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本地的行政长官邱元便主动来到招待所,与巡视组众人会面。
邱元在穿越集团中也算是出头比较早的人,海汉的第一个外派机构崖州工作组当中,他就是主管商贸事务的负责人。后来又被调回三亚,当过一段时间的胜利港管委会主任一职,在那之后才被分配到琼北,成为海口地区的负责人。
邱元到现在也才三十四五岁,年纪正当壮年,就已经是一方大员身份,执政经历也算丰富,很多人都认为他未来将是进入执委会的有力竞争者之一。自他入主海口以来,这个地区的变化和发展的确是显而易见,不但货物吞吐和贸易量有显著增长,而且本地的人口规模、基建水平也都跟着水涨船高,较大明统治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这些话停在刘尚耳中就很不是滋味了,海汉人接管这里之后比大明做得更好,这岂不是就说明海汉人的执政能力胜过大明就算如此,刘尚也绝不认同海汉作为入侵者,强占原本属于大明领土的做法。对于大明来说,这些海汉人可不是什么拯救黎明苍生的大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强盗,不管他们在这里做出了什么样的功业,也无法改变其入侵大明的本质。
不过海汉人显然并没有太在意大明朝廷的态度如何,这群人所在乎的就是不断扩展活动范围,增大贸易规模,从进出口贸易中赚取更多的财富,以此来建设他们所控制的地区,并吸引更多的移民迁居到海汉治下这些生活稳定而富足的地区。而大明南方的官府对于海汉人的这些意图显然并没有什么有效的遏制手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拿下海南岛之后还在通过贸易和人口迁徙不断从大明身上吸血。
“根据海口市移民局的统计,今年上半年由本地入境的移民数量达一万四千余人,户籍人口增加六千余人,相比去年同期略有提升。不过海口这边的劳动力缺口还是很明显,光是海口港和西边海岸上的琼北军港,就至少还有两千名劳动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我希望民政部能够对海口市申请的移民配额能有一定的倾斜,尽快将这部分的劳动缺口补充起来。”
邱元在大致说明了本地的人口变化情况之后,话锋一转便提出了要求,不过这种事当然不能指望于小宝拍板,邱元也只是让他起个从中传话的作用而已。
刘尚听到这话心里却暗自在想,这一路行来,除了大量使用囚犯作为劳动力的石碌矿场之外,几乎每个地方的官员都在声称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海汉不惜成本大量制造和推广使用蒸汽机,其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能够弥补人力的不足。这样看来海汉的人口需求倒的确是制约其发展速度的一块短板,如果能在这个方面作些文章,或许还能稍稍抑制海汉的发展。
光这海口一地,半年入境的移民就已经有一万多人,想必三亚那边作为海汉最大的移民入口,在这段时间里吸纳的移民数目只会更多。这还没算上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沿海由海汉所控制地区吸纳的移民,粗略估算下来,每年海汉至少会从大明吸纳几万移民迁徙至海外,这个数字可算是相当大了。
只是如果要在南方沿海地区全面禁止国民向海外迁徙,动静肯定小不了,到时候海汉也不难察觉到这种手段是针对谁的。如果为此撕破脸皮,那对于大明而言就得面临战争威胁,届时反而会有得不偿失的风险。所以如果手段太过简单粗暴,只怕会因此而招来海汉的直接报复,很可能会是目前的大明所难以承受的打击。
但如果不这么做,那又要如何才能抑制南方人口外流至海汉的速度大明外流人口大多是被海汉的移民招募活动所吸引和组织,他们所向往的安定和富足,现在的大明能给得了吗刘尚认为并不乐观,至少在他所参观过的这些海汉治下城镇中,治安是真的远胜他所知的大明城市,并且在街头绝对不会看到乞讨之人,似乎在海汉之下根本就没有游手好闲之人存活的空间。
而海汉国民的收入水平也的确是在大明之上,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各种技工匠人,凭借自己的手艺在海汉混得风生水起者大有人在。比如刘尚听说张千智的父亲张天贵,在来海汉之前只是一名老船匠,但
第1308章 异同之处
邱元虽然不是主管移民事务的官员,但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层面较高,对于海汉在过去几年中获取移民的方式却再清楚不过。海汉立国之初,就是靠着充当雇佣军协助安南王室平乱,从而换得了大量的安南移民作为回报。而之后大明北方爆发登莱之乱,海汉也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从当地运回了大量战争难民。仅是这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行动,就为海汉带来了数万人口,而且相比日常招募移民的成本要低得多,只要有船有粮便能不断将移民迁入,这样的移民方案在邱元看来自然是性价比最高的办法。
