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话音刚落,多布洛夫就拼命打起哆嗦,紧张的同时心里还暗骂:这些内务部的家伙里还有变态果然是一群奉命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

    杨明志可是听出了其中糟糕的玄机,赶忙圆场:“你们可算了吧!费留多夫,您就是欺负多布洛夫是刚毕业的学生。你别看他二十岁了,心理上可幼稚很多。”

    “啊,我不开玩笑了。”费留多夫耸耸肩,继续道:“检查是必须的,您除外。除了检查人,我们还要检查您的那些样枪,这件事您应该明白。”

    “是,我一直明白。”

    既然话说到了这里,杨明志自觉也应该郑重的告诫他们一番:“样枪有理由被你们内务部暂且看管。记住,你们必须看管好,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就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必须记住!它们在靶场上是怎样的表现,领袖可是看过报告的。但愿不会弄出什么乱子。”

    这话说得,里面有着浓厚的威胁。

    费留多夫能够明白,将军的意思是,如果给斯大林展示武器优越性的时候出现事故,责任就不是武器研究所和生产工厂的事,责任几乎都在内务部看管不利上。

    他只好硬着头皮回答:“一切都没问题,卢比扬卡办事,绝不会有纰漏。”

    军列逐渐进入山区,仿佛进入了欧亚的分界线,气候也发生巨变。

    军列还在叶卡捷琳堡的时候,天空还有着浓密的乌云。渐渐天黑了,透过车窗,杨明志愣是看到了若隐若现的星星,以及黄亮的月牙。

    白天的时候,杨明志和费留多夫二人组多聊了也,也安慰告诫多布洛夫一番,见到斯大林后该怎么做。

    怎么做还能怎么做昂首挺胸,会说“Дa”和“het”就是最好的。

    军列向着莫斯科方向开去,在晚上九点,列车抵达了乌拉尔地区的另一大城市彼尔姆。

    彼尔姆本身就是一座重要工业城市,因其坐落在伏尔加河的上游卡马河,航运交通故而颇为发达。

    她摇身一变成为巨大的军工厂,诸如伊尔2对地攻击机的发动机就是该城城内兵工厂生产,亦有大量军用火炮产自这里。论军工产能,她是远超新西伯利亚的。

    但城市也有着“政治犯集中营”的绰号,大量反对列宁、反对斯大林者、托派、克伦斯基支持者,等等被判处有罪者关押于此,即便战争时期苏联的人力物力已经非常紧张,还是有上百万这类人被关押。

    无论是对是错,斯大林还不会蠢到不分皂白的特赦囚犯。那些因犯有抢劫、杀人等恶性罪行的人,或许可以许可他们上战场戴罪立功,如果“死囚”战死了,也算是最后为联盟做出一点贡献。

    但是那些人呢他们不能放出来。他们因为反对列宁、反对自己被关押,他们是反对者,虽然他们也可能反对侵略者。

    释放这些反对者就是给自己树立危险的敌人,他们必须被继续关押。

    故而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从未多做什么考虑,他们,还有德国与德国的仆从国们,他们属于殊途同归,目的就是摧毁当今苦苦挣扎的苏联。

    彼尔姆的火车站比叶卡捷琳堡的更为繁忙,火车站如此,城市的河运码头上,大量运输船被钢索连接,船只或是运兵,或是运输弹药,源源不断的顺流而下。

    因为,现在的气候还没有冷到河流冻结。顺着卡马河能一直抵达激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河运路线增兵,是仅次于铁路运输的手段,也是当前非常必要的手段。

    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兵工厂,这里一片火热繁忙。军




第1794章 西蒙诺夫的疑惑
    得到关键休整的列车再度狂奔,它的速度依旧傲人。

    弗拉基米尔距离莫斯科已经不远了,终于在莫斯科时间下午四点半,军列抵达了莫斯科的喀山站。

    这一次,内务部承担了一切接应工作。

    只见的独立月台上沾满了蓝帽子的人,个个还穿着大衣。

    俄罗斯人基本是高鼻深目,有的蓝眼睛有的绿眼睛,他们的面相多半很相似,来苏联久了,杨明志已经能对其作出很好的分辨。

    其中一人的长相是如此熟悉!

    八折车床的帘子,透过窗户看到那人的脸,杨明志淡定嘟囔:“是拉林大尉。这个家伙!费留多夫善于出差,难道你擅长接车接飞机!”

