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21游击旅在铁匠村集结,游击共和国把所有的火车车厢拼在一起,三个车头一起提供动力,愣是把整个游击旅官兵装载。同时,这种运输方式也成为一项新纪录,游击共和国的小火车已经可以一口气运输两千人规模的军队了!
毕竟拉着近两千号人,火车慢吞吞的开到鲶鱼村,它没有停顿继续向着硫磺矿场开去,在轨道的终点停下来。至此,他们距离目的地也就不到五公里的距离了。
杨明志没有和21游击旅打照面,他乘坐吉普先到鲶鱼村一趟,因为根据规划,未来定居盐场的平民,就从暂居鲶鱼村的难民中挑选。
组织难民南下的工作自然有村长波博斯基负责,他在昨夜接到命令,当夜就组织人手到难民营里下达通知。无论资源与否,必须有一千个家庭南下定居。而对于难民来说,他们已经失去选择的权力,自己的未来全然要听从游击共和国的安排。
波博斯基一宿的工作卓有成效,甚至有些超额完成任务!他接收的命令只是组织一千个家庭南下,结果大部分难民都表示支持,近五千名难民,超过一千五百个家庭,渴望到新的定居点安家落户。
杨明志的吉普直接开到集体农庄苏维埃办公室门口,波博斯基在此等候多时,迎候司令大驾。
就在杨明志进村的时候,他注意到很多居民正在筹备着什么,整个鲶鱼村的道路上满是平民装扮的人。
“难民们,难道已经要南下了”交给波博斯基的认为杨明志再熟悉不过,他更知道大部分难民挤在控制的军队营房中,所以村子中暂时的人口密集合乎情理。
他进了办公室,喝了一杯水后直接问道:“让你办的事怎么样了我看到路上很多人,他们跑来跑去的,是不是准备着南下呢”
“我正要向您汇报此事,您交待的任务我完成了,而且……”
“而且如何”
“那些难民,经过调查后,他们几乎都是来自一个名叫利尔楚奇的城镇。他们本身就是住在一起的邻居朋友,即便是被德军驱逐后也是聚在一起撤离的。所以,他们普遍愿意集体迁移到一个地方,再一同建造一个家园,就像以前的利尔楚奇。”
“呵呵,利尔楚奇。我已经给定居点取了新名字,就叫盐村。不过他们都是利尔楚奇的居民,若是取名新利尔楚奇,倒也有些道理。”
“定居点命名问题是您考虑的,我现在完成了任务,不过要让全体难民南下,还需要您的批准。您看这件事……”
“他们既然是长久的邻居,彼此间都认识,将其统一迁居一地是非常便于我们管理。现在你组织一下难民中身强力壮者,包括一些年轻的女人,给她们发放劳动工具集结一下。我希望他们能在今天南下参与挖掘。”
“好的,我这就去办。请您在这里休息一下。”
“不必了,我要立刻南下。下午!我要在下午看到你组织的人参与挖掘。”
“遵命!司令同志!”波博斯基敬了军礼,目送着杨明志出了门。
……
从发现盐晶体到组织两千人开始挖掘,这个过程还不到二十四个小时。
别尔斯基认为这就是苏维埃优势的体现,他就站在工地旁,热血沸腾的操持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慷慨激昂的文字。
第1612章 洛阳铲(上)
来自利尔楚奇的难民们,他们获悉可以一起前往南方建立新的家园,几乎所有人都是支持的。
不过要在荒蛮之地修建定居点,该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们也都知道,自己的目的地附近发现了盐,针对那里的挖掘已经全面展开。自己此行不仅是盖房子这么简单,大家都有义务参与挖掘。
目前,日常的粮食是大量的土豆,游击共和国提供这些并非无常的。一些年轻的女人,以及所有十三岁到六十岁的男人,全部无条件的登记为民兵。一些人已经被编入部队,开始紧张的军事训练。
利尔楚奇籍贯的难民有多达五千人,伤病员还在养病,难民中身强力壮者都已从军,剩下还有三千余人,他们都是老弱妇孺,尤其以三四十岁的妇女最多。
女人的丈夫多数在一年前参军,他们生死未卜。还有一些人在德军占领期间被强制征召为苦力,另有一些人因为反抗而被处决。至于城镇里的犹太人,男女老少早就被侵略者杀害了。
所以对于这些女人来说,利尔楚奇是自己的家,也是个令人痛心的地方。离开那里来到普里佩特沼泽,距离伤心地足有二百公里,又吃上了足量的食物,大家的心情好了一些。
可生活还要继续,现住的鲶鱼村是当地人的家绝非自己的。
她们多数还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逃难,在新的地方建立新的城镇,这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多达三千五百人的利尔楚奇镇难民,另有其他小型村庄的难民,聚集一起组成了一支近四千人的队伍。他们撤离的时候带着一些财物,除却大量的衣物,那些农业生产的工具,将为他们营建新的定居点提供巨大帮助。
斧子、双人锯、铁锤、长柄镰刀,这些工具他们都不缺,鲶鱼村为他们又提供了一些生产工具,更是锦上添花。
不得不说,在难民问题上,鲶鱼村村长波博斯基做的非常厚道。他提供了一大批粮食和生产工具,又组织了一些马车,专门用来运输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他更是提供了一些粗制麻绳和铁钉,有了这些小部件,木屋将能迅速落成!