当然了,邱元不是军方出身,对于发动一场战争究竟需要花费多少金钱,用多少时间来筹备,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他认为在海外进行的战争可以为海汉带来大量廉价人口,但参与其中是否对海汉国有利,执委会的决策者们可不仅仅只考虑人口方面的问题,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否则与海南岛仅一道海峡之隔的雷州半岛,早就如邱元所说的那样被海汉据为己有了。
邱元是个比较务实的人,在简短的会谈中大致介绍了海口近期的发展状况,然后便邀请巡视组前往本地的一些重点项目进行参观。这基本上是巡视组每到一地的例行任务,众人对这样的安排也都习以为常。
海口本地的基础产业仍是以农业为主,其中又以种植业和渔业占据大头。与海汉国内其他地方类似,海口市的辖区内也有大量的集体农场和种植园,海南岛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的各种经济作物,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南渡江流域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江东的平原地区更是成为了海南岛上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去年我国入库的粮食有大约三分之一是产自海口,相信今年新开垦了几千亩稻田之后,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邱元不无骄傲地向参观者们介绍本地的粮食生产状况:“如果你们可以在本地多待几天,我准备带你们去江东地区看看那边的农场,入眼全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这个季节的景象还是很壮观的。”
于小宝应道:“恐怕日程上有点吃紧,我们在儋州多待了三天,后面的日程安排都受到影响,如果在这里再耽搁太久,就没法按照预订的时间赶回三亚交差了。”
刘尚听到这话心中一松,能够早些回三亚,他的心理压力也能稍稍减轻一些。海口的农业开发虽然听起来是很厉害,但刘尚认为也不过就是种植规模更大一些,本质上与岛上其他地方的农业开发模式并无太大差异。
刘尚这一趟出来也的确是长了不少见识,过去只知道小农经济模式的操作方式,在海汉各地看过之后才知道这种规模化操作的厉害之处,其开发和运营成本要远低于传统模式,而且更容易控制农民这个社会群体。
海汉的高层官员虽然嘴上都喊着“工业化”,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只是生产效率比起大明这样的传统农业国要高得多。而构成社会主力的群体,也依然还是占据多数的农业人口。大明目前面临的内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失去了对农业人口的控制力,导致国内战乱四起。而海汉在这方面就做得极好,通过土地、农业开发和国民劳动等级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将农业人口牢牢地与国家利益绑定在一起。
刘尚对于具体的政策解读能力有限,并不是完全理解海汉的一些施政意图,但他在各地看过之后已经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海汉国的基层农业人口在日常生活方面要比大明的农民稳定得多。虽然也不可能一夜暴富,但绝不会因为粮食减产或是社会动荡就导致生活没了着落,甚至是家破人亡、离乡背井逃难的下场。
相比近年来动荡不安的大明,海汉国民不需要担心战乱、瘟疫、旱涝灾害、横征暴敛这类天灾**,而这种安定的环境对于那些急于找到一个落脚地的难民们来说,有着无法抵挡的诱惑力。在平民阶层中,很少会有来了海汉之后还迁回大明的事例。就连刘尚本人,在海汉各地享受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和快捷方便的交通之后,也不得不承认海汉的社会制度的确是有其优越之处,并且很难进行简单的效仿。
刘尚就不明白了,既然两国都是农业国,怎么社会差距就这么大呢堂堂大明开国二百余年的积累,怎么还不如这南海边陲一个岛国不过八年时间的发展成果虽然海汉人的确精明能干,但他这些天也见了不少正牌纯血海汉人了,看起来也并不是什么活神仙之类的人物,吃喝拉撒睡跟普通人也并无差别,为何这群海外蛮夷能做到的事情,大明朝廷这么多拿着俸禄的高官却始终做不好
对于两国在政体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异同之处,刘尚其实已经通过观察注意到了,但以他的政治修养和学识水平,也不可能想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解读两国的差别。而这也正是大明目前所面临的窘境——已经知道自身与海汉的差距体现在何处,但就是弄不懂导致这些差距出现的根本原因。
海汉的日常宣传都是鼓吹执委会如何如何英明,但在刘尚看来,执委会的作用其实与大明内阁的运作方式差别不大,也就是最上面少了一个最终拍板的皇帝而已。可为什么都是通过多人议事机构来施政,海汉的效果就比大明好那么多难道是上头拍板那个人的问题刘尚可不敢往这个大逆不道的方向去细想,这种话要是在某些敏感环境说出来,那极有可能是会掉脑袋的大罪。
