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这时候,斯大林也非常庆幸自己是如此的重视这件事,为此不惜着急许多联盟的人才齐聚莫斯科,这番一天前还被伏罗希洛夫批评了一下的举动,如今看来真是正确无比。
长久以来,伏罗希洛夫一直是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在大清洗时的亲密合作加深了这层关系。
不过,伏罗希洛夫从不是斯大林的下属,两人真的“战友关系”,所以,基于一些问题伏罗希洛夫不必看斯大林脸色行事。
伏罗希洛夫本质上是一位赳赳武夫,这类人说话办事总是非常直率的。
战争爆发前,关于军械生产的一些列会议上已经制定了军队全面换装半自动步枪的计划,并开始落实。
结果,计划刚开始落实战争就爆发了。
关于这一问题上,伏罗希洛夫的态度一度表现得有些异见,不过因为是和平时期,他没必要太关心这件事。
然而战争爆发后的惨痛失败,苏军丧失大量军地,新组建的部队短时间内又面临着缺少枪支弹药的窘境。戎马一生的伏罗希洛夫自知不能置之不理,原本制动的半自动步枪换装计划,非常明显已经赶不上时局变化了。
还是这一问题,伏罗希洛夫一直有些保守,难道莫辛纳甘已经过时了不!它的精确性不可思议,一枪就能击毙敌人,那么何必费尽心思搞连发步枪呢与其在枪械上做文章,还不如加强军队的训练。
伏罗希洛夫以这样非常务实又传统的态度支持莫辛纳甘恢复地位,国防人民委员会里的其他重要人士,则根据联盟目前的实际情况,认定只有莫辛纳甘才是当前的最优性价比枪械。
&nb
sp; 当然,冲锋枪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在城市战中的表现有着不可思议的惊艳表现,对此,伏罗希洛夫则是完全支持的。
只不过,冲锋枪归根结底是冲锋枪,城市战也不是主流战场。大军团的作战,士兵还是要用步枪作战。
所以在会议上,斯大林的坚持遭遇到其他人的反对。
结果现在呢美国大力援助苏联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美**工业的消息。
斯大林的视野很开阔,他了解到美军全面装备了一种半自动步枪,使得他们的军队占有很强的火力优势。
人比人气死人呐,如果苏联也如美国那般财大气粗、本土又未被袭击,换装半自动步枪的计划怎么可能被一个伏罗希洛夫的“莽汉”理由所否决!
但斯大林从不缺乏支持者。
有些支
第1796章 乌斯季诺夫深夜低语与变化的局势
沙俄时代的俄军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越是下级的军官往往越有计谋越善于作战,随着等级的提高,到了上层军官这里,基本上都成了酒囊饭袋。
斯大林看到的苏联红军伊始的几乎所有优秀指挥官就来自于基层,只可惜他们大部分都是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提拔的,不是真的臣服自己。
斯大林也提拔了许多人,只可惜人才太少。
这位乌斯季诺夫何止是人才!简直是罕见的天才!年纪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反而他因为年轻,有着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以及年长者普遍缺乏的强大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工作中。他担任负责武器生产的部长,一来他本身就是武器研发者出身,二来他天生有管理他人的能力,虽然年轻,他人心服口服。
乌斯季诺夫的工作做得非常好,斯大林恨不得再给他发几枚勋章。
当然,现在斯大林将这样一个年轻人召到克里姆林宫,最大的目的就是听取这位专家的意见。
斯大林自己又不是军械专家,这番把全联盟的了解轻武器的重要人物请来,他们的最终讨论结果,基本上就是斯大林的最终态度。
现在,看过了报告文件的乌斯季诺夫,他瞪大是双眼证明了其内心的惊愕。
这种特殊的表情让斯大林眼前一亮。
“乌斯季诺夫同志,您现在感觉如何”
“真是……真是不可思议。”
“哦”斯大林不进站起身。
此刻的乌斯季诺夫依旧瞪大眼睛,亦是站起身严肃中带着声音的颤抖,他压着身体的震颤:“领袖同志,如果……如果这份冗长的报告内容完全属实。我觉得……”
“您觉得如何!”斯大林迫切地问。
“这份报告针对别列科夫的样枪的描述太完美了,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适用于我国陆军的最优秀、最合适的枪械。我想我应该和他深谈。”
“那么您呢费德洛夫同志”
年迈的费德洛夫深深的点点头,示意对这件事的极其高度的兴致。
就这样,当杨明志还在军列上狂奔的时候,有五位苏联的军械研发“大佬”奉命齐聚在克里姆林宫,不仅仅如此,还有另一些年轻的武器研发人员,也在赶来的路上。
