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也是只是她太还是太年轻,没有婆婆妈妈的千叮咛万嘱咐。只是她沉默的态度,给予杨明志一些烦恼。
约定的上午八点,三辆卡车开进科学院。轮胎上捆着防滑锁链,弄得行车的噪音非常明显。
卡车之前还有两辆轿车,那是送杨明志的车辆,还有一辆,则坐着李森科。
联盟重要的大事,能够掺一脚的,李森科绝不忽略。今日的事非常重要,他李森科岂能放过亲自送行的机会于公于私,亲自参与护送将军和样枪到火车站都是一番荣誉。万一以后斯大林谈起此事,自己也有新的吹捧资本。
闻听噪音,杨明志松松派出门。
此事,户外的北风变得微弱不少,可惜天公不作美,细小的雪花还在飘落,弄得整个世界灰蒙蒙的。
如此恶劣天气出发难道还有没得选择吗
杨明志有些郁闷,糟糕的天气简直就是个凶兆。身处于这种环境,就是穿着如同棕熊,内心里还是有种凄凉感。
“也许当我翻过了乌拉尔山,就能看到冬日暖阳了”
站在户外,杨明志看到待卡车听闻,从车厢上鱼贯跳下的是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不用琢磨,来者的认为就是武装押运。
他们是两个班的战士,都属于卫戍部队,其中一人自称伊万诺夫斯基,是押运部队的排长。
“你们来得很及时,接下来你们把箱子装车吧。记得不要磕碰,我可不想出麻烦。”
且说这些官兵,他们不一例外的参与到十多天前的“枪声”事件,他们是军区司令派来的卫戍士兵,当时参与到对设计局的包围对峙行动。
虽然那时遵从于命令,一想到任务居然是针对另一位中将,今日见到这位将军,本能的精神颤抖。
杨明志懒得细究那些破事,因为,李森科这个老家伙居然从另一辆轿车里走出来。即便此人头顶黑色哥萨克圆筒帽,身着黑色毛绒大衣,活脱脱黑熊打扮。从他那有些干瘪的脸,和一副精明的小眼睛,杨明志轻而易举的认出其身份。
不管怎样,就是讨厌他,该有的礼节也得做到位不是
和李森科虚与委蛇了一番,杨明志进一步了解到,车队带着货物抵达中心火
第1790章 乌斯季诺夫何许人也
火车站广场很大,站内却并不大。
漫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当多的路段是单行道,以至于从东到西的运动,许多路段必须兜圈子。
新西伯利亚这里的情况还不错,它毕竟是大城市,进入这座城市的是双行道,进入火车站后,道路迅速变成了十条。
以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眼光看到当今的苏联铁路,它的确非常寒酸。
轨道之上停着一些军列,狭长的月台已经熙熙攘攘。
特殊时期,普通的旅客运输几乎暂停,所有的客运车站摇身一变成了货运站。
戴着军用钢盔的驾驶员开着叉车,把一个个木箱装运车皮。箱子里都是什么定是武器弹药无误。
还有更多的铁路工人,正徒手扛着麻袋,踩着梯子往车厢里运。麻袋里装的又是什么,杨明志用脚指头想,也知晓那就是麦子。
和大街上的冷清截然不同的是,火车站内一副繁忙的景象。
周遭的建筑,尤其是车站候车厅的偌大钟楼,它们都被积雪所覆盖。
整个世界因此显得灰白,偏偏所有的军列都是黑色涂装。火车头大部分位置涂着黑漆,关键部分则是红旗。最显眼的莫过于车头,那里摆着一颗硕大的红五星。
现在的车头也和以往的不一样,杨明志注意到,车头前段都增设的轨道清理器,它们本是清除轨道上杂物,现在纷纷安装,明显是清楚积雪。
漆黑的列车散发着阵阵蒸汽,配上周遭积雪的环境,还有阴霾天空中不断降落的细小雪花,整个就是一冰汽时代。
“真是壮丽,一副蒸汽朋克的感觉。好在,这里的气温还没有跌到零下八十度!”
俄罗斯人不乏不畏寒冷的莽夫,一些搬运工明显是浑身燥热,居然仅着单衣撸着袖子拎麻袋。杨明志可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人,那满是麦仁的麻袋,怎么着一袋也有一百斤。
有两列“黑蛇”般的狭长军列正在装货,货物是弹药和粮食,它们将开往西方,极有可能就是支援斯大林格勒。
车队穿行在人群中,没有遭遇什么干扰,杨明志终于抵达了他的目的地。
轿车刚刚停稳,杨明志就看到一列与众不同的列车。
“嘿!格里申科,看来我们去莫斯科,一路上享受的待遇要提高咯!”
