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难道还有被叛徒更可恨的吗
伪军士兵也成了矿工,他们的粮食只有德军战俘的一半,住处也更加简陋。
德军士兵可以声称自己身为军人,明知是侵略战争也必须服从军官的命令。他们可以如此狡辩,伪军则不可以,伪军任何的狡辩都是无比空洞的,如今遭罪也是罪有应得。
八月十日,又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
大清早,劳伦斯吃了早餐,照例在战俘营里抽着烟闲坐,亨舍尔照例准备领着其他战俘下矿。
他突然被一名监工组长叫去。
“嘿!德国人,又有一群人要过来了,其中有五十个德国兵,你让你的人做好迎接的准备。”
亨舍尔一怔,他想多打听提携,监工组长没有多言。
又有五十个弟兄被俘了,他们是哪个部队的
在结束了上午的工作,亨舍尔被留在战俘营里。他本人将迎接新来的战俘,并引领他们下矿挖掘。为此劳伦斯也不能再闲着,他身为一介少校团长,稳定新战俘的情绪义不容辞。
战俘营里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在吃过午饭后,战俘又回去挖矿,他们离开后,一群荷枪实弹的女兵进驻了战俘营的铁丝网里。
亨舍尔知道,这群斯拉夫女人战斗力绝不比男兵差,几乎每个女人都有杀人的经历,最好不要惹到这群“亚马逊”。
她们突然到来显然就是增强安保,这就很令亨舍尔诧异,莫非新来的家伙数量惊人
“我的上帝啊,俄国人在过去的战役中究竟抓了多少我们的人!”
带着不安和疑惑,亨舍尔等到了那些可怜人。
德军战俘是要区别对待的,这五十号人步履蹒跚的抵达战俘营,每一个人几乎要虚脱,不过比起伪军的那群人,他们的情况至少要好一些。
他们走进网墙中,面对的本是未知的命运,不曾想他们刚刚抵达就喝上了干净的水。
强壮的村妇拎来几桶水,一度队形完整的战俘,看到水简直发疯般冲了过去,一番抢夺后,他们多多少少都喝到了水。
只是他们糟糕的模样令亨舍尔很是堵心,同胞的举动哪里还有德意志军人的模样即便是做了战俘,尊严都没了吗
终究亨舍尔没有憋住,大吼道:“喂!德意志人,你们喝够了吗都给我站起来像军人那样站起来!”
熟悉的德语吓得坐在地上的家伙们统统站起身,眼神齐刷刷地瞪着说话之人。
本来,苏军是打算以鸣枪示警的方式迫使战俘立正站好,他们几人已经站起来,接下里也就好办事了。
亨舍尔本就要做新来者的指挥,通过这番举动,见面也不至于太尴尬。
五十名战俘被超过五百名荷枪实弹的苏军士兵包围着,此情此景何人不会战战兢兢战俘非常诧异于那个说德语的男人,乍一看去,此人金色的头发和白皙的皮肤,和俄国的确有些差别。
不用多想,此人也是一个可怜的战俘。
亨舍尔已经知晓苏军会怎样安排新来者,天色尚早,他们将立刻下矿挖掘,就像老战俘一样迅速投入工作,中间根本没有缓冲时间。
&
第1608章 勘探队
一记实实在在的下马威,震慑了战俘群体中的所有非分想法。
指望战俘瞬间变成温顺的绵羊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件事,战俘营的监管必须加强。
亨舍尔宣读完全部文件,他也得知新来的战俘隶属于第620师和第611师。他无权过问苏军的军事行动,从战俘的只言片语中,他得知苏军袭击的西南方向的德军,恐怕部分部队还打进了乌克兰。当地守军根本那来自沼泽地的苏军毫无办法!
新来的战俘又吃了一些土豆,接着每一人被发放了稿斧和防毒面罩。
“先生们,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让他们满意。赶着我去挖矿吧!你们必须早点适应这一切。”
亨舍尔率先拿起工具,接着催促其他人照办。
还是因为刚刚的事,谁能保证拿起了稿斧的战俘,不会突然搞破坏若是在古代,稿斧也算是一种武器!
军队一直押送着新的“矿工”抵达烟雾缭绕的矿场,战俘们枯燥又劳累的生活正式开始了!