甚至有一位姓卡拉什尼科夫的年轻人,正千里迢迢坐着火车,从西伯利亚往莫斯科赶。虽然卡拉什尼科夫伤愈后又开始搞轻武器研发,他并不在斯大林的邀请名单里。这一次卡拉什尼科夫是受到老师费德洛夫的邀请,即便不能参与什么重要活动,费德洛夫也有意把年轻人撮合到一块互相做点科研的探讨。
即便卡拉什尼科夫今年才23岁,费德洛夫觉得,自己的这位极其年轻的学生,才是自己事业的继任者,就仿佛是自己的“小儿子”。
“我也很想听听那位年轻将军的意见。”费德洛夫谨慎的答复。
“好吧,他很快就到了。在此之前,乌斯季诺夫同志,我把关于新型枪械的报告交给您,您先做一下准备。等到明日的晚上,您就在宫里等候。”
就这样,当其他的枪械设计专家被安排好下榻的别墅或旅馆,乌斯季诺夫获得新的任务。
作为苏联的武器装备人民委员,乌斯季诺夫享受着极高的待遇,所以在莫斯科他拥有自己的别墅,虽然别墅几乎不使用。
拿到了西伯利亚军区提交的报告,乌斯季诺夫表现得极大的慎重,回到官邸便开始仔细品读,以专家的身份找寻文件中隐藏的关键信息。
这番品读可是不得了,纸面上的数据过分喜人,简直让自己这个专家难以相信。然而西伯利亚军区的司令员亲自上手,操持新式步枪连续打了六百发,打到护木都熏黑,这件事本身就充分证明了,军区司令犯不着吹嘘什么。也从侧面证明,新枪的质量至少还不错。
而另一项关于时间的数据才是最让他震撼的。
从图纸到成品的靶场试验,时间在一周内。他们的研发速度非常快,西伯利亚地区的工厂,生产速度不也更快吗
报告上写的非常明白,多个工厂虽然参与了样枪制造,每一个厂子提供的工人和设备极为有限。即便是有限的设备也能迅速生产,如果样枪被认定可以大规模生产,全联盟的许多工厂,是否也能迅速投产呢
新西伯利亚市的冲锋枪厂承担了样枪生产的大部分工作,可那个工厂战前还不存在,仔细想想看,就是一群新入行的工厂,迅速完成了一种新式枪械的生产。
军区司令亲自表示新枪性能卓越质量上乘、工厂能够迅速生产,这就是报告的核心东西。
乌斯季诺夫负责监管整个苏联的武器生产工作,他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关注。但他是设计枪械出身的,自然对苏军的单兵武器装备情况情不自禁的特别上心。
他有着拥有着很大的权力,甚至能凭一己之见,决定一款新锐武器是否可以量产。
诸如火炮、飞机等等重型战争兵器,乌斯季诺夫有着自知之明,关于这类武器他会广泛听从同僚的意见,以“民主”的方式决定那些重武器该量产。
而在枪械方面,现在的乌斯季诺夫觉得自己在国防人民委员会已经有了很高的话语权。诸如一年前,伏罗希洛夫等人联名要求国家调整svt40的换装计划,改为量产莫辛纳甘的事,已经不可能再发生了。
夜已经深了,审阅完所有的报告,乌斯季诺夫放下了自己的眼镜。
“啊!武器应该是一种消耗品,要能大规模生产,有着足够完成任务的性能,还能够在战争环境下大规模生产,这样的武器就是最好的。”
“还不仅仅如此,要在这些基础上尽可能的有着更强的战斗力,全军的单兵武器早晚都要实现自动化。”
“别列科夫,你到底是什么人中国怎么可能存在你这样的人物你到我们的苏联就是为了带来变革的”
“火箭炮,还有自动化的步枪,还有火箭助推榴弹,你用了廉价低成本的手段,为我国奉献了性能卓越的武器。你!你……还能搞出什么神奇的东西。”
独自一人的乌斯季诺夫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大通。他最后关上台灯,嘱咐副手和卫兵自己的“夜班”结束。命令他们看管好领袖送的文件后,就回到自己的卧室。
三十四岁的他躺在松软的大床上,整个头脑非常清晰,辗转反侧于明天的事。
别列科夫,这个比自己区区小四岁的老弟,明日一下火车就直奔克里姆林宫了!和那人的会面会是怎样的呢
“见鬼!我真该和他好好喝顿酒,就在这里。别列科夫,但愿你的酒量和你的才能一样,都是卓越的……”
杨明志知晓斯大林对新枪的事高度重视,居然把很多专家都请来了,这其中全都是最著名的人物。
杨明志亦是对仅比自己年长四岁的乌斯季诺夫有着高度兴趣,很快必将与此人见面,但他唯独想不到,自己会在九月二十九日晚,就见到这个人。
其实对于斯大林,新枪这件事并非绝对重要,别列科夫能研发出新式武器当然是好事,然而在其武器科研专家身份的背后,他还是一位作战专家。
以往的资料都表明,这个来自异国的男人,不可思议的对这场战争有着非同一般的认识,他的许多大战略的想法,居然和军队的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高度吻合。
这样的结果一直令斯大林即兴奋又遗憾。
太可惜了,如此人才本质上还是个中国人,加入苏联国籍这件事就好比给骏马套上缰绳,只是一种控制手段。
第1797章 再到卢比扬卡
夜幕逐渐降临,在落日余晖中,杨明志与车队进入了卢比扬卡广场。
又一次来到这里,杨明志不再有任何的焦虑,现在的他虽说抵触见到贝利亚,事到如今,还是早见面早完事儿。
“将军同志,我们到了。”说罢,开车的拉林大尉示意副驾驶的格里申科:“你把车开到老地方,然后回休息室待命,去吧!”