关于盖房子,这些难民可谓经验丰富。本来他们故乡的房子就是亲手建造,兴建新的定居点,只需游击共和国提供足够工具,他们对迅速入住新房充满信心。
沿着土路向南走,等待大家的将是和平的新生活!唯有这片沼泽,战争的恶魔没有侵蚀。
母亲携着孩子,老翁拉着老叟。有的戴着列宁前进帽,有的戴着头巾,甚至有人顶着圆顶小礼帽。
经过两天的休息,难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显著改观,惊慌的表情荡然无存,许多人面色红润,他们的高高兴兴地向南走去。
所谓破家值万贯,他们推着手推车,赶着自己仅剩的牛羊,笼子里塞着家禽。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吃完饭后,在一个连的民兵护送引导下,开始南下旅途。
仅仅是两天的功夫,游击共和国已经给利尔楚奇镇的难民重建了苏维埃委员会,并在难民中选举出了一位集体农庄第一书记。为了加强控制,五名由萨林奇金指导培训的基层政委加入委员会,如此,当难民开始动身时,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苏军看来,自己的重大优势就是苏维埃体制,它管理每一位苏联公民,通过协调手段,使得所有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劳动生产的价值按劳按需求分配,这种公正公平的分配手段在残酷的战争时期,立刻团结了这些难民。
他们毕竟是普通人,其中还有许多老人和孩子。不能幻想着他们能快速移动,队伍在下午两点出发,当队伍绕过硫磺矿时已经是下午五点了。直到下午六点,第一批难民才磨磨蹭蹭的抵达目的地。
瞧瞧他们的模样,杨明志估摸着,就是因为走了太远的路每个人面露疲态。
可是他们不能磨蹭,趁着天还没有黑,盖房子的工作必须立刻展开。
扪心自问,杨明志觉得自己实在高估了难民们的动作,他们陆续抵达,恐怕绝大多数人在定居点的第一个夜晚要露宿野外了。
难民的事都由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等人负责,自己作为军事主管,继续盯着盐矿发觉即可。
时间已经是傍晚了,经过整整一个下午的挖掘,第21游击旅的官兵们累得够呛,传说中的岩盐矿脉并未出现。
目前,已经有五个原始吊车搭建完毕,挖掘泥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合计二十个土坑中,其中有六个已经向下掘进了超过十二米。继续向下挖掘,铁锹接触的已经是比较坚硬的腐泥,仿佛继续深挖,挖到的不是岩盐,而是泥煤,甚至是褐煤。
“如果能挖到褐煤也是好的,万一能挖到高品质无烟焦煤,我们就能炼高速钢了!”
不管怎样,向下挖掘肯定能有所发现。尤其是地质勘探这一行,杨明志对这个了解有限,他站在地面继续躬着背,瞅着坑洞里继续挥汗如雨的战士们。光线越来越昏暗,地面燃起了一些篝火,借着篝火散射的微光,挖掘继续,大有挖掘一宿的趋势。
杨明志在下午时也参与挖掘,累的气喘吁吁后终究变成一介看客。
他抓着一个烤土豆,啃食的同时继续监督,认真的模样引得安东诺夫情不自禁的凑过来。
“司令同志,您还是去休息一阵吧!您放心,我们夜里会加紧工作,我们一定能挖到盐矿。”
“你们努力是好,战士们也不能透支体力啊。”
“唉,现在多付出,我们就能早一点见到盐矿。如果我们脚下坐拥一座盐矿,在勘探到之前任何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杨明志耸耸肩:“只是我们付出的劳动强度也太大了。”
“没有办法。”安东诺夫一副无奈的模样,“如果不挖深坑,我们如何知晓地下究竟有什么泥土遮蔽了我们的眼睛,挖坑是无奈也是必须的。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
他说者无意,杨明志听者有意。
如何避开泥土,直接窥探深邃的大地之下有什么,有没有一种工具能完成这一壮举
有!当然有。
“哎呀!”杨明志猛地拍一下自己的脑壳,一副懊悔的模样:“我怎么这种时候突然犯蠢赶紧造一点洛阳铲不就行了!”
