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停靠战船的码头上有各种高大的吊具、管道及蒸汽动力驱动的传送带等等,这些设备都是用来快速向战船上装运补给物资,如弹药、淡水、燃煤等等。此外在码头旁边还有占地面积颇大的几个干船坞,用以将需要修缮的船只拖出水面进行维护。不过海口这边技术力量比较有限,虽然有造船厂但并不具备独立建造制式军舰的能力,海军吨位较大的战船都是在三亚造船厂建造完成。
这要细说起来,当然也是执委会有意在对涉及军事的造船业进行控制,三亚造船厂的产能虽然有限,军方造船的订单早就排到了几年之后,但这并不代表执委会就能放心在其他地方开设可以建造军舰的造船机构。特别是使用蒸汽动力的高级战舰,那更是必须要在三亚造船厂完成总装和调试才行。
为了拥有足够的自卫能力,海口军港也根据地势修建了几座岸防炮台,巨大的炮身让刘尚咋舌不已。在此之前他所见过最大的火炮是大明城头的城防炮,可是拿城防炮跟这海汉岸防炮一比,个头就显得比较迷你了。根据随行军官的介绍,这些岸防炮可以轻松将超过四十斤重的实心炮弹打到几里之外的海面上,而且准心也并不差。如果来犯敌船数目比较有限,很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在海汉军港码头强行靠岸。
刘尚也不需要看这炮实际开火的效果了,光是看看炮身旁边堆放的硕大铁弹,他毫不怀疑这种火炮可以轻松击穿自己认知中的所有大明战船,甚至很有可能连海汉自家的战船也未必顶得住这种巨炮的远程轰击。这个港口正北方十多海里之外便是大明雷州半岛的最南端,海汉在这里修建威力如此巨大的岸防炮台究竟是在提防谁,答案可谓不言而喻。
不过近两年随着海汉在大明东南沿海地区的不断渗透,雷州官府其实也已经处于对海汉睁只眼闭只眼的状态,根本就不会插手来管海南岛上发生的事情,甚至通过中间人带了话过来,只要不发兵攻打雷州,那么海汉人在雷州境内居住通商都没有任何的限制和束缚。当然了,招募移民这种事情,自然也是被归于通商贸易的范畴之中,雷州官府可不会将其当作什么违禁的事情来进行抵制或阻止。
关于这些事情,邱元在介绍的时候也没有说得特别明白,不过刘尚在旁边听了之后已经大致能够想象到两岸之间这种所谓的“默契”局面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形。类似这样的状况并只不是雷州一处出现,事实上据刘尚所知,整个福广沿海的绝大部分地区官府对海汉都是这样的态度,反正只要不在自己的辖区内开战,其他什么事都好说。
这样的状况就算只是想想也会让人感到很悲哀,堂堂大明竟然要受这样的窝囊气。只是刘尚也明白,这些附近地区的官员们大概早就对反抗海汉这种可能性感到绝望了。之前在儋州举行的“跨越1635”军演中,海汉也邀请了两广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文武官员前来观摩,据说这已经是惯例做法,每年的军演期间都会发出这种邀请,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大明官员们展示海汉武力的强大之处。
大明的官员们在看过海汉军演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关于这一点,刘尚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他才会作出前面的判断。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在见识了海汉的强大武力之后,大概都不会再去琢磨如何在战场上打败海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倒不如想想怎么与海汉保持和平共处的关系,万事以和为贵,尽可能避免战争的爆发。
&n
第1311章 军营演出
以海汉对军事人员的素质要求来说,训练一名合格士兵所需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百天,某些非作战单位甚至可以将新兵训练时间压缩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左右。但要得到一名合格的军官,那可就不是两三个月能够完成的任务了,军官自身拥有的作战经验对其在战场上发挥指挥作用十分重要,而平民出身的普通士兵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经历,因此许多有真材实料的前明军军官在投靠海汉之后便很快得到起用,他们过去所受到的训练和相关的作战经验,都可以助其迅速进入新的角色,适应海汉军队的体系和作战方式也要比新人快得多。
当然这些转投海汉的军官在政治可靠度方面是会有一些隐患存在,所以他们在进入海汉军中之后,除了接受军事方面的培训之外,同样不可缺少的是对其思想方面的改造,在其心目中树立起海汉执委会的绝对权威。这些人既然过去可以为皇权效忠,那么在未来转变成为海汉政权效忠也是可以期待的景象。