“是的将军,我会一如既往的保卫您的安全。”
“不仅仅是我,还有多布洛夫。不过,军区司令看来会派遣很多人保卫我们的。”
“哦那样……我岂不是要失业了”格里申科调侃道。
“不,你必须保持警惕。当然,还有费留多夫和卡斯特留拉那两个家伙。已经有段时间没见了,但愿你的两位同行,没有在新西伯利亚吃得体态臃肿。”
等待杨明志的就是豪华军列,它的动力依靠两节火车头串联,可所拉车厢屈指可数。
这意味着什么
速度!意味着不可能再如来时那般磨磨唧唧。
他还看到,一些荷枪实弹的士兵已经完成了警戒,闲杂人等确实不会出现于此。
乌莫夫和军区司令梅得伟捷夫有意摆出这种排场,说不上什么隆重,一次送行会还是得有的。
车站地面的积雪一直被清扫着,唯有轨道内的积雪难以清理。
轿车停下,杨明志踏在结了薄冰的水泥地。
“亲爱的,下来吧,当心。”
“嗯。”杨桃点点头,她钻出车厢旋即左顾右看。三周前自己也是从这里下车,今日一见,风雪下的车站是另一番模样。
“走吧。”杨明志一甩脖子,“亲爱的跟着我。格里申科,跟着我去看看货物的情况。列别德,你继续待在驾驶室候命。”
搬运木箱的事不劳杨明志费事,多布洛夫裹着厚厚的毛毯,和卫兵为伍,一路亲自押送这批木箱。他不觉得任何的寒冷,反而是一想到自己要去首都就精神抖擞!
他已经在发号施令,要求护卫的士兵妥善卸货。
杨明志掐着腰满意的点点头,就是这时,身后传来颇为熟悉的呼声。
“别列科夫同志,看来您更关注您的样枪啊!”
说话的正是军区司令,杨明志扭过头,非常自然的与之交涉。
喝过了酒就是朋友,司令掏出烟点上,再送到杨明志的手里以示友好。
“啊,既然您到了,我就不废话了。”
猛地吸了一口烟,梅得伟捷夫旋即介绍起身后的人们。他是否介绍也无所谓,面前的一群黑衣人杨明志全都认得。
他们都是新西伯利亚的嫌贵,是这座大都市的行政中枢人员们。
乌莫夫和戈洛夫斯基,还有许多曾一起吨吨伏特加的老家伙们。
当然,来自卢比扬卡的费留多夫与卡斯特留拉,也必须乘着这趟军列返程。
军区司令还是介绍了一圈,最后说道:“户外还是寒冷,我们进候车厅。同志,还有一份莫斯科传来的命令,我有义务向您说明。”
“是领袖的命令”杨明志问。
“对。不要磨蹭了,我们走。您的货物完全不用担心。”
不用担心怎能不用担心我还想看着它们被妥善装进车厢呢!
但杨明志没有表现得质疑,这个梅得伟捷夫还有乌莫夫等人,大家都是自己人,样枪的事亦是双赢的美事。他们办事,确实可以信赖。
或许,这里面还有别的什么安排
杨明志还是更想了解斯大林究竟发来了什么命令。难道真的要由梅得伟捷夫神神叨叨的宣布既然有命令,为啥昨天不宣布或是大清早派人去设计局
现在,搞的就跟接圣旨似的。
某种意义上,斯大林的命令就跟圣旨差不多,“铁男”本就是合法的苏联最高领袖,而今又是万民拥护。
斯大林能下达怎样的命令杨明志能够猜到,无非就是督促西伯利亚方面赶紧把样枪送过去。
至于亲自下令要求研发者必须去莫斯科,这是杨明志始料未及的。
“真是见鬼,乌莫夫肯定知道这个命令,你居然压着不说,故意诱导我,让我主动去莫斯科。也罢,我去意已决,斯大林有没有这方面的命令都无所谓了。”腹诽一番,杨明志自是完全接受命令。
当然,这份命令文件中还透露着更多的重要信息。
杨明志估摸着,就是市长和军区司令发给莫斯科的电报上,把试验的事说得太真实。
事实也的确如此,试验的结果一定是惊动了斯大林本人。
现在可好,命令上说得明明白白,苏联主管枪械生产的两位极为重要的人,将参与样枪的性能研讨。还不仅如此,西蒙诺夫、托卡列夫,还有更多的枪械设计专家将齐聚莫斯科。
文件上用词上用了“等等”这一词汇,这意味着什么也许斯大林要把所有的著名枪械设计师,都邀到莫斯科。
情况就是这么真实,一支突击步枪将接受正规苏联的枪械设计精英的检阅
不!他们才不是什么检阅,他们的态度必然非常严苛。
古往今来,只有同行才会有纯粹的仇恨。杨明志想了想,斯大林非要把托卡列夫、西蒙诺夫,或是其他高人邀来,就是来故意挑刺