    拉林大尉毕竟是老熟人了,从图拉到莫斯科,此人的帮助不可小觑。

    整顿一番衣物,命令格里申科拎着为数不多的行李,待军列停稳后,杨明志下了车。

    莫斯科,比起新西伯利亚,她都是更为宜人的城市,即使三周前还遭到了特殊空袭。

    这里的气候稍稍温暖一些,整个世界亦未被白雪覆盖,倒是天空中充斥着白色的漂浮物。它们还是防空气球,比起之前,数量只多不少。

    拉林大尉带着令人舒服的笑脸,主动迎了过来:“亲爱的别列科夫将军,惊喜吗今天是我来迎接您。”

    大尉穿着一身内务部的制服,身上还披着一件黑色皮夹克。这身打扮可是不一般,要知道早期的契卡,简直人人都穿黑色皮夹克。

    杨明志的眼角扫视一周,只见接应者都是内务部的部队,一顶顶蓝帽子颇为扎眼不说,月台上的他们也是令车站的其他人本能的敬而远之。

    场面有些骇人,杨明志也注意到,身后拎着小皮箱的多布洛夫,他的眼神泛着惶恐。

    “的确,你从没见过这种场面吧……”心理嘀咕一下,杨明志开始和大尉接洽。

    “大尉同志,看来您之前任务的成功完成,您还没有因此晋升”

    “您……唉,我还以为您会说什么晋升这等好事以后再说。亲爱的将军,谢谢您对我的关心。”

    杨明志耸耸肩:“我也要感谢您啊!您是我信赖的朋友。我看到您还带来了更多的同志,他们都是从卢比扬卡来的”

    “您的眼神总是那么敏锐。不错,我们是奉命前来接应您,也是接应您千里迢迢带来的重要货物。”说着,拉林大尉瞟了几眼那些随行的士兵:“将军同志,从现在开始,就由我们接受您的货物,那些护卫的士兵,他们的工作到此为止了。”

    “哦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是贝利亚同志着手负责”

    “对。接下来,您和您的随从将第一时间抵达我们的办公楼,内务人民委员同志已经在等您了。”

    贝利亚这个老家伙!

    内务人民委员部管理的事物五花八门,归根结底工作核心是安全保卫。想想看,自己很快要见到斯大林本人,首先和贝利亚打个照面,这是合情合理的。

    不!不仅仅于此。

    杨明志估摸着,恐怕今天火急火燎的克里姆林宫执行,贝利亚很可能随行。

    “那就不要磨蹭了,你我的时间都非常紧张。再说了,我现在非常想见到斯大林同志,想必联盟的领袖也是一样的迫切。”

    “那是当然的!”拉林大尉嘿嘿一笑,“我们……我们现在开始吧!”

    从现在开始,来自西伯利亚军区司令部卫戍团的任务胜利完成,他们一路之上严密看管着所有的木箱,当箱子被全体搬下来后,杨明志首先进行一番检查,令他高兴的是,箱子上甚至找不到明显的磕碰痕迹。

    还是从现在开始,杨明志知道自己当前必须接受内务部的管理。

    顺着拉林大尉手指的方向,他更是看到接应自己的轿车,以及准备搬运货物的卡车。

    一番严密又小心的搬运,所有的木箱完成装车。那些负责押运的内务部士兵足有一个连,他们站在十辆卡车上,每个人的冲锋枪皆已上膛。

    所有的车辆组成浩浩荡荡的车队,杨明志和年轻的多布洛夫钻进由拉林大尉本人开动的汽车,而副驾驶坐着的,是比其矮上一级的格里申科少尉。

    这一情况难道不很特殊吗

    当杨明志还在尽量安抚多布洛夫受惊的身心,竖起的耳朵可是听到了拉林大尉的一番调侃。

    “明明是下级该给上级开车,格里申科,你小子现在越级享受。也罢,你现在毕竟是将军的警卫员,我还得敬你三分……”

    一切毫不拖泥带水,大家仅仅在火车站逗留的不到二十分钟,内务部的浩荡车队就开进喀山站的广场,之后迅速拐入共青团大街,直奔卢比扬卡而去。

    ……

    别列科夫中将,必然会在九月二十九日抵达联盟的伟大首都莫斯科。

    他是联盟不可多得的综合性人才,尤其在武器研发方面有着难以置信的造诣。而且此人明明是中国人,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现在所做的一切,明摆着就是为了苏维埃的伟大事业。

    斯大林不怎么相信别列科夫对布尔什维克绝对的拥护,他唯独相信此人会竭尽所能,帮助苏联打赢这场战争。毕竟,当今的中国和苏联就是实实在在的盟友是其一。其二,别列科夫的所有权力地位,可以说都是自己提供的,到这么大的恩宠,还能背叛不成

    领袖是这般态度,那么被其请来的一众人物,也不得不接受这种态度。

    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不可能因为沙皇俄国的崩溃而消失,苏联的许多高级人员,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有这类思潮的余存。又因为苏联建立后的经济高歌猛进,人民开始变得自信,高层人员也自傲于自己的制度。

    斯大林不是那种梦想家,他更着眼于实际,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自知之明,发现自己缺乏指挥战役的能力,就不再妄想做一名“方面军司令”,

    老老实实做苏联的领袖。

    所以他也不可能自负的自称科学家。

    或许大部分科学工作者都有着自己的傲气,斯大林将他们请到莫斯科,只为参与到对别列科夫发明的新式武器的研讨与测验,当几位著名的武器设计专家抵达克里姆林宫后,斯大林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别列科夫的一丝不信任。

