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但现在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在于如何去搜集大明需要的情报,而是这些情报收集起来送回大明之后,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改变两国相处状况的作用。这种问题本不该由刘尚来考量,那是朝堂上的大人物们该去操心的事,但他在海汉的所见所闻造成的心理冲击实在太大,让他无法对两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视而不见。
海汉在社会各个领域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并不是传闻中的奇技淫巧或是妖术,这一点刘尚已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确认了,海汉所拥有的坚船利炮,诸多精巧商品,那也全都是由技工们一点一点做出来的,而并非传说中海汉人登坛做法凭空变出来的妖物。就算刘尚不懂得这些技术的真正原理,但他也能看明白海汉所掌握的各种技术要比大明领先太多,有很多东西是明人闻所未闻,甚至连想象出来都很困难。
而类似这样的情报其实在以前也陆陆续续有反馈回来,但没有人相信这些情报的真实性,就连刘尚也曾经对情报中所提及的“蒸汽机”、“火车”、“高速帆船”等东西的存在嗤之以鼻,直到他亲自来看过之后才知道世界上还真有这种难以想象的物事存在。他在海汉所搜集的这些情报消息送回大明之后,上面那些大人物又能对此相信几分呢
刘尚叹了口气,心知这种事自己也是瞎操心,大明的江山社稷,是自己这种无名之辈能够左右的吗朝堂上那么多的聪明人,都想不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镇压南方的海汉人,自己在这里胡思乱想又能有什么收获可言。
刘尚吃完饭付了账,又叫了人力车把自己送回胜利港这边,找了一处清静的旅店住下,洗澡更衣,好好睡了个踏实觉。第二天起来吃过早饭之后,再按照于小宝的吩咐不慌不忙地去往胜利堡。
关于胜利堡这个地方,对于外界来说一直都保持着比较神秘的形象,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地方是海汉国的核心所在,是全海汉戒备最为森严的地方,海汉人为了拱卫这个城堡甚至专门挖掘出了一条护城河,而城堡内外所装备的重型火器更是数不清。据说海汉人当初在设计这座城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被万人规模敌军围攻的状况,因此其坚固程度可能远超普通人认知中的城堡。如果是三亚是南海第一海港城市,那么这胜利堡就可以称作南海第一堡了。
大明以前派到岛上的情报人员之中,倒也有人曾成功进入到胜利堡内,只是传回来的消息似乎可信度很低,据说堡内并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全是毫无美感的灰色砖石小楼,海汉的各个中枢衙门便挤在这些小楼里处理各种公务,管理着这个国家的运转。
这种状况显然很不合理,世人都知道海汉国财大气粗,海汉高官对生活细节极为讲究,这些海汉高层人物连家里的马桶都要用上青花瓷,怎么可能容忍自己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中办公而且胜利港城区就充满了各种富丽堂皇的建筑,怎么可能让管理国家的中枢衙门显得那么寒酸。
刘尚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人之一,
第1314章 胜利堡内
如果仅以建筑的华丽程度来衡量,胜利堡里各个部门的办公小楼的确显得十分朴素,建筑规模甚至还比不上后期三亚港那边修建的港务中心,让外人很难将这里的景象与一个强大政权的中心联系到一起。就算是刘尚这种早有心理准备的人,在看到胜利堡内的真实状况之后,也不禁有些感叹海汉人居然如此耐得住寂寞,在成功建立起国家政权,成为南海一霸之后,还甘愿挤在这么有限的一块空间内办公,换作自己是肯定做不到的,这样的魄力实在令人钦佩。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只怕也不尽然,如果有得选,绝大多数穿越者应该还会选择修建新的办公区,不要再挤在这面积有限的胜利堡内工作了。只是当下还存在着一些客观问题,并不是在胜利堡外修建几栋新楼就能马上解决的。