尽管明军的整体实力在这个时期处于不断衰落的低迷状态,但正规军的军官一般还是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素质,对海汉军来说可谓是宝贵的财富。这些人在投靠海汉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忠诚,往往会在训练和作战中表现得格外积极,每次有作战任务的时候,特别是当任务的执行地点也在大明境内,率先请战的往往便是这些军官。
而这个时候能有资格在场作陪的军官,基本都是本地驻军中的中上级武官了,明军出身的军官能在这里占到一个可观的比例,也足以显现出海汉对他们的重视了。只是同样出身大明的刘尚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不免又是一阵泛酸,这些由大明培养出来的军官本该是在军中为大明尽忠,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却是在为海汉人卖命,而且极有可能今后会率军与大明为敌,这样的局面光是想想也让人觉得很悲哀了。
吃过午饭稍事休息,下午邱元便带着众人参观了紧邻军港的海口驻军营地。在这里有一场专门针对军方人员举办的宣讲活动,驻军所有基层军官都会到场参与。不过这场宣讲的内容主要是军事领域的内容,与经贸无关,所以也没有刘尚什么事。
于小宝表示没有工作安排的人员都可以先回去休息,或是在海口城区自行游览一番,不过刘尚一心想要多搜集一些军事情报,当下便主动表示自己想留下来旁听,顺便也帮忙在会场打打下手。于小宝一想也是有理,反正宣讲内容没有什么涉密的部分,让刘尚这新人听听倒也无妨。
刘尚倒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留下来了,但之后听到的宣讲内容却让他有些失望,由于小宝和陆挺主讲的内容并没有多少是真正涉及到军事情报,全程几乎都是在鼓吹海汉执委会的英明和海汉军的勇猛,在刘尚看来不过只是一堂洗脑课罢了。当然听众的感受可能是有些不同,刘尚看到很多人都是一脸专注在倾听,鼓掌的时候也十分用力,看起来可不像是在演戏。
“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对于这样的景象,刘尚也只能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他之前已经跟海汉宣传部的人有过接触,自然知道这个部门的厉害之处,这些宣传材料的内容都是由专人编写,而且会针对不同的行业对内容作出一些调整。在反复进行传播和灌输之后,民众往往就会对其内容深信不疑,甚至是将服从海汉执委会的政令视作了信仰,洗脑效果十分可怕。
海汉为什么会对宣传工作如此重视,关于这个问题,刘尚也曾请教过他的入职介绍人常德高。常德高当时给他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海汉国人口较少,首长们希望国民能够统一认识,团结一心,所以特别重视通过宣传手段来达成这样的效果。
不过在刘尚逐渐了解海汉的社会结构之后,他认为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海汉国民的组成极为复杂,如果不采用这种近乎洗脑式的办法来对国民进行思想改造,那么来自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很容易就会因为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有可能会因此而影响到海汉国内的政局稳定。
说白了还是出于实际的需求,算是海汉高层为了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种手段,但刘尚也不得不承认,海汉人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发力,都能干出不错的成绩,这个宣传工作也是一样。如果大明能有类似这样的宣传系统,那国内造反的农民军或许也闹不了这么大的乱子。
海汉高层对于宣传工作,特别是对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一向极为重视,海口军港作为海汉“本土”的北大门,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对于驻扎在这里的军队,高层自然是把宣传工作盯得非常紧,就算没有巡视组的到来,日常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轮番用上。
于小宝讲完下来之后见刘尚似乎有点走神志恍惚,便主动向他问道:“要不要安排你上去讲一段听说你之前说书很是厉害,而且还专讲我军作战的战例,想必这里的军人也会很喜欢这样的题材。”
刘尚连忙推辞道:“卑职以前说的多有自己编造的内容,供人消遣尚可,但眼下这种场合怕是不妥。若是让将士们有什么误会,那卑职的过错可就大了。”
