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怎么还需要什么过程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大规模供盐,我真的希望,我们有能力给每一位苏联公民发上一公斤食盐,以令大家满足。”
“面包会有的!萨林奇金同志。您跟我到地面,我们慢慢说。”
盐矿的矿石绝不等同于食盐,挖出的盐晶体也并非纯粹的氯化钠结晶。因为洛阳铲的不停凿击,原本的矿石晶体结构改变,它们成小颗粒状挤压在狭窄的铲头里,使之成为花白色。
矿石实际是一种略有粉色的半透明晶体,它除了含有氯化钠,还有氯化钾、石膏、含镁光卤石、明矾等杂志。所以矿石的口感是齁咸的,后味儿又有苦味。
人需要其中的氯化钠和氯化钾,明矾虽不能食用,通过它却能将土豆淀粉加工成条状土豆粉,而石膏则能把豆浆变成豆腐,除此之外的杂质一律为废料。要将矿石里的钠盐钾盐分离出来,恐怕位于鲶鱼村的化学实验室,需要分出人手操作。
萨林奇金品尝了一下矿场,奇怪的感觉令他断言:“这东西也能叫做盐士兵吃多了非得到处骂人!”
“对!里面的杂物很多,我们必须把对人有害的东西剔除。当然,特殊状况下,直接吃盐矿石是保命的手段。”
“那么,您有这方面的策略吗别列科夫同志”
“有的!”杨明志郑重的点点头:“我相信,化学实验室的主任伊万诺夫,还有从大后方渗透来的莫斯科大学的化学系学生,他们一定能用现有的工具材料,将矿石中的食盐分离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食盐精制工厂。”
“好的!这个工厂我们必须立刻建立,我完全支持。”
此事,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完全支持,至于食盐精制厂的选址,也是由他们两位定夺。
工厂选址,工人招募,令化学实验室指派出技术员和监督员,亦是他们的工作。
杨明志身为军事方面的主管,他真的有些担心两位不能很好完成目标,碍于游击共和国各部门早已分工明确,自己的确不该越权掺上一脚。甚至在矿井挖掘的事上,杨明志也用不着一直盯着。
说来说去,盐矿将带来一场变革,它吸引着杨明志继续待在这儿。
现在,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有了新任务,考虑到新挖的盐矿将很快出矿,目前化肥厂小规模的卤水析出氯化钠的工作已经不合时宜。
既然化肥厂就有能力生产实验,利用古老的卤水析出食盐技术,由化学实验室牵头,新成立的食盐精制厂理应能大规模量产食盐和附属产品。技术上不存在障碍,工厂必须马上建起了。
他们匆匆离开,杨明志依旧待在矿场兴致勃勃的打算再度过一夜。会议毕竟是十五日召开,会上该说什么自己写了一些稿子,而大部分内容镌刻在脑子里,到时候临场发挥定比写稿子更来劲。
终归即将召开的会议是对过去两个月征战的总结,战役的过程真是历历在目,对于未来的发展杨明志因为先知先觉,也有更优见解。
这一切都不是问题,目前唯一的问题,还是如同土拨鼠般,一路向下掘进挖到盐矿。
要大规模的挖出盐晶矿石,绝非坚决向下挖掘即可。部队要用铁锹生生挖出一个矿坑,这需要挖掘数量惊人的土石方。挖成硫磺矿场那种规模的矿坑根本不现实,露天硫磺矿坑是天然存在的,尔后又被德军疯狂轰炸,如此才形成当前的规模。
要用最短的时间开始量产盐晶体矿石,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挖一个矿井,就如同传统上的盐矿那般。
波兰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地下盐矿,数百年前的工人便针对它展开挖掘。德军占领了波兰,自然也得到了这个战略意义巨大的盐矿。
无疑,建造一个深入地下的矿井,无论是挖盐还是挖煤,如同土拨鼠挖一个深深的洞,可比挖一个如同小行星撞击的巨大“弹坑”来的经济实惠太多。
既然决定挖一个深达地下二十六米的坑,就要考虑许多问题。
根据洛阳铲的勘探,随着挖掘的深入,掘出的土壤都是坚硬的含盐腐泥,其结构相当结实,矿坑几乎不用担忧塌方问题。
对于矿山开采杨明志有着最基本的认识,对矿工威胁最大的问题有两个——塌方和缺氧。
塌方是不可能塌方的,缺氧却极有可能!
量产食盐已经成为政治任务,萨林奇金将亲自督促建立一个食盐精炼厂,它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建成。假若工厂建成,矿石还不能量产,就是自己的罪过。
“我担任了新职务,虽然和军事无关,我也必须完成!这关系我的荣誉!”
就在挖掘工地现场,杨明志蹲在地上,手持一根木棍。
第1616章 蒸汽吊车
“这个里固施科夫,你要是能一个夜间把蒸汽机给我造好,我想我……我得给你申请勋章!”