当初规划胜利堡的时候,执委会其实并没有料想到海汉在初期的发展是如此的顺利,所以胜利堡的设计思路偏向保守,当时执委会认为海汉极有可能需要龟缩在海南岛猥琐发育十年左右才能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期间可能还要面临诸多外来武装攻打此地的危险状况,要让所有穿越者在危急时可以回到城堡内集中力量进行作战,因此一个小而坚固的城堡能够实现在较小的防御面部署最强大的火力,更符合海汉的实际防御需要。
这样的设计思路直接导致了胜利堡的内部空间较为狭窄,而且初期在外围防御工事的工程营建上投入了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至于内部的建筑就只能走简单使用的路线了。如果要将这些建筑全部拆掉重建,那可不仅仅是拆房盖房的问题,而且会涉及到工程量庞大的设备搬迁和布线工程。
海汉最为宝贵的大数据库服务器组,其机房就设置在胜利堡内,而各个部门所使用的电脑设备也都需要通过内部网络与服务器连接起来。此外还有从田独河上游水电站一路连入到胜利堡的输电线,以及各部门有线电话的线路,这些线路在胜利堡内的铺设都是按照穿管埋地的标准操作来施工的,设计使用寿命至少都是二十年以上,谁也没想到形势发展如此顺利,仅仅几年之后,当初的设计就已经跟不上各部门的使用需求了。
数据库机房因为性质特殊,原则上是不会迁出胜利堡的,而其他办公楼如果要拆迁重建,或是搬出胜利堡,那么涉及到的线路铺设就将是极大的工程,并且必定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部门的日常运转。这些建筑费用对海汉来说是小数目,但因此而耽搁了国家机关的运转却是海汉难以承受的后果,所以尽管近年来一些辅助机关已经搬迁到胜利堡之外修建办公楼,但整个国家的核心机关却依然保留了胜利堡内的办公场所,甚至有不少穿越者为了方便地随时使用网络和数据库,连建在胜利堡之外的福利房都一直空置着没去住过。
所以这胜利堡内的办公小楼一直保持着几年前的外观,也没有进行过太多的翻修和改扩建,并不是因为海汉高层有多么质朴,不追求物资享受,实在是因为这胜利堡里的机关办公楼要进行大改就得伤筋动骨,说得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而海汉的官僚体系却是与国家的发展在同步增长,这里面早就已经容纳不下太多的部门了,于是一些二级部门机关也就只能搬出胜利堡,只留下各部门的核心机构在这里办公。
虽然目前没有合适的时机对各部门的办公地点进行全面改造,但对这里的办公环境做一些改善,提高日常工作的舒适度,倒也不用进行大的折腾。虽然地方窄点,但见缝插针的绿化,随时都有人进行清扫的环境,以及便利的服务体系,也算是尽可能为官员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办公环境。
刘尚不知这些内情,还以为海汉人是为了节俭费用考虑才保留了这些看似简陋的办公场地。当下由带他进来的士兵向门口的警卫通报了身份,在外面等了片刻之后,进去请示的警卫便出来带他进去。
刘尚以前也去过三亚港的港务中心,在他印象中海汉衙门没有太森严的规矩,不过这胜利堡里倒是层层设卡,戒备森严,看样子这海汉衙门其实也是外松内紧,并不是自己认知中的那么容易渗透。
这当然也是与胜利堡的特殊地位有关,在这里办公的官员几乎全是海汉国的核心人物,光是穿越者就有上百人之多,这些人的安全可以说是海汉国的根本所在,在安保方面的严密程度自然不是胜利堡外的职能部门办公场所可比。
刘尚被带到其中一间办公室,在这里见到了正在伏案写作的于小宝。刘尚也是懂规矩的人,知道这种情况最好是不要出声催促,说不得人家就是故意晾着他,看看他会不会做人。于是他就在门口站着等候,约莫过了半盏茶的工夫,于小宝抬头看到他,便点点头示意他进屋说话。
刘尚进屋深深一揖道:“卑职刘尚,前来复命。”
刘尚其实在这趟差事中只是一个临时工的角色,除了宣讲活动时登台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任务了。回到三亚之后,他的兼差就自动宣告结束,而后续的文档报告整理工作也与他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了。不过这趟差事也不是白干的,于小宝特地叫他过来,便是要把这次出去的差旅费结算给他。
“我先给你说明一下,这次巡视组的差旅费标准是这样的……”于小宝将他叫到近前,然后向他出示了一份文件,解释这次的差旅费构成。
刘尚虽然不是什么贪财之人,不过看了一下这个标准,也觉得海汉这差旅费倒也着实阔气。每天一元的基本劳务费,另外有餐饮补助和住宿补助,每次上台宣讲还另有劳务费,加起来平均一天三四元是有的,这么半个多月下来,刘尚能拿到手的差旅费居然有五十多元,这笔钱即便是在以富足著称的海汉来说,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目了。他之前在鑫隆茶馆说书,收入水平可比这差了太多,但也足以在三亚过上温饱生活了。