于小宝摇摇头道:“这倒不妨事,等下你拣段拿手的表演一下就行,时间也不用太长,就照着你以前演出时的安排来。”
刘尚推辞不过,只好勉强先答应下来,心道自己中间歇了这么多天,等下可别忘词才是。当下赶紧趁着还没登台的工夫,抓紧时间回忆段子。
陆挺讲完下来之后,于小宝便又再次回到台上,宣布临时要加一个曲艺节目,然后便招呼刘尚登台。
刘尚心知今天这个考验是必须要经历了,倒也没有怯场,当下便上到台前。不过他这趟出来根本就没有带醒木折扇这些道具,开场时还稍稍有些不太适应。
不过刘尚表演经验还算丰富,很快就把情绪稳定下来,虽然是被于小宝临时抓了壮丁,但刘尚
第1312章 看不懂的情报
在海南岛这块土地上,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是东部沿海地区。这边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县基本上是以农业人口为主,居住也较为分散,远远不及西海岸的人口密度。因为执委会安排了另外一支巡视组负责走访东海岸各地,他们离开海口的时候就已经算是完成了此次出巡的所有任务,无需再在途中逗留。于小宝征求众人意见之后,便下令沿东海岸直接南下返回三亚。
从海口到三亚的航程超过二百海里,就算中途不靠岸,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刘尚虽然心急火燎想要早些回到三亚去处理廖远的事情,但这艘船上并没有装备海汉最先进的蒸汽推进装置,能跑多快只能指望老天爷的眷顾和船长的指挥,他再怎么着急也只能先憋着了。
关于航海技术,刘尚只能算是半个门外汉,顶多也就能根据日头大致分辨一下方向,也没资格参与到这艘船的航线策划和指挥工作中去。唯一能帮得上忙的地方,大概就是默默祈祷途中不要出现什么剧烈的天气变化,再让这漫长的环岛行程多出几天时间。
船上的其他的人就没有刘尚这么急切了,虽然这趟差事已经让他们离开三亚有半个多月,但这一路下来,到地方上几乎都是好吃好喝伺候着,可以说比在三亚享受的礼遇要高出不少,这所谓的钦差大臣待遇,让巡视组的每位成员都在这期间增长了不少体重。尽管这趟任务已经完成,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大概都会以此作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谈资。
当然了,巡访各地的差事虽然完了,但巡视组的工作并未就此结束,他们还必须要将自己所负责的领域进行总结,交出相应的书面报告。刘尚在这方面倒是占了不小的便宜,他因为是临时被抓了壮丁,只是负责宣讲工作,并不需要他来对各地的经贸现状进行整理,回程期间也就只有他一个人是最为悠闲。
整个船上最忙的人大概就是带队的于小宝了,他不但要代刘尚顶替那人将经贸方面的数据整理汇总,而且所有人写出来的报告最后都要先交到他这里审核,再由他向执委会呈报这次巡视的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巡视组这一路走访了多个市县,所需记录下来的内容着实不少,于小宝就算精力过人,一时半会也看不完这么多文件,所以回程期间于小宝几乎没有在船上露面,一直留在船舱中抓紧时间对手下这帮人撰写的报告进行查漏补缺。
所有人都在忙自己的事,刘尚也不好表现得无所事事,正好手边就有大量由地方提交的书面资料,这些资料基本都是一些民生方面的统计数据,倒也说不上什么涉密,所以就算刘尚是临时加入到巡视组的人员,也可以翻看其中内容。当然了,他在巡视组里待了十几天,跟这些同僚也算是比较熟悉了,又颇得于小宝的赏识,倒也没人再把他当成外人看待,他想阅览一下这些资料,也没谁觉得有什么不妥。
刘尚最感兴趣的,当然还是跟蒸汽机和军事有关的内容,权衡一番之后,还是先拿了蒸汽机的资料——军事情报就算能看明白,对于大明也不会有太大帮助了,海汉如果真准备向大明宣战,那东南沿海地区的各位官老爷们现在就可以把脖子洗洗干净等着了。
关于蒸汽机的使用报告,巡视组这一趟走访过的每个地方都提交了一份书面资料,这些信息经他们汇总之后反馈到海汉工业部,相关人员会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现有的设备和相关制造技术再作改进。同时执委会也需要根据这些报告,来决定未来几年中蒸汽机的推广力度和应用范围。
刘尚对蒸汽机感兴趣的内容主要是运行原理和制造工艺,以及目前在海汉已经投入使用的行业领域。不过蒸汽机的制造全部集中在三亚的田独工业区进行,所以这些报告中也没有多少提及到他所感兴趣的方面。不过对于蒸汽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这些资料中记载的内容就要比他在现场了解的信息细致多了。
刘尚大致翻看了一下各市县提交的报告,对于蒸汽机的使用情况大体都分为使用环境、实际功率、水煤消耗、维护周期、使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这样对照着看下来,倒是可以很容易比较出各地所使用蒸汽机在性能和物资消耗方面的差异。