这一刻,拉林大尉熟练的样子,让杨明志觉得格里申科已经不属于自己。
是啊,格里申科本就是从卢比扬卡选出来的人,拉林比其高三级,发号施令也是有资格的。
杨明志下了车,手里拎着皮箱,年轻的多布洛夫则扛着两个麻布口袋。
很快两人的行李就被那些顶着蓝帽子的人“好意”接管,最终在拉林大尉引领下,进入办公大楼的二人简直两手空空。包括杨明志自卫用的那支托卡列夫,也被“好心”的收走。
杨明志已经无暇顾及楼道里亮堂堂的灯光,更无意注意多布洛夫兴奋又紧张的心。
“拉林大尉,我的那些样枪,它们……”
“啊!这件事您的样枪暂且由我们内务部保管。您放心,我们将严加看管,直到专家测评的那一天,才会正是开箱。”
“好吧!好吧……”
杨明志已经不想再说什么,到了这栋大楼,落到内务部手里,当然是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好在自己胸前的多枚勋章就好似神器护体,量那个贝利亚也不会摆出傲慢姿态。
夜幕已经降临莫斯科,天空呈现深蓝,透过防空气球的缝隙,月光开始照进城市街区。
莫斯科加强的防空力度,但德军在特种空袭后的三周多时间,也没有再进行空袭。
严苛的灯火管制被取消,对于居民的限制用电政策依旧施行。
挂着帆布全面伪装的卢比扬卡大楼,其内部可谓灯火通明。为了迎接别列科夫中将,贝利亚调整了自己的工作,加班等候对方的到来。
时隔三个多星期,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又站在贝利亚的二楼办公室内。
是的,相比于贝利亚的身高,杨明志称得上身材高大。
“啊!别列科夫同志,欢迎您,尊敬的苏联英雄。”贝利亚展开双臂迎了过去以示尊敬。
该有的礼数必须做到位,杨明志立正以军礼回敬之。
一番短暂的客套,贝利亚毫不拖泥带水的说明接下来的安排。
“亲爱的将军,领袖非常中意您研发的枪械,现在,您的所有样枪的箱子暂由我们负责保管,对此您可以完全放心。接下来,还请您换一套衣服,再吃一顿晚餐,之后,我将亲自送您穿过红场,进入克里姆林宫……”
还是老一套程序,杨明志只能表示完全认同,只是话从贝利亚的嘴里说出来,贝利亚是令杨明志厌恶的人,这番话反倒有了负面的感觉。
就仿佛,自己是被这个善于玩弄权力的贝利亚所掌控。
此刻,杨明志也注意到贝利亚眼神的跳动,他的眼神可不是针对自己,而是身边的随从多布洛夫。
眼角余光看看身边人,杨明志可以察觉到多布洛夫身体的颤抖。
是啊,贝利亚在“大清洗”时期出尽了负面的风头,他和叶若夫一道,给予大众的映像,都是冷酷无情的刽子手。
多布洛夫本能的畏惧这一身材不高脑门锃亮的人,故而身子在颤抖。
为了打破这一尴尬,杨明志干脆嚷嚷起来:“尊敬的内务人民委员同志,我非常信赖您,但是您也该明白,领袖命令我狂奔三千公里而来展示新枪,可不想看到任何糟糕的情况。您既然负责保管,您……”
“您是信不过我吗”贝利亚眯起双眼,眼神流露出一丝威胁。
杨明志亦是不甘示弱,他就是想和贝利亚杠一下,二来也是给随从多布洛夫表明,自己这个局长也是个人物。
他强调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既然您明白事情的重要性,但愿您能完美的保管他们。所以,当那些专家开始测评时候,我希望所有的枪械、子弹都是完好的。毕竟它们装车之时,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员可是亲自监督,并亲自派人押运。”
贝利亚心里有些不悦,体现在额头,就是灯光下的反光更亮了。
在他看来,这个别列科夫表明挺恭敬,言语中隐藏着实实在在的威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