这笔钱换算成银子,也有五六十两之多了,刘尚来海汉之前的差事,一年下来薪饷加上各种外快和灰色收入也不超过三百两银子,而自己现在不过只是海汉最底层的
第1315章 紧急军情
于小宝这样的做法多少是有截糊之嫌,毕竟刘尚是由宣传部从民间发掘招募的人才。不过青年团在海汉官场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就相当于是年轻骨干官员的培训体系,因此执委会给予青年团的特权也是比较多的,比如从其他部门调动合适的人员到青年团任职就是其中之一。像刘尚这样尚未正式入职的基层官员,由于小宝亲自发文申请调职,一般来说相关单位都不会予以拒绝,更何况他这调职申请是直接送到宁崎那里,只要宁崎签了字,宣传部的其他官员自然也不会再有什么言语。
办完这两件事之后,于小宝又拿出一封介绍信递给刘尚道:“你之前的入职培训还没有完成,所以还得先回去把该走的流程走完。回头你拿这封介绍信去之前那个培训中心,那边会为你安排新的课程,你完成之后,再拿那边签发的结业证书到青年团来报到,明白吗”
刘尚连忙双手接过,口中连声道谢。他知道谈话已经告一段落,连忙起身告辞。于小宝手头一堆事情,也没打算多留他,便点点头让他自行离开。
刘尚出来之后,见带他进来那名士兵居然还在外面等着,心知这大概也是安保制度的要求,免得自己这样的“闲杂人员”办完事情之后还留在胜利堡里到处乱逛,徒增麻烦。
刘尚当下便跟着他原路返回大门出入口,才走了没几步路,便看到前面竟然有人骑着一辆两轮车疾驰而来,车头的铃铛连连作响警示路人避让。领路那士兵连忙将刘尚拉到路边,那一人一车毫不减速,便从他们身边飞驰而过。刘尚到三亚也有一段时间了,识得这车名为“自行车”,是需要骑行之人自行踩下脚踏来驱动车身前行,不过据说其工艺复杂,造价颇高,也只有极为富贵的少数社会上层人士才能玩得起这样的高级玩具。
不过除了社会高层人士之外,还有一种人可以获得由官方配发的自行车,那就是信使。这种信使可不是走街串巷给普通民众送信的差事,而是专门在各个衙门之间传递紧急情报的通信人员。某些书面信息无法通过电话或电报手段进行快速传递,这个时候就需要出动骑车的信使来完成任务了。
而刚才从刘尚身边疾驰而过的骑车人臂上戴有一枚显眼的红色袖章,这便是表明了他的信使身份,否则以如此快的速度在胜利堡内骑行,只怕早就被随处可见的警卫人员给拦截下来了。刘尚暗道这般着急送信,莫不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不过他也不敢随意开口打听这些消息,只能是跟着带路士兵默默地出了胜利堡。
这辆自行车一直骑到国防部门口才刹车停下来,信使将车脚架一支,对着门口站岗的士兵道:“胜利港送来的紧急军情,需立刻呈报参谋部!”
站岗的士兵也不敢怠慢,立刻便带着他进去了。片刻之后,国防部便繁忙起来,参谋部开始通知高级军官集中,准备召开紧急会议。而此时国防部长颜楚杰还在儋州那边处理军售业务,目前留在三亚这边主持军务的则是执委会大当家陶东来,当下已经有人立刻去通知陶东来,让他到国防部这边参加会议。
陶东来很快赶到了国防部,听了汇报之后,才知道接收的紧急军情是由一艘商船刚刚送抵胜利港,港口那边负责对接情报事务的官员在知道消息内容之后,丝毫没敢耽搁,赶紧派人骑车往胜利堡这边送信。
海汉部署在海外的情报机构当中,有电台配置的少之又少,所以绝大部分情报还是只能使用海上航运来进行传送。虽然时效性会差了很多,但也是这个时代通行的做法了。不过这样一来,如果遇到紧急军情,留给海汉做反应的时间也就相应少了很多。
海汉军方和安全部所接收到的各种情报以严重程度高低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而此次由一艘商船所带回来的紧急情报,便正是属于这种需要立刻作出反应的红色级别。上一次被国防部列为红色警报的紧急状况,还是几个月之前发生的星岛战役。不过当时星岛是直接发了电报回来告警,三亚这边虽然相隔遥远,但也算是第一时间就能收到前线传回的准确消息,时效性要比这次传送回来的情报强得多。
陶东来仔细看着面前这张幅面不过手掌大小的纸片,上面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写得满满当当,而其中的内容也的确让他大为震惊。
送来这封密报的是一艘从吕宋岛马尼拉港返回三亚的商船,虽然这艘船名义上是某位大明商人的财产,但实际上船员都是海汉安全部和军方的人,而之前去往马尼拉的目的也是为了与潜伏当地的情报人员完成信息交接。这次他们从当地获取的情报显示,马尼拉当局极有可能正准备发动一场针对三亚港的突袭作战,一支武装帆船船队已经在马尼拉港完成了集结,或许发动时间就在近期了。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这艘船取消了在当地的所有贸易和行程安排,立刻返航赶回三亚报信。海汉虽然对外发动了不少战争,但首都三亚在建成港口城市之后,却从未遭受到大规模的武装袭击。船上的情报人员知道这事性质严重,便将其标为了红色警报级别。