大功率的蒸汽机几乎全都集中在昌化至石碌一线的工业区内,无论是奔走在两地间的蒸汽火车头,还是矿上使用的各种蒸汽粉碎机、传送带,昌化厂房里的蒸汽轧机和蒸汽锤,都是蒸汽机当中的大家伙。刘尚特别在意的那台蒸汽挖掘机在石碌矿场提交到的报告中也有提及,矿场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多处需要改进的设计细节,主要都是集中在机械传动方面,虽然行文中也附上了详细的图纸,但这些图纸都是其中某个零件的细节图,刘尚就算翻来覆去地看,也还是不明白这个零件在机器上所处的位置到底是在哪里。
遇到这样的情况,刘尚只能是怨自己学识不够了,人家就算把图纸递到自己面前,也还是看不懂这如同天书一般的内容。不过他也注意到了文中提及这蒸汽机的工作效率“可胜百名矿工”,如此说来虽然其制造和使用成本都不低,但对海汉来说也算是相当划算了,毕竟按照报告所示,操作这部蒸汽机只需两人,再另加两人负责产煤加水就行了。
四个人就能完成上百劳力的工作量,这样的工作效率可是风力、水力、畜力等其他动力都远远难以实现的。而且照文中所说,这种蒸汽挖掘机仍有极大的技术提升空间,未来通过技术改进和投放数量的增加,必定可以实现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产能。
而且文中也提到,建议将这样的设备投放到黑土港煤矿、南海锡矿、山东福山铜矿等海南岛之外的矿场,以便能够积累在多种地理和气候环境下的使用经验,用以作为蒸汽挖掘机未来改型升级的参考。
刘尚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海汉不声不响地已经在各地占据了不少矿场,而且其中还提到了台湾岛北部某地的一座金矿,只是刘尚对台湾岛地名不熟,并不知道这个金矿的具体位置何在。以海汉的开采能力,想必这金矿也已经为其贡献了不少财富,在海南岛上所目睹的这些建设
第1313章 胜利堡的真面目
“去广州了下个月才回来”刘尚重复了一遍,见对方点头确认无误,一直悬在心口的大石才终于落了地。他本来与廖远约定了每隔数日便要互通一下消息,以免其中一方出事而另一方还茫然无知,这次他被于小宝临时抓壮丁带走,事前根本没来得及知会廖远一声,所以他在途中也一直很担心廖远在联系不到自己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甚至暴露身份牵连到自己,让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
好在阴差阳错,廖远也去了外地,刘尚这下倒是不用再担心这个莽夫情急之下作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了。至少在他从广州回来之前,自己的处境应该是比较安全的。
那人倒是不知道刘尚有这么多心思,还好奇问道:“最近好像没见先生在茶馆说书了,听说是另谋高就了”
刘尚一听,果然廖远嘴巴还是严实,连他自己的下属也没透风声,当下客气两句道:“说不上高就,就是另外找了一份差事做,暂时不用在茶馆抛头露面了。”
刘尚被宣传部招募这事的详情,除了介绍人常德高、茶馆老板姜翰和他自己之外,也就只有廖远才知道了。常德高是官员,姜翰是常德高打过招呼的人,这两人肯定不会随便对外透露内情,只要廖远不说,旁人也难以知道刘尚目前所拥有的这层官方身份。
果然那人不疑有他,又随口寒暄两句之后,便告辞回商栈了。刘尚心情也放松下来,就近找了个馆子,点了几道菜一壶酒,庆祝一下自己侥幸又逃过一劫。这些天他心中一直记挂此事,就如同背负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包袱,到现在才终于算是把这个包袱放下了。
刘尚一边翘着二郎腿吃酒,一边在心中琢磨接下来的安排。这边巡视组的差事算是告一段落了,之后大概就会继续去完成先前还没有开课的宣传人员入职培训,然后进入宣传部当差。这次出去跟不少部门的官员都打过了交道,在他小心谨慎的经营之下,也算是初步建立起了一点官场人脉。如今虽然还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但如果今后长期在海汉为官,这些人脉关系迟早也会起到作用。
刘尚自觉这次跟着巡视组出去的表现还算不错,于小宝也多次对他表示了赞赏和夸奖,想必回头与宣传部交接的时候,于小宝也少不了会帮自己说几句好话。以于小宝的身份地位,这种招呼打过之后,或许对自己今后的仕途也能起到一定的助力。唯一需要担心的,大概就是自己今后的工作岗位会不会被分配到外地,要是必须离开三亚,今后要收集一些重要情报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今后类似巡视组这样可以接触到政治、军事、经贸、社会人文等各方面情报的机会可能不多了,不过作为宣传部的人,倒是会有许多跟其他部门接触和合作的时候,刘尚认为这种工作机会如果利用得当,也还是可以搜集到一些保密程度不是那么高的情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