说话间车队已经抵达了第一处参观地点,海口城区以南,南渡江畔的一处集体农场。这里所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为主,整个农场耕地面积四千余亩,隶属农场的农户共三百余口人,人均耕地差不多有十多亩。不过考虑到实际劳动力的数字其实只有人口的一半稍多,耕作效率倒也不差了。
目前海口的水稻耕种是一年两季,第一季是清明前后插秧,六月中下旬收割,第二季则是七月插秧,大约在十月的中下旬收割。眼下这个时候,第二季的插秧早就完成了,举目所及之处皆是一片青绿色,看着十分养眼。
&nbs
第1309章 自叹不如
这些民房都是按照海汉的标准移民村模式建造,虽然结构简单面积不大,但怎么说也是标准的砖瓦房,遮风挡雨绝对没问题,甚至比大部分移民在来海汉之前的居住条件还更好一些。虽说新移民们对海汉的土地政策未必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极少有人会抱怨居住环境不好。早期用于安置移民的泥坯墙茅草顶房子,如今已经逐步淘汰,近两三年新来的移民大多都是分到砖瓦安置房,从这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海汉国力的显著提升。
当然了,真正家境比较好的移民也不见得会接受这样的安置环境,毕竟这种免费的安置房条件还是比较简陋,也不会有齐备的配套生活实施。先在海南岛某地买好房子,再迁来这边定居的也大有人在,三亚、海口和儋州几处大城都建有专门用于销售的商品房,近几年的销量也是相当不错。
再高一级的富豪会甚至直接向官府申请一块宅基地来自行修建宅院,地皮的这种特殊使用权自然价格不菲,不过为了能够在海汉国住得舒坦一些,大富豪们倒也不会在意这点基本开支了。比如广东李氏,福建许氏,安南郑氏这种豪门,几乎都是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在三亚等重要城市圈下地皮,自行修建了住处。
而有关部门为了避免贫富差距的表现太过明显,对于这种宅基地的面积也有一定的限制,免得有人过于膨胀,在海汉国里圈下几百上千亩地要造个小皇宫来玩怎么办
这样的安置移民方式,刘尚看了之后也只能再次感叹有钱真好,这些来海汉的移民有很多都是在大明过不下去的穷苦人或战争难民,在背井离乡上千里来到海汉之后,能够得到这样的安置条件,他们怎能不死心塌地的为新东家卖命干活。
刘尚在农场村落走了一圈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海汉在引进和安置移民这方面真的很上心,不仅仅只是给他们提供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而且连工作也都安排得十分到位,整个村子只要是有劳动力的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劳动任务,绝不会看到游手好闲的人存在。而类似医疗、教育这些基本需求,官府也都安排得十分细致,新移民完全不需要去担心这些问题,只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就行了。
刘尚还注意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海汉在这种农场中安置的移民并非都是来自大明一国,其中也不乏安南、占城等国的移民,甚至还有来自遥远北方的东瀛人和朝鲜人,以及一些肤色黝黑,身体壮实的昆仑奴。这种移民村完全就是各个种族的大杂烩,也真亏得海汉能有办法把这样的村落管理得井井有条。
按照老曾头的介绍,这里的村民中只有大约一半多一点是来自大明,其他人的来历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刘尚甚至还看到了两个金发碧眼的西番人。不过这些人在被分配到农场的第一件事不是熟悉海汉农具,而是先学习说海汉官话,如今这些人的官话虽然还是说得不是那么流利,但日常沟通倒是已经够用了。
看到这些来自各个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都是拥有海汉国籍的国民,刘尚心里可没有什么世界民族大团结之类的感慨,而是意识到海汉在人口方面的需求的确是大得惊人,根本就不在乎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观念,只要是能给海汉卖命干活的,一概收入囊中再说。
这种状况对海汉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以刘尚的见识判断不出来,但有一件事是他现在就可以确定的,这些从各国引入的移民肯定不会有大明移民好用,毕竟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隔阂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除,大明移民特别是汉人,融入海汉这个汉人政权的速度肯定会快得多。
