受到旁人奋斗终生才有可能获得的名誉地位同时,好些人就忘乎所以了。

    似乎世界就在自己的手里,想要怎么样都能随心所欲似的,无论是盲目自大还是都像气球一样被吹了起来。

    这就导致了两种情况。

    &




第669章 落差
    1981年6月底,在京城街头突然时兴起红衬衣白裤子的男装打扮之际,十一届六中全会在也在京城召开了。

    这次会议不但彻底否定了“运动”十年,给主要责任人的功过是非给予了总结与评价。在“运动”中掀起**的知青运动也以绝大多数知青的返城宣告结束。

    但正因为如此,这一年的就业压力仍旧不小。

    为此,7 月7日,国家上层专门作出《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并在《规定》中着重指出,“从事个体经营的公民,是自食其力的独立劳动者。对个体经济的任何歧视、乱加干涉或采取消极态度,都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都是错误的。”

    期望能以此鼓励待业青年自谋出路,化解一些安置工作的需求。

    当然了,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届毕业生的安置情况也不如何乐观。好工作几乎没有,不是归服务局管,就是去小集体的厂子。

    所以高中毕业的苏绣就惨了,她高考落榜,也没信心再考,直接被学校给划拉到了“牛街”的副食店卖菜去了。

    好在洪衍茹倒是真不负家人的期望,顺顺当当,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京城服装学院”的前身“京城纺织工学院”,成了洪家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洪衍武给她设计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梦,显然即将成真。

    于是,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洪家不但又放了一万响的鞭炮,受了街坊四邻的一番恭贺。为谢邝美芸补课的恩德,洪禄承夫妇还亲自带着闺女登了常家的门去报喜。

    此行除了带上了不菲的礼物,他们还要在“丰泽园”摆谢师宴。用洪家老两口的话说,常家的三位老师教了洪家的三个孩子,这番恩德大了,不去可不行。

    如此一来,常家人推辞不过,又为洪衍茹感到高兴,两家人便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热闹了一次。

    但话说回来,苏绣和洪衍茹这原本样样同步的一对好朋友、好同学、好邻居、好姐妹,走到了这个年纪,人生的际遇居然一下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对谁可都有点措手不及。

    饶是苏绣再没心没肺,每天穿着蓝大褂守着搓堆儿菜跟顾客置气,闻着烂菜味儿,吆喝得嗓子都哑了也未准能完成任务。卖不出去还得扣奖金,挨领导批评,这心情不落寞才怪呢。

    反过来她再看洪衍茹,漂亮的衣服穿着,锃亮的校徽戴着,每天体体面面进进出出,邻居街坊们全都亲亲热热笑脸相迎着,就越发显得人家是块宝,自己像棵草了。

    这一天两天还好说,天天这么对比着,她要说情绪不焦躁不悲凉,不眼红不泛酸,也就真成了仙儿了。

    所以为这个,苏绣后里也不知哭过几鼻子了。

    虽说一直试着说服自己,“小茹考上大学是理所应当的,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让我就爱糊里糊涂傻玩来着,根本不是念书的材料。”

    可现实中的庞大落差,还真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我们还是好朋友,我们永远都是好姐妹”,又或是“她考上还不跟我考上一样,我应该为她高兴啊”,就能抚平的。

    这种情况下,负面情绪一日复一日在积蓄,那么俩人情感背离的概率也就越来越高。

    甚至冲突爆发都是突如其来的。

    就在本月,潘虹主演的电影《人到中年》上映的那天,洪衍茹拿着两张电影票,专门去牛街副食店找苏绣,想和她下班去看电影。

    哪知道正赶上了苏绣舌战群儒,正一人跟好几个顾客吵架。

    洪衍茹因为觉得不好看,又怕苏绣吃亏,赶紧上前去劝了几句。

    没想到她好不容易才把那些顾客劝走,苏绣竟然转头把心里积得怨气儿,倒跟她发作了出来。

    “行了,热闹看完了吧你赶紧走吧。”

    苏绣看似毫无来由的冷淡,让洪衍茹全没想到。

    “绣儿,我是找你看电影呀,你看,《人到中年》,听说是反应知识份子信念和追求的,你不是喜欢潘虹吗……”