安东诺夫不懂汉语,他质问道:“唉!司令您怎么了”
“我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在这里继续监督着。我……嗯!我得会亲自会铁匠村一趟”
夜里的铁匠村,大部分区域已经安安静静,唯有兵工厂的机器持续轰鸣。
夜间生产对于兵工厂非常重要,也只有在夜里,烟囱能够肆无忌惮的排污,所有机器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
工厂还在拼命的生产炮弹、复装旧弹壳,工人们的生产计划被排的满满当当,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蒸汽车床,每一台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工人和机器都在超负荷运转,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迎战德军下一次进攻时,部队拥有更强大的武器储备。
杨明志乘坐吉普车灯大开,沿着铁路在夜里狂奔。毕竟是走夜路,车速不可能很快,当他回到铁匠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了。
第1613章 洛阳铲(下)
按照杨明志写的工艺,该洛阳铲的铲头就是针对普通铁锹铲头的魔改。
兵工厂本身就承接了生产铁锹的工作,以应对马上进行的大规模住房建设。同时,一批砍树专用的长柄斧头、双人锯,也在生产任务上,且是紧急任务。
可以说洛阳铲的铲头原料有数以百计的现成货,要把平直的铲头改造成带有严重的内弯弧度,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铁匠手工操作了。
还别说,铁匠村的老居民,尤其是那些蓄着马克思般大胡子的老者,他们本身就是经验丰富的铁匠。他们甚至能轻而易举的凭借铁锤敲出有缝钢管,区区给铲头敲出弧度完全轻轻松松。
铁匠开始针对铲头,叮叮当当敲打,很快将有十支洛阳铲铲头制造完成。
仅仅是这样就大功告成了不!另一个重要的结构,就是铲子的长柄,它必须要长!
兵工厂兼职制造一大批挖土用普通铁锹,自然用木工车床,拼命车出大量木杆。不过它们普遍只有一米五的长度,以适应普通人身高。
给洛阳铲安装这种长度的木柄显然不合适,为了探究更深的土壤,它至少要长达三米。
本地生长最多的是红松,其次为榉树。松木硬度一般,作为建筑用木材凑合,如今用来制作铁锹木柄,只要木柄不是很长,它完全使用,但洛阳铲就是需要极长的木柄。
兵工厂的两台木工车床已经开始工作,它们使用人力驱动,一辆被改造的自行车(来自空投的那一批)给予车床动力。车床将把一根比之的松树干,削成直径只有四厘米长达三米的木杆,该长度也是车床的加工极限。
三米的柄还是太短,这类长度的洛阳铲终究只能探索区区三米深。
要想探得更深,还得需要金属。
所以在杨明志绘制的工艺图纸上,他认为真正堪用的,是可以螺旋锁紧的铁棍。
高炉在模具中浇铸薄钢板,接着通过小型蒸汽冲压机,慢慢将其敲成有缝钢管。
通过蒸汽车床,将其削成笔直钢管后,在对钢管两头进行精细的攻丝作业,使得加工完成的两根钢管能够螺旋锁死成整体。
针对洛阳铲的制造,杨明志目测现有的机器和出色的工匠,直接能跳到二十一世纪。在那个时代,该技术早已发扬光大,即便是最简陋的洛阳铲,也多是采取合金或碳质材料作为铲柄,根据勘探深度的要求,通过螺旋锁死的方式,把数根铲柄连接。
总体来说兵工厂的劳苦功高之蒸汽车床,它们如同年迈的老翁,要完成洛阳铲的铲柄这需要一定时间。
第一根有缝钢管,经过连续一小时的折腾终于下了生产线,在其身后还有多达二十根,或是小型蒸汽冲床或是纯手工敲打,正紧锣密鼓地生产着。
火卒火之后,依旧温热的有缝钢管立刻开始接受切刀的旋转切削。
杨明志看得津津有味,他想起了很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恍惚一下,耳畔从不消停的噪音终究把人拉回现实,在这个时代,加工的工具比较落后,它最终还是能很好的完成工艺目标。
“唉,效率有点慢呐!我希望能趁早把东西造出来。”
“慢工出细活啊。”里固施科夫掐着腰说:“我们很有信心,请您完全放心。再说天已经很晚了,您从白天就忙活挖盐的事,这个时间点您不休息一下”
“休息”杨明志无奈一笑,“我现在热血沸腾,即便太阳升起来,我依旧精神充沛。”
“您还是休息一下吧!您已经回到铁匠村了,或许陪一下贝茜卡,或是到指挥部里和值班的同桌打个招呼。您最好去一个安静的地方,起码休息两三小时。当我们把东西制造完毕,再差人去同志您。”
“这是在赶我走吗”
“不!我想我们制造会消耗三个小时的时间将您需要的铲子制造。在制造完毕,我们还需要实验一下它是否好用,这都需要一点点时间。我认为您在新的白天要一直忙碌,一个好精神至关重要。”
想想看他说的没什么问题,杨明志耸耸肩:“好吧,找个安静的地方小睡一会儿。记住!我不在场的时候,你必须保证所有工人兢兢业业,我不希望出现任何问题。”
“我以荣誉保证!”
去指挥部那里应该就剩几位值班的同志,诸如耶夫洛夫和福明,他们肯定待在自己的宿舍呼呼大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