新来的战俘被分成五个组,每个组分配了任务,组员获悉只有完成了任务才有权吃完饭。没有人敢怠慢,戴上防毒面具的他们开始奋力开凿黄白色的矿石,一直到暮色降临。
随着一阵悠扬的军号,老战俘们条件反射般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工具离矿报道。
每天的工作完成后,矿场方面都会对各组进行评判,矿石挖得少要罚,挖得多要奖。多数情况下,各组都是超额完成任务,等待组员是是一顿舒服的温泉浴,和数量惊人的土豆。
老战俘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洗完澡吃完饭,肮脏的衣服由苏军负责清洗,自己换上一身便装回到自己的营房倒头就睡。生活艰辛又充实,他们知道自己挖掘的矿石将被俄国人拿取制造武器。哪有怎么样呢自己不但活着,那些俄国人也落实了自己的诺言,现在的生活总体还不错。
一些老战俘因思想的剧烈变化,逐渐愿意学习苏维埃思想,苏军趁机印发一些小册子,以供战俘夜晚的思想学习。
萨林奇金不求能培养出一群德共,只要这群战俘能安心的劳动改造就万事大吉了。
新战俘重复的是老战俘的新路历程,一下午的所见所闻令他们大开眼界。
忙碌了一下午,新战俘的五个组都完成了额定任务,作为报酬,他们每人得到了超过两公斤的煮土豆,另有一碗鱼肉蘑菇熬的浓汤。
洗完温泉又吃过饭,疲惫的他们只想休息。
首次来到营房的新战俘,三观又一次被震惊。只见作为营房的大木屋内,走廊两侧都是床铺,床铺分上下两层,纯木板结构。床铺上铺了一层干草,其上再铺设上两层毯子,一个做褥子一个做铺盖。
那些毯子新战俘真是再熟悉不过,因为那完全就是德军的制式毛毯。
想想今日一整天的遭遇,再在夜里抚着自己鼓胀的肚腩,看到舒服的床铺,战俘们非常诧异。
只是可怜了那个白天死硬的家伙,在被暴打一顿后就被一直关押着,直到次日天明。
……
八月十日,所有难民完成了回归,同时撤回来的军人也有多达八千人。疲惫不堪的人们需要时间休息,以为更繁琐的根据地建设工作储备体力。
经过会议后,兴建七个新农庄的计划被确定下来,接下来便是有计划的完成落实。
要说七个农庄中哪一个能最早建成,杨明志稍稍挠挠耳朵就能想到,肯定是在硫磺矿周围!
本身,硫磺矿附近的树林里就有矿石集散地,因为铁路线盐场建设,集散地中还建成了一个小火车站。数百个工人在那里定居,若基于此对营地进一步扩建,集体农庄不就完成了
不过也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
杨明志可是知晓矿场那里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丝来自硫化物的臭味儿,若是大量民众迁移那里定居,普通人的难受力不比民兵,他们会怨声载道,对农庄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必须在矿场附近找一块场地盖房子,还要在定居点周围开垦土地,虽然已经是八月份,突击种些速成的蔬菜也有巨大积极意义。”
杨明志对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非常放心,此二人当日下午就令鲶鱼村的机关人员和全体共青团员,带着工具南下测量去了。
针对矿场周边区域的土地勘测工作在八月十一日展开,一支有二十人组成的队伍负责该区域的工作。
队伍人数少工作量可是巨大,要在矿场附近的区域找到一片合适的区域大规模兴建驻扎,地区选址至关重要。土壤不能过于泥泞,周遭必须有足够的树木,定居点落成后,附近的区域能够开垦大量农田。
要在南部找到能符合以上几个标准的地方,真是个麻烦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这支队伍更像是地质考察队,借着定居点选址任务,顺便被沼泽地南方的地质水文勘探一番,因为当战争胜利后,这些数据资料对战后重建非常总要。
领队的男人是土生土长的鲶鱼村村民,他姓安东诺夫,一个过于常见的姓氏。他是领队又是向导,其麾下队员却是一群年轻面孔。
战争爆发初期,大量共青团员和大学生,奉命渗透到沦陷区,帮助当地游击队展开行动。
渗透到沼泽地的年轻的共青团员们,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组织,接着全部分配了非战斗岗位。很多人安排在组织机关,作为游击共和国行政方面的人员。又有一部分,根据其所学的才能,分配到化学实验室、兵工厂甚至化肥厂这类重要部门。
队伍里有三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从莫斯科来,大学所学内容是化学。他们一直在化学实验室工作,整天调配危险的药剂,甚至是配置水合肼。
化学实验室一直在鲶鱼村,这两位年轻人被借调到南下的考察队,以利用其化学方面的知识,来判断考察区域内的土壤结构。其实要做这类工作,农林专业的大学生是最合适的,介于游击共和国根本没有这种人才,不得已化学口派人客串一下。
除却这两位专业人员,老牌的随军记者别尔斯基,再度奉命出马。
针对南方的考察,属矿场区最甚。考察队必须在两三天内找出一个合适的地方以大兴土木,别尔斯基也必须写出文章,贴在各集体农庄的报烂上。
矿场区考察队在下午五点,才陆续抵达鲶鱼村,大家要在这里住上一夜,次日天亮后,扛着器材南下。
直到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未来的考察工作,这支人数区区二十人的考察队,将为未来戈梅利地区的工业发展立下大功!