    可这耐心的解释完全没用,苏绣却仍旧不识好人心。

    “得得得,你甭跟我说,我一卖菜的,听不懂。我还跟你说,你别觉得自己考上大学就怎么样了。什么服装设计啊不就是裁缝嘛。我们家俩呢,你得意个什么呀,可笑……”

    洪衍茹彻底瞠目,这些话她真不敢相信是最好的朋友说出来的。

    “绣儿,你……你这是怎么了”

    看着洪衍茹这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苏绣眼圈也不禁红了。她既不落忍,觉得自己恰才的话过了分,可心里的憋屈又无处发泄。一咬牙,索性把话点透了。

    “小茹。我知道我这么想特别没劲,可每天看你无忧无虑过着天之骄子一样的生活,我却穿着脏兮兮的大褂,还跟大老娘们似的跟人在街上吵架。我要说心里特痛快,特替你高兴,你信吗我真不想再天天见着你装笑脸了……”

    洪衍茹这才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

    “我……我没想过……”

    “那你就好好想想吧。要是你处在我的位置上你是什么感觉以后……以后,你就别再来这儿找我了。反正你用不了几天就开学了……”

    这件事发生之后,两个丫头一连两三天没说话,见面脸烧得厉害,也都互相躲着了。可她们的感情太厚了,彼此还真不是无所作为。

    洪衍茹是当天晚



第670章 名角
    洪衍武的问话没能掏出真话来。

    因为苏绣立刻就变得支吾起来。跟着脸色一红,眼珠转了转,才说父亲去走亲戚去了。哥哥最近太忙,老加班。

    那一看就知道是推诿的假话。从神色上,大致能估摸出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既如此,洪衍武就不好再问了,只说有事需要帮忙就言语,便就此作罢。

    至于事实上呢,苏家的事因为带了点桃色的是非,还确实不那么好张扬。

    而且让人想不到的是,老苏实在太冤了。他的无妄之灾,居然是因为帮洪家的忙才引火上身的。

    说来也是红颜祸水,这事儿就出在俞宛妤身上了。

    老苏不是为洪家的喜事出面,请俞宛妤来捧场吗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可偏偏他碰上了人家两口子感情闹危机的时候。