所以刘尚得出了一个结论,海汉不断将自己的控制线往北推进,甚至已经快到了大明海疆的北部边缘,这样的举动可不是单纯的贸易需要或侵略野心所能概括,还有一个原因大概就是海汉希望能够从北方运回更多的汉人人口来填充劳动力需求的缺口。
刘尚来海南岛之前已经听说过海汉人在去年就已经将触手伸到了辽东地区,那边虽然是大明失地,但仍有大量的汉人生活在关外,其中大部分都沦为了后金的奴隶。海汉人没有知会大明朝廷,直接从海上登陆辽东半岛,这种举动大概就是为了从当地接出更多的汉人为己所用。当然了,这样的行动所需面临的战争风险非常大,大概也只有海汉这种自恃武力过人的国家,才会为了人口资源跑到这么远的地方去打仗。
至于有没有成效,实际上在这个农场就能看到。年初的时候,就已经陆陆续续有来自辽东关外的移民被安置到这里了,据老曾头介绍说这些移民都是来自辽东海外的皮岛地区,这个地方刘尚倒是听说过,据说其位置紧邻朝鲜国,算是大明丢了东北地区之后的一块海外飞地。不过朝廷似乎早就已经停止了对当地军民的补给,想必海汉人到了当地之后,又是玩起了粮食换人口之类的把戏吧。
刘尚的猜测虽不全中,亦不远矣,海汉之前从北方运回来的辽东移民,几乎都是出自皮岛。海汉一方面给当地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一方面也派船从当地接出自愿到南方落脚的移民。皮岛当局对此也并不阻拦,反而给予了配合度极高的支持,因为对当地来说,岛上的人口实在太多,多到年复一年都是持续饥荒的状态,让海汉带走一部分自愿迁居的百姓,岛上的物资供应压力也能减小许多。
皮岛总督沈世魁不但让岛上的民众接受海汉的安排移居南方,而且还主动从辽东关外的沿海地区设法将难民们接出来。沈世魁看得很明白,大明朝廷对于关外汉人的遭遇已经是有心无力,根本就没办法拯救他们了,而如今海汉愿意主动收容这些难民,这可以说是他们目前最好的出路了。
沈世魁的侄子沈志祥在去年冬天随海汉舰队从山东南下,到浙江舟山过了个冬,对于海汉的实力算是有了
第1310章 令人绝望
人口需求并不只是海口市所面临的问题,事实上在海汉治下的绝大部分地区,劳动力缺口都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各地的行政长官也都会如邱元一样,对于移民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求。尽管目前海南岛上的总人口早已经超过三十万,相比穿越者们初到这里时至少有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增长,但对于执委会一心想要推行的准工业化社会来说,劳动力数量依然还存在着巨大的瓶颈,人口也仍是制约海汉发展速度的短板之一。
好在穿越者们掌握的提升劳动效率的办法很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缺憾,让国家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极高的发展速度。如果以大明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来作为衡量标准,那海汉的发展真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短短八年,海汉的社会生产力就已经进化到比这个时代高出许多的水平了。
海汉的建设成就无疑是让刘尚这样的旁观者既羡慕又嫉妒,虽然明知不对,但他还是禁不住会想,假如大明朝廷也有同样的执政能力,那何至于会遇到今时今日内忧外困的艰难局面。起码大明要多少劳动力就有多少劳动力,官府一声令下就可以征用民夫,根本不用担心在某个项目的实施阶段会出现大量的劳动力缺口,更无须像海汉人一样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从海外招募和运送移民。
光是人口优势,就能甩下海汉若干年了,可惜大明没人懂得该如何去利用这样的优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海汉从大明挖走大量人口,然后将这些人力都用于建设海汉国。仔细想想,这简直就是对大明执政能力的莫大讽刺。
参观的第二站是位于南渡江入海口以西十里的海口军港,作为守卫琼州海峡的重要滨海据点,这里是从海汉夺取琼北之后不久就开始施工建设,目前一期二期工程都已经宣告竣工,后续主要还剩下一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海汉海军在这里有一支整编舰队驻扎,除了负责守卫琼州海峡,建立海上武装屏障之外,这支舰队的活动海域其实非常广,东至之江口,西到北部湾,以及海南岛北半部的海岸线,都是在其控制之下。
刘尚在这次的行程中已经不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海汉海军,因此倒也不会有太大的新奇感,而且前些天在“跨越1635”军演中看到了一整支的蒸汽风帆舰队,眼光也比过去高多了,海口军港所驻扎的舰队已经不会再让他大感吃惊了。不过他在此之前没有在包括三亚在内的其他地方踏足过真正的海军军港,因此这里的基建设施还是让他稍稍感到了一些新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