清晨的曙光来的很早,八月十一日又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或许新的降雨正在赶来的路上,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天气一片大好。
“八月九月,一旦下雨总是会持续多日。我们必须早点找到目标,必须快点把房子建好,否则就麻烦了。”队长安东诺夫吃早饭的时候,还在向他的队员们嘟囔,这番话也实实在在的加深了队伍的紧张情绪。
紧张也是一种动力,尤其是对于队伍里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队里年轻的共青团员,他们敬佩在前线作战的勇士,对于自己在后方安稳的工作,总有一种莫名的愧疚,如今得到一个重大任务,必须出色
第1609章 白色结晶体
忙活了一上午,三个有着干燥土壤的区域被探索发现,这就是勘察队上午的成就。
通过工具测量,可被开垦的面积至少在四平方公里!
队员在这三个区域狠狠杵上一根木棍,并系上一块红布以确定方位。
另一方面,队伍已经在荒野中搭建了营地,所有队员做好了在野外过夜的心理准备。镰刀和铁铲清除了营地的野草,因为营地所在地本身就是一块营地,未来这里也将变成一块农田。
加上营地的区域,勘察队上午成就颇丰。
负责护卫的女兵排,她们熟练的挖出土坑,并将携带的铁锅支上,以唾手可得的蒿子秆作为燃料,给劳苦功高的勘察队员们做午餐。
空气中根本不存在硫磺的臭气,只有菜汤的香味,以及草木燃烧时的烟熏气息。
就着备好的面包块,大口喝着菜汤,再在铺好的毯子上休息一阵,难道不是惬意的野餐吗
因为已经是八月份,气温的降低使得蚂蚱大规模的减少,最讨人厌的蚊子几乎销声匿迹。一年一度的气候巨变有了预兆,自然界已经提前开始了迎接寒冷冬季的降临。
正午的气温上升到二十度,因工作而出汗的队员脱掉外套,突然一阵风吹来,不禁一阵凉意。
“笨蛋,把衣服都穿好!若是生病了,医院为了节省药物,会逼着你去喝野草熬得汤!”
在安东诺夫的嘱咐下,脱衣的人不情愿的再把外衣套上。他们坐下后,顺便在吃饭时撤些话题,比如“喝野草汤”的事。
“嘿,你们都知道医院那里吧!别列科娃医生认为蒲公英是药,一般的感冒病人,医院就让我们喝这种汤。”
“据我所知,中国人认为蒲公英是药。既然他们很久以前就这么认为,显然它的确有疗效。”
“算了吧,我看一剂磺胺下去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谢苗,你的想法没错。只是我们现在药品全依靠上级空投,如果有草药能治疗一些疾病,我们有必须大规模采草药。”
“那么蒲公英也算是药”
“谁知道呢据说司令还把这东西当做蔬菜,医院采集的蒲公英,总有一部分送到指挥部,最后进了司令的肚子。这种苦味的草,真不知道司令为何喜欢。”
……
闲聊令枯燥的野外勘察增加了些许趣味,别尔斯基匆匆吃完午饭,连忙拿出笔记本开始写些稿子。上午发现了一大片可开垦土地,想必下午还有更多发现。队员们闲聊时还提及了司令夫妇对美丽蒲公英的执念,并解读出“司令在困难时期主动吃野菜”,这也是可以宣传一下提高士气的。
别尔斯基有意在问些关于蒲公英好不好吃的事,最后换来一句“好不好吃问司令去”,这个话题也就不欢而散。
下午工作依旧。
为了能取得更好的勘察成果,队长给全队人员分成三组。一组去森林勘察,一组继续找寻适合开垦的农田,一组把夜晚住宿的营地搭建好。
队伍里女兵的数量很大,她们是合格的士兵却不是勘查高手,部分女兵临时编如考察组外,剩下的二十人留下来营建夜晚营地。
“好了,去森林的同志跟着我,其他人去南边继续找徒弟。姑娘们,你们一定要把营地建好!”
嘱咐一圈儿,背着枪的安东诺夫率先走向森林。
“如果能在森林中猎杀一头鹿,今晚就能开荤了。如果是击毙一头熊,熊肉也是能吃,就是味道比较糟糕。”安东诺夫可不知会在森林里遭遇什么,既然司令曾偶遇一群凶猛的野猪,若是自己遇到类似的,手里的步枪就是救命的手段。
男人们各有各的工作,只有别尔斯基一个人留在营地里,盘腿坐在毯子上,继续着文件撰写。
“嘿!年轻人,难道不打算帮我们搭帐篷么”女兵排长故意用甜甜的声音招呼埋头工作的别尔斯基。
“很抱歉女士们,我要先写完这个稿子!”
猜你喜欢