那个男人可能不是个好村长,绝对是位好厂长。游击共和国的战斗力保障,那个男人功不可没。
收起里固施科夫的电报,杨明志又走出帐篷,他背着手继续走到挖掘现场。
土坑周围点燃了大量篝火,不远处的森林旁边也有着大量焰火。
在过去的白天,来到此地的利尔楚奇镇难民,已经构筑了一大批木质房屋。按照建筑物的标准,所谓的房屋就是大量的木棚。好在难民对住处的要求并不高,大家只希望在战乱时期能得到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小窝。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对房屋的修善会持续下去。
这一切不得不令人怀疑,杨明志估计,因为战争原因,长久以来的普里佩特沼泽这片无人区终于迎来开发,今日建成的盐村,待和平后它将一直存在。恐怕这些难民也懒得回到饱经战火的利尔楚奇,而是把这里变成新的利尔楚奇。
将人力资源集中,一个新兴的城镇正拔地而起!
同理,21游击旅的战士们以及数百个支援挖掘的平民,他们挖出的土石方已经堆成小山。杨明志甚至产生一种错觉,这些人完全能在短时间内挖一个深达二十六米的“陨石坑”,什么通风问题、蒸汽机问题、它们都在斯拉夫人的铁铲和稿斧下,暴力的解决一切问题。
以他们的民族性格,给予这样的命令,他们定会高高兴兴的拼了老命去完成。
不!这群家伙的老命和力气都要保存好,因为战役后的重大人员损失,21游击旅不得不变成未来军事行动的中流砥柱。
杨明志回到自己的帐篷,一切都已经无所谓了。
他躺在一张树干拼成的“行军床”上,毯子裹在身,很快进入梦乡。
……
这一宿,兵工厂的一众同仁拼了老命,他们注视着高炉中的铁水注入模具,又亲自敲干净铸造完毕的零件附着的大量型砂。蒸汽机的各种小型配件不是浇铸就是冲压完成,至于活塞用皮垫,那就是旧轮胎改造而成。
游击共和国绝不缺乏生产小型蒸汽机的材料,问题无非就是产品的马力比较差罢了。
小型矿井机械不需要多夸张的马力,只要经济适用即可。
挥洒了太多的汗水,里固施科夫双眼泛红,眼底布满血丝,兴奋和疲惫于一身。在他领导下的兵工厂,仅仅用了十个小时,就完成了杨明志下达的任务。
一份署名兵工厂的电报,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派发到南方的挖掘工地。
现在轮到刚刚苏醒的杨明志亢奋了,他攥着电报激动的浑身颤抖:“里固施科夫,你这个混蛋真的成功了!”
按照杨明志的最低标准,三台蒸汽机下了生产线,另有合计长达六十米的可拼凑型通风管道超额完成了任务。
要生产这些设备,金属的投入可是不少。
废旧金属都来自于战场缴获,刚刚结束的战役德军损失了一大批装甲车辆,如同蚁群啃食昆虫,装甲车残骸纷纷被拆成小块运到兵工厂,甚至一些实在不堪使用的老枪,统统回炉伺候。
三台蒸汽机投入了能制造二十枚鲶鱼火箭炮整流罩的金属,里固施科夫丝毫不心疼,时至今日战场上还有大量的残骸,包括战场的土壤中,随手一抓一把土就能发现里面的弹片和子弹头!
他向杨明志许诺,天亮后会组织车辆,第一时间把所有的机械运到工地。
一切按照计划执行,五辆饱经战火的卡车加满了宝贵的燃油,通过兵工厂唯一的小型龙门吊,构成蒸汽机的配件高效的分装车厢内。
满载货物的卡车,小心谨慎地行驶在曲折的路上。里固施科夫又挑选了五十人,他将亲自亲自带队到挖掘现场进行设备的安装,只是大家可享受不到坐卡车的待遇。一众人带着大量的螺丝钉和大量的工具,乘坐八辆马车,晃晃悠悠的尾随本就不打算跑快的卡车身后。
上午九点,所有的机械设备运抵挖掘现场,卡车停在一处平地后,闻讯赶来的士兵通过手推车将货物卸下。
以兵工厂的办事作风,随行而来的专业工人根本不想磨蹭,他们喝了些水即刻要求投入工作。
现在,一个巨大的土坑展现在里固施科夫面前,他因为疲惫而有些迷惑。
“司令同志,您在这里监督的一宿,就是指挥军人挖掘一个巨大的湖泊”
“湖泊您在开玩笑吧!不过您的说法很新颖,他们有意挖掘一处露天矿场。我计划挖一个矿井,并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显然我低估了他们的行动力。”
“现在机器的零部件已经运到,我当立刻现场装配。”
“好的,最好它们今天能投入使用。”
所有的机械零件运到土坑旁边,工人们麻利的展开行动。
杨明志就站在土坑旁,拿着里固施科夫提交的设备图纸仔细审视。图纸上没什么明显的毛病,只是碍于时代和材料的限制,兵工厂确实没有能力生产出高级货色。
能使用就不要抱怨啦,能机械式的挖掘,总比纯粹人力要强。
从上午十点开始,两台蒸汽动力的绞盘系统开始建设。燃烧室、锅炉、气缸,零零总总的零件,工人们仅用半小时就拼接完成。第一台蒸汽机被永久性固定在土坑旁边,它的机械臂控制一个绞盘的旋转,一条麻绳盘在绞盘上,麻绳另一头,被安置在早就搭建完毕的人力木吊车上。
蒸汽绞盘设备不仅仅是为了从未来的矿井内部运输矿石,目前的挖掘阶段,它的存在也能令最底层的挖掘工,更高效的将土壤运出去。
第一胎蒸汽机在上午十一点就开始烧水,又过了半小时,一锅开水提供的蒸汽动力正式开始做工。