    即便那个“前中国人”改进了苏联搞了一段时间却被无限期搁置的火箭助推式榴弹,使得其拥有了令人惊喜的战斗性能。

    到达莫斯科的西蒙诺夫、捷格加廖夫、托卡列夫,这三位可是对火箭助推式榴弹不约而同的提出同样的看法。

    缘何

    苏联军方早就想到用火箭弹或是无后坐力炮进行反坦克的方法,而rpg的本质就是一种无后坐力炮,虽然在改进一下,变成单兵火箭炮也不是不可以。

     



第1795章 乌斯季诺夫和费德洛夫到了
    “对!的确非常的快。”按捺不住激动,捷格加廖夫失礼地插嘴:“领袖同志,请容我说一句。别列科夫的所谓突击步枪,我对他有着怀疑。难道他们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图纸绘制、工厂生产,甚至是安排在靶场实验即便他们完成了这一切,枪械的质量我实在有所怀疑。”

    斯大林顺势补充:“他们研发了两种枪械。捷格加廖夫同志,我实话告诉您,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发来的电报,对别列科夫研发的第二款武器,一种轻型机枪有着高度的评价。您看看这份报告吧!”说着,斯大林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交到面前的三人手中。

    这一刻,捷格加廖夫苍老的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着震惊。

    此文件出自于西伯利亚军区司令之手,绝非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那个男人虽然只是中将,而今却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征兵任务,苏军现役部队里,有近三分之一就出自于西伯利亚军区,未来,该军区走出的军队会更为庞大。

    那个男人也五十多岁了,都是军人出身,他的报告里吹嘘的成分恐怕很小,报告里的绝大部分内容,恐怕就是一种令认不安的事实。

    有道是内行看门道,捷格加廖夫看到了几项特别描述与数据。

    第一,他们是基于西蒙诺夫设计局研发的所谓中间威力步枪弹,研发出的突击步枪。突击步枪安装可拆卸弹匣,全重仅有六公斤。

    第二,别列科夫提出一种枪族的概念,所以针对步枪进行改造,研发出所谓班用轻型机枪,安装载弹量高达75发的弹鼓后,全重仅有九公斤。

    第三,两种枪械的核心零部件可以互换。有30发弹匣,50发弹股和75发弹股可供选择,并完全通用。

    第四,使用中间威力弹不意味着子弹缺乏威力,竟有靶场实验,子弹依旧能穿透四百米外的一毫米厚薄钢板。而别列科夫声称,激烈枪战几乎都发生在四百米距离内,而二百米左右的作战最为频繁。

    如果仅从军区司令的描述来看,这几项核心描述过于让人惊喜,让人难以置信。

    三人中当属捷格加廖夫最为敏感,毕竟他的研发成果的轻机枪,正作为苏军的制式轻机枪,装备量数以十万计,如今可是步兵班的火力中坚。可它的弊端捷格加廖夫何尝不明白——太重。

    47发的大弹盘,给其装子弹比较麻烦,携带也不怎么方便,不过备弹量确实很高,这对战斗持续性非常关键。

    现在呢如果别列科夫的所谓班用轻机枪的关键性参数真如军区司令所言,自己的成果就可以抛弃掉了。

    弹鼓多达75发备弹,可以持续射击三千发,全重仅有九公斤,四百米的距离还能打破薄钢板。

    再好好琢磨一下,这些数据的背后还有许多细思恐极的东西!

    西蒙诺夫、捷格加廖夫还有托卡列夫,他们三人都在致力于研究自动化的武器。

    一款优秀的自动枪械该是怎样的呢

    它应该更轻,减少士兵的负重。精度要高,射速要适当,备弹量要大。材料要结实耐用还便于维护。

    这几种需求居然被别列科夫搞出来了报告文件中还有另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描述,突击步枪居然有半自动、全自动两种模式不说,模式的调整由一个外置小扳手控制,扳到最下,就是枪机锁死的保险,扳到最上就是全自动模式。

    仅靠一个扳手,就能调控三种模式如此精巧的射击是如何做到的!

    三人围在一起,灯光的照耀下,他们额头渗出的汗水为斯大林所察觉。

    “呵呵,看起来你们也为之震惊。”

    这时,捷格加廖夫才缓过神:“是的,斯大林同志。我现在有着怀疑,也充满了期待。真是感谢您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我真是太想看看新枪了。”

    “对!”西蒙诺夫补充道,“我很想知晓他们的新枪是怎样的神奇设计。”

    托卡列夫亦是发言:“即便枪械存在一些瑕疵,他的一些设计结构也有无与伦比的借鉴价值。如果我们获得了他们的设计蓝图,我们能快速研发出更为优良的枪械。”

    斯大林满意的点点头,作为一个格鲁吉亚人,如今的他早已经把自己看做是俄国人。苏联即是俄国,一个比沙俄还要强大的俄国,是有着伟大理想的新俄国。那么这样的伟大国家,必须把他国的人才与技术吸收过来,化作自己的力量。现在看来,这几位为了苏联奋斗二十年的专家们,他们有迅速消化掉别列科夫研发成果的能力。
1...559560561562563...6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