再想想看,斯大林自己根本不懂枪械研发与制造,他看到火力强悍的轻兵器战术优势强大,而伏罗希洛夫等人更关注后勤的运行。
斯大林有自知之明,故而把全苏联这方面的专家全部邀来。
显然,自己的枪械好不好,全然依赖那些专家的点评。至于斯大林的态度,杨明志始终觉得,非得亲自在他面前表演一番疯狂射击,就能迅速获得其青睐。
计划的发车时间调整到下午两点,因此,军区司令决定,
第1791章 登车
乌斯季诺夫,轻武器研发的专家,酒量也很大,年纪轻轻担任武器装备人民委员,是一个在战争时期非常重要的部长。
仅仅三十四岁,极其年轻就担任部长,事情发生在苏联这种国家,简直是个奇迹。
事实就是如此,奇迹的背后必有着非常现实的合理性。
这一刻,杨明志觉得自己将要面对的怕是个位面之子,不由的有些犯怵。
再仔细寻思一下,斯大林解决托洛斯基问题后就大规模的提拔新人。大量的下级军官突然升级到旅长、师长。这些人有精明强干者,也有酒囊饭袋。
朱可夫和巴甫洛夫,两人都是团长,结果都担任了方面军司令。饭桶巴甫洛夫被枪决,而朱可夫则成了苏联的救火队员,成为挽狂澜于既倒的名将。
所以,斯大林居然把这样一个年轻人吸收进国防人民委员会,委任为左膀右臂,或许一开始,他更重视的是乌斯季诺夫的忠诚,而非其聪明才干。
事实却证明了,斯大林对于此人的提拔非常正确,乌斯季诺夫是罕见的青年才俊。
喝了酒,杨明志是脑子反而更加清晰。
今天的军区司令等人为何要特别介绍一番这个乌斯季诺夫,更是直白的将自己与这个乌斯季诺夫做比较。
“唉!他们也许在感叹。假若别列科夫是个正儿八经的俄罗斯人,地位就不是现在这样,发配到新西伯利亚造武器吧。人各有命,他斯大林一介格鲁吉亚牧师,如今已经是精神俄罗斯人了。”感叹放在心里,酒还是继续喝。
看着丈夫喝了整整一瓶子,看着他甚至热的撸起袖子,杨桃也不好说些什么。
她一介女流若不是作为将军妻子,如何坐在这里,看着那些高级官员们喝酒
从他们的对话中,杨桃也深刻意识到丈夫莫斯科之行的特殊性。那么,自己还用担心什么这件事最好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问。
杨桃尽量保持着沉默,最后挽着走路有些晃悠的丈夫出了酒香四溢的房间。
“见鬼,说是送行,一个个居然喝晕了!”
杨明志扭过头,不再管醉酒大喊的军区司令。还在送行的人还有乌莫夫等人,他们一直在控制饮酒。
挽着丈夫的胳膊,杨桃轻轻的说:“算了,你到莫斯科安心的办事,我啥礼物也不要。”
“唉!这……这怎么行。”
“你还是不要有杂念,你们说了太多那个人。叫什么乌斯季诺夫的,我就想啊,你要是和那个人称兄道弟,对你应该也是好事。”
“嗯……这道也是。”杨明志长叹一口,以汉语晕乎乎的嘟囔,“毕竟是坚持搞航母的能人,以后还会帮了中国呢。我可得和他结交。他要是敢对我的新枪说个不子,我就和他比赛喝酒。”
“唉!你……”
“哈,开玩笑的。”看着妻子突然的着急模样,默默她的脑袋,“在这新西伯利亚还没有比你丈夫会喝酒的,那个乌斯季诺夫也不怎样。亲爱的,你记得,只有咱们中国人才是真正的海量。”
远行的日子就在当下,经过了酒桌上的扯皮,现在的杨明志对于莫斯科充满了期待,以及对乌斯季诺夫的强烈好奇。
时代,它被人推着前进。
杨明志甚至可以确信,自己去年把最后的几发rpg和发射器,委托那个第六机械化军的指挥官库兹涅佐夫运到莫斯科,最后武器落在了乌斯季诺夫手里。
所谓“运到莫斯科”就是个大致的说辞,后来的事证明了,苏军很快开始生产改进版的rpg。也是因为这件事,斯大林管不了那么多,直接给一个外国人委任以师参谋长的实权。
越想越是靠谱,毕竟乌斯季诺夫长期管理武器装备方面的事宜,1941年,其人不是正职也得是副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