兵工厂的所作所为,基本是复刻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蒸汽机科技,本来蒸汽机就优先用于矿山开采,使得盐矿的挖掘工作,从八月十四日上午开始进入机械化。
蒸汽机的汽笛的独特声响吸引来大量的士兵、工人,土坑周围黑压压的站满了人。大家睁大自己的蓝色、绿色的眼睛,围观绳索将坑底的土拉上来。
经过一宿的拼命,有二百个战士真的挖到太阳升起,他们因筋疲力尽正在帐篷内呼呼大睡。
士兵的努力取得优异成果,第一阶梯已经按计划完成,第二阶梯也向下挖掘了足有三米。只是继续向下挖,面对的都是些硬质腐泥,它们非常结实,塌方的风险小了很多,士兵也不得不更用力的挥舞稿斧,将土壤凿出。
所谓木制的人力吊车,其吊臂根本就是个足有十五米厂的粗树干,虽是松树,它足够粗就足够结实。经过突击改造的吊臂伸向矿坑的第二阶梯,末端吊着一根麻绳,现如今麻绳愣是捆着十多个篮子。
在蒸汽机加入工作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依靠人力的吊臂,必须依靠大量的人力才能拽起三四个篮子。
现如今,区区一台蒸汽机提供了三十马力的动力,愣是拽起重达近一吨的土壤。
挖土的效率提高了五倍以上,八百多名围观士兵、工人,乃至附近的定居点,奉命给挖掘现场运送午餐和饮水的妇女孩子,大家纷纷看到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场面。
“喂!你们这些笨蛋都小心点,缓缓的拉动绳子!”紧张的旅长菲奥多洛夫不免爆粗口,他估摸着只有这样才能令自己的部下上心。
说实话,突然加入工作的蒸汽机的表现堪称惊艳,杨明志在震惊之余也注意到新的问题就在于那个吊臂。
里固施科夫一脸自豪,他掐着腰对司令说:“司令同志,这是第一筐土,我看一次就运上来足足一吨!”
&nbs
第1617章 解放勒热夫和维亚济马
当杨明志的第63集团军施行“列奇察保卫战”的时候,远在数百公里外的斯摩棱斯克,部署在这里的德军遭遇苏军主力的大规模反攻。
西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和加里宁方面军司令科涅夫,两人谋划的一场战略反攻,称之为1942年第一次勒热夫-瑟乔夫卡进攻战役,约定的进攻时间正是七月二十九日凌晨三点。
以勒热夫为核心,在过去的十四个月内,苏军已经进行了两次反攻,而七月底的行动则是第三次。
新的行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唯独进攻日期极度保密,甚至进攻开始后,该行动也没有大肆宣传。所以当游击共和国知晓苏军发动了这次大规模反攻的确切消息,已经是八月初。
一时间,横亘在数百公里战线上的苏军加里宁方面军主力展开战略反攻,进攻矛头直指盘踞在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军第9集团军。为了配合友军反攻,突出部南部的西方面军,也分出精锐部队参与进攻。
因为苏军第39集团军的惨败,导致德军扩大了勒热夫突出部的凸角范围,在这场拉锯战中,德军取得了一次战术胜利。
吃了一次败仗的朱可夫眼光放的很远,他知道,如果歼灭了实力最为雄厚的莫德尔的德军第9集团军,苏军向西推进的大门就打开了。
莫德尔的部队正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的主力,在这个节骨眼上,南俄围绕着斯大林格勒和周边区域,一场血腥的绞肉机式战役已经开始。如若德军从北方调兵参战,苏军的防守压力徒增。
为了避免德军分兵南下,也是为了压缩战线,发动一场战略反攻合情合理。而起这次反攻,苏军已经筹备了超过两个星期。
官兵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即打破勒热夫的僵局,尽快突破,将斯摩棱斯克这座古老的城市,从德国占领军的魔爪中解放。
早在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俄法双方在斯摩棱斯克展开血战,又在博罗季诺展开血战。一百多年后,从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道路再次见证了血腥,苏德双方在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合计布置了超过二百万作战军队!
苏军新组建的部队有大量从未见识过现代战争的偏远地区青年,他们多是二十岁出头,最大不过三十岁。他们是苏联城里后出生的第一代,许多是1921或1922年出生,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意保卫苏联,保卫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
在经历了区区一个月的新兵训练,新兵组成的新的步兵师,火速投入到勒热夫绞肉机。
但大部分新兵根本不知道,苏联在这条战线上,已经付出了一百多万人伤亡失踪的代价!他们,这些新来者,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