    而老苏更不知情的是,其实早在1978年,俞宛妤为了排演传统剧目请他来制行头,因为与他接触密切了一些,他就碍了人家丈夫的眼。

    俞宛妤家里那个醋坛子一样的男人,几年以来背后一直对他耿耿于怀,说他量尺寸不老实,总故意延误时间,碰不该碰的地方。

    因此当这位爷细一打听,知道这事儿是老苏撮合的,又如何肯答应

    可作为俞宛妤来讲,老苏为了她的戏经常加班加点,戏服也做的相当漂亮。无论是从还人情的角度,还是为了即将开排的新戏,她都不好驳了老苏的面子。

    所以“五一”当天,俞宛妤就没理会丈夫的禁令,还是全老苏的面子去了。可也正是因此,两口子感情上长期积累的矛盾终于借此爆发出来。

    事后那男的越想越窄巴,就跑到剧团来找老苏的麻烦。

    还就是那么巧,他又正碰上俞宛妤在戏装组跟老苏讨论戏服的样式修改。这一下那男的以为抓了现行,当场就把老苏暴打了一顿。

    等到保卫科的人赶来控制住局面之后,老苏的一根肋骨已经折了,人也就送进了医院里。

    不用问,对这种花边新闻,人们可定是最感兴趣的,剧团里一下流言蜚语四起。

    可苏锦这当儿子的肯定不干啊,赶到医院,看见父亲的样子,他气得不行。不但要剧团领导还父亲清誉,还要把打人者送进公安机关法办。

    但后面的事儿又是让人没想到,俞宛妤竟为了丈夫跑到医院里,单独找老苏哭了一鼻子。

    结果老苏好人一个,一知道了她的难,又心软了。竟然跟剧团领导表示主动放弃追究责任。

    就这样,不但白白挨了顿揍,还得承担谣言的恶果。这简直是倒霉到家了啊。

    苏锦当然想不通啊,他就带着气儿埋怨爸爸滥好人,被人给灌了**汤了,还要去找剧团领导。可当老苏一把内情细说出来。他也没话说了,因为毕竟其情可悯。

    他是真没有想到,俞宛妤这位在台上嬉笑欢舞的名角,背后的个人感情经历竟然是十分的凄苦孤单。

    而因为时代的戏弄,她在公众的眼中固然风光无限,但在私人的家庭生活里却又是在扮演着何等可怜的角色。

    到底怎么回事呢这话还是得从当年俞宛妤从戏校毕业进入昆曲剧团说起。

    那个时候的她,父母已因车祸去世。她除了用全副身心向老演员学戏。在台下拼命地练,在台上拼命地演,什么也不关心,甚至还抱定了一种比较极端的理念。

    那就是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戏剧舞台,而选择终身不婚!

    这绝非一句戏言,她是实实在在照做的。因为按她想,结婚就得生孩子,生了孩子就得养孩子。那么人就得变胖,功也就废了。

    何况家庭生活还牵扯精力,她实在不愿在这些事上浪费自己的青春。她只把艺术成就,视为值得她毕生追求的东西。

    以至于剧团的领导和关心她的老演员们,不但总得反复地提醒她,绝不能为了戏把身子搞坏了,也为她的个人大事发了愁。

    偏偏正当她初步成名,鼓足干劲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努力时,“运动”又开始了。

    在精神上完全与世隔绝的她,由于根本不关心政治,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对传统曲目全盘否定。一下被打成了“封资修的黑苗子”,第一批受到了冲击。

    此后她便迎来了生命里最黑暗的日子。每天被斗、打扫厕所的生活内容尚堪忍受,可失去了艺术舞台,却让她觉得一切都失去了希望,没有了意义。

    于是,有一天她趁著看守打盹,她就用提前准备好的绳子拴上了房梁。

    但好在鬼使神差的,绳子断了,她居然没能死成。而险而又险的触碰到死亡边缘的滋味,又让她丧失了再一次尝试的勇气。

    这样在 1973年,在她自杀未死的六年之后,她终以半残废的身心被“落实政策”到一家暖瓶厂当了杂工。

    正是在

    这里,她的气质和美貌引起了一位镀银车间工人的爱慕。这个强壮的镀银工虽然比要她小上四岁,可还是对她展开了锲而不舍的追求。

    说实话,在当时那种政治氛围下,作为一个根红苗正的人不计较她身上的黑底子,这件事是让她相当感动的。

    而且经历了迷茫、麻木、消沈后,她已渐渐回转为冷静、认命、无求。

    在媒人的劝说下,当时的她想的就是舞台已经把她给甩了,永远回不去了,那么好,不如就找个丈夫结婚,像别人一样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吧。

    如此她才会嫁给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对戏剧一窍不通,也根本不感兴趣的丈夫。而支持他们婚姻的全部基础,仅仅只是镀银工得知她这些年的遭遇,出于同情而湿润的眼睛。

    只是又有谁能料到紧随其后



第671章 旅游局
    八十年代,陌生的人们见了面,几乎都会问一句。“您哪单位的”更进一步的兴许还会问,“您什么工作”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家庭成分已逐渐在人们的价值观中退于二线,人们开始追求世俗的幸福。但这个时候的社会形态又仍然是以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的。

    于是这单位到底是国营的,是集体的,是衙门口儿还是企业单位、事业单位这工作到底是什么编制,什么级别,什么职务,什么工种那可就重要极了,几乎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前途和未来,等同于一个人能享有的社会阶层与资源。

    换句话说,在这个年头,人们并不只凭衣帽取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主要还是看单位和工作。

    而作为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编制、待遇无疑是最有保障的,另外因为手里多多少少有点权力,也总能有些额外的好处和特权。这个群体理所当然是整个社会中最受追捧的阶层。

    所以从7月1日起,苏绣就再也不怕别人问她这个问题了。甚至她还巴不得别人再问她一句这样的问题呢。

    因为只要她把“京城旅游局旅行社管理处”的字号对人一报,这一听就是权力部门。不但会自己面上有光,对方的态度也会因此对她和气亲热不少。

    哪儿像头几天啊,一说是副食店的,再一打听是卖菜的。谁也不拿你当回事,还得躲开你两步,就跟你身上有脏土和烂菜叶子随行似的。
1...306307308309310...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