三亚地区已经很多年没有爆发过战斗了,上一次大概还得上溯到穿越者们刚在胜利港登陆不久,被一群海盗发动过攻击,不过在穿越者们的迎击之下并未得逞。当时被穿越者们捉拿到的海盗俘虏,有一部分人在后来成为了海汉军中的带兵将领,比如现任海汉特战营营长高桥南就是那时的海盗俘虏之一。在那之后,三亚地区便再未有过紧急军情出现,最近两年更是连每年例行军演的场地都搬到了北部湾地区,以此让三亚地区能够享有一个更为平静安稳的贸易环境。
当然这也并不表示海汉就放松了对三亚地区的防御部署,不管是胜利港还是三亚港,港湾入口处的山坡上那连片的岸防炮台可不是摆设而已,最近一两年炮台上架设的岸防大炮也已经逐步完成了迭代更换。就算是海汉自家的海军,也不敢保
第1316章 陶东来的部署
在海汉统一海南岛之后这几年中,海汉军的作战任务几乎都是在海外进行,唯一一次在岛内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是平定石碌矿场暴乱了。在此期间都没有外敌入侵或袭击海南岛的状况发生,所以军官们听说这个消息之后都是稍稍有些惊讶。
不过也有部分资历较深的军官很快便想到了西班牙人为何会主动来招惹海汉,这多半是为了要报当初在台北地区被海汉军武装驱逐的一箭之仇。1633年年初海汉军在台北地区向西班牙临海据点淡水和鸡笼先后发动了攻势,抢占了这两处堡垒不说,还成功将其彻底逐出了台湾岛。当时西班牙吃了这个闷亏之后,并没有立刻采取军事报复,只是通过中间人向海汉转达了强烈的不满,要求海汉自动退出该地区,并赔偿西班牙的战争损失。当然这些要求都被海汉自动无视了,战争已经告一段落,谁还会在乎战败国的感受呢有本事别打嘴仗,大家手底下见真章就是了。
海汉当时策划这个行动,就是吃准了西班牙在那样的环境下难以立即反攻台北,因为在前一年的年底,海汉已经跟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台湾岛的权益瓜分达成了协议,西班牙如果要重返台北,不但要跟海汉军苦战一场,而且还得随时提防已经跟海汉穿一条裤子的老对手荷兰人伺机偷袭自己。想同时对付海汉和荷兰两支海上武装,即便是强如西班牙也得仔细掂量掂量。
这么一掂量就已经是两年时间过去,马尼拉当局也一直没有采取什么报复动作,似乎就此默认了海汉在南海地区一家独大的控制权。而之后海汉建立南海贸易联盟,葡萄牙、荷兰及域内国家纷纷加入,大有将海汉推举为地区领袖之势。马尼拉当局却仍然保持了沉默,不但没有作出任何表态,也没有派人参与会议,俨然是独立于海汉的外交圈之外。
而海汉对其戒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将发展重心重新回到了北上南下的方向,也没有再去主动招惹西班牙人。两国虽然彻底断绝了外交往来,但马尼拉与大明之间的民间贸易一向比较繁荣,所以也还是有不少大明商人主动充当中间商,在海南岛与吕宋岛之间从事转口贸易,不但在马尼拉的市面上可以买到海汉出口的各种工业品,在三亚的市场上也同样可以看到来自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出产。两国对于这样由中间商完成的转口贸易都故作不知,也没有刻意去封锁这种不太好定义性质,但利润却颇为丰厚的国际贸易。
当然在此期间西班牙人也没完全闲着,1634年年初在胜利港闹得沸沸扬扬的西班牙间谍案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次因为一起看似意外的死亡事件牵出来的潜伏人员之多,也是给安全部门敲响了警钟,西班牙人看似没什么反应,但暗地里可能已经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情报,如果真让其找到什么漏洞,或许报复手段就会不期而至了。
间谍案之后,马尼拉当局继续保持了沉默,仿佛在胜利港被抓出来那批间谍与己无关似的,甚至都没有通过中间人向海汉提出赎回俘虏之类的要求。没想到时隔一年多之后,西班牙人似乎终于是做好了开战的准备,不声不响地开始集结舰队,看样子这次大概是要跟海汉清算一下前面的旧账了。不过或许西班牙人也没料到海汉在谍报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处于下风,同样也是早就在马尼拉部署了情报人员长期潜伏,